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62
題名: 轉型時代的思想論域: 晚清廈門《鷺江報》研究
作者: 連洺緘
Lien, Ming-Chien
貢獻者: 周志煌
連洺緘
Lien, Ming-Chien
關鍵詞: 鷺江報
廈門
晚清報刊研究
山雅各
報刊政論化
萬國公報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摘要: 本文為晚清廈門《鷺江報》研究的首本學位論文,除了對前人的研究進行彙整外,也將《鷺江報》全文內容做大範圍的整理與分析,並將《鷺江報》置於晚清報刊史的角度上加以探究,以「政論化」、「共同主體意識」等為主題分析其內容,並比較當時同樣著名的傳教士報刊——《萬國公報》,藉由比較報刊的方式分析其中異同,進一步找出《鷺江報》的報刊特色及報刊史的定位。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n一、晚清著述\n【清】王韜:《弢園尺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n【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n【清】魏源:《海國圖志》,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n【清】《鷺江報》(據清光緒29-30年1903-1904年福建廈門鼓浪嶼鹿耳礁賣雞巷藏書所印所第29-32,34-36,38-40,45,47-51,53-54,67冊影印),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n二、民國以來著述\n(一)專書\n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n卞東磊:《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n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n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n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n方維規:《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n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n王林:《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n何菊:《傳教士與清末民初中國社會變革:李提摩太在華宗教與社會實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n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n呂思勉:《呂思勉遺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n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 : 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n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n李金銓:《報人報國 : 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n李衛華:《報刊傳媒與清末立憲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n李瞻、石麗東:《林樂知與《萬國公報》:中國現代化運動之根源》,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7年。\n李禮:《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1872—1912》,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n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n周佳榮:《言論界之驕子:梁啟超與《新民叢報》》,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n林語堂著,劉小磊譯:《中國新聞輿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n邵志擇:《近代中國報刊思想的起源與轉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n洪卜仁:《廈門舊報尋蹤》,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n胡太春:《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n胡立新、楊溥:《廈門報業》,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n胡偉希編:《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n唐海江:《清末政論報刊與民眾動員 : 一種政治文化的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n袁新潔:《近現代報刊「文人論政」傳統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n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n張天星:《報刊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n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n張仲民:《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n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n梁元生:《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n梁淑媛:《飛登聖域:臺灣鸞賦文學書寫及其文化視域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n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n章清:《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新型傳播媒體的浮現與讀書人新的生活形態》(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n許紀霖:《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n陳力衛:《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n陳平原、夏曉虹:《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陳平原主編:《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n曾虛白:《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年。\n黃天鵬、樓榕嬌:《新聞文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n楊光輝:《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n葉曉青:《西學輸入與近代城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n趙建國:《分解與重構:清季民初的報業團體》,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n趙曉蘭、吳潮:《傳教士中文報刊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n劉興豪:《報刊輿論》與近代中國政治——從維新變法說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n劉蘭肖:《晚清報刊與近代史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n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n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n賴光臨:《《萬國公報》之言論與影響》,臺北:政大學報,1970年。\n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n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n(二)期刊論文\n毛加興:〈媒介與空間生產的關係研究〉,《蚌埠學院學報》第3期,2016年。\n王列耀、蒙星宇:〈流寓異鄉,兼照兩地——新加坡華僑邱菽園與新加坡早期的「流寓文學」〉,《東南亞研究》第4期,2004年。\n王金珊:〈早期傳教士報刊對中國近代文明的構建〉,《內蒙古社會科學》第5期,2008年。\n石雲艷:〈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期的辦報活動及其新聞思想〉,《南開學報》第5期,2003年。\n池雪欽:〈《鷺江報》對廈門社會的影響〉,《黑龍江史志》第13期,2015年。\n米斯琪:〈回顧與展望:《萬國公報》研究述評〉,《法制博覽》第18期,2017年。\n何炳然:〈梁啟超初辦新民叢報時的宣傳特色〉,《新聞研究資料》第4期,1980年。\n吳潮、趙曉蘭:〈我國關於傳教士中文報刊的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第5期,2009年。\n李海紅:〈試論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上的文化宣傳〉,《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n李益順:〈論20世紀初期刊中的科學觀念——以《新民叢報》為中心〉,《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2014年。\n李啟宇:〈他為中國鼓與呼——廈門報業先驅山雅各〉,《廈門文藝》第2期,2015年。\n李斯頤:〈清末10年閱報講報活動評析〉,《新聞研究資料》第2期,1990年。\n李斯頤:〈清季末葉的閱報講報活動〉,《文史知識》第7期,2002年。\n李雄燕:〈近代新教教會中文報刊的本色化〉,《雲南社會科學》第2期,2007年。\n汪玉玲、賀乾:〈晚清傳教士報刊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研究〉,《蘭臺世界》第6期,2015年。\n沈繼成:〈試論19世紀在華傳教士的報刊活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2年。\n周光慶:〈梁啟超「新文體」的基本特徵與歷史價值〉,《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5年4月。\n周福振:〈思想、言論、出版自由與監督政府——以《新民叢報》為考察對 象〉,《太原大學學報》第4期,2011年。\n周輝湘:〈論《萬國公報》對維新變法的輿論影響〉,《安徽史學》第3期,2005年。\n易樹人:〈兼容并蓄,推陳出新——梁啟超新文體的語言特色〉,《江漢論壇》第10期,1993年。\n邵培仁、楊麗萍:〈轉向空間:媒介地理中的空間與景觀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n柳麗賀:〈建國以來《新民叢報》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黑河學刊》第4期,2017年。\n胡全章:〈廈門《鷺江報》詩歌與晚清詩界革命運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15年。\n茅海建:〈張之洞策反邱菽園〉,《歷史學研究》第2期,2012年。\n孫海軍:〈《萬國公報與近代中國國民性話語的興起》,《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n展愛軍:〈《萬國公報》主創人員和受眾主體簡析〉,《魅力中國》第18期,2009年。\n桑兵:〈清末民初傳播業的民間化與社會變遷〉,《近代史研究》第6期,1991年。\n馬金華:〈《萬國公報》與維新派〉,《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第1期,2000年。\n常恆暢、楊雨:〈近代閱報社研究〉,《湖南社會科學》第2期,2013年。\n張桂蘭:〈《萬國公報》的創辦與沿革述略〉,《韶關學院學報》第10期,2005年。\n張桂蘭:〈《萬國公報》對晚清科舉考試的批判〉,《巢湖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n張瑛:《新民叢報宣傳宗旨辨》,《中州學報刊》第6期,1984年。\n張錫勤:〈簡論《萬國公報》的基本思想傾向〉,《求是學刊》第6期,2001年。\n許高勇:〈中國報刊閱讀史研究述評及若干探索〉,《新聞春秋》第1期,2018年。\n許清茂、邵凡軒:〈連橫在廈門的辦報活動及其思想立場〉,《閱江學刊》第1期,2010年。\n郭延坡:〈清末《萬國公報》的出版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期,2012年。\n郭稼:〈廈門首家現代報刊《鷺江報》〉,《新聞研究資料》第2期,1990年。\n陳江:〈《新民叢報》——影響一代人的期刊:兼談梁啟超的編刊思想和藝術〉,《編輯學刊》第5期,1994年。\n陳超:〈試論傳教士報刊對中國近代報業發展的影響〉,《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n陳鳳:〈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報刊近代化〉,《池州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n陳鳳姑:〈試論《新民叢報》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中的地位〉,《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年。\n陳鳳姑:〈論《新民叢報》在中國近代文化界的影響〉,《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n喻頻蓮:〈梁啟超對西方新聞觀念的本土化解讀〉,《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7年10月。\n焦寶:〈晚清民初詩詞作者群與文學期刊關係研究——以《申報》相關期刊、《新民叢報》與《東方雜誌》為對象〉,《社會科學研究》第3期,2013年。\n程麗紅:〈文化侵略的工具、文化交流的媒介——論近代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報刊的文化意義〉,《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00年。\n程麗紅:〈林樂知與《萬國公報》——對清末來華傳教士辦報的個案考察〉,《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9期,2008年。\n程麗紅:〈從落拓文人到報業聞人:對晚清職業報人的群體透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3期,2006年。\n程麗紅:〈清末媒介文化的傳統資源與精神傳承〉,《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2017年。\n黃旦:〈也論林則徐的新聞觀——兼論中國近代新聞思想之源頭〉,《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0期,1980年。\n黃克武:〈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製漢語的競賽〉,《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12月。\n黃雅綺:〈梁啟超新民思想發展探析〉,《實踐博雅學報》第18期,2012年。\n楊代春:〈《萬國公報》研究綜述〉,《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年。\n楊代春:〈華人編輯與《萬國公報》〉,《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n楊齊福:〈教會報刊對晚清社會陋習的揭示與批判〉,《歷史檔案》第4期,2012年。\n楊慶芳、劉蘭肖:〈《新民叢報》與西方近代學術的譯介和傳播〉,《出版發行研究》第6期,2006年。\n楊曉:〈晚清新政社會教育及其影響初探〉,《學術研究》第10期,2000年。\n賈紅棉:〈外國傳教士和中國近代報刊〉,《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n路鵬程:〈私誼網路:晚清報人聚合途徑研究〉,《國際新聞界》第4期,2010年。\n翟桂榮:〈清末閱報處:新圖書館運動之前奏〉,《圖書館學刊》第2期,2010年。\n裴文玲:〈清末新政時期閱報社的發展狀況概述〉,《貴圖學刊》第2期,2011年。\n趙雲澤、劉珍:〈晚清在華外報:作為新知與意識形態的橋樑〉,《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第8期,2016年。\n趙曉蘭:〈19世紀傳教士中文報刊的歷史演變及其近代化進程〉,《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08年。\n趙曉蘭:〈從傳播西教到傳播西學——傳教士中文報刊辦報宗旨的演變〉,《學術月刊》第12期,2008年。\n齊雪晴:〈1999年以來中國近代傳教士報刊研究回顧〉,《池州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n劉春明:〈閱讀習養的學理探究——以晚清閱報風氣的形成為例〉,《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n劉珊珊:〈《新民叢報》創辦動機與梁啓超的近代國家思想〉,《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n劉秋陽:〈清末啟蒙運動中的閱報講報活動〉,《黑龍江史志》第18期,2008年。\n劉菡:〈清末閱書報社及其發展探究〉,《圖書館論壇》第11期,2015年。\n劉增合:〈媒介形態與晚清公共領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第2期,2000年。\n劉曉多:〈近代來華傳教士創辦報刊的活動及其影響〉,《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9年。\n劉興豪:〈論《萬國公報》輿論對維新派的影響〉,《求索》第10期,2010年。\n劉興豪:〈論《萬國公報》輿論與維新運動的啟動〉,《新聞春秋》第1期,2013年。\n歐陽躍峰、姚彥琳:〈近代教會報刊的在華傳播——以《萬國公報》為考察的中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n蔡國兆:〈梁啟超新聞思想試析〉,《新聞大學》第3期,2000年,頁62-65。\n蔣建國:〈晚清書院讀報活動與時務新知的傳播〉,《學術月刊》第4期,2017年。\n蔣建國:〈晚清報人之間的交往活動與精神世界〉,《新聞與傳播研究》第5期,2017年。\n蔣建國:〈晚清閱報組織與公共讀報活動的發展〉,《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2016年。\n蔣建國:〈辦報與讀報:晚清報刊大眾化的探索與困惑〉,《新聞大學》第2期,2016年。\n鄭大湖:〈康有為對《萬國公報》的揚與棄〉,《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3年。\n鄭師渠:〈《萬國公報》與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史研究》第4期,2001年。\n鄭連根:〈中國早期的傳教士報刊〉,《尋根》第1期,2006年。\n賴光臨:〈《萬國公報之言論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2期 ,1970年。\n賴秀寶:〈20世紀上半葉閱報社借閱活動概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2期,2001年。\n龍超凡:〈《福建日日新報》創辦出版情況探析〉,《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8年。\n羅妍:〈傳教士・媒介・社會變遷——近代在華傳教士辦報活動再認識〉,《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期,2010年。\n羅朋:〈從《時務報》到《新民叢報》:梁啓超黨報思想向國報思想的嬗變〉,《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0年。\n譚樹林:〈早期來華基督教傳教士與近代中外文報刊〉,《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2002年。\n蘇全有、徐冬:〈清末閱報講報活動對近代公共輿論空間的拓展〉,《山東圖書館學刊》第1期,2011年。\n蘇全有、張超:〈清末宣講所探析〉,《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4年。\n龔喜平:〈南社詩人與中國詩歌近代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n三、學位論文(碩士部分)\n朴成蘭:《梁啟超《新民叢報》報體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年5月。\n吳遠:《《萬國公報》新聞傳播的策略分析》,合肥: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7年。\n展愛軍:《《萬國公報》與維新變法研究》,武漢: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09年。\n翁志宗:《《萬國公報》維新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84年6月。\n黃昭宏:《清末寓華西教士之政論及其影響:以《萬國公報》為主的討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70年。\n四、報刊電子資料庫\n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檢自:https://www.cnbksy.com/\n(本文擷取圖片多來自此數據庫,少數非來自此處者有特別於圖說處註明。)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2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301.pdf20.6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