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740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張彧zh_TW
dc.creator張彧zh_TW
dc.date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1-11-01T04:22:52Z-
dc.date.available2021-11-01T04:22:52Z-
dc.date.issued2021-11-01T04:22:52Z-
dc.identifierG0108464025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740-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10846402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2016年開始,台灣類型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呈現出有別以往的劇情,例如本研究的個案《通靈少女》,有高中少女的成長主軸,卻也有台灣宮廟文化的展現,另外也有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碰觸社會中較為敏感的議題,掀起很大程度的討論,而這些類型劇,許多都是與跨國OTT平台業者合製,並上架在平台上,讓有訂閱OTT平台的各國觀眾都能看到台灣的影劇,累積知名度並拓展國際市場,這樣的趨勢轉變,某種程度為台灣的影視產業帶來新的方向,也藉此機會提升台灣的影視環境。\n\n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訪談四位資深影視工作人員,從研究個案《通靈少女》出發,試圖了解近期台灣類型劇的發展趨勢,跨國OTT提供的管道助力到拓展國際市場,最後在跨國合製上的經驗建議及劇情通則,同時整理出受訪者對台灣影視產業的建議以應對這股風潮。\n\n研究結果發現:\n1.台灣類型劇的崛起成因相關於社會變遷及商業壓力,後續發展則需深化內容與放眼國際。\n2.放眼並拓展國際市場需具備主動性,積極尋求合作,並回歸基本面,培養扎實的基本功。\n3.在跨國合製中,則需要掌握人性和各國市場及法規。\n4.跨國合製選擇題材上應找到在地文化特色,用以包裝普世價值情感,才具有國際流通並吸引觀眾收看的潛力。\n5.對於台灣影視產業建議,應著重在系統性的提升,不只針對從業人員,也包含觀眾,在內容產製上則呼應第一點需要深化內容,除了開發新題材外,也可以提升原有的劇種內容品質,同時導入大數據資料科學,並結合其他文化產業,打造IP生產鏈。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n第一節 研究動機 1\n第二節 個案說明 4\n第三節 研究目的 10\n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n第一節 台灣電視劇與產製模式 12\n第二節 類型劇 19\n第三節 跨國OTT平台與國際市場 25\n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n第一節 方法概述 28\n第二節 深度訪談 29\n第四章 發現與討論 34\n第一節 類型劇發展趨勢 34\n第二節 跨國OTT平台與拓展國際市場要點 43\n第三節 跨國合製掌握要點 50\n第四節 台灣影視產業發展建議 65\n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n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n第二節 建議 96\n參考書目 99zh_TW
dc.format.extent2048628 bytes-
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464025en_US
dc.subject類型劇zh_TW
dc.subject跨國合製zh_TW
dc.subjectOTT平台zh_TW
dc.subject通靈少女zh_TW
dc.title類型劇跨國合製研究:《通靈少女》個案分析zh_TW
dc.titleCross-country Production of TV Drama: A Case Study of The Teenage Psychicen_US
dc.type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部分\n方寸(1981)《戲劇編寫法》,台北:東大。\nBordwell, David (1999) 電影敘事: 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 (李顯立譯).遠流。(原著出版於1999)\n李天鐸(2006)〈亞洲電影在全球化風潮中的情境與困境〉,《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25-26,北京:北京電影學院。\n吳怡國、姜易慧(2010)〈初探兩岸合拍偶像劇之發展與困境〉,《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4:1-26,新北:淡江大學。\n吳怡國、姜易慧(2010)〈台製偶像劇產業發展變遷之歷時性研究〉,2010中華傳播年會發表(2010年7月),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主辦。\n金彬娜(2020)《初探更多元的OTT自製劇:網路串流平台與台劇內容的產製》,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n高啟翔(2003)《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臺灣「偶像劇」》,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論文。\n徐怡雲(2011)《電視劇的社運敘事語藝與能動潛力──以公視《孽子》為例》,台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研究所論文。\n陳怡伶(2016)《從小說到電視劇:以客家電視台《新丁花開》為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論文。\n陳芸芸譯(2006)《電影與敘事》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書Nelmes, J. [1996].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 Oxfordshire, UK: Hoboken : Taylor & Francis.)\n陳迺云(2019)《海市蜃樓或活血靈丹-反思 OTT 對台灣電視劇產業的影響》,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n陳仁彬(2013)《數位匯流:OTT時代的機會與挑戰》,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n袁櫻珊(2003)《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論文。\n許宜茹(2012)《從公視劇集「那年雨不停國」探究訊息設計態度改變原則之內涵與應用》,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論文。\n張伊珊(2014)《小說《秋菊》與電影《青春無悔》、 電視劇《菸田少年》之互文性研究》,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論文。\n彭向棻(2013)《兩岸電影合製的歷程與發展探究》,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論文。\n程淑如(2019)《兩岸電視劇經營策略與市場佈局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n馮建三譯(1995)。《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臺北市:遠流。(原書 Williams, R. [1974].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 UK: Fontana.)\n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n蔡琰(2000)《電視劇 : 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n蔡琰(2004)〈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6:157-193,台北:中華傳播學會。\n鄭自隆(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n鄭明椿譯(2002)《解讀電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Hartley, J. [2002]. Reading Television. Oxfordshire, UK: Hoboken : Taylor & Francis.)\n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下的國際電影合製〉《新聞學研究》89:127-16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n \n英文部分\nArthur Asa Berger.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nChatman, Seymour (1979).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pp. 207-208).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nGérard Genette. (1983). Narrative discourse : an essay in method.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nGaallrath, & Gymnich, M. (2005).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television series. Hounds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U.K.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nHudson, S., & Ritchie, J. R. B. (2006). Promoting Destinations via Film Tourism: An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Supporting Marketing Initiativ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4: 387–396.\nMartínez, A. G., & González, A. M. (2016). Emotional Culture and TV Narratives. Emotions in Contemporary TV Series (pp. 13–25).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nValentina Marinescu, Branea, S., & Mitu, B. (2014). Contemporary television series :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audience perception. UK: Cambridge Scholars Press.\nYu-Li Liu& Yi- Hsiang Chen, (2004). Cloning, adaptation, import and originality: Taiwan in the global television format business, Television across Asia: Television industries, Programme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 (pp. 54-73).zh_TW
dc.identifier.doi10.6814/NCCU202101636en_U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grantfulltextembargo_20261014-
item.openairetype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2501.pdf2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