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734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郭力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戴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AIWEIen_US
dc.creator戴薇zh_TW
dc.creatorDAIWEIen_US
dc.date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1-11-01T04:20:47Z-
dc.date.available2021-11-01T04:20:47Z-
dc.date.issued2021-11-01T04:20:47Z-
dc.identifierG010446408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734-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4464082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r\n第一章 緒論 1\r\n第一節 另外的村莊 1\r\n第二節 創作動機 5\r\n一、 契機:女人和一個便當 5\r\n二、 禮失求諸野 6\r\n三、 混沌的答案 8\r\n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r\n第一節 環境運動與村民集體行動 10\r\n一、 環境運動 10\r\n二、 村民集體行動與村民自治 12\r\n三、 台灣基層民主與罷免制度 13\r\n四、 社會運動中的女性 15\r\n五、 台灣礦業法與國土計畫法 18\r\n第二節 相關影像參考與作者觀點 20\r\n一、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 21\r\n二、 台灣環境議題紀錄片 22\r\n三、 作者觀點 24\r\n第三章 創作內容說明 30\r\n第一節 故事大綱 30\r\n第二節 創作背景 31\r\n第三節 紀錄空間 34\r\n第四節 主要紀錄對象 40\r\n第四章 創作思考與進程 48\r\n第一節 創作思路 48\r\n第二節 表現手法 49\r\n一、 偶然與必然 49\r\n二、 虛實之間——「看客」角色 50\r\n第三節 主要拍攝事件 51\r\n第四節 敘事架構 55\r\n第五章 創作反思與規劃 57\r\n第一節 創作反思 57\r\n一、 不在場的作為 57\r\n二、 親近中的抽離 58\r\n第二節 創作規劃 59\r\n參考文獻 60\r\n中文文獻 60\r\n網路文獻 62\r\n英文文獻 63\r\n zh_TW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464082en_US
dc.subject紀錄片zh_TW
dc.subject環境抗爭zh_TW
dc.subject村民自治zh_TW
dc.subject基層民主zh_TW
dc.subject女性參政zh_TW
dc.subjectDocumentaryen_US
dc.subjectEnvironmental Resistanceen_US
dc.subjectVillagers’ Autonomyen_US
dc.subjectGrassroots Democracyen_US
dc.subject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en_US
dc.title《一個村莊的聲音》紀錄片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Production Notes on “Voices of a Village”, a Documentary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文獻\r\n中文文獻\r\n\r\n文海,(2016)。《放逐的凝視》。台北:傾向出版。\r\n王小魯,(2011)。〈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契約精神〉。《電影藝術》,第五期,頁93-98。\r\n王玉燕,(2007)。〈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政治大\r\n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r\n左靖、董冰峰編,(2010)。《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的作品的凝視》。北京:新星出版。\r\n朱海忠,(2013)。《環境污染與農民環境抗爭——基於蘇北N村事件的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r\n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出版。\r\n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出版。\r\n李道明,(2013)。《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書局。\r\n周浩,(2016)。〈在場電影沙龍第六期 “真實”其實並不存在——周浩、顧曉剛聊《種植人生》〉。《電影世界》,第一期,頁150-151。\r\n林忠山,(1985)。《中華民國之罷免制度》。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r\n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頁141-168。\r\n徐佑昇,(2017)。《我國解嚴後罷免運動與罷免制度之研究》。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r\n張耕與,(2021)。〈韓粉不理性?後殖民狀態下的庶民認同敘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r\n張贊波,(2014)。《「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新北:八旗文化。\r\n曹愛蘭,(1996)。〈女性與社會運動〉。《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0期,頁1-3。\r\n郭力昕,(2006)。〈濫情主義與去政治化:當代台灣紀錄片文化的一些問題〉,《電影欣賞季刊》, 卷125., 253452,頁數。\r\n陳品君,(2010)。〈稻耕文化的歌詠:小川紳介的紀錄片美學〉。《藝術學報》,第87期,頁197-214。\r\n彭德富,(2001)。〈臺灣地方選舉與民轉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r\n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r\n賀照緹,(1993)。〈小眾媒體、運動文化、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r\n韓旭爾,(2001)。〈台灣新聞片與紀錄片產製之歷史分析(1945-2001)〉,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r\n韓國瑜,(2009)。 〈從基層地方選舉罷免看地方自治發展的困境與衝擊: 以雲林縣林內鄉鄉長罷免個案為例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論文,北京。\r\n鐘泰德,(1969)。 《選舉理論與實務》。臺北:幼獅書店。\r\n網路文獻\r\n\r\n尹俞歡, 〈被老礦場鑿裂的中華村 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引用日期2021年9月28日,檢自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00612pol001\r\n地球公民基金會,〈五萬人的怒吼 堅決捍衛宜蘭人安全用水的基本生存權〉,引用日期9月 10日,檢自https://www.cet-taiwan.org/node/3717?fbclid=IwAR1TnBynJlBlTbw9MX5ecbHncR-VF9q0mHOPGaOc196WMMoWrhUgWYTOIko\r\n林吉洋、林怡均,〈憂削山開礦斷送中華村未來、影響宜蘭水源,居民:再多回饋,也不能拿孩子未來交換〉,引用日期2021年9月17日,檢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25588/?fbclid=IwAR2I7_9VWGhkZuMDNMz6m6ljdOxYgv8yQEZybB9LdKnGm4J0pJsHVCjVigQ\r\n林倖妃,〈台灣第二起罷免案在宜蘭?小村莊的水源保衛戰,全台都需要面對〉,引用日期9月10日,檢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708?fbclid=IwAR1e7DKUwcOwnvo2tRtJhRxi4Fw3ZSswSqEdL_pdo_WUhSTa1L-GFVdTMBA\r\n洪育增,〈環評大會決議永侒礦業進入二階環評 環團批浪費社會資源〉,引用日期9月11日,檢自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95394?fbclid=IwAR1JOKrNDgwu38X7fz0xR8Zyz6tgIMwE0wEuaCF3mfVsPifeJUy35FojGdk\r\n梁家瑋,〈礦業法細說從頭:為什麼拖?為什麼急?〉,引用日期2021年9月21日,檢自https://eventsinfocus.org/news/3480\r\n維基百科,〈中華村礦場開發爭議〉,引用日期2021年9月15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村礦場開發爭議\r\n孫文臨,〈宜蘭員山中華村擬開採瓷土礦 新申請礦區位處山坡地、國有林〉,引用日期2021年10月1日,檢自https://e-info.org.tw/node/219864\r\n\r\n英文文獻\r\n\r\nGoldsmith, E., Hildyard, N., Bunyard P., & McCully P., (1992). Whose Common Future, United Kingdom: Ecosystems Ltd.\r\nJulianne, B., (1990). The Social Documentary In Latin America,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r\nBrown, P., & Ferguson, F., (1995). Making a big stink: Women’s work, women’s relationships, and toxic waste activism, Gender and Society, Vol. 9, No. 2, pp. 145-172.\r\nSamuel, H.,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r\nSherry, C., (1992). Women’s Social Movement Involvement: The Role of Structural Availability in Recruitment and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33, No. 1, pp. 35-50.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101680en_U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3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