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10
題名: 「跟住去邊度?」──千禧後香港小說的「書寫香港」
“gan1zyu6heoi3bin1dou6?” Writing about Hong Kong in Novels after the Millennium
作者: 黃曉彤
Wong, Hiu-Tung
貢獻者: 范銘如
Fan, Ming-Ju
黃曉彤
Wong, Hiu-Tung
關鍵詞: 香港小說
空間理論
香港意識
文化地理
自然書寫
Hong Kong Novels
Space Theory
Hong Kong Consciousness
Cultural Geography
Nature Writing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九月-2021
摘要: 對於香港的故事書寫,也斯曾提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回顧書寫香港故事的發展,1997年「回歸」往往是個分水嶺,形成書寫香港的時代大框架。本論文以也斯的提問為出發點,並從「回歸」在書寫香港故事中成為不得不提及的存在現象思考書寫香港故事的發展可能性。就此,本論文以千禧後出版的香港小說為分析對象,嘗試整理香港小說新拓展的書寫方向,藉此也呈現現時香港小說的書寫趨勢。香港歷經的百年變遷,從無到有,成為一個獨特的都會空間,其中政治與商業、殖民勢力與國族主義、現代性與傳統性等力量交相消融。「香港」作為獨特的城市空間,其中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政治及生態也透過香港內在的各種空間呈現。故此,本論文以空間為索引,探討香港小說中營造出一個怎樣的香港空間,並分別以人文地景、自然書寫及虛擬空間為主,嘗試理解香港作家透過這些空間呈現一個怎樣的香港故事和反映的意識。
When it comes to Hong Kong stories, Yasi (Leung Ping Kwan, 1949-2013) raised up a perplexing question: "Why is Hong Kong’s story so difficult to tell?" The year of 1997, also known as the year when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was `returned` to China from the UK, has widely been regarded as a watershed moment not just in the Hong Kong history but also the literary world. The 1997 handover has since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Hong Kong writing. The city has weathered sever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ast a hundred year from `a little fish village` into today`s vibrant urban space, where politics and commercialization,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ism as well a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alism are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space, some Hong Kong stories sketch out the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ies of the city and its history,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logy.\nTaking Yasi’s ques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Hong Kong Writing `beyond the handover.`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selected Hong Kong novels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after the millennium,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new literary directions and trends twenty years after the 1997 handover. In the context of post-1997 Hong Kong,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kind of Hong Kong space that has been created over time, focusing on cultural landscape, natural writing and virtual space. and thus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Hong Kong writers tell their Hong Kong stories and express their consciousness through spatial representation.
參考文獻: 一、研究文本\n吳煦斌:《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n張婉雯:《那些貓們》,香港:匯智出版社,2019年。\n張婉雯:《微塵記》,香港:匯智出版社,2017年。\n陳慧:《異鄉人》,香港:端傳媒網站,2017年3月11日,全文網址:https://theinitium.com/channel/literature/。(瀏覽日期:2020年5月10日)\n黃仁逵等著,蕭文慧主編:《年代小說.記住香港》,香港:KUBRICK,2016年。\n黃怡:《林葉的四季》,香港:文化工房,2019年。\n葉曉文繪著:《隱山之人In situ──短篇小說集》,香港:P.PLUS LIMITED,2019年。\n潘國靈:《寫托邦與消失咒》,台北:聯經出版,2016年。\n\n二、相關專書\nBarrie Shelton、Justyna Karakiewicz、Thomas Kvan著,胡大平、吳靜譯:《香港造城記︰從垂直之城到立體之城》,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nBenedict Anderson著(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nEdward W. Soja(索雅)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Thirdspace :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nJan Morris著(珍‧莫里斯),黃芳田譯:《香港:大英帝國殖民的終章》,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7年。\nJohn M. Carroll著(高馬可),林立偉譯:《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n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nRowan Callick著(羅汪‧卡立克),張慧英譯:《在洋紫荊旗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n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n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n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n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n小思編著:《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7年。\n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n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n王宏志:《本土香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n王德威:《如此繁華》,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n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n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n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出版,2017年。\n危令敦:《香港小說五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n朱耀偉主編:《香港作為研究方法》,香港:中華書局,2016年。\n朱耀偉編:《香港關鍵詞:想像新未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n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n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n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n李歐梵:《尋回香港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n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n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n胡恩威主編:《消滅香港》,香港:進念.二十面體,2006 年。\n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n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n香港文學館主編:《自由如綠》,香港: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2018年。\n香港文學館編:《我香港,我街道》,台北:木馬文化,2020年。\n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n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香港:紅出版,2014年。\n徐承恩:《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台北:前衛出版,2019年。\n馬傑偉、曾仲堅:《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0年 。\n崔末順、吳佩編、紀大偉編:《生態與旅行:台日韓當代作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秀威經典,2018年。\n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7月。\n張美君、朱耀偉:《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n張家偉:《六七暴動 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n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n梁秉鈞:《書與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n梁秉鈞編:《香港的流行文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n許子東:《香港短篇小說初探:香港文學評論精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n許迪鏘:《形勢比人強》,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n郭恩慈:《東亞城市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11年。\n陳平原、陳國球、王德威編:《香港: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n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n陳國球、陳智德等著:《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6年。\n陳清僑:《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n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新北:聯經出版,2019年。\n陳潔儀:《香港小說與個人記憶》,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n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n游勝冠、熊秉真編:《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n馮偉才主編:《本土、邊緣與他者: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文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n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n黃宗儀:《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20年。\n黃宗潔:《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台北:新學林出版,2017年。\n黃宗潔:《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台北:新學林出版,2018年。\n黃淑嫻︰《女性書寫︰電影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n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n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n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n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n葉輝:《書寫浮城》,香港:青文書屋,2001年5月。\n葉輝主編:《今天‧香港十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n葉靈鳳:《香江舊事》,香港:益羣出版社,1968年。\n趙稀方:《小說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n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n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台北:遠流出版,2014年。\n劉登翰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n樊善標、何福仁等編:《西西研究資料(一至四冊)》,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n潘國靈:《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n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分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年。\n蔡思行:《香港史的一百件大事.下》,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n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n鄭樹森:《小說地圖》,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n黎活仁等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n盧瑋鑾:《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n駱穎佳:《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香港:dirty press,2020年。\n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n謝曉陽:《馴化與慾望:人和動物關係的暗黑史》,香港:印象文字In Press,2019年。\n韓江雪、鄒崇銘:《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n羅永生:《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15年。\n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n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n羅貴祥:《非虛構作業》,香港:中華書局,2017年。\n羅貴祥︰《他地在地:訪尋文學的評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n嚴飛:《我們的香港:訪談這一代香港文化人》,香港:點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n龔立人:《後九七香港夢幻生活:回憶、符號與空間》,香港:VOICE,2007年。\n\nAbbas, M. A. (2006).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nBhabha, Homi K.(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New York:Routledge\nDavid Harvey(2012), 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Books\nEitel E. J.(1895).Europe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 Hong Kong: Kelly & Walsh\nRichard Hughes (1976).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Hong Kong and its many faces. Deutsch: Second Revised Edition edition.\nTimothy Brook and Bob Tadashi Wakabayashi, eds.(2000), Opium Regimes: China, Britain, and Japan, 1839-195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nVivian P.Y.Lee(2009), Hong Kong Cinema Since 1997: The Post-Nostalgic Imagination UK:Palgrave Macmillan\n\n三、學位論文\n王家琪:《也斯的香港文學史論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7年。\n紀麗華:《從「對話」到「童話」──西西小說敘述美學試探》,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n張丰慈:《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n張貽婷:《當代香港文學的九七焦慮與都市性格的共振(1982-2007)》,國立台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1年。\n郭千綾:《劉以鬯小說中的「現代性」與「香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n陳姿含:《九七後香港城市圖像─以韓麗珠、謝曉虹、李維怡小說為研究對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n陳偉儀:《香港小說中的空間》,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n陳筱筠:《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n陳筱筠:《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n黃雅蓮:《香港文學與文化身分:以劉以鬯、西西、梁秉鈞為個案的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n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 ──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20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n鄒文律:《城市書寫:董啓章小說硏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n趙曉彤:《西西一九六零年代影話寫作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n劉小麗:《當代香港小說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文學、輩份與社會》,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關詩佩:《香港的成長故事:論施叔青與董啟章的小說》,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部哲學碩士論文,2000年。\n\n四、期刊論文\n黃宗潔:〈香港新世代小說中的動物與城市〉,《淡江中文學報》第37期,2017年12月。\n鄒文律:〈論《i-城志.我城05》的城市及身體空間書寫—兼論「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情感結構〉,《人文中國學報》第25期,2017年12月。\n王志弘:〈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65期,2016年11月。\n陳智德:〈左翼共名與青年文藝—1947至1951年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政大中文學報》,2013年12月。\n趙稀方:〈「九七」後的香港小說〉,《東華漢學》,第17期,2013年 6月。\n譚以諾:〈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香港文學》第347期,2013年11月1日。\n洪麗晶:〈香港電視業如何生產文化商品〉,《文化研究@嶺南》,第二十期2010年9月。\n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n報》第55期,2009年。\n葉楓:〈想像與不安-「上海及香港文學對談-城市文學的發展」座談會側記〉,《城市文藝》第一卷第七期,2006年8月。\n危令敦:〈血紅的無人之境-試論黃碧雲的《溫柔與暴烈》〉,《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n鄭樹森、盧瑋鑾、黃繼持,何慧姚、張詠梅記錄:〈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象三人談〉,《中外文學》,總334期,2000年3月。\n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份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n陳潔儀:〈從余非筆下的「香港」回溯西西及巴爾加斯‧略薩的小說〉,《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年3月。\n潘國靈:〈《我城》與七十年代香港社會〉,《青葉文學》第65期,1999年8月。\n陳燕遐:〈香港—王安憶、施淑青、西西的香港故事〉,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999年1月。\n曾麗玲:〈起舞弄清影—西西的香港文本與後殖民擬像(象)〉,《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年3月。\n艾曉明:〈地毯如何變成飛氈—從《飛氈》看西西的童話小說〉,《讀書人》第19 期,1996年9月。\n鄭樹森:〈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幼獅文藝》,1997年7月。\n「香港文學專號」,《聯合文學》第八卷第10期,1992年8月。\n黎活仁:〈西西「我城」的空間觀〉,《文訊》革新號第35 期,1991年12月。\n「城市與文學專號」,《聯合文學》第二卷第9期,1986年7月。\nSherry Rosen, “Mei Foo sun chuen : middle-class Chinese families in transition” in Asian folklore and social life monographs ; Vol. 90, Taipei: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Folklore, 1976\n\n五、報章、網路資料\n2010年《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中期檢討——公眾諮詢的結果》,網址:https://ba_archives.ofca.gov.hk/cn/public_consultation2010.html,瀏覽日期:2020年10月2日。\n土木工程拓展署網址:https://www.cedd.gov.hk/tc/publications/fact-sheets/hong-kong-fact-sheets/index.html,瀏覽日期:2021年5月2日。\n立法會秘書處:香港的郊野公園和受保護地區,網址: 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essentials-1617ise06-country-parks-and-protected-areas-in-hong-kong.htm#endnote1,瀏覽日期:2020年 12月8日。\n何阿嵐、陳奉京:〈在紙上撒「野」 梳理香港自然書寫的「開墾」歷程〉,(《香港01》,2017年2月10日),網址:https://www.hk01.com/%E5%A5%BD%E7%94%9F%E6%B4%BB/49913/%E5%9C%A8%E7%B4%99%E4%B8%8A%E6%92%92-%E9%87%8E-%E6%A2%B3%E7%90%86%E9%A6%99%E6%B8%AF%E8%87%AA%E7%84%B6%E6%9B%B8%E5%AF%AB%E7%9A%84-%E9%96%8B%E5%A2%BE-%E6%AD%B7%E7%A8%8B,瀏覽日期:2020年 11月 8日。\n吳叡人:〈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菜市場政治學」網站,載於2014年8月8日,網址:http://whogovernstw.org/2014/08/08/rweirenwu1/,瀏覽日期:2019年2月8日。\n呂陽:《用小說為城市做傳:7位作家與消失的香港》,(端傳媒,2016年3月24日),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4-culture-book-ourcityourdecades/?utm_medium=copy,瀏覽日期:2020年9月8日。\n沈旭暉、張玉珍、周臻樞:〈香港節與香港精神(昔日國際都會系列.十〉,載於2009年1月7日,網址:http://hktext.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5764.html,瀏覽日期:2020年9月8日。\n香港文學館:「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網址:https://writinghk.org/,瀏覽日期:2020年8月8日。\n香港旅遊發展局:〈看賽馬,感受刺激氣氛〉,網址:https://www.discoverhongkong.com/tc/explore/culture/how-to-do-the-hong-kong-races.html,瀏覽日期:2021年3月6日。\n香港規劃署網址:https://www.pland.gov.hk/pland_tc/outreach/educational/NTpamphlets/2019/index.html,瀏覽日期:2021年4月30日。\n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潘國靈介紹新作《寫托邦與消失咒》〉,香港電台第五台《大地書香》電台訪問,2016年10月22日,網址: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344&eid=81288&lang=zh-CN,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0日。\n香港電台訪問:開卷樂——訪蕭文慧談《年代小說‧記住香港》(上),2016年3月26日,網址: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eid=69520&year=2016&list=1&lang=zh-CN,瀏覽日期:2020年8月8日。\n香港電台訪問:開卷樂——訪蕭文慧談《年代小說‧記住香港》(下),2016年4月2 日,網址: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eid=69689&lang=zh-CN,瀏覽日期:2020年8月8日。\n香港電台製作:〈大會堂.五十風華:大會堂-「五十風華」〉,網址:https://app4.rthk.hk/special/rthkmemory/details/major-events/129,瀏覽日期:2021年7月15日。\n陳智德:〈社區保育與社區文學〉,(《信報》,2006年8月12日)網址: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47049,瀏覽日期:2020年11月8日。\n陳嘉銘:〈香港,就是欠了「動物史」〉,(《立場新聞》,2015年12月11日),網址:https://thestandnews.com/personal/%E9%A6%99%E6%B8%AF-%E5%B0%B1%E6%98%AF%E6%AC%A0%E4%BA%86-%E5%8B%95%E7%89%A9%E5%8F%B2/,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0日。\n陳燕遐:〈西西的另類動物書寫(一):香港的動物書寫〉,(《微批》,2018年7月9日),網址:https://paratext.hk/?p=1127,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0日。\n曾卓然:〈被壓迫者的香港文學──香港作家的三種「抗退」方式(一)〉,香港101藝術新聞網,載於2015年3月12日,網址: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artsnews&id=1805,瀏覽日期:2019年2月8日。\n曾卓然:〈被壓迫者的香港文學──香港作家的三種「抗退」方式(二)〉,香港101藝術新聞網,載於2015年3月15日,網址: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hkarticle&id=1810,瀏覽日期:2019年2月8日。\n黃宗潔:〈【吳煦斌專輯】在自然之中:讀吳煦斌小說〉,(《微批》,2018年10月7日),網址:https://paratext.hk/?p=1612,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0日。\n綠色和平:〈土地大辯論展開,拆解5大荒謬位〉,網址:https://www.greenpeace.org/hongkong/issues/health/update/1203/%E5%9C%9F%E5%9C%B0%E5%A4%A7%E8%BE%AF%E8%AB%96%E5%B1%95%E9%96%8B%EF%BC%8C%E6%8B%86%E8%A7%A35%E5%A4%A7%E8%8D%92%E8%AC%AC%E4%BD%8D/,瀏覽日期: 2020年 11月 8日。\n潘國靈:〈城市小說—不安的書寫〉,《城市文藝》,第七期,2006年8月15日。\n鄧小樺整理:〈細密柔光:與吳煦斌筆談〉,(原文載《明報》星期日生活文學版,2016年10月23日),網址:https://www.pentoy.hk/?p=18189,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0日。\n鄧永成、陳劍青、王潔萍、郭仲元、文沛兒:〈回溯「沙田價值」—— 超越中環價值的歷史地理觀〉,(原刊於明報2007年8月18日D04版),網址:https://hkcgg.wordpress.com/2007/08/18/%E5%9B%9E%E6%BA%AF%E3%80%8C%E6%B2%99%E7%94%B0%E5%83%B9%E5%80%BC%E3%80%8D-%E8%B6%85%E8%B6%8A%E4%B8%AD%E7%92%B0%E5%83%B9%E5%80%BC%E7%9A%84%E6%AD%B7%E5%8F%B2%E5%9C%B0%E7%90%86%E8%A7%80/,瀏覽日期:2021年1月11日。\n鄺曉恩:〈【文學季】用文學改變環境 激烈都市化下的自然寫作〉,(《香港01》,2017年6月27日),網址: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49970/%E6%96%87%E5%AD%B8%E5%AD%A3-%E7%94%A8%E6%96%87%E5%AD%B8%E6%94%B9%E8%AE%8A%E7%92%B0%E5%A2%83-%E6%BF%80%E7%83%88%E9%83%BD%E5%B8%82%E5%8C%96%E4%B8%8B%E7%9A%84%E8%87%AA%E7%84%B6%E5%AF%AB%E4%BD%9C,瀏覽日期:2020年12月10日。\n譚以諾:〈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原刊於《香港文學》第347期,2013年11月1日),網址:https://paratext.hk/?p=669,瀏覽日期:2019年5月18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2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401.pdf4.57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