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548
題名: 都會區族語教學模式探討-以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為例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Models of Ethnic Languages in Urban Areas - Taking Taipei County Magic Academy of Ethnic Languages as a Model
作者: 波宏明
Po, Hung-Ming
貢獻者: 林修澈
波宏明
Po, Hung-Ming
關鍵詞: 族語魔法學院
Magic Academy of Ethnic Languages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4-Aug-2021
摘要: 語言復振模式有不同的理論與政策,語言教學模式也有不同的策略與方法。本論文聚焦在都會區族語教學模式-以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為例,試圖從寒暑假第三學期式的短期生活及教學過程,\n透過研究觀察與分析,找出都會區族語創新有效的教學模式。\n\n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為族語推動模式的全國首創,受到國外設置英語村的風潮及國內相繼開辦的英速魔法學院、客語魔法學的影響,採公辦公營的經營模式,政府選擇與學校合作為目前較為穩當的作法。營運模式主要以政府、學校、輔導團大三角的合作模式及教學群、生輔群、行政群小三角的運作模式為其特色。政府經費挹注、學校負責承辦、輔導團協助專業,透過嚴謹培訓與公開遴聘的制度,形成強而有力的專業執行團隊。\n\n實質上,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其定位是經營一所短期原住民族語言學校而非體驗營。希望能營造沉浸式全族語真實的環境氛圍及創新有效的教學方式,透過生活互動溝通及生動活潑教學,大量運用族語的機會,建立學習族語的興趣與信心,增進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語言意識及民族認同。基本上,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是任務型的執行計畫,執行團隊使命熱沉的投入參與,乃營運之關鍵。發展過程營運模式歷經滾動修正,推動成效逐漸穩定。經費從補助款到本預算,執行團隊合作化,遴選培訓專業化,規劃課程特色化,研發教法創新化,族語教材自編化。\n\n「魔法學院」一詞採自當時全世界熱潮的哈利波特電影,基本上就是從國外推動「英語村」的概念而來。「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建立族語創新教學與族語沉浸環境的融合,讓教學與環境合而為一。特別標榜創新有效的語言教學法,「魔法」即「教法」的概念。培訓及實際運作期間,分別端出「沉浸式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默示教學法」做為語言教學的方向,並透過研發團隊與培訓機制,滾動修正並研發一套族語創新教學法及族語自編教材。經過沉浸式族語教學實踐過程,在全族語互動教學及族語使用滿意度調查成效分析,獲得高度肯定。
As there are diverse theories as well as policies for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there are diver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language educ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al models of urban ethnic languages - taking Taipei County Magic Academy of Ethnic Languages as a model -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al models for urban ethnic languages through research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short-term lifestyle and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third semester, which is held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n\n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villages abroad and the succes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English Magic Academy and the Hakka Magic Academy in Taiwan, the Taipei County Magic Academy of Ethnic Language is under a government-funded government-run operation model. Its operating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y a triangular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the Academy, and counseling groups, along with a smaller triangular operation model with teaching groups, student support groups, and administrative groups. With government funding, the academy administering programs, counseling teams providing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and through rigorous training and public recruitment, strong and competent professional executive teams are formed.\n\nTo be precise, the Taipei County Magic Academy of Ethnic Languages is positioned as a short-term indigenous language school rather than an experiential camp. Through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s and lively teaching, the Academy aims to foster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in the learning of ethnic languages, improv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s well as cultivate language awareness and ethnic identity. Essentially, the Taipei County Ethnic Language Institute is a task-oriented program in which the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of the executive team is key to its operati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operating model has undergone continuous revisions, resulting in gradual stabilization in effectiveness. Funding has gone from grants to the current budget, with the executive team being professionalized, the selection process being specialized, curriculums being tailored, teaching methods being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and teaching materials being self-published.\n\nThe term "Magic Academy" was adopted from the Harry Potter movies, which were prominent worldwide at the time, and basically came from the concept of "English Villages" abroad. The "Taipei County Institute of Ethnic Language and Magic" is exceptionally distinguished for its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language education methods, with "magic" being the concept of "pedagogy." Immersion approache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and implicit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th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education during the training and actual operation period, respectively, while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 in ethnic language education and its self-developed material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tinuously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s as well as train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mmersion education, the Academy has received a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in a survey on the satisfaction for its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comprehensive ethnic languages as well as the usage of ethnic language.
參考文獻: 一、碩博士論文\n王麗瑛\n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文思蘋\n2004《多語言教室教學中學校、家庭與社區之共生關係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n吳雪華\n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吳淑慧\n2005《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學現況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n李台元。\n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n李俊昱\n2011《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 元智大學碩士論文。\n邱英哲\n2008《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alua人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林再生\n2006《都會區原住民母語推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n林蕙蓉\n2001《溝通式教學對學童英語及文化學習之效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林燕妃\n201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 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n林惠文\n2004《原住民族籍教師族語文化傳承信念與族語教學專業素養暨部落族人對族語教學看法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林再生\n2006《都會區原住民母語推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n洪志彰\n2006《國小原住民鄉土語言教學之探究-以卑南族語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姜建宏\n2008《台南市國小原住民族學童母語學習環境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n施宛直\n2008《一個創新英語教學方案之個案研究-以桃園國際英語村為例》,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n馬世驊\n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陳美如\n1996《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陳佩君\n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及運用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陳勝榮\n2002《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n陳誼誠\n2004《原住民族語振興運動﹕環繞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n張麗滿\n2011《臺中都會區國小原住民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台中市:逢甲大學碩士論文。\n張冠瑩\n2004《鄉土語言教師族群觀之研究》,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n梁淑媛\n2013《原住民族語教師教學困境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n黃麗容\n1999《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語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廖傑隆\n2008《都市原住民族語政策研究—以臺北市語言巢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蔡治平\n2010《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推動現況初探》,台北。私立實踐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n蔡菱幼\n2005《語言學習策略、教學策略及英語成就之關係》,台南市:南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n劉唯玉\n2000《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n賴慶安\n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n歐淑玲\n2003《多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某社區小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n\n二、期刊論文\n吉娃詩‧巴萬(江秀英)\n2006〈從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看台灣的原住民母語教學〉,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n朱惠琴\n2010〈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七期。\n林志光\n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n林修澈\n2003〈原住民族的族語教育概況〉,《研習資訊》20(1)﹕35-40。\n波宏明\n2015〈族語創新教學模式的學習共同體〉,刊於《原教界》,64:36-41。\n陳美如\n1995〈雙語教育教學模式初探-試論雙語教育在我國之可行途徑〉。《教育資料文摘》。36﹕134-142。\n浦忠成\n2000〈原住民族語言環境營造芻議〉,《課程與教學通訊》3:11-15。\n2001〈原住民語言教學〉,《國文天地》17(1)。\n2002〈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原住民教育季刊》。\n張湘君\n2007《韓國英語村帶我看見世界》,天下雜誌專刊,374,42-45。\n張如慧\n2002〈都市原住民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70-87。\n張慧端\n1996〈原住民母語教學與雙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刋》4﹕35-42。\n雲垚榮\n2010 <原住民族語魔法學院>《原教界》32:頁90-91。\n黃士招\n1999〈原住民母語流失問題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 14: 65-74。\n黃美金\n2001〈原住民族與師資培訓及族與能力認證〉,《台灣語言學學會通訊》 3(2)﹕26-27。\n黃志偉\n2001〈力挽語言流失的狂瀾〉,《師友月刊》12﹕86-89。\n黃東秋\n2003〈二十一世紀族語教學的省思〉。台東師院-原住民中心:《原住民教育季刊》29:59-74。\n童春發\n2000〈從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台灣談原住民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9﹕69。\n\n三、研討會論文\n尤秀珠/kaleskes\n2006<原住民語言復振策略-族語教學經驗分享>。《2006年南島民族論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2006年12月12-13日。頁121-132。\n吉娃詩‧巴萬(江秀英)\n1999〈從美國原住民母語教學看台灣原住民母語教學〉,《台灣母語文化之重生與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主辦。1999年6月19日。\n2001〈台灣及美國原住民母語教學之比較研究〉,《第四屆台灣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成果發表會》。\n2007〈原住民語族語教學怎麼教?以兩個資深國小原住民教師的經驗為例〉,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60-180。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2007年8月28日-29日。\n江秀英\n2007〈原住民族語教學怎麼教?以兩個資深國小原住民老師的經驗為例〉。《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n2007/8/11-12。\n朱自強\n2000〈文樂國小母語教學的經驗〉。《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10:12-15。\n吳新生\n2007〈泰雅族賽考利克語九階教材學習手冊分析〉,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41-347,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8/28-29。\n李台元\n2003〈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與語言教學〉。發表於《「本土教育研討會」》。教育部、行政院客委會、行政院原民會共同主辦。(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3/11/23。\n2007〈語言規範化﹕族語教材編寫模式的解析〉,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59-27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8月28日-29日。\n波宏明\n2010〈族語教學支援人員的分布概況及其相關問題-以台北縣為例〉,刊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微調語文學習領域原住民族語教學研討會-原住民族語課程與師資培育-族語教師總體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10年6月25日。\n林修澈\n2002〈中國的語言政策與少數民族語言活力〉,刊於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前衛出版社。\n林志光\n2007〈透過族語教學觀摩精進族語兼課教師的專業成長〉,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96-113,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8月28日-29日。\n孫世民\n1995〈推動原住民母語教學的困難及解決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6:97-99。\n孫大川\n1992〈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之若干思考-為什麼要重視原住民之母語教育〉,《宜蘭地區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研討會實錄》,頁103-110。\n浦忠成\n2003〈營造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環境〉,《本土文化研討會》,台北﹕教育部。\n高至誠\n2007〈童言童語學母語—談文化脈絡與語言學習〉。《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2007/8/11-12。\n陳淑嬌\n2005〈台灣語言活力研究〉,《台灣語言及多元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主辦,2005年10月21日-22日。\n悠蘭.多文\n1999〈從Maori母語教育制度的發展經驗,觀照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的可能契機〉。發表於《「1999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1999/5/1-3。\n許韋晟\n2007〈試析九年一貫德路固語九階教材〉,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56、356-36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8月28日-29日。\n張如慧\n2002〈都市原住民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70-87。\n張學謙\n2002〈紐西蘭的語言政策〉,《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淡江大學。\n2002年9月26日-27日。\n張學謙 楊允言(編)\n2004《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n張學謙 鍾秋妹 謝昌運\n2005〈提升母語學習動機﹕語言行銷法的應用〉,《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語文學習者的研究與分析》,南台科技大學。2006/年12月2日-3日。\n雲垚榮\n2012〈新北市原住民族教育〉,《新北市教育研討會》台北: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2年12月號\n黃美金\n1998〈台灣原住民母語教師應有之學養〉,《第三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195。\n2004〈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學習規劃之我見〉,《語言人權語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60。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4年12月18日。\n2005〈多語環境下的原住民語言教育與傳承〉,《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系統研討會之二﹕台灣原住民語的活力與傳承》,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5年9月10日。\n黃東秋\n2003〈家庭、部落社區與學校的三角關係〉,《原住民族語言振興計畫研討會論文集》,1-53。台東縣政府。2003年12月10日。\n2007〈多語言教室教學:美言巧語生態環境之營造〉。《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2007/8/11-12。\n蔣文鵑\n2007〈紐西蘭毛利族語教育30年後成效回顧〉,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35-340,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8月28日-29日。\n鍾鎮城\n2007〈原住民語言的復振﹕以國小語言教師為例〉,張學謙主編,《原住民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95-212,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8月28日-29日。\n\n四、專書、專書論文\n巴蘇亞‧博伊哲努\n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張學謙、楊允言、董恕明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135-145。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何大安\n1994《排灣群語言比較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n佐藤學\n2012《2012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n吳宗立\n2000《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n吳筱琪\n2006《溝通式教學法與傳統教法在台灣:學生的觀點與其影響之因素》,新竹:國立清華大學。\n周志國(主編)\n1998《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材--泰雅語第1-4冊》。台北:教育部鄉土語言教材彙編委員會。\n政治大學原住民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n2004《原住民族語馬蘭阿美語學習手冊第1-9階》。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n張秀絹\n2000《排灣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n李壬癸\n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n波宏明\n2013《默示教學法&族語教學》,未出版。\n\n周婉窈\n1994<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5卷 2 期。\n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徐雨村 譯\n2006《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施正鋒\n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n施正鋒 張學謙\n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n施玉惠 楊懿麗 梁彩玲 譯\n2009《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台北:培生教育出版社。\n洪素華\n2008《實用英語教學技巧》,台北:文鶴出版社。\n陳伯璋\n1989《質的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出版社。\n陳向明\n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n莊淇銘\n1999 《神奇的語言學習法》,台北:月旦出版社。\n張宵亭 朱則剛 張鐸嚴 洪敏琬 胡怡謙 方郁琳 胡佩瑛\n2000《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n張學謙\n1996〈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收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頁267-92,台北﹕前衛出版社。\n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張世忠\n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學富文化。\n道格拉斯布朗(H.Douglas Brown),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 譯\n2009《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2010《原則導向教學法》,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湯賢慧\n2004《大家學講排灣語》,台北﹕台北縣政府。\n黃美金\n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材之回顧與展望>,張學謙 楊允言 董恕明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頁213-22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黃東秋\n2000《多語言教室的教學與學習-歸原3》,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n2006《美言巧語》,台北:大原文化。\n黃宣範\n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社。\n黃政傑\n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n廖伯森 譯\n2009《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培生教育出版社。\n韓楊郁文\n1998《默示教學法入門》,台北:書林出版社。12-14頁。\n鍾榮富\n2007《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Crystal David,蔡淑菁 等譯\n2010《語言的祕密》,台北:貓頭鷹。\nMichael Angrosino,張可婷 譯\n2010《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股份有限公司\nStrauss A. and Cobin J. 著,徐宗國譯\n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n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Nina Hyams,黃宣範 譯\n2009《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n五、技術報告(國科會及其他研究計畫)\n江文瑜\n1996《賽德克語、排灣語、阿美語、泰雅語疑問句語調與音韻結構交流之分析》。HSC85-2411,H-002-007。\n八里國小\n2011《全國100年度族語教材教法觀摩研習手冊》,台北:八里國小。\n力力國小教務處\n2006《力力國小韓國英語村參訪報告》,未出版。\n王雅萍\n2010 《台灣原住民族赴紐西蘭非政府組織研習結案報告》。原住民族委員會。\n2011 《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實施成效及可行性委託研究期末報告》,新北市政府原民局。\n台北縣政府(新北市政府)\n2008《「97年度推動原住民族語言學習家庭化、部落化與社區化實施計畫」暨「原住民族語發展委員會」整體成果報告書》\n2009《全國原住民都會型族語班教材及教法觀摩研討會成果報告》\n2011《全國原住民族語言教材教法觀摩研習成果報告》\n2012《族語教學專業師資增能研習》\n2012《新北市政府101年度族語魔法學院-米倉校區結案報告》\n2012《新北市政府101年度族語魔法學院-福山校區結案報告》\n2012《第一屆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委員會第四次委員會議資料》\n2013《新北市政府102年度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支援人員教學能力增能研習-問卷調查滿意度統計報告》\n台北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n2011《「新北市族語魔法學院研究實施成效及其發展模式評估」研究期末報告》\n台北縣教育局\n2008 <北縣教育資料統計>,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教育局\n2010 <台北縣本土語言教育中程計畫>,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教育局\n台北縣原住民教育輔導團\n2008《台北縣原住民學生族語能力認證考試評析》,台北﹕台北縣教育局。\n2010《台北縣各級學校推動族語教學的現況》,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n2010《台北縣親師生族語能力及態度》,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n2012 《台北縣原住民教育統計》,台北﹕台北縣政府教育局。\n2012《新北市原住民族教育專刊》,台北: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年12月號。\n北新國小\n2011《新北市族語魔法學院師資培訓問卷調查報告》,台北:北新國小。\n2011《新北市族語魔法學院培訓結案報告》,台北:北新國小。\n2012《新北市族語魔法學院師資培訓問卷調查報告》,台北:北新國小。\n2012《新北市族語魔法學院培訓結案報告》,台北:北新國小。\n2013 《新北市族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支援人員教學能力增能研習問卷調查滿意度統計報告》,台北:北新國小。\n米倉國小\n2010 <台北縣試辦原住民族語魔法學院檢討記錄>,台北:米倉國小\n2010《台北縣寒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米倉國小。\n2010《台北縣暑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米倉國小。\n2011《台北縣暑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書》,台北:米倉國小。\n2011《台北縣暑假族語魔法學院結案報告》,台北:米倉國小。\n2012《新北市暑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書》,台北:米倉國小。\n2012《新北市暑假族語魔法學院結案報告》,台北:米倉國小。\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2011《全國原住民族語言教材教法觀摩研習活動-活動手冊》\n2012《原住民族語言教材教法觀摩研習會-會議手冊》\n宋神財\n1994〈臺北縣烏來國民小學泰雅母語教學施行情況報告(1990-1994)〉。《人本教育札記》66:98-107。\n汪秋一\n2011《台北縣100年度族語魔法學院師資培訓實施計畫》,台北:台北縣政府。\n2011《全國100年度族語教材教法觀摩研習手冊》,台北:台北縣政府。\n2011《台北縣100年度族語魔法學院師資培訓實施計畫》,台北:台北縣政府。\n波宏明\n2010《台灣原住民族赴紐西蘭非政府組織研習筆記》。未刊稿。\n2011《新北市政府100年度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福山國小。\n2011《新北市政府100年度族語魔法學院師資培訓問卷調查報告》,台北:福山國小。\n2012《新北市政府101年度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米倉國小。\n2012《新北市政府101年度族語教學專業師資增能研習成果報告書》,台北:北新國小。\n2012《新北市政府101年度族語魔法學院結案報告》,台北:米倉國小。\n2012《新北市政府101年度族語魔法學院結案報告》,台北:福山國小。\n林修澈\n2008《台北縣語言政策報告》,台北:台北縣政府。\n林志光\n2007〈透過族語教學觀摩精進族語兼課教師的專業成長〉。《原住民族語言的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2007/8/11-12。\n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n2010《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頁88。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n教育部\n2009 《全國各縣市英語村辦理情形分析專案報告》教育部,頁5。\n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802076&file No=001。\n2011 《原教界》,台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n雲垚榮\n2010 <99年台北縣族語魔法學院問卷滿意度調查統計>,台北:福山國小。\n黃三吉等\n2007 《2007韓國英語體驗學校參訪成果彙編》,台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n黃美金\n2011《100年度臺灣原住民族語課程實施現況研究(A區)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n\n福山國小\n2010 <台北縣試辦原住民族語魔法學院檢討記錄>,台北:福山國小\n2010《台北縣寒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福山國小。\n2010《台北縣暑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福山國小。\n2011《台北縣暑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福山國小。\n2011《台北縣暑假族語魔法學院結案報告書》,台北:福山國小。\n2012《新北市暑假族語魔法學院活動手冊》,台北:福山國小。\n2012《新北市暑假族語魔法學院結案報告書》,台北:福山國小。\n鍾文觀\n2012《全國族語教材教法觀摩研習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部落大學。\n\n六、電子報\n任正惠\n2006 全覽全世界最大的英語村-韓國波州英語村,敦煌英語教學雜誌電子網。cet.cavesbooks.com.tw/m060925.htm.2012年12月10日。\n\n七、網路\n力力國小英語村網站\n2007英語村緣起、英語教師、教材下載,2007 年 12 月 5 日,取自︰http://www.clps.tyc.edu.tw/%7E96english/a_1.html。\n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n2007《訪問韓國報告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韓國英語村考察報告,107年3月11日,取自︰\n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601320。\n吳武典\n2005 <如何推動創造力教育-克服阻力、漸進推動、致力創意師資培訓台北市創造力中程計劃>,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31#3。\n陳錦芬\n2007《台北市英語村建置的理念、考量與規劃重點:參考韓國英語村經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 96 年度國民小學國際交流參訪報告書。2007年 7 月,取自陳錦芬網頁︰http://s16.ntue.edu.tw/flame/teachers/fen/index.htm。\n2009 《英語村建置理論、模式與預期成效》,http://s16.ntue.edu.tw/flame/teachers/fen/\n英語教學/英語村建置理論模式預期成.doc. 。\n陳錦芬 黃三吉 陳書民 許能羨\n2007 〈臺北市英語村建置的理念、考量與規劃重點:參考韓國英語村經驗〉刊載於《臺北市96 年度國民小學國際交流參訪報告書http://s16.ntue.edu.tw/flame/teachers/fen/papers/\n英語村韓國經驗.doc。\n黃瑞祥\n2007「韓國英語村」參訪之旅,海揚音樂文教網,2007 年 8 月 8 日,取自:http://hiyoung.com.tw。\n謝家雁\n2005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各種學習法整理,取自台北縣後埔國小網頁︰\nhttp://freebsd.hpes.tpc.edu.tw/~julia/learning.doc。\n臺灣立報 Loxa 教育網\n2006好玩的韓國英語村。2007 年 11 月 13 日,取自:http://www.loxa.edu.tw。\n\n\n八、西文部分\n\n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18, 32-41.\nBaker C.( 1998). Encyclopedia of bilin educa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Beatti.J.( 1964) .Other Culture: Aims, Methods andAchievement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nBeebe,L.& Giles,H.( 1984).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ies:a discussion in term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46: 5-12.\nBrown,H.( 1980) .The optimal distance model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TESOL Quarterly,14: 157-164.\nBrinkerhoff, J. M. (2002). 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22, 19-30.\nCummins,J.( 1979).Language unifi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bingual childre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nCummins,J.( 1981).The role of primary language developmentin promoting the educational success for language minority students.In schooling and Language.\nCummins,J.( 1984) .Bilingualism and Special Education :Issues in Assessment and pedagogy.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6:15-28.\nCummins,J.( 198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in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Beebe( ed.).\nCiwas Pawan,(2005)Culturally Relevant Indigenous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in Taiwa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Ph.D thesis.\nFishman,J.A.( 1991).Maori: the Native Language of New Zealand.Reversing Language Shif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nGirdon, B., Kramer, R. M., and Salamon, L. 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San Francisco,\n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nKouwenhoven,Vincent. (1993). The rise of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n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Jan Kooiman (ed)(pp.119-13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96259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90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00101.pdf9.81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