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48
題名: 儒學作為方法:重探日治時期臺灣新舊文化轉型 (1895-1930)
Confucianism as Method: Revisiting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olonial Taiwan (1895-1930)
作者: 張博凱
CHANG, PO-KAI
貢獻者: 陳佩甄
Chen, Pei-Jean
張博凱
CHANG, PO-KAI
關鍵詞: 儒家思想
後殖民
新舊文學論爭
新女性
自由戀愛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Sep-2021
摘要: 本研究以後殖民研究理論中的「西方/其餘」二元對立框架,重探儒家思想在日治時期臺灣1895-1930年間新舊文化轉型中逐漸「落後化」的脈絡。儒家思想在臺灣新舊文化轉型過程中,被定位為「落後傳統」,且這樣的觀點延續至二十一世紀現當代社會。然而「進步/落後」的線性史觀,並非單一社會內部的自然進程,而是出自帝國殖民中介後的文化階序,並亟待更細緻的歷史梳理。為此,本研究爬梳殖民時期臺灣社會內部的「文明進步論述」如何發生及作用,將儒學作為主體及研究立場,以超越「新-舊/現代-傳統」二元對立的觀點切入,重新審視新舊文化轉型下,道德觀、文學價值與親密關係三個層面的變遷與影響。並分別於「日本殖民主義與官方教育」、「1920年代新舊文學論爭」、「女性位置與親密關係」等子題鋪述儒家思想與文明進步論述的交涉互動,觀察儒家思想被建構為落後形象的過程。藉此強調,文化轉型不應本質化界定,而是要置放在特定歷史時空重新檢視。本研究嘗試提供以下補充觀點:雖然儒家思想被視為落後而被排除在現代性之外,但現代性有賴於儒家作為參照才能形成。因此,本研究將檢視當時儒家逐漸被現代化論述排除的過程,一面點出儒家於臺灣現代化過程的參照地位,另一面補充對抗西方中心主義的「亞洲」的內涵。\n本研究的另一嘗試,在於回應臺灣文學研究中以西方文明化論述為典範的現象,並以儒學作為補充視野。文學研究中具主導性的論述理路:「新文學」及「新女性」,這兩造「新」的建構必須參照「落後的」儒家思想才得以完整形成。儒家思想雖在歷史中現身,在文學討論中卻常處在邊緣的、他者的、被排除的位置。本論文以「儒學作為方法」,旨在還原文明對照與儒家思想間對立的形成,期能為臺灣文學研究提供另一角度的研究路徑。
參考文獻: 一、文本\n追風(謝春木),鍾肇政譯,〈她要往何處去〉,收錄於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一桿秤仔》(臺北市:遠景出版,1997年),頁3-36。\n林輝焜,邱振瑞譯,《命運難違》(台北市:前衛出版,1998年)。\n\n二、專書\n子安宣邦,童長義譯,〈「東亞」概念與儒學〉,《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n孔穎達(唐),《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403。\n尹絲淳,邢麗菊、唐艷譯,《韩国儒学史:韩国儒学的特殊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n王弼(魏)注,孔穎達(唐)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周易正義》(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n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L`Archéologie du Savoir(台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n何晏(魏)集解,邢昺(宋)疏,阮元(清)校勘,《論語注疏彙編》(台北市:弘毅出版社,1994年)。\n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市:麥田出版,2011年)。\n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n李海燕,修佳明譯,《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爱情的谱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n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5年)。\n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臺北市:聯經出版,2017年)。\n林正珍,《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台北縣:桂冠圖書,2002年)。\n林慶彰,《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n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縣: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n洪郁如,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n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10年)。\n徐興慶,《東亞知識人對現代性的思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n翁聖峰,國立編譯館主編,《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n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市:行人出版社,2006年)。\n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n陳建忠,《臺灣小說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n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市:正中書局,1998年)。\n───,《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n───,《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n陳培豐,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n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n張修慎,《近代臺灣知識分子的軌跡》(新竹市:交大出版社,2015年)。\n黃文雄,《儒禍》(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3年)。\n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n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n葉純芳、張曉生 主編,《儒學研究論叢:日據時期臺灣儒學研究專號》(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研究中心,2008年)。\n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市:群學出版,2012年)。\n賀照田主編,《东亚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中國大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n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n鈴木貞美,王成譯,《文學的概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n愛倫.凱(Ellen Key),朱舜琴譯,《戀愛與結婚》(臺北市:國粹書報社,1967年)。\n趙岐(漢)注,孫奭(宋)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孟子注疏》(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n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n駒込武,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n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n───主編,《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n羅莎莉(Lisa Rosenlee),丁佳瑋、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n\n三、論文\n(一)專書論文\n林津如,〈追尋與徘徊:百年臺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收錄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等人主編,《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市:群學出版,2010年),頁283-312。\n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儒教與新舊文學論爭之糾葛〉,收入吳文璋主編,《儒學與社會實踐──第三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2003年),頁377-422。\n酒井直樹,〈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收錄於 陳光興編,《超克「現代」:臺社後/殖民讀本(下冊)》(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2010年),頁 147-173。\n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頁133-160。\n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與五四運動之關係〉,收錄於呂芳上、張哲郎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年),頁749-761。\n駒込武,〈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頁161-170。\n\n(二)期刊論文\nHall, Stuart. “The West and the Rest: Discourse and Power,” in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eds), Cambridge: The Open University, 1992: pp 275-320.\n竹內好 著,胡冬竹 譯,〈作為方法的亞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6期(2007.06),頁231-251。\n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8.09),頁264-291。\n吳進安,〈清朝台灣儒學中的朱子學意涵與詮釋〉,《漢學研究集刊》第8期(2009.06),頁53-75。\n───,〈清領時期台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漢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5.12),頁111-131。\n李文獻,〈台灣漢人傳統締結婚姻時在倫理和禮法上的禁忌〉,《桃園創新學報》,第33期(2013.12),頁331-355。\n李知灝,〈社群的「現代」意義:以「櫟社」暨其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臺灣文學研究》第5期(2013.12),頁95-135。\n李威寰,〈近50 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臺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當代儒學研究》第22期(2017.06),頁85 - 153。\n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16卷1期(2009.03),頁87-129。\n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卷2期(2001.12),頁1-63。\n林朝成、盧其薇著,〈從鼇峰書院到海東書院:論清代臺灣朱子學的二個向度〉,《東華漢學》第9期(2009.06),頁281-324。\n邵軒磊,〈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2007.12),頁151-174。\n姜智恩,〈東亞學術史觀的殖民扭曲與重塑-以韓國「朝鮮儒學創建模式」的經學論述為核心〉,《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44期(2014.03)。\n孫永方,〈韓國儒學與現代性問題〉,《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3期(2013年),頁138-140。\n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1999.03),頁1-64。\n翁聖峰,〈日據時期(一九二○~一九三二)臺灣的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灣文獻》51卷4期(2000.12),頁285-307。\n───,〈論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8期(1993.09),頁3-27。\n───,〈被遮蔽的臺灣新學與「新」文學(1895-1920)〉,《臺灣風物》,70卷4期(2020年12月),頁25-63。\n陳君愷,〈先秦諸子論「男女」〉,《淡江史學》第28期(2016.09),頁1-37。\n葉連鵬,〈重讀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臺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02),頁33-66。\n葉憲峻,〈清代臺灣的社學與義學〉,《臺中師院學報》,18卷2期(2004.12),頁45-69。\n───,〈清代臺灣儒學與孔廟之設置〉,《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3期(2008.12),頁185-206。\n潘朝陽,〈論儒家的傳統民間德教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困難〉,《國文學報》,第56期(2014.12),頁153-186。\n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卷1期(1988.05),頁109-132。\n蔡錦堂,〈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師大臺灣史學報》第2期(2009.03),頁3-32。\n龔建平,〈從儒家的宇宙觀看禮的內在依據〉,《鵝湖月刊》第284期(1999.02),頁31-38。\n\n(三)學位論文\n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n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觀察場域》(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n溫若含,《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n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臺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n\n四、報刊雜誌\n黃臥松編輯,《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七輯:崇文社文集》(台北縣:龍文出版社,2009年)。\n福澤諭吉,〈新領地の处分〉,原載於《時事新報》,1895年4月20日。譯文引自陳逸雄譯,《台灣風物》41卷1期(1991.03),頁88-90。\n\n五、電子資源\n「《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n「臺灣民報系列-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得泓資訊。\n「臺灣時報 Taiwan JIHO 資料庫」,漢珍數位圖書。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6159006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6159006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6101.pdf2.2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