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286
題名: 由儒入醫,醫易會通──朱震亨醫學系統中之易學觀
作者: 林采萱
Lin, Tsai-Sheng
貢獻者: 陳睿宏
林采萱
Lin, Tsai-Sheng
關鍵詞: 朱震亨
太極
乾坤
格致餘論
醫易
丹溪
Zhu Zhen-heng
Taiji
Qian-Kun
Ko-Chih-Yu-Lun
Medicine-Yi
Dan-Xi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十月-2021
摘要: 本文以朱震亨著作中的醫易關係為主要研究題材。朱震亨以儒者自居,身後卻成為醫界代表人物,甚至名列「金元四大家」,展現了歷史上對其認知其實兼有儒、醫的雙重性。然目前對朱震亨之研究,多從其醫者的角度切入,其次則多自歷史角度著手,而少有從儒者角度觀看朱震亨如何將儒學概念引入醫學領域者。\n朱震亨醫籍中,蘊含許多易學概念,筆者推測應是受宋儒以詮釋《周易》建構世界觀之影響。檢諸朱震亨之著作,亦確實在太極、乾坤等易學概念上多有發揮,故本文以「醫易會通」為題,嘗試解析朱震亨如何將易學概念引入其醫學系統。\n本文關注重點主要有三:第一即為朱震亨如何藉易學概念建構其醫學系統,在醫易之間如何取捨?第二是朱震亨被認知的雙重性,儒、醫之身分如何影響朱震亨撰作其醫籍?第三則是朱震亨所建構之醫學化的易學概念,是否為後學所繼承,又對後代醫易觀有何影響?上述三個問題,乃是研究朱震亨醫易會通關係時所無法避免的。筆者亦希望透過此研究,呈現朱震亨以儒者之姿建構醫理的過程。
This study is focus on the ‘Medicine-Yi’ relationship(醫易關係) of Zhu Zhen-heng(朱震亨)’s works. As a Ju(儒) physician, he has become a classic of scholarly doctors, even the ‘Four Prominent Physician of Jin-Yuan Period(金元四大家)”. This demonstrated the duality of both Ju physician and scholarly doctor. However, most of the study now for Zhu Zhen-heng emphasizes on his medical identity, the others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ct. There’s rarely focus on his physician identity, and how he introduced Ju concepts into medical field.\n\nThere’s lots of Yi(易) concepts in Zhu Zhen-heng’s works. It might affected by the physicians of Sung dynasty constructed their worldview by interpreting Zhou Yi(《周易》.The Yi concepts such as “Taiji(太極)””Qian-Kun(乾坤)”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Zhu Zhen-heng’s works.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Medicine-Yi Interaction(醫易會通)”, trying to analyze how Zhu Zhen-heng introduced Yi into his medical system. Attempt to analyze how Zhu Zhen-heng introduced Yi into his medical system.\n\nThere are three focus points in the study This article would be discus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how Zhu Zhen-heng constructed his medical system by Yi and how he balanced the Medicine-Yi relationship. Second, how the duality of Ju physician and medical affected his works. Third, had the medicalized Yi concepts constructed by Zhu Zhen-heng influenced posterity scholarly doctors? These three questions are unavoidable when study Zhu Zhen-heng’s Medicine-Yi interaction. Hoping that by this study, we could know more how Zhu Zhen-heng constructed his medical texture as a Ju physician.\nWe could know more how Zhu Zhen-heng constructed his medical context as a Ju physician through this study.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n1. 醫學類典籍\n《靈樞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晉﹞皇甫謐:《鍼灸甲乙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隋﹞巢元方《巢氏諸病原候總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n﹝唐﹞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唐﹞王燾:《外臺秘要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吳彦夔《傳信適用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張杲:《醫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孫兆、林億、高保衡校勘頒行:《太醫局諸科程文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金﹞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收錄於《金元四大家醫學全書:總集典藏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n﹝金﹞劉完素:《內經運氣要旨論》(收錄於《金元四大家醫學全書:總集典藏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n﹝金﹞張從正:《儒門事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元﹞李杲:《脾胃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元﹞王好古:《此事難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元﹞朱震亨:《格致餘論》,收錄於田思勝主編:《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n﹝元﹞朱震亨:《局方發揮》,收錄於田思勝主編:《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n﹝元﹞朱震亨:《金匱鉤玄》,收錄於田思勝主編:《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n﹝元﹞朱震亨:《本草衍義補遺》,收錄於田思勝主編:《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n﹝明﹞戴原禮:《推求師意》,(《四庫全書珍本》,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n﹝明﹞王履:《醫經溯洄集》(《百部叢書集成‧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明﹞樓英:《醫學綱目》,(《中國醫學大成續集》本,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n﹝明﹞李濂編:《醫史》(《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n﹝明﹞劉純:《醫經小學》,收錄於姜典華主編:《劉純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n﹝明﹞劉純:《玉機微義》,收錄於姜典華主編:《劉純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n﹝明﹞劉純:《雜病治例》,收錄於姜典華主編:劉純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n﹝明﹞薛己:《薛氏醫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明]陳桷編:《石山醫案》,收錄於高爾鑫主編:《汪石山醫學全書》(北京: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n﹝明﹞王綸:《明醫雜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n﹝明﹞虞摶:《醫學正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n﹝明﹞方廣《丹溪心法附餘》,收錄於田思勝主編:《朱丹溪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n﹝明﹞孫一奎:《醫旨餘緒》,收錄於韓學杰主編:《孫一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n﹝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明﹞張介賓:《類經附翼》,收錄於李志庸主編:《張景岳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年)\n﹝明﹞趙獻可:《醫貫》,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n﹝明﹞李梴:《醫學入門》(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8年)\n\n2. 其他典籍\n﹝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叢書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n﹝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n﹝漢﹞鄭玄注:《易緯通卦驗》(武英殿版珍本影印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n﹝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通真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2年)\n﹝宋﹞倪天隱:《周易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n﹝宋﹞李衡:《周易義海撮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周敦頤撰,梁紹輝、徐蓀銘等點校:《周敦頤集》(湖南:嶽麓書社,2007年)\n﹝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6年)\n﹝宋﹞朱熹編:《二程子語錄》(臺北 :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n﹝宋﹞朱鑑編:《文公易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n﹝明﹞宋濂編:《元史》(《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n﹝明﹞宋濂:《宋學士文集》,(《和刻本漢籍文集》本,東京:古典研究會,1977年)\n﹝明﹞王行:《半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明﹞徐有禎:《武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明﹞王鏊:《震澤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明﹞黃宗羲:《宋元學案》(《四部備要》本,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n﹝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n﹝清﹞孔廣森撰,王豐先點校:《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n﹝清﹞潘思榘:《周易淺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清﹞張廷玉:《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清﹞黄虞稷:《千頃堂書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北京大學館藏本影本)\n二、 近人著作\n1. 專書著作\n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n李玉芳:《張景岳〈醫易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n李修生編:《全元文》(南京市 :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n柯劭忞撰,張京華、黃曙輝總校:《新元史》(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n馬雪芹:《一代醫宗──朱震亨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n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n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n張其成、王彥敏:《近代醫易學派》(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n程雅君:《中醫哲學史‧魏晉至金元時期(第二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n劉時覺:《丹溪學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n劉時覺:《宋元明清醫籍年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n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n2. 學位論文\n李玉芳:《張景岳〈醫易義〉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n李玉芳:《張介賓《類經附翼‧醫易義》易理醫用研究》(臺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n彭禮璃:《醫者理也:張介賓的醫學儒學化詮釋與醫療實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8月)\n\n3. 期刊論文\n毛培鎬等:〈戴思恭史料新發現〉,《浙江中醫雜誌》,1980年,第15期\n朱紹祖:〈明清時期醫學「四大家」的建構歷程及其演變〉,《安徽史學》2019年第1期,頁28-35。\n李磊:〈「醫易同源」還是「醫源於易」〉,《中醫藥文化》,2006年2月,頁32。\n吳以義:〈溪河溯源──醫學知識在劉完素、朱震亨門人間的傳遞〉,《新史學》,1992年12月,頁57-94。\n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3分(2006年9月),頁401-449。\n范家偉:〈從儒者到從祀三皇────明代官方對朱震亨的定位〉,《新亞學報》,2018年,35卷 ,頁155-202。\n范家偉:〈元代三皇廟與宋金元醫學發展〉,《漢學研究》,2016年,34卷3期,頁53 – 87。\n姚春鵬:〈理學太極觀與丹溪醫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頁201-205。\n姚春鵬:〈理學鬼神觀對丹溪醫學的影響〉,《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年06期,頁7-8。\n姚春鵬:〈宋明理學理欲觀與丹溪醫學〉,《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年11期,頁54-56。\n姚春鵬:〈理學「理氣」論與后期中醫學〉,《中國哲學史》,2009年01期,頁57-62。\n姚春鵬:〈理學太極論與後期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嬗變〉,《周易研究》,2009年第4期,頁86-96。\n徐興無:〈道德、政治、醫術──讖緯文獻中的儒家治氣養性之術〉,《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總第87期,頁44-97。\n徐儀明:〈宋明醫易學散論〉,《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頁76-82。\n張學謙:〈從朱震亨到丹溪學派──元明儒醫和醫學學派的社會史考 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4分(2015年12月),頁777-809。\n張學謙:〈丹溪補陰丸──明代的身體、藥方與性別〉,《漢學研究》34:3期(2019年9月),頁89-117。\n黃崇修:〈朱丹溪鬱說的天人實學精神研究——太極圖中欲與鬱的展開〉,《宗教哲學》42期(2007年12月),頁157-171。\n黃崇修:〈由「欲」至「鬱」的內在結構:儒醫朱丹溪《格致餘論》之言說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0期(2013年7月),頁101-153。\n黃崇修:〈周敦頤《太極圖說》定靜功夫新詮釋——以朱丹溪三重鬱說思維結構為視點(第一部分:定之功夫)〉,《揭諦》第27期(2014年7月),頁85-134。\n黃崇修:〈周敦頤《太極圖說》定靜工夫新詮釋——以朱丹溪神鬱思維結構為視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5期(2016年1月),頁37-80。\n黃崇修:〈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當代儒學研究》第25期(2018年12月),頁45-68。\n程雅群、程雅君:〈道教醫學與中醫學關係爭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59。\n程雅君:〈援「理」入醫 醫「理」圓融──以朱熹等中醫哲學思想為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頁51-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301.pdf3.63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