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0641
題名: 二十一世紀中共南海軍事戰略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South China Sea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柯駿弘
Ke, Chun-Hung
貢獻者: 朱新民
Zhu, Xinmin
柯駿弘
Ke, Chun-Hung
關鍵詞: 南海
軍事戰略
地緣戰略
永續發展
South China Sea
Military strategy
Geostrate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七月-2020
摘要: 南海位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交通要衝,其地緣戰略對中共軍事戰略與政治戰略的重要自不可言喻,隨著中共的和平崛起,21世紀南海爭端主權的問題興起,不僅考驗著中共如何佈局全球戰略與維護生存空間,在21世紀全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時代,中共如何運用南海軍事戰略,來爭取天然資源,以確保其本身的經濟發展與掌握南海出入印太海洋的航運生命線不被控制,並且使國家安全與全球戰略在21世紀不受外來大國的制約,讓廣大中國人民享受富裕,而有尊嚴的國際地位,因此中共在此當時,如何以軍事戰略、經濟戰略與地緣戰略的綜合運用,改變南海區域的主權紛爭與確保區域共榮的發展,這不僅是中共軍事戰略佈局,也是中共實踐和平崛起的道路,更是確保區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戰略一種手段與方式,而中華民國在此南海主權問題上如何運用我國所掌握的主要島嶼發揮主權在我,共同開發,與防止我在此的權利受到中共與區域國家的冷落,我們不僅要有發揮政治、軍事、經濟等實力以保障我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為目標。
The South China Sea is located in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The geographical strategy is important to the CCP ’s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With the peaceful rise of the CCP, the rise of the disputed 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21st century not only tests the CCP ’s global strategy and strategy. Maintaining the living space. In the era of global resources drying up in the 21st century, how does the CCP use the South China Sea military strategy to fight for natural resources to ensure its ow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the shipping life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and from the Indo-Pacific Ocean? In the 21st century, security and global strategy are not constrained by foreign powers, allow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enjoy prosperity and have a dignified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refore, at this time, how did the CCP change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y, economic strategy and geostrategy Regional sovereignty disput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prosperity are not only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CCP ’s military strategy, but also a path for the CCP to practice peaceful rise. It is also a strategic means and method to ensure region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How to use the main islands in our country to exercise sovereignty in China and jointly develop and prevent my rights here from being ignored by the CCP and regional countries. We must not only exert our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strength to guarantee our national security With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n中文專書\n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n王生榮,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n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n王小波,誰來保衛中國海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n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3年。\n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n王逸舟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6年。\n王勇,中國與美國的經貿關係,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n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n丘宏達,現代國際法(修訂二版)。臺北:三民,2007年。\n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n石之瑜主編,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n安應民等。南海安全戰略與強化海洋行政管理。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n自蘇浩,從啞鈴到橄欖球: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臺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n曲星,中國外交50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n江澤民,國際形勢和軍事戰略方針,北京:解放軍出版,2003年。\n江澤民,加強對現代化技戀別是高技術下局部戰爭的學習究,北京:解放軍出版,2003年。\n沈一之編,理事縱橫:軍事篇,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n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n宋吉峰,南海衝突下的台灣海軍戰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宋鎮照、宋興洲、邱昭憲、洪敬富、許菁芸、郭武平、陳牧民、楊鈞池、盧業中、戴萬平合著,當代中國大陸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n亨利・基辛格,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銓,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n吳士存,中國國際戰略評論 201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n吳士存,南沙爭端的起源與發展(修訂二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n吳士存等,聚焦南海─地緣政治 資源 航道。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n宋吉峰,南海衝突下的台灣海軍戰略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n宋燕輝等,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n李向陽,亞太藍皮書 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n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n周方銀,大國的亞太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n季國興,中國的海洋安全和海域管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n林正義,南海情勢與我國應有的外交國防戰略。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n究,1996年。\n金永明,兩岸關係新論 。臺北:麗文文化事業,2012年。\n金永明,海洋問題專論第二卷。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n南海區域問題研究編委會編,南海區域問題研究第一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n柳昆助,全球戰略觀察。臺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2008年。\n胡波,中國海權策 外交、海洋經濟及海上力量。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年。\n孫哲,亞太戰略變局與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n高子川,藍色警示─21世紀初的海洋爭奪與展望。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年。\n高之國,國際海洋法論文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n黃異,國際海洋法,臺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1997年。\n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n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n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滄海書局,1997年。\n張世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n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張潔等,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n曹雲華、鞠海龍,南海地區形勢報告2011-2012。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n郭淵,地緣政治與南海爭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n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n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n傅崐成、水秉和編,中國與南中國海問題。臺北:問津堂書局,2007年。\n程詣証、張登及,二戰後美國對華安全戰略變遷與對華認識之演進(1949-1971),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大陸繼兩岸關係較學與研究中心,100年。\n楊志恆,亞太各國的南海戰略-我國應有的南海戰略,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n楊明杰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n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2001年。\n楊潔勉,對外關係與國際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n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n楚樹龍、金威主編,中國大陸外交戰略和政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n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n劉中民,世界海洋政治與中國海洋發展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n劉恩恕、劉惠恕,中國近現代疆域問題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n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n劉復國、吳士存,2010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11年。\n蔡明彥,21世紀美國東亞戰略與美日中安全關係。臺北:鼎茂圖書出版社,2006年。\n蔡東傑,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2011年。\n蔡政文,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2001年。\n鄭澤民,南海問題中的大國因素。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n鄭保國,美國霸權探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n盧兵彥,和平崛起 中國邁向世界大國的地緣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n蕭建國,國際海洋邊界石油的共同開發。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年。\n蕭曦清,南沙風雲-南沙群島問題的研判與分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n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n閻學通,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鞠海龍,亞洲海權地緣格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n蘇冠群,中國的南海戰略。臺北:新銳文創出版社,2013年。\n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中共軍事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1995年。\n專書譯著\n西格佛里多.伯格斯.卡賽雷斯(SIGFRIDO BURGOS CACERES),《南海資源戰-中共的戰略利益》,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6年。\n翁羅素(Russell ong)著,《中共與美國的戰略競爭》(China’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3\n\n期刊論文\n宋海洋,「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初探」,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0卷,第1期,2012年。\n洪財隆,「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內容與效應」,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2005年。\n洪銘德、蔡東杰,「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外交政策之分析」,國會月刊,第37卷,第11期,2009年。\n吳小平、梁虞,「南中國海主權爭端的國際法思考」,法學論叢,第452期,2011年。\n高一中,「美國西太平洋戰略的澳洲因素」,國防譯粹,第39卷,第11期,2012年。\n郭添漢,「中共崛起後的南海戰略」,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6卷,第2期,2013 年。\n夏立平,「試析奧巴馬政府亞太戰略」,和平與發展,第126期,2012年。\n陳鴻瑜,「中國強化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中共研究,第43卷,第7期,2009年。\n陳鴻瑜,「美國、中國和東協三方在南海之角力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2卷,第1期,2011年。\n褚漢生,「從美、菲聯合軍演探討美、中在南海的戰略競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7卷,第1期,2013年。\n葛紅亮,「冷戰後美國的南海政策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東南亞研究,第2期,2012年。\n楊毅,「美國亞太聯盟體系與中國周邊戰」,國際安全研究,第3期,2013年。\n張震,「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性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第6期,2002。\n龍心剛、梁東興,「論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東南亞縱橫,第9期,2010年。\n王自然、孟慶春,「博弈論視角下的中美戰略關係」,人民論壇,第384期,2012年11月。\n王帆,「冷戰後美國亞太聯盟戰略的調整」,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34。\n杜丁丁,「美國以『巧實力』促東南亞戰略『重返』」,當代世界,2009年9 月,頁31-33。\n宋燕輝,「南沙島嶼主權爭議與南海國際航行問題」。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6期(1995年7月),頁10-24。\n宋燕輝,「南海地區安全戰略情勢之發展與現況」。亞太研究論壇,第19期 (2003年3月),頁12-30。\n宋鎮照,「南海爭端風雲詭譎:中美區域平衡博奕的傑作」。海峽評論,第261期 (2012年9月),頁22-39。\n李失涼,「中國強勢鞏固南海油氣戰略,第二波斯灣價凸顯」。北京晨報 (2006年1月11日),頁32-49。\n沈明室,「大陸2013年版國防白皮書內容特點與國際反應評估」。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5期(2013年5月),頁34-55。\n沈明室,「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戰略內涵的觀點」,戰略安全研究,第83期(2012年3月),頁22-33。\n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2001年,頁82-114。\n宋鎮照、蔡相偉,「亞太經貿開啟雙軸競爭格局之新秩序:RCEP vs. TPP發展之政經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90期(2012年10月),頁13-24。\n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87 -103。\n周洪波、寧培,「大國因素下的南中國海問題與我國的安全環境」。菏澤學院學報,第29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17-29。\n林文隆、周美伍,「從美菲肩並肩軍演看美海軍戰略在南海的進程」,戰略安全研究,第84期(2012年4月),頁46-55。\n林正義,「菲律賓處理黃岩島衝突的策略」,戰略安全研析,第85期(2012年5月),頁12-19。\n林廷輝,「龍在陌生海域:中國對太平洋島國外交之困境」,國際關係學報,第30期(2010年7月),頁57。\n宗賀,「南海問題的由來」。時事報告,第6 期(2004年),頁54-68。\n林文程,「中國全球佈局中的海洋戰略」。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2011年10月,頁33-43。\n林正義,「臺灣於南沙太平島修建跑道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34期(2008年2月),頁10-28。\n林紅,「論兩岸在南海爭端中的戰略合作問題」。台灣研究集刊,第107期(2010年1月),頁70-98。\n林泰和,「從釣魚臺領土爭議觀察中國大陸戰略作為─擱置、合作、升高」。中共研究,第48卷第3期(2014年3月),頁106-119。\n武曉迪,「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6年版),頁194-210。\n邱坤玄,「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陸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7-30\n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 年夏季),頁1-14。\n卓慧菀,「中國加入WTO特殊條款暨其對中國出口影響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21-55。\n金燦榮,「中國人的美國觀」,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9-10月,頁17-20。\n師小芹,「新的較量之地:國家、地區和全球視野中的南海問題」。和平與發展,第6期\n(2011年),頁25¬-36。\n袁鵬,「中國地緣戰略應思考的幾對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8年5月),頁\n24-44。\n高少凡、李文堂,「黃岩島爭執與中國南海政策之轉變」。亞太研究通訊,第11期 (2013年7月),頁30-46。\n高世明,「南(中國)海爭端潛在替代方案之分析」。中國海洋法學評論,第1期 (2013年),頁245¬-265。\n高景成,「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5年),頁49-64。\n高祖貴,「南海折射中美博新態勢」,人民論壇,第16期(2011年8 月),頁7 。\n秦亞青,「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學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3期(2006年),頁7-13。\n翁俊桔、宋鎮照,「2012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泰緬柬三國的政經意涵:修補或挖牆角?圍堵或親善?」,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19-33。\n孫莎嵐,「和平的崛起與我國南海政策」,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3。\n郭清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4年),頁53-59。\n陳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體系變遷對美中臺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18期,(2003年),頁147-179。\n陳嘉生,「南海新局勢-美國軍事連橫與中共制度突圍」,戰略安全研究,第85期(2012年5月),頁34-42。\n張登及,「地緣因素與新現實主義:以冷戰後的美中地緣競逐為例」,政治學報,第45期(2008年6月),頁116。\n張登及,「展望歐巴馬連任後的臺美「中」三邊關係」,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6。\n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32期(2010年10月),頁49-76。\n楊昊,「弱勢領導權對於東協核心地位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6期(2012年6月),頁37-62。\n葛勇平,「南沙群島主權爭端及中國對策分析」。太平洋學報,第9期(2009年9月),頁77~96。\n趙春山,「從中國大陸的「矛盾論」看華府與北京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1期(1998年),頁1-11。\n趙春山,「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中共的認知與對策」,中共研究,第45期第12卷(2011年12月),頁71-84。\n蔡東杰,「關於當前中國大戰略討論的辯證問題」,全球政治評論,第17期(2007年),頁1-18。\n賴怡忠,「中共十八大後美中競合關係之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91期(2011年11月),頁35-44。\n廖文中,「從中國大陸觀點看南海與南沙群島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30卷第5期(1996年5月),頁81-98。\n廖文中,「中共躍向遠洋海軍戰略」。中共研究,第28卷12期(1994年12月),頁49-60。\n童曉光、楊福忠,「印尼油氣資源及中國石油合同區塊」。中國石油勘探,第2期(2006年),頁59-60。\n劉中民,「冷戰後東南亞國家南海政策的發展動向與中國的對策思考」,南洋問題究,第2期(2008年),頁25-34。\n劉宏立,「日本急於涉足東海、南海事務」。環球視野 ( 2009年10月12日),頁49-60。\n劉復國,「當前區域性南海問題對話合作機制」,亞太研究論壇,第3卷第19期(2003年3月),頁39-54。\n謝奕旭,「美國2013年大陸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的解讀與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6期(2013年6月),頁16-22。\n鞠海龍,「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政策究」,當代亞太,第3 期(2011年),頁97-112 。\n閻學通,「從南海問題說到中國外交調整」,世界知識,第1 期(2012年),頁32-33。\n駱莉、袁術林,「中國國家安全中的南海問題初探」,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頁10-27。\n戴宗翰,「巴倫支海域爭端解決模式之研析-兼論南海爭端解決之啟示」,中共研究,第46卷第10期(2012年10月),頁113-141。\n嶽來群,「突破馬六甲困局─馬六甲海峽與我國原油通道安全分析」,中國石油企業,2006年第11期,頁1-25。\n\n學位論文\n王治平,「中共南海政策演進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n王永華,「南海問題的演變與台灣的因應策略」,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李志剛,「中國大陸處理南海爭端的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n林光榮,「中國大陸海權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馬麗,「南海争端解决模式比较分析」,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n陳金龍,「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的東亞安全政策一以南海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n陳希傑,「從國際法觀點分析南海主權爭端及中華民國的南海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陳佩文,「南沙群島國際衝突解決方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n陳信守,「在多邊機制下中國與東協的南海主權爭議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n陳炯良,「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溫特社會建構主義觀點」,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n郭淵,「南海地緣政治研究」,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博士論文(2006年)。\n黃欽德,「兩岸新形勢下:我國南海戰略之省思與前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n馮嘉惠,「冷戰後美國對中國戰略態勢之研究-兼論雙邊軍事交流」,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鄭秋明,「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南海戰略互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2011年)。\n劉濤,「南海爭端對中國和平發展影響探悉」,吉林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劉劭儀,「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區域安全-對南海周邊國家爭議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論文 (2009年)。\n莊捷,「21世紀美國介入南海爭端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n殷維偉,「南海海洋資源共同開發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趙棠雍,「南海主權紛爭及其解決模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n\n研討會論文\n王冠雄,「當前南海情勢發展的重要趨勢」,發表於南海近期情勢研析與我國南海作為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8月7日)。\n宋燕輝,「中菲黃岩島對峙對我未來南海政策發展的啟示」,發表於南海近期情勢研析與我國南海作為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8月7日)。\n林正義,「大陸南海戰略的挑戰與作為」,發表於南海近期情勢研析與我國南海作為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8月7日)。\n高少凡、李文堂,「黃岩島之爭與中國南海政策」,發表於東海大學101學年度上學期第二次專任教師學術發表論壇(臺中:東海大學主辦,2013年1月7日)。\n孫國祥,「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及其在南海對台灣的鑲嵌策略」,發表於中國大陸海洋戰略發展趨勢—東海、南海之政策與情勢分析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共同主辦,2013年2月27日)。\n黃奎博、盧政鋒,「美「中」關係之展望 敵友難辨的「新型大國關係」?」,發表於新形勢下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大陸研究學會共同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n張登及,「中共對美「重返亞洲」戰略的回應:趨勢與展望」,發表於新形勢下之亞太格局與兩岸 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年11月26-27日)。\n張登及、楊昊等,「中國大陸周邊外交中的越南困境」,發表於近期中國大陸周邊外交新動向一學術論壇專刊(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2年6月5日)。\n裘兆琳,「美『中』在南海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專屬經濟區自由航行權之角力」,發表於2014年東海、南海新情勢分析一學術論壇專刊(臺北: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主辦,2012年5月8 日)。\n劉復國,「我南海作為的新導向」,發表於南海近期情勢研析與我國南海作為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12年8月7日)。\n蔡明彥,「『中』、菲在南海爭端之外交與軍事角力」,發表於近期中國大陸周邊外交新動向一學術論壇專刊(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2年6月5日)。\n戴宗翰,「中國大陸南海外交發展趨勢與挑戰」,發表於中國大陸海洋戰略發展趨勢─東海、南海之政策與情勢分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等主辦,2013年2月27日)。\n蘭寧利,「因應東亞與南海局勢之應變看海軍與海巡的發展」,發表於台灣海洋政策方向及願景座談會(臺北: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主辦,2012年10月20日)。\n\n網路資料\n「《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新華網,2011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6/c_121982103.htm(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n鄭必堅,「中國的和平崛起對亞太是機遇而非威脅」,新浪網,2004 年4月25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425/0238737159.shtml(檢索日期:2013年3月23)。\n「希拉蕊宣示美國太平洋世紀來臨」,路透社,2011年11月11日,http://hk.news.yahoo.com/%E5%B8%8C%E6%8B%89%E8%95%8A%E5%AE%A3%E7%A4%BA%E7%BE%8E%E5%9C%8B%E5%A4%AA%E5%B9%B3%E6%B4%8B%E4%B8%96%E7%B4%80%E4%BE%86%E8%87%A8-053600498.html(檢索日期2012年11月6日)。\n趙祥亨,「從圍堵政策看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以美國的軍事外交為例」,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30/3005/300507/201209/t20120910_63286.shtml(檢索日期2012年9月10日)。\n「亞太軍演環繞中國周邊舉行,美專家:防備中國等新興勢力崛起」,中國時報,2010年7月5日,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news/ausdaily/20100704/18371618372.html (檢索日期2011年3月21日)\n「習近平和奧巴馬能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嗎?」,大紀元,2013年02月07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7/n3795832.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19日)\n「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公報 (上海公報) - 1972」,美國在台協會,http://www.ait.org.tw/zh/us-joint-communique-1972.html(檢索日期:102年5月18日)。\n岳健勇,「和平崛起:現實還是幻象?」,經濟、社會與傳媒,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093_0601008.pdf(檢索日期:2013年7月31日)。\n「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2005年11月6日,http://www.pf.org.tw/FCKM/DownloadFileService?file_id=501&;user_id=hyweb&;passwd=Qe567tB9&;STATUS=0&;ERRCODE=00(檢索日期:2013年 4月13日)。\n徐禕珉,「911後的中美關係格局」,星島環球網,2006年9月11日,http://www.stnn.cc:82/xuyi-min/200801/t20080130_723235.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3日)。\n「布希總統歡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訪」,IIP DIGITAL,2006年4月20日,http://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article/2006/04/20060420145339bcreklaw0.5985071.html#axzz2WC1Hj4D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n楊潔篪,「期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國日報, 2013年3月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3/130309_china_npc_yang_sino-us.shtm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n劉世忠,「解讀『香格里拉對話』」,台灣公論報, 2011年6月24,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2011/06/24/2345p02-2/(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n「美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揭示中美兩大軍事摩擦謎底」,人民報,2009年3月28日。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9/3/28/50159b.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30日)。\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相互尊重擴大合作 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2013年3月14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mo/chn/szyw/t1021466.htm(檢索日期:2013年3月23日)。\n李中邦,「美日安保「公共財產」化是日本介入南海的工具」,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37-7955.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8日)。\n「聯合報:李光耀稱“後美國時代”或再等30年」,人民網,2010年05月18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1626417.html(檢索日期:2010年11月8日)。\n宋鎮遠,「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對區域權力秩序的衝擊」,海峽評論,第237期(2010年9月),http://www.haixiainfo.com.tw/237-7954.html(檢索日期2013年3月12日)。\n「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結成針對中國的"卡拉集團"」,倍可親網訊,2009年7月13日,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48676-big5.html(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n「歐巴馬主張“重返”東南亞 美插手南海轉為高調」,鳳凰網,2010年7月31日,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7/31/1865308_1.shtml(檢索日期2013年5月24日)。\n「美國國防部長蓋茨針對中國的談話」,華爾街日報,2010年6月6日,http://tw.myblog.yahoo.com/tottoro-meowmeowmeow/article?mid=664&;l=d&;fid=9(檢索日期2013年5月22日)。\n「馬媒:美軍不會袖手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人民網,2010年6月18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1899778.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日)。\n「社評:美南海表態 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7月30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101395795.html?coluid=93&;kindid=2772&;docid=101395795(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n「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2010年9 月2 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n「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7 月9 曰,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759945(檢索日期2013年4月12日)。\n「美國打造全面競逐亞太“前沿部署外交”」,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12月3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2/6/4/10152641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26418(檢索日期2013年6月4日)。\n「陸增購美國債 2604億元」,中央社,2013年4月16日,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7833826.shtml(檢索日期:2013年4月17日)。\n陳仲志,「美澳強化同盟 展現「重返亞洲」決心」,青年日報,2011年12月8日,第7版。\n「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 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之路」,人民日報,2013年07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10/c_116470946_5.htm,(檢索日期2013年7月31日)。\nRemarks with Japanese Foreign Minister Seiji Maehara and South Korean Foreign Minister Kim Sung-hwan: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12/152443.htm and Trilateral Statement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state.gov/r/pa/prs/ps/2010/12/152431.htm (檢索日期2011年3月21日)。\n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Global Trends2015: A Dialogue About the Future With Nongovernment Experts,”http://www.cia.gov/cia/reports/globaltrends2015/index.html (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1日)。\nJ. Robert Kerrey &; Robert A. Manning,“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sia: A Policy Agenda for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ttp://www.ciaonet.org/conf/cfr25/ (檢索日期2012年11月21日)。\n「中國與東盟首次磋商南海行為準則」,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2013/09/16/IN 1309160010.htm(檢索日期2014年5月3日)。\n「日外相訪東南亞 聚焦南海衝突」,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11/today-int3.htm(檢索日期2014年3月14日)。\n「日外相訪東南亞 聚焦南海衝突」,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11/today-int3.htm(檢索日期2014年3月14日)。\n「卡普蘭:21世紀地緣政治的戰場是南海」,中國新聞評論,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802621&;sw=%E5%8D%97%E6%B5%B7%E5%86%B2%E7%AA%81(檢索日期:2014年5月24日)\n「卡普蘭:21世紀地緣政治的戰場是南海」,中國新聞評論,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802621&;sw=%E5%8D%97%E6%B5%B7%E5%86%B2%E7%AA%81(檢索日期:2014年5月24日)。\n「希拉蕊發表涉南海言論 暗示介入爭端」,中國日報網,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overseamedia/chinesedaily/20100725/00051681199.html (檢索日期2014年5月23日)。\n「東協峰會籲和平解決南海爭端」,中央通訊社,https://tw.news.yahoo.com/%E6%9D%B1%E5%8D%94%E5%B3%B0%E6%9C%83%E7%B1%B2%E5%92%8C%E5%B9%B3%E8%A7%A3%E6%B1%BA%E5%8D%97%E6%B5%B7%E7%88%AD%E7%AB%AF-124708338.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24日)。\n「東盟想明年簽南海行為準則」,東方早報網路版, http://www.dfdaily.com/html/51/2011/7/18/632539.shtml (檢索日期2014年5月25日)。\n「社評:美南海表態 阻遏中國藍水海軍」,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9/5/7/101395795.html?coluid=93&;kindid=2772&;docid=101395795(檢索日期2014年4月4日)。\n\n「南海問題怎麼辦?」,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http://hkmag.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30&;docid=101227257&;page=3 (檢索日期2014年5月25日)。\n「南海議題 希拉蕊公開挑戰中國」,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413690#comments(檢索日期2014年4月2日)。\n「美俄首次參加東亞峰會引關注,美國擴大亞洲足跡」,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11-16/3463996.shtml(檢索日期2014年4月2日)。\n「美國介入南海爭端的考量」,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zhgpl.com/doc/1017/5/9/9/10175994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759945(檢索日期2014年4月2日)。\n「美國高調插手南海制衡中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6/c_12606618.htm(檢索日期2014年4月2日)。\n「美國國防部長蓋茨針對中國的談話」,華爾街日報,http://tw.myblog.yahoo.com/tottoro-meowmeowmeow/article?mid=664&;l=d&;fid=9(檢索日期2014年5月2日)。\n「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結成針對中國的"卡拉集團"」,倍可親網訊,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48676-big5.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4日)。\n「美菲肩並肩軍演各有盤算」,環球網, 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3-04/3850170.html(檢索日期2014年1月3日) 。\n「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5%8D%97%E7%9C%81%E8%A5%BF%E6%B2%99%E7%BE%A4%E5%B2%9B%E3%80%81%E5%8D%97%E6%B2%99%E7%BE%A4%E5%B2%9B%E3%80%81%E4%B8%AD%E6%B2%99%E7%BE%A4%E5%B2%9B%E5%8A%9E%E4%BA%8B%E5%A4%84((檢索日期2014年5月25日)。\n「馬媒:美軍不會袖手旁觀某大國在南海為所欲為」,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1899778.html(檢索日期2014年4月1日)。\n「無暇號事件」,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6%97%A0%E6%9A%87%E5%8F%B7%E4%BA%8B%E4%BB%B6(檢索日期2014年5月23日)。\n「菲律賓稱派軍艦進南海是加強執法」,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06/110619_philippines_china_warships.s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23日)。\n「歐巴馬主張“重返”東南亞 美插手南海轉為高調」,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7/31/1865308_1.s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4日)。\n「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國大陸外交部網站,http://www.mfa.gov.cn/chn//gxh/xsb/wjzs/t8958.htm(檢索日期2014年4月28日)。\n「爭奪石油利益南海風雲再起」,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48期,http://ww 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4127(檢閱日期2014年2月19日)。\n「南海主權爭議 加速美『重亞輕歐』佈局」,全民國防教育學科中心網站,http://defence.hgsh.hc.edu.tw/announce.php?submenu=3(檢索日期2014/3/21)。\n「周邊安全需要全方面戰略」,環球網,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2-10/3216696.html(檢索日期2014年5月28日)。\n「溫家寶總理出席第15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1/20/c_123972582.htm(檢索日期:2014年5月28日)。\n「南中國海地區安全形勢研究」,太平洋學報,第20卷第2期,http://hkmag.crntt.com/crn -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30&;docid=101227257&;page=3 (檢索日期2014年5 月25日)。\n\n英文部分\n英文專書\nAileen San Pablo-Bavier, (E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Philippine Perspectives.(Quezon City: Philippine-China Development Resource Center, 1992).\nBaker James A. III,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Rev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 (New York:G.P. Putnam’s Sons, 1995).\nCole, "Oil for the Lamps of China"-Beijing`s 21st-century Search for Energy," .\nChih-Yu Shih, The Spiri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 Psychocultural View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1).\nDavis M. Lampton, “ Greater China and American Security,” in Thomas A. Metzger and Ra-mon H.Myers eds., Greater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6).\nHarding, Han"y.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nGuan, Kwa Chong and Skogan Johrv A, Maririme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Londaand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nGoldstein,"Gunbo Ats for China`s New"Grand Canals"?Probing the Intersection of Beijing`s Naval and Oil Security Policies,".\nJames A. Baker III,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Rev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 (New York:G.P. Putnam’s Sons, 1995).\nJohn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ress, 2001).\n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0).\nTammen, Ronald L. et a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Chatham House, 2000).\nUS DoD, Susl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liesfor 21, Century Defense (Washington D.C.: US DoD,2012).\nWu Shicun and Zou Keyuan,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Lancashire Ashgate,2009).\n\n期刊論文\nBuszynski, Leszek, “The South China Sea: Oil, Maritime Claims, and U.S.-China Strategic Rival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5, No. 2(Spring 2012), pp.135-152.\nCarol Hamrin.“China Reassesses the Supexpowers. "Pacfic Affairs 56 (2), pp.209-231.\nClinton Hillary.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pp.28-46.\nDavid Lampton,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Vol.73(2003), pp. 37-49\nEvan S. Medeiros &; Taylor Fravel,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03, p.22.14\nGeorge Bush,“1991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Report"U.S. Department of States Dispatch, Vol.2, Issue 33(August 19,1991),pp.618-619.\nHamrin, Carol.“China Reassesses the Supexpowers. "Pacfic Affairs 56 (2): 209-31.\n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p.2。\nHiramatsu, Shigeo, “China`s Adva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es and Objectives, ”Asia-Pacfic Review, Vol. 8, No. 1(2001),pp. 40~50.\nJames A. Baker, “American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5 (1991/92),pp. 4-14.\nJia, Qingguo. "Leaming to Live with the Hegemon: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S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4 (44): 395-407.\nLampton David. “The Stealth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National Interests, Vol.73(2003), pp.37-49.\nPaulson, Henry M. 2008.“A Strategic Economic Engagement: Strength-ening U.S.-Chinese Ties. "Foreign Affairs 87(5): 59-77.\nRapkin, David, and William Thompson. 2003.“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hina." Intemational Interactions: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3(4): 315-42.\nSamuels, Marwyn S.“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Methuen (1982): 100-106.\nYu, Peter kien-hong. “The Four Archipelago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uncil for Advanced Policy Studies (Taipei), 2 (September 1991): 83-85.\n\n研討會論文\nChang,Yen-Chiang.“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an Opportunity for the Cross Taiwan Strait Relationship.” presented for The Practices of the UNCLOS and the Resolution of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Taipei: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eptember 3, 2012).\nTau,Tsung-Hang.“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rning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Arctic Circl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resented for The Practices of the UNCLOS and the Resolution of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Taipei: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eptember 3, 20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298102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8102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201.pdf6.3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