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68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林啟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韋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n,Wei-Hungen_US
dc.creator陳韋宏zh_TW
dc.creatorChen, Wei-Hungen_US
dc.date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09-02T03:58:32Z-
dc.date.available2020-09-02T03:58:32Z-
dc.date.issued2020-09-02T03:58:32Z-
dc.identifierG010215101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68-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102151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焦竑是晚明的重要學者,以學識淵博、著作豐富著稱,《明儒學案》將之歸入泰州學派。而焦竑博覽群經的學術特性,使其學術定位將更形複雜,關於焦竑身上存在的博學與心學之特質,雖類似於「尊德性」與「道問學」之兩派,卻存在著些許不同。本文由錢新祖與余英時之爭議展開討論,嘗試說明焦竑之博學性格與王學之關係。這些討論將會觸及其在經學、考據學、小學、文學等方面之思想,其核心則為經典中語言與真理之問題。焦竑對道的體認渾然而一體,無論宇宙運行之理路、心性純善之本質,在焦竑看來都是一而非二。他認為體道即是體認心之本體,是以能「默於心」而一切具足,能「復」而「反本還源」。然而,這層體認並非一蹴可幾,而需要透過對經典文字、萬物存有深刻而廣博的體察。關於這些,本文將就相關文獻一一梳理以申述之。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緒論 6\n第一節、問題意識 6\n第二節、文獻回顧 10\n一、對博學的肯定 10\n二、陽明後學 11\n三、清代考據學之源頭 11\n四、三教合一或三教會通思想 13\n五、專書研究及其他 14\n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進路 14\n第二章、焦竑對語言文字的基本態度與對道的體認 19\n第一節、符號系統與道之關係 19\n一、圖象符號 20\n二、語言文字 22\n第二節、焦竑對經典注疏之戒慎與理想 24\n一、心學立場與經典注疏之憂慮 25\n二、小學與解經 26\n三、理想的注疏方式與道之關係 29\n第三節、「默識」與「體道」之描述 31\n第三章、自經典談文字意義的產生與解讀 36\n第一節、「道」與「文」與寫作者 36\n一、文之本質與價值 36\n二、實用 38\n三、得心應手與道之體現 39\n第二節、焦竑的博學與解經 42\n一、從古音之失落看焦竑的詩學立場 42\n二、考據與審美 45\n三、知識正確性 46\n四、多聞多見 48\n第三節、現象與真理 49\n第四章、多聞多見與道 52\n第一節、博文約禮與復性 53\n一、博文與約禮 54\n二、克己復禮與復性 55\n第二節、「空」與體道者 57\n一、 從多即一也到空空如也 58\n二、「空」對本體描述的特殊性 59\n第三節、讀書求知在陸王系統中的轉變 62\n一、陸九淵對讀書的態度 62\n二、王陽明對讀書的看法 63\n三、從知人論世而來的反思 65\n四、焦竑對多聞多見態度之再理解 66\n第五章、結論 68\n參考書目 71\n古籍 71\n近人論著 73zh_TW
dc.format.extent2006724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5en_US
dc.subject焦竑zh_TW
dc.subject語言zh_TW
dc.subject真理zh_TW
dc.subject經典zh_TW
dc.subject默而識之zh_TW
dc.title默而識之:焦竑語言觀與天道觀研究zh_TW
dc.titleComprehension in Silence: An Essay in Jiao Hong’s Language and the Way of Heaven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古籍\n[先秦]莊周著,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2001。\n〔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n〔宋〕朱熹著,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彙校:《朱子語類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n〔宋〕朱熹輯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n〔明〕王守仁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n〔明〕羅汝芳著,方祖猷等編校整理:《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n[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n[明]李贄著,張建業等編:《李贄文集》全七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n[明]李贄著,張建業等編:《李贄全集注》全二十二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n[明]管志道:《管東溟先生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圖書館藏本。\n[明]管志道:《管子惕若齋集》,據東京高橋情報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影印,漢學研究中心藏。\n[明]焦竑著,李劍雄點校:《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n[明]焦竑著,李劍雄點校:《焦氏筆乘》,北京:中華書局,2008。\n[明]焦竑:《易筌》,《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n[明]焦竑:《老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65。\n[明]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70。\n[明]焦竑:《陰符經解》,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刊寶顏堂秘笈本影本。\n[明]焦竑:《國史經籍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n[明]焦竑:《俗書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n[明]焦竑:《玉堂叢語》,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n[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出版社,1991。\n[明]焦竑:《楞伽阿跋多羅寶法經精解評林》,《續藏經》,91冊。\n[明]焦竑:《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精解評林》,《續藏經》,94冊。\n[明]焦竑:《大乘妙法蓮華經》,《續藏經》93冊。\n[明]焦竑:《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精解評林》,《續藏經》,90冊。\n[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2009。\n[明]黄宗羲著;孫衛華校釋:《明夷待訪錄校釋》,長沙:岳麓書社,2011。\n[清]方以智:《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16。\n[清]王梓材,馮雲濠編撰;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n〔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n[清]永瑢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n近人論著\n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75。\n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里仁書局,1982。\n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n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0。\n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學生書局,1993。\n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臺北:東大圖書,1996。\n李劍雄:《焦竑評傳》,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n梅廣:〈錢新祖教授與焦竑的再發現〉,《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唐山出版社,1998。\n佐野公治:《四書學史之研究》,創文社,1998。\n宋家復:〈思想史研究中的主體與結構:認真考慮《焦竑與晚明新儒學之重構》中“與”的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期(1998年3月),\n王琅《焦竑學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n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n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39期,2001年12月。\n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n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n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n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n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n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 2005。\n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2005。\n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n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n島田虔次著,鄧紅譯:《中國思想史硏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n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臺北:逢甲大學出版社,2009。\n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n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印書館,2010。\n劉海濱:《焦竑與晚明會通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n鄭伊庭:《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n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2011。\n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2012。\n史振卿:《焦氏筆乘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3。\n白靜:《下學上達,學以復性——焦竑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n鄧克銘:《晚明四書說解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3。\n謝成豪:《焦竑經學史學之研究》,臺北: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n錢新祖著,宋家復譯:《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n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n魏月萍:《君師道存——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n王誠:〈焦竑《論語》詮釋的特色—以《焦氏筆乘.讀〈論語〉》為中心〉,浙江:《儒教文化研究》25期,2016年2月。\n徐聖心:《青天無處不同霞 : 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n劉勇:《變動不居的經典——明代《大學》改本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n陳顥哲〈博學與考據 : 焦竑對陽明心學的修正〉,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博士論文,2016。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001693en_U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embargo_20250825-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501.pdf1.96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