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黃美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Huang, Mei-E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柯宜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Ke, Yi-Jyunen_US
dc.creator柯宜濬zh_TW
dc.creatorKe, Yi-Jyunen_US
dc.date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1-08-04T07:34:23Z-
dc.date.available2021-08-04T07:34:23Z-
dc.date.issued2021-08-04T07:34:23Z-
dc.identifierG010091201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100912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林占梅是清代竹塹重要仕紳,他所建造的潛園也是著名園林建築,曾經吸引不少文豪在此以文會友,賦詩酬唱。另外,在戴潮春事件中,他募勇捐餉,率兵作戰,防堵戰火蔓延,成功護衛北台灣的安定,因此具有獨特的個人形象,頗受關注,甚至晚近「河洛歌子戲團」、「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不約而同演出其人故事。\n\n  本研究旨於探討林占梅各類相關文獻資料,與上述劇團《竹塹林占梅》、《潛園風月》兩部戲劇之間的互文性與內容改編情形。關於文獻資料,共有三部分,一為歷史文獻,二為民間說法,三為林占梅的《潛園琴餘草》詩文作品;而在進行實際研究時,是就兩齣戲劇的腳本文字與文獻資料加以比較,進而分析人物角色、敘事情節與敘事結構之間的互文性與差異性現象,以及說明改編與戲劇效果的可能關係。\n\n  透過研究成果,可以掌握時人眼中的林占梅、官方代表看待的林占梅、林占梅對自我的投射、以及後人透過種種文獻資料解讀出的林占梅,箇中存有不同看法與紀錄。其次,經過互文和改編研究,則可以釐清相關事件的來龍去脈與真實虛偽,管窺紀錄者的立場看法,也能進一步考察編劇欲透過戲劇傳達何種意涵和創作觀念,裨益客觀評估林占梅其人其事,有利尋求更客觀的定位。\n\n  再者,在教育部108課綱實施之後,希望教師能在課程中賦予學生更多自行掌握課程內容的主控權與解釋權,以林占梅形象及其生命故事的多樣化和複雜性,恰恰可以提供作為討論、思考的案例,這也是本研究極大的收穫與發展。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n目次 i\n第一章緒論 1\n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n第二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2\n一、林占梅相關研究 2\n二、戴潮春相關研究 6\n三、台灣戲劇改編與互文研究 7\n第三節─研究範圍、方法與理論 9\n一、研究範圍 9\n二、研究方法 9\n三、研究理論 10\n第二章 「林占梅」相關敘事的形構來源 14\n第一節 歷史文獻 14\n一、家世淵源 14\n二、潛園紀實 16\n三、生平事蹟 18\n第二節 民間說法 24\n一、家族背景 24\n二、潛園風光 25\n三、生活經歷 27\n第三節 詩文作品 31\n一、個人自傳 31\n二、潛園生活 37\n三、異途縉紳 40\n第三章 《竹塹林占梅》與《潛園風月》的文本分析 47\n第一節 主要角色的人格特質與塑造手法 47\n一、《竹塹林占梅》主要角色的人格特質與塑造手法 47\n二、《潛園風月》主要角色的人格特質與塑造手法 62\n第二節 次要角色的性格展現與劇中作用 68\n一、《竹塹林占梅》次要角色的性格展現與劇中作用 68\n二、《潛園風月》次要角色的性格展現與劇中作用 72\n第三節 戲劇情節的分場大要與敘事結構 79\n一、《竹塹林占梅》的分場大要 79\n二、《竹塹林占梅》的敘事結構 82\n三、《潛園風月》的分場大要 83\n四、《潛園風月》的敘事結構 86\n第四節 戲劇主題思想的呈現與再創 87\n一、《竹塹林占梅》戲劇主題思想 87\n二、《潛園風月》戲劇主題思想 90\n三、《竹塹林占梅》與《潛園風月》的差異比較 92\n第四章 「林占梅」與改編戲劇腳本間相關敘事的互文性與差異性 93\n第一節 人物角色的再現與顛覆 93\n一、人物角色的再現 93\n二、人物角色的顛覆 103\n第二節 敘事情節的忠實與改編 107\n一、敘事情節的忠實呈現 107\n二、敘事情節的重新改編 114\n第三節 敘事結構的簡約與複雜 122\n一、林占梅為人 122\n二、潛園風光 123\n三、戴潮春事件 124\n四、京控案 126\n第五章 結論 128\n參考書目 132\n附錄一 《竹塹林占梅》腳本內容 138\n附錄二 《潛園風月》腳本內容 169zh_TW
dc.format.extent6658479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2015en_US
dc.subject林占梅zh_TW
dc.subject竹塹林占梅zh_TW
dc.subject潛園風月zh_TW
dc.subject互文zh_TW
dc.subject改編zh_TW
dc.title「林占梅」相關敘事的互文與改編研究─ 以河洛歌子戲《竹塹林占梅》、客家大戲《潛園風月》為例zh_TW
dc.titleA Research on Stories Written by Lin Zhan Mei-Focusing on the relevantly descriptive Intertextuality and Adaptation—Using Holo Taiwanese opera,A Garden Story about Zhu Gian,Lin Zhan Mei and Hakka drama,Hsinchu ,Lin Zhan Mei - latent Park Story as examples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文獻\n一、史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丁曰健,《治臺必告錄(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7月。\n丁曰健,《治臺必告錄(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n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n吳德功,《戴案紀略‧吳德功先生全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n林豪,《東瀛紀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年。\n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中冊),國彰出版社,1987年。\n張谷誠,《新竹叢誌》,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n恠我氏,《百年見聞肚皮集》,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n連橫,臺灣通史(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n陳培桂,《淡水廳志》(第一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n陳培桂,《淡水廳志》(第二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n陳培桂,《淡水廳志》(第三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n陳培桂,《淡水廳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n陳朝龍,《新竹縣採訪冊》(第一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n張永堂,《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志),新竹市政府,1997年。\n黃旺成,《臺灣省新竹縣志(一)》,新竹縣政府,1976年。\n黃旺成,《臺灣省新竹縣志(四)》,新竹縣政府,1976年。\n蔡青筠,《戴案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n鄭用錫,《淡水廳志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n鄭鵬雲、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南市:台灣史博館,2011年。\n謝嘉梁,《臺案彙錄辛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n\n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王榮,《詩性敘事與敘事的詩──中國現代敘事詩史簡編》,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n王晴慧,《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n王晴慧,《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下)》,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n王松,《臺陽詩話》,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n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n朱莉婭.克里斯蒂娃,《主體.互文.精神分析》,祝克懿、黃蓓編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n李漁,《閒情偶寄》,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n李乾朗,《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n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n何杏楓,《重探張愛玲》,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n沈謙等編著,《敘事詩》,國立空中大學,1991年。\n余育婷,《想像的系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2年。\n邱莉慧等,《劉鐘元與河洛歌子戲團》,台北市立社會教育局,2011年。\n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6年。\n林占梅,《林占梅資料彙編──潛園琴餘草》,徐慧鈺、張德南、林榮洲、葉國安、鄭淑花等校記,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4年。\n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灣文叢刊第202種,1964年。\n林占梅,《潛園琴餘草》,林事樵編撰,新竹市:林事樵出版,2008年。\n林事樵,《林占梅文史資料新編》,新竹市:林事樵出版,2019年。\n林事樵,《竹塹城鄉賢:林占梅詩選及歷史行腳實錄》,新竹市:林事樵出版,2017年。\n林文龍,《林占梅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n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n治芳、楚葵,《歷代敘事詩選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4年\n林鶴宜,《臺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n林榮洲,《新竹區域社會研究》,新竹市文化局,2010年12月。\n段馨君,《西方經典在台灣劇場:改編與轉化》,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n胡秀春,《唐代敘事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n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n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n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陳肇興,《陶村詩稿》,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n陳運棟,《內外公館史話》,華夏書坊,1994年。\n陳來生,《史詩、敘事詩與民族精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0)\n陳榮村、洪德豪,《竹塹潛園之建築研究》,胡氏圖書出版社,1995年。\n陳憲國、邱文錫編,《台灣演義》,樟樹出版社,1997年。\n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n陳金現,《宋詩與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10年。\n陳榮村.洪德豪,《竹塹潛園之建築研究》,胡氏圖書出版社,1995年。\n陳華民,《台灣野史小札》,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n章顏,《文學與電影改編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n黃啟文,《新竹史話》,新竹市政府禮俗文物科藏刊本,1954年。\n黃儀冠,《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n滋賀秀三,〈清代州縣衙門訴訟的若干研究心得─以淡新檔案為史料〉,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n程相占,《中國古代敘事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n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n葉婉智,《改編之道─將事實與虛構故改編成故事》,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n魯曉鵬,《從史實姓到虛構性:中國敘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n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n戴雅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呂健忠譯,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n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n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n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n譚帆、陳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n羅蘭.巴特,《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n顧敏耀,《台灣文學史長編5:海國島志──清領時期古典詩中的社會與文化》,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n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晨星出版社,2010年。\n\n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丁鳳珍,《「歌仔冊」中的台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n王詩卉,《嚴歌苓小說改編電影研究──以《天浴》、《金陵十三釵》與《歸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n吳青霞,《台灣三大民變書寫研究──以古典詩文為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n吳淑鈴,《馮孟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與明華園歌仔戲《白蛇傳》版本之互文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論文,2018年。\n林玉茹,《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1997年。\n林芳如,《村上春樹小說與電影改編之互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4年。\n周怡汝,《〈木蘭辭〉改編戲曲的性別意識研究─以京劇《木蘭從軍》、歌仔戲《木蘭辭》、音樂劇《木蘭少女》為例》,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n洪德豪,《竹塹潛園之建築研究》,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徐慧鈺,《林占梅先生年譜》,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n徐慧鈺,《林占梅園林生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n黃美娥,《清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林鄭二家為中心》,台大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n黃書瑾,《臺灣的京劇創作與改編(1949-1965)──由政治與社會觀點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戲曲碩士班論文,2015年。\n許惠玟,《道咸同時期(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黃于玲,《花木蘭故事與迪士尼動畫《木蘭》互文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n張士仁,《從社會層面觀察十九世紀中葉內地與臺灣之民變─以太平天國之亂與戴潮春事件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n張秋華,《當代臺灣客家戲曲之建構──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舞蹈組碩士論文,2010年。\n莊雯雅,《陳玉慧小說改編戲劇之比較──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n陳筠,《小說《望鄉》與電視劇《春梅》互文性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n陳富容,《馮孟龍戲劇理論研究──以其八部改編劇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n陳孟壎,《金庸《笑傲江湖》及其改編電影之研究──以徐克《笑傲江湖》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n陳姿羽,《海宴《瑯琊榜》及其電視劇改編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n楊湘玲,《清季台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大家族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n詹婉瑋,《《史記‧荊軻傳》與電影改編之研究──以《荊軻刺秦王》、《英雄》為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17年。\n廖烽均,《廖輝英小說及其改編電影的互文性研究──以《油蔴菜籽》、《不歸路》、《今夜微雨》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8年。\n蔡玉滿,《林占梅詩形賞析》,國立新竹師院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n諶寶珠,《二十世紀臺灣採茶大戲的新發展──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1995-2015年)劇目為例》,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年。\n謝志賜,《道咸同時代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以鄭用錫、陳維英、林占梅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謝海平,《〈桂花巷〉及其改編電影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n戴雅芬,《臺灣天然災害類古典詩歌研究─清代至日據時代》,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n薛建蓉,《清代台灣本土仕紳的角色扮演與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聞人鄭用錫與 林占梅為探討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n羅士傑,《清代台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案為討論中心(1862-1868),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n\n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n余育婷,〈論林占梅園林詩對白居易閒適詩的接受〉,輔仁國文學報第41期,2015年9月,頁99-124。\n武麗芳,〈不器君子護邦家─黃驤雲雨林占梅翁婿的儒行探析〉,收錄於《竹塹風華再現─第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0月,頁235-268。\n徐慧鈺,〈高吟四座互飛觴─話潛園詩酒盛會〉,《竹塹文獻》第6期,1998年1月,頁88-103。\n徐慧鈺,〈「構得潛園堪寄跡,十年樂趣在林泉」─談林占梅的園林生活〉,《竹塹文獻》第13期,1999,頁60-75。\n徐慧鈺,〈林占梅詠梅詩之研究〉,收錄於《第四屆苗栗縣文學─故鄉與他鄉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頁74-96。\n徐慧鈺,〈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版本考,《臺灣文學學報》第9期,2006年12月,頁105-154。\n徐慧鈺,〈林占梅潛園雅集及其文化義涵─清中葉臺灣文士生活之一例〉,《兩岸 發展史研究》第4期,2007年,頁1-33。\n徐慧鈺,〈林占梅琴詩探微〉,收錄於《竹塹風華再現─第三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0月,頁19-58。\n黃美娥,〈清代竹塹詩人林占梅及其《潛園琴餘草》〉,收錄於《一九九八竹塹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頁281-331。\n程玉凰,〈行吟常伴鶴,坐嘯不離琴─林占梅的琴鶴情緣(上)〉,《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33期,2018年9月,頁52-67。\n程玉凰,〈行吟常伴鶴,坐嘯不離琴─林占梅的琴鶴情緣(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34期,2018年10月,頁38-57。\n劉斐,《三十餘年來互文性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當代修辭學》第5期,2013年,頁28-37。\n賴明珠,〈林占梅的書畫藝術世界─以《潛園琴餘草》為主要分析依據〉,《臺灣史研究》第7卷第1期,2001年4月,頁27-79。\n藍雅萍,〈林占梅詠植物詩審美取向的探查〉,《道南論衡:2013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6月,頁217-233。\n\n五、影音資料\n吳定青,2005,《河洛歌子戲:竹塹林占梅》[DVD]。台北市:豪客唱片股份有限公司。\n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演出,2015,《客家大戲:潛園風月》[DVD]。苗栗縣後龍鎮: 榮興工作坊。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100969en_U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501.pdf6.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