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詹素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萬育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Wan, Yu-Hsingen_US
dc.creator萬育莘zh_TW
dc.creatorWan, Yu-Hsingen_US
dc.date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1-08-04T07:33:58Z-
dc.date.available2021-08-04T07:33:58Z-
dc.date.issued2021-08-04T07:33:58Z-
dc.identifierG0106158011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106158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戰後基督宗教在山地快速傳播,在短時間內成為多數原住民族的優勢信仰。社會學及人類學相關研究,多聚焦於原住民族集體改宗與其社會結構與文化體系的關聯,而歷史學研究則試圖探討:為何在1949年,軍事衝突一觸即發,而將山地實施封鎖管制時,仍然開放具外來色彩的基督宗教入山。本論文指出,政府並非在管制時期開放宗教團體入山,而是「維持開放」。因為早自1945年起,教會組織便進入山地傳教,在中央政府遷臺前已經拓展出可觀的教勢。對於國民黨政府而言,山地治理首重軍事國防,一旦驅逐教會下山,勢必破壞山地社會的安定,危急保防工作,付出的代價將比監護山地傳教高出許多。\n進入到1950年代,提升層級的山地警備,經由「對外封鎖,對內清查」,已能有效控制山地,達成空間的純淨性。在反攻大陸的國策下,政府透過青年組訓、推行國語等,將原住民族形塑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於是,教義上主張使用當地語言傳教的長老教會,便因文字使用問題而遭受官方干預。\n而隨著軍事對峙威脅降低,國家對於山地的立場,亦從軍事要塞迅速轉為重點開發地區。即便山地管制仍然存在,但在山地政策從國防導向調整為經濟導向後,保防工作已經不具有實質意義。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形塑的教化則持續進行,被限制使用母語的原住民社會出現了語言真空,國語政策衍生的學習困難,更使他們產生族群性自卑。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 文獻回顧 6\n第三節 研究理念與章節安排 15\n第二章 基督教山地宣道與政府遷臺前的山地管理 21\n第一節 基督宗教在臺紮根與山地傳教初步嘗試 21\n第二節 政府對山地傳教的顧慮――以馬克聞案為例 31\n第三節 從隔離保護到國防治安——山地管制的形成 43\n第三章 山地管制下保防工作的執行與調整 59\n第一節 保防原則下的山地傳教管理 59\n第二節 山地鞏固與機構之間的權力傾軋 71\n第三節 政策轉向與山地管制調整 85\n第四章 山地傳教與政府管理互動——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101\n第一節 長老教會的傳教策略與政府的管理調整 102\n第二節 族群認知上的乖離 117\n第三節 語言政策與傳教活動的衝突 133\n第五章 結論 151\n徵引書目 159\n附錄 172\n附錄一 花蓮縣平地人民進入山地管制辦法 172\n附錄二 臺灣省平地人民進入山地管制辦法 174zh_TW
dc.format.extent6290745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8011en_US
dc.subject山地管制zh_TW
dc.subject山地傳教zh_TW
dc.subject長老教會zh_TW
dc.subject國民形塑zh_TW
dc.subject羅馬字zh_TW
dc.title上帝捷足先登:戰後初期山地管制下的傳教管理(1945-1960)zh_TW
dc.titleThe Religious management of Mountain Control(Indigenous Area) Period in Early Postwar Era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壹、 史料\n(一) 報刊\n1. 《山光週刊》(臺北)\n2. 《自由中國》(臺北)\n3. 《家庭月刊》(臺北)\n4. 《新使者雜誌》(臺北)\n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臺北)。\n6. 《臺灣省政府公報》(臺北)。\n7. 《臺灣教會公報》(臺南)\n8. 《臺灣黨務》(臺北)\n9. 《邊政公論》(南京)。\n10. 《警民導報》(臺北)。\n(二) 檔案與資料庫\n1. 《外交部檔案》,國史館藏。\n2.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n3. 《行政院會議議事錄》,國史館藏。\n4. 《政府公報資訊網》,國家圖書館。\n5. 《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n6. 《美籍牧師馬克聞居花蓮傳教》,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1010000C/0037/00063/0001。\n7. 《國軍史政檔案》,國防部藏。\n8. 《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9. 《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臺灣省政府秘書處。\n10.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n11.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n12. 《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n13. 《臺灣白話字文獻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n14. 《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n貳、 專書\n1. 王奇生,2010,《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北京:華文。\n2. 白尚德著、鄭順德譯,2004,《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與臺灣原住民族的接觸.1865-1940》。臺北:順益博物館。\n3. 任育德,2008,《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新北:稻鄉。\n4.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1972,《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n5. 佚名,1966,《山上的花園:玉山神學書院20週年紀念》。花蓮:玉山神學書院。\n6. 吳乃德,201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二》。臺北:衛城。\n7. 吳學明,2006,《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北:宇宙光。\n8. 吳學明,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臺的西方傳教士》。臺北:日創社。\n9. 李台元,2016,《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臺北:政大出版社。\n10. 松岡格、周俊宇譯,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11. 林建二,1977,《臺灣山地教會》。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山地宣道委員會。\n12. 林素珍、陳耀芳、林春治,2008,《阿美族當代宗教研究》。南投:臺灣文獻館。\n13.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14. 邵式柏,2016,《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15. 金立昕,2007,《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中南卷》。北京:人民出版社。\n臺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n16. 胡文池,1984,《憶往事看神能》。臺南:新樓書房。\n17. 孫理蓮著,蒲腓力譯,2016(1981年初版),《這是我的同胞》。臺北:希伯崙。\n18. 高俊明口述、杜英助整理,2017,《高俊明回憶錄:磨難苦杯下的信仰與實踐》。臺北:前衛。\n19. 張松,1953,《臺灣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n20.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n21. 陳翠蓮,2017,《重構二二八》。新北:衛城。\n22. 傅應川審定,1994,《陶希聖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n23. 楊士養編,林信堅修訂,1989,《信仰偉人列傳》。臺南:仁光。\n24. 楊天宏,2005,《基督教與民國知識份子》。北京:人民出版社。\n25. 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二)》。臺北:三民書局。\n26. 董顯光,1962,《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出版地不詳。\n27. 詹素娟,2019,《典藏臺灣史(二).臺灣原住民史》。臺北:玉山社。\n2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3)》。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1947,《臺灣民政》2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n30.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54,《進步中的山地行政》。臺北:臺灣省政府民政廳。\n31. 臺灣省警務處編,1953,《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臺北:臺灣省警務處。\n32.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1953,《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二屆總會議事錄》。臺\n33. 趙中偉、梁潔芬、黃懿縈合編,2020,《臺灣天主教研究.卷一》。臺北,光啟文化。\n34. 劉曉原,2016,《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n35. 蔡依珊,2016,《ti.VUVU.katua.Vatu.katuangiaw.公公、狗和貓:懷約翰傳記》。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n36. 蔣介石,1976(1943.10初版),《中國之命運》。臺北:正中書局。\n37. 鄧津華,2018,《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38. 鄭連明主編,196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新樓書房。\n39. 駒込武,2019,《「臺灣人的學校」之夢:從世界史的視角看日本的臺灣殖民統治》。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40. 薛化元,2007,《臺灣地位法律文書》。臺北,日創社。\n41. 薛化元、楊秀菁、蘇瑞鏘,2015,《戰後臺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新北:稻鄉。\n42. 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文英堂。\n43.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44. 蘇光洋主編,1978,《孫雅各牧師紀念專集》。臺北:臺灣神學院校友會。\n參、 專書論文或期刊論文\n1. K.Y.C.,1947.10,〈山地的聲〉,《臺灣教會公報》706:3-4。\n2. K.Y.C.,1947.5,〈山地的聲〉,《臺灣教會公報》701:4-5。\n3. K.Y.C.,1947.6,〈山地的聲〉,《臺灣教會公報》702:5。\n4. K.Y.C.,1949.1,〈山地的聲〉,《臺灣教會公報》721:11-12。\n5. 小卒,1953.7,〈山地黨務督導簡記 臺東縣黨部工作記實之一〉,《臺灣黨務》60:49-50。\n6. 方乃寬,1952.1,〈黨在山地壯大起來—記桃園縣山地小組講習會〉,《臺灣黨務》25:45-46。\n7. 王榮世,1959.4,〈宜蘭縣的山地教會〉,《臺灣教會公報》846:11。\n8. 夷將.拔路兒,1994.5,〈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4:22-38。\n9. 江天順,1957.7,〈東中:山地人牧師誕生〉,《臺灣教會公報》823:23。\n10. 江天順,1958.10〈泰雅爾教會的發展〉,《臺灣教會公報》838:16-17。\n11. 江應樑,1945.1,〈西南邊區的特種文字〉,《邊政公論》4.1:26-29。\n12. 余開堯,1961.6,〈高雄縣山地警備治安演習記〉,《警民導報》457:13。\n13. 佚名,1946.12,〈教會消息:高山消息〉,《臺灣教會公報》696:5。\n14. 佚名,1946.4,〈高雄中會宣道部〉,《臺灣教會公報》688:3。\n15. 佚名,1946.6〈高山族信仰的老母〉,《臺灣教會公報》690:4。\n16. 佚名,1947.1,〈教會消息:高山消息〉,《臺灣教會公報》697:5-6。\n17. 佚名,1948.1,〈山地的聲〉,《臺灣教會公報》709:5。\n18. 佚名,1948.3,〈山地傳道〉,《臺灣教會公報》711:7-8。\n19. 佚名,1949.8,〈高山傳道記〉,《臺灣教會公報》728:8-9。\n20. 佚名,1950.12,〈マルル教會 南部高山教會的獻堂式〉,《臺灣教會公報》744:15-16。\n21. 佚名,1951.6,〈東中〉,《臺灣教會公報》750:11。\n22. 佚名,1951.6,〈屏東縣警力分配調整 該縣警政當局正予研討〉,《警民導報》66:21。\n23. 佚名,1951.8,〈東中〉,《臺灣教會公報》752:13-14。\n24. 佚名,1952.5,〈東中:紅頭嶼(蘭嶼)開始傳道〉,《臺灣教會公報》761:15。\n25. 佚名,1952.6,〈公報社:布農聖詩〉,《臺灣教會公報》762:9。\n26. 佚名,1952.6,〈南部山地宣道會〉,《臺灣教會公報》762:7。\n27. 佚名,1952.6,〈警察通訊 省警務處山地室召開全省山地警務座談會〉,《警民導報》102:14。\n28. 佚名,1952.7,〈警察通訊 山地股直屬警局長〉,《警民導報》104:15。\n29. 佚名,1952.8,〈東中:山地教會獻堂運動〉,《臺灣教會公報》764:15-16。\n30. 佚名,1952.8,〈發刊詞〉,《山光週刊》,第一版。\n31. 佚名,1953.6,〈東中:高山同胞快實現牧師〉,《臺灣教會公報》774:19-20。\n32. 佚名,1953.8,〈東中:山地宣道會〉,《臺灣教會公報》776:17-18。\n33. 佚名,1954.6,〈警察通訊 中縣警局召開山地警務檢討會〉,《警民導報》175:17。\n34. 佚名,1955.10,〈東中:東部山地教會觀感〉,《臺灣教會公報》,802:20-21。\n35. 佚名,1955.10,〈警察通訊 警處令飭各縣改善山地員警輪休辦法〉,《警民導報》222:9。\n36. 佚名,1955.11,〈法令輯要 臺灣省警務處令〉,《警民導報》225:26。\n37. 佚名,1955.11,〈宣道會:山地宣道會通訊〉803:25。\n38. 佚名,1955.12,〈法規輯要 平地商人擅與原住民直接交易應嚴加取締〉,《警民導報》227:32。\n39. 佚名,1955.5,〈警察通訊 警處通令糾正查勤缺點 山地鄉區均應經常查勤〉,《警民導報》206:16。\n40. 佚名,1955.6,〈東中:玉山聖經書院近況〉,《臺灣教會公報》798:21。\n41. 佚名,1955.7,〈東中:今後的玉山聖經書院〉,《臺灣教會公報》799:19。\n42. 佚名,1955.7,〈法規輯要 原住民獵獲物可否直接向平地出售乙案〉,《警民導報》211:26。\n43. 佚名,1955.7〈法令輯要 臺灣省警務處令〉,《警民導報》211:26。\n44. 佚名,1955.9,〈法規輯要 據請山地籍女子可否申請核准為特種酒家女子侍應生〉,《警民導報》217:30。\n45. 佚名,1956.12,〈東中:玉山聖經書院〉,《臺灣教會公報》816:23。\n46. 佚名,1956.12,〈警察通訊:仁愛鄉山地青年大校閱 警察分局長任總指揮〉,《警民導報》263:18。\n47. 佚名,1956.2,〈高中:山地教會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06:22-23。\n48. 佚名,1957.12,〈總會緊急公告〉,《臺灣教會公報》828:4-5。\n49. 佚名,1957.2,〈山地宣道處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18:16-17。\n50. 佚名,1957.8,〈今日的問題(三)—我們的軍事〉,《自由中國》17.4:6-10。\n51. 佚名,1958.12,〈玉山神學書院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40:19-20。\n52. 佚名,1958.4,〈宣道會:屏東山地區會〉,《臺灣教會公報》832:20-21。\n53. 佚名,1958.5,〈公告:山地宣道處〉,《臺灣教會公報》833:4-5。\n54. 佚名,1958.6,〈社論:六月第三禮拜〉,《臺灣教會公報》834:3。\n55. 佚名,1958.7,〈警察通訊—警務處放寬入山管制,戡定風景區遊覽範圍〉,《警民導報》318:14。\n56. 佚名,1959.4,〈臺灣總會教勢統計簡要〉,《臺灣教會公報》844:7。\n57. 佚名,1959.5,〈玉山神學書院紀念主日專欄〉,《臺灣教會公報》845:7。\n58. 佚名,1959.5,〈玉山神學書院紀念主日專欄〉,《臺灣教會公報》845:7。\n59. 佚名,1959.7,〈東中〉,《臺灣教會公報》847:25。\n60. 佚名,1960.1,〈中中:山地部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53:34。\n61. 佚名,1960.11,〈臺南縣警察局 臺語演講比賽〉,《警民導報》401:19。\n62. 佚名,1960.12,〈警察通訊—外籍人士出入境查驗,簡化辦法政院核准試辦〉,《警民導報》405:17。\n63. 佚名,1960.5,〈玉山神學書院特輯〉,《臺灣教會公報》857:6-8。\n64. 佚名,1960.8,〈山地宣道會通訊〉,《臺灣教會公報》860:23。\n65. 佚名,1960.8,〈中縣和平警察分局舉辦國語演講比賽〉,《警民導報》391:20。\n66. 吳啟訥,2013,〈蔣介石的中華民族論述與國民政府的邊疆自治實踐〉,收入於周惠民主編,《中國民族觀的摶成》,239-287。臺北:政大出版社。\n67. 吳銅燦,1953.3,〈中部布農族快攏歸主啦〉,《臺灣教會公報》771:19。\n68. 吳銅燦,1954.50,〈山地:人倫教會獻堂式〉,《臺灣教會公報》,785:23。\n69. 吳銅燦,1957.5,〈排灣族山地區會〉,《臺灣教會公報》821:17。\n70. 李壬癸,2007,〈臺灣南島語言的詞典編纂技術檢討〉,收入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12-27。臺北:行政院原民會。\n71. 李甲孚,1951.8,〈臺灣山地問題〉,《警民導報》74:7-9。\n72. 李知章,1953.11,〈希望山地青年服務隊要完成當前四大中心工作—警務處陳仙洲處長檢閱角板山青年服務隊訓詞〉,《警民導報》153:2-3。\n73. 李知章,1954.5,〈現階段的臺灣山地警察〉,《警民導報》172:8-12。\n74. 李知章,1955.3,〈由臺灣山地警察談到大陸山野地區治安問題〉,《警民導報》200:13-15。\n75. 李知章,1955.6,〈臺灣山地警務的嬗變與進步〉,《警民導報》208:3-4。\n76. 李瑞森,1958.9,〈論外事警察實務〉,《警民導報》326:9。\n77. 汪攝吉,1951.1,〈山地青年團結起來了 國防部檢閱組臺東山地青年服務隊校閱紀實〉,《警民導報》3.1:17。\n78. 阮義忠,1978.2,〈穿雲撥霧話田埔〉,《家庭月刊》17:76。\n79. 孟樂道,1960.6,〈佇阿美族的文字傳道〉,《臺灣教會公報》858:9-10。\n80. 林芝萍,1952.4,〈如何推行山地國語運動〉,《山光周刊》,第四版。\n81. 林修瑜,1951.11,〈論放領公地與原住民下山〉,《警民導報》81:18-20。\n82. 林國宏(Lîm Kok-hông音譯),1949.10,〈教會佮文字〉,《臺灣教會公報》730:6-7。\n83. 侯明,1951.3,〈民眾組訓在花蓮〉,《警民導報》58:20-23。\n84. 施謙約,1958.7,〈宣道會:蘭嶼(紅頭嶼)教會訪問記〉835:15。\n85. 柯志明,2015,〈歷史研究法〉,收入於瞿海源等合編,《社會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219-248。臺北:東華書局。\n86. 胡文池,1950.11,〈布農聖經翻譯的經過〉,《臺灣教會公報》743:8-9。\n87. 胡文池,1955.6,〈宣道會:山地消息〉,《臺灣教會公報》798:24。\n88. 凌純聲,1947.3,〈中國邊政改革謅議〉,《邊政公論》6.1:10-12。\n89. 孫雅各,1956.1,〈宣道會:山地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05:23-24。\n90. 孫雅各,1959.6,〈轉變中的山地教會〉,《臺灣教會公報》846:4。\n91. 起旺,1955.4,〈山地幹部訓練問題〉,《臺灣黨務》102:32。\n92. 起旺,1955.5,〈山地幹部訓練問題〉,《臺灣黨務》102:32。\n93. 馬玉華,2008,〈論國民政府對西南邊疆及邊疆民族的治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8.3:33-39。\n94. 馬兆梁,1952.1,〈一年來山地警政成果〉,《警民導報》86:22-23。\n95. 高仁心,1946.2,〈太魯閣的朋友〉,《臺灣教會公報》686:1-2。\n96. 高俊明,1958.11,〈玉山神學書院的現況〉,《臺灣教會公報》839:22。\n97. 張健行,1960.5,〈橫貫公路宜蘭支線風光〉,《警民導報》383:20-21。\n98. 張雲錦,1958.7,〈玉山聖經書院概況〉,《臺灣教會公報》835:16-17。\n99. 張鐵喬,1953.10,〈對山地警務的我見〉,《警民導報》155:14。\n100. 梅可望,1959.11,〈中部四日遊〉,《警民導報》365:7-8。\n101. 莊勝茂,1949.12,〈竹中通訊:梅花教會建設〉,《臺灣教會公報》732:10。\n102. 莊勝茂,1954.1,〈竹中:山地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18:14。\n103. 許有才,1950.3,〈高山信者的請求〉,《臺灣教會公報》735:12。\n104. 許有才,1959.6,〈請來後援山地傳道〉,《臺灣教會公報》846:4-5。\n105. 陳中禹,2008,〈戰後初期臺灣「山地行政」的建立與推動〉,收入於黃翔瑜主編,《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289-332。臺北:國史館。\n106. 陳中禹,2014.11,〈中央政府遷臺後山地警備體系的建立(1949-1951)〉,《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9:265-300。\n107. 陳中禹,2015,〈戰後初期臺灣山地行政的建置與發展(1945-1959)〉,收入於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45-90。臺北:國史館。\n108. 陳仙洲,1955.7,〈兩年來警務政策之回顧〉,《警民導報》211:6。\n109. 陳南君,2018.10,〈進入山地,請說國語—概述1950年代臺灣原住民國語政策〉,《臺灣原住民文獻季刊》36:2-12。\n110. 陳家祺,1953.7,〈劫搶案〉,《警民導報》142:17-18。\n111. 勞貞一,1947.9,〈西南邊疆的宗教改革問題〉,《邊政公論》6.3:12。\n112. 曾進財,1949.10,〈山地建設〉,《警民導報》1.8:10。\n113. 湘衡,1956.8,〈臺東山地黨員訓練記〉,《臺灣黨務》135:20。\n114. 程嘯山,1950.9,〈山地紀實 山地青年服務隊 它是臺灣的第二支新軍〉,《警民導報》2.8:13-14。\n115. 越秀,1953.4,〈四十二年度全省山地警務工作檢討會的成就〉,《警民導報》132:11。\n116. 雁秌,1951.3〈山地警務視導〉,《警民導報》58:23。\n117. 黃俊傑、古偉瀛,1995,〈新恩與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析〉,收入於李明輝主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215-256。臺北:正中書局。\n118. 黃素娥,1952.6,〈山地門的好種子〉,《臺灣教會公報》762:23-24。\n119. 黃素娥,1952.7,〈山地門的好種子〉,《臺灣教會公報》763:22-23。\n120. 會議記錄,1947.6,〈邊疆自治與文化—本刊邊疆問題座談會紀錄〉,《邊政公論》6.2:1-4。\n121. 楊瑞松,2006.11,〈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65-108。\n122. 楊熾浩,1956.6,〈改進山地黨務活動方式〉,《臺灣黨務》130:15。\n123. 溫創琳,1949.9,〈山地同胞福音〉,《警民導報》1.5:13。\n124. 溫惠智,1998.12,〈隨時等候主的召喚的溫榮春牧師〉,《新使者雜誌》44:31-34。\n125. 詹素娟,2012,〈從「山胞」到「民族」——臺灣原住民的身份認定與族群變遷〉,收入於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頁253-28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n126. 詹素娟,2015.12,〈原住民的歷史書寫與「史觀」〉,《臺灣文住民文獻季刊》24:2-5。\n127. 運通,1951.10,〈屏高嘉三縣代招山地員警〉,《警民導報》80:17。\n128. 磊民,1953.1,〈花蓮山地見聞錄〉,《警民導報》122:20。\n129. 衛惠林,1945.1,〈如何確立三民主義的邊疆民族政策〉,《邊政公論》4.1:2。\n130. 鄭兒玉,1954.6,〈簡體字運動佮聖經大眾化〉,《臺灣教會公報》786:3。\n131. 鄭厚堃,1956.8,〈大韓警官碧潭烏來觀光記〉,《警民導報》251:21。\n132. 鄭睦群,2017.2,〈做完禮拜拿麵粉:淺談戰後美援下的臺灣教會〉,《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通訊》65:4-9。\n133. 靜溪,1950.8,〈山地工作的檢討〉,《臺灣黨務》14:24。\n134. 駱先春,1953.3,〈蘭嶼(紅頭嶼)教會的近況〉,《臺灣教會公報》771:17-18。\n135. 懷約翰,1959.1,〈山地宣道處的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41:27。\n136. 懷約翰,1959.11,〈山地話聖經翻譯的消息〉,《臺灣教會公報》851:19。\n137. 懷約翰,1960.6,〈山地話是活的抑是死的〉,《臺灣教會公報》858:7-8。\n138. 羅文福,1947.5,〈高山傳道記〉,《臺灣教會公報》701:6-8。\n139. 羅文福,1949.7,〈山地信徒講習會〉,《臺灣教會公報》727:9。\n140. 羅文福,1956.6,〈專論:高山傳道今後應努力的點〉,《臺灣教會公報》810:10。\n141. 鐘以,1950.8,〈一個偉大的措施—為本省成立山地黨務輔導委員會而作〉,《臺灣黨務》14:3。\n142. 顧恒湛,2014.4,〈主體缺席的書寫:戰後初期「山胞論述」之歷史初探(1945-1955)〉,《臺灣學誌》9:83-109。\n肆、 學位論文\n1. 朱佳陽,2015,〈戰後臺灣山地教育「特殊化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以國語科、社會科為例(1951-195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2. 林素珍,1992,〈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對臺灣原住民宣教之研究(1912-1990)〉,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3. 林素珍,2003,〈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n4. 胡其瑞,2017,〈中國西南苗族的基督新教與現代性〉,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n5. 席萳.嘉斐弄,2007,〈蘭嶼天主教傳教史――一個立基於民族誌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6. 張亞軒,2019,〈戰後初期國民黨在臺宣傳工作――以《中華日報》為例(1945-195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n7. 張夢軒,2017,〈撫綏、監控到自治――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8. 郭文般,1985,〈臺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9. 陳南君,2013,〈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10. 陳韋豪,2012,〈戰後基督宗教在臺灣山地鄉的傳佈(1945-1965)――以烏來地區的發展為觀察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n11. 楊喬伍,2012,〈戰後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n12. 顧恒湛,2019,〈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101017en_U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grantfulltextrestricted-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801101.pdf6.1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