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13
題名: 竺道生《法華經疏》與 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u Tao-sheng`s《Saddharma-pundarīka sutra Comment》And Fa-Yun`s《Saddharma-pundarīka sutra Comment》
作者: 范姜如
Fan, Jiang-Ru
貢獻者: 涂豔秋
Tu, Yen-Chiu
范姜如
Fan, Jiang-Ru
關鍵詞: 《法華經疏》
《法華經義記》
竺道生
法雲
《法華經》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Sep-2021
摘要: 在隋.智顗(A.D.538-597)集法華思想且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天臺宗體系之前,中國現存早期的《法華經》註釋書中,較有代表性為竺道生(A.D.?-434)的《法華經疏》和法雲(A.D.467-531)的《法華經義記》,本研究所欲探究之重點,即是比較於南北朝時期,竺道生《法華經疏》和法雲《法華經義記》二者注解《妙法蓮華經》的注經方式與義理思想。\n  全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進行本研究的緣由與背景,並梳理出道生和法雲兩者在詮釋角度、思想脈絡的差異性,強化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為竺道生與法雲思想背景的介紹,說明竺道生和法雲所處時代下的學術思潮,並以二者師承和重要事蹟為個人生平做一勾勒。第三章為注經形式比較,透過「科判形式的比較」得出二者在全經結構、品目的科判、長行與偈頌的科判三個層面的簡、繁差異;而藉由分析二者「注經用語的特色」,呈現兩者注經用語的平實解釋與創造開展。第四章為三乘觀比較,在「方便、實相觀比較」中,比較二者對於「方便」、「實相」觀的理解,進而了解道生在「方便」和「實相」觀中凸顯「一乘」實相的極致,而法雲以「雙顯」相互彰顯彼此的名相。順此,在「無三成一、開三顯一比較」中,承上節二者對「方便」、「實相」觀的理解,分析二者對於「三乘」和「一乘」的詮釋,即道生「無三歸一」唯有一乘,法雲「開三顯一」彰顯一乘。最後在「三車、四車比較」中,了解二者在「三乘」至「一乘」的進路差異,並歸納出道生的進路乃是二乘人先至菩薩乘再至佛乘,法雲分出三乘人最後歸入一佛乘。第五章為因果觀比較,在「道生的因果觀」中,探討道生在《法華經疏》如何理解《法華經》教示眾生達至一乘,以及在行因至果的實踐上的呈現方式,可知道生的因果觀為基本的因緣果報,尚未提出實踐方式和主體,但已在因果相召中點出信受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在「法雲的因果觀」中,以「昔、今因果的比較」、「感應因果的進路」、「三車體相所呈現的因果觀」三個層面,得出法雲除基本因緣果報之外,更拓展行因至果的實踐,同時在因果相召中則強調感應佛、聖的重要性。第六章為判教與佛身觀比較,在「道生的『四種法輪說』與法雲『始終為義』的判教」中,討論兩者對於《法華經》在判教中的定位。在「佛身的『感應』與法身的非『常住』」中,探討兩者如何理解《法華經》中的佛身,以及佛生與眾生間的作用。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按古籍成書年代排序)\n〔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第262經\n[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第1509經\n[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第1564經\n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冊32,第1646經\n[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冊38,第1775經\n[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冊45,第1858經\n[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第374經\n[東晉]慧遠問,羅什答:《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正藏》冊45,第1856經\n[東晉]慧達:《肇論疏》,《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54,第866經\n〔劉宋〕竺道生:《法華經疏》,《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27,第577經\n〔梁〕法雲:《法華經義記》,《大正藏》冊33,第1715經\n[梁]寶亮:《大般涅槃經集解》,《大正藏》冊37,第1763經\n[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藏》冊50,第2059經\n[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第2145經\n〔梁〕寶唱:《名僧傳鈔》,《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77,第523經\n[隋]吉藏:《法華玄論》,《大正藏》冊34,第1720經\n[隋]吉藏:《淨名玄論》,《大正藏》冊38,第1780經\n〔隋〕吉藏:《中觀論疏》,《大正藏》冊42,第 1824經\n[隋]吉藏:《三論玄義》,《大正藏》冊45,第1852經\n[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藏》冊45,第1853經\n[新羅]元曉:《涅槃宗要》,《大正藏》冊38,第1769經\n[唐]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冊46,第784經\n〔唐〕元康:《肇論疏》,《大正藏》冊45,第1859經\n[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第2060經\n[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第2103經\n[宋]智圓:《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大正藏》冊38,第1766經\n\n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n(一)翻譯著作\n〔日〕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n〔日〕菅野博史著,池麗梅譯:《《法華經》──永遠的菩薩道》(臺北:靈鷲山般若出版社,2005年)\n〔日〕橫超慧日著,釋印海譯:《法華思想之研究》上、下冊(洛杉磯:法印寺,2009年)\n〔日〕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2冊,(臺北:佛光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n(二)中文著作\n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n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n李幸玲:《中國中古時期法華經注本研究──以授記主題為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n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臺北:大千出版社,2010年)\n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n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n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n陳沛然:《竺道生》(臺北:東大出版社,2011年)\n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佛光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n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n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灣:臺灣商務出版社,2006年)\n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n劉果宗:《竺道生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n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n\n三、期刊及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n〔日〕菅野博史:〈道生撰『妙法蓮花経疏』における注釈の方法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90年12月)\n[日]菅野博史:〈竺道生における機と感応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1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83年12月)\n[日]山田實:〈光宅・『法華義記』の述成釈〉,《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2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1975年3月)\n〔日〕早川貴司:〈南北朝仏教における法華一乗思想の受容──光宅寺法雲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5卷第2號(日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2007年3月),\n〔日〕菅野博史:〈法雲『法華義記』における一乗思想の解釈について : 権実二智論と因果論〉,《創価大学人文論集》,第4卷(日本:創価大学人文学会,1992年3月)\n〔日〕菅野博史、張大拓譯:〈日本對中國法華經疏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0年)\n〔日〕菅野博史、楊曾文譯:〈中國佛教早期經典註釋書的性格〉,《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4年增刊)\n方廣錩:〈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臺灣: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1977年7月)\n方立天:〈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7月)\n李四龍:〈南北朝《法華經》注疏體例之演變〉,《宗教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2015年)\n李幸玲:〈臺灣敦煌寫卷《法華經義記》研究〉,《東亞漢學研究》,第8號(長崎市 : 東亞漢學研究學會,2018年7月)\n李玉珍:〈法華信仰的物質性傳播:《弘贊法華傳》的經本崇拜〉,《台灣宗教研究》,第13卷第1期(臺灣:臺灣宗教研究,2014年6月)\n邱敏捷:〈印順對《法華經》詮釋的觀點──兼與其他重要註釋家的比較〉《玄奘佛學研究》,第17期(臺灣:玄奘大學,2012年)\n胡垚:〈法雲在梁代「神滅論」大討論中的真實地位及作用〉,《甘肅社會科學》,第2卷(甘肅:甘肅社會科學編輯部,2010年)\n胡垚:〈法華義記考辨〉,《敦煌學輯刊》,第1卷(甘肅:敦煌學輯刊編輯部,2010年)\n孫尚勇:〈經學章句與佛經科判及漢魏六朝文學理論〉,《西北大學學報》,第39卷第4期(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n張伯偉:〈佛經科判與初唐文學理論〉,《唐代文學研究年鑑》,第1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n張凱:〈光宅法雲《法雲義記》中的佛身思想〉,《宗教研究》,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2015年)\n黃國清:〈《法華經》三車與四車之辯──以《法華五百問論》為中心〉,《揭諦》,第18期(嘉義:南華大學生命與教育學系,2010年)\n黃國清:〈《法華經》於中國佛教的判教地位──從鳩摩羅什到法藏〉,《世界宗教學刊》,第16期(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0年)\n黃國清:〈《妙法蓮華經》「三草二木」段的解讀──文獻學與義理學的進路〉,《世界宗教學刊》(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5年)\n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1年)\n義廣:〈光宅法雲《法雲義記》之佛身觀〉,《佛學研究》(北京:中國佛學研究所,2015年)\n韓國良:〈竺道生對玄學「言意觀」的解構與重建〉,《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雲南:雲南民族大學,2009年1月)\n釋聖凱:〈成實學派的思想與影響〉:http://www.yufotemple.org/HLNews/UploadFile/attachment/20101015091330583.pdf\n\n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n謝東志:《南朝僧人法雲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n范姜冠閎:《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n\n五、電子資源\n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s://www.cbeta.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001.pdf5.14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