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551
題名: 異國文化與現代性體驗:晚清文學的跨界旅行
Exotic Culture & Modernity Experience:The Cross-border Travel Literaut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張惠珍
Chang, Huei-Chen
貢獻者: 張雙英
Chang, Shuang-Ying
張惠珍
Chang, Huei-Chen
關鍵詞: 現代性
異國文化
跨界
旅行文學
晚清
Modernity
Exotic culture
Cross-border
Travel literature
Late Qing Dynasty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1-四月-2022
摘要: 本論文「異國文化與現代性體驗:晚清的跨界旅行文學」,共分為五章十七節。第一章「緒論」,含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論文結構、文獻回顧與探討等。第二章「東瀛行旅:見證日本的轉型崛起」:以晚清派駐考察國外的使臣隨員、失勢流亡海外的民間士人,及其旅行文本為考察對象。第一節,旅行者介紹:生平、旅行及其旅行書寫。第二節,見證日本幕府末期被迫開國的歷史現場,實錄民情風俗和政治教化等文化風景。第三節,觀察日本明治時代的舊俗與新政,反思清國旅人自我及國族命運。第四節,考察旅日書寫中的文化符碼:徐福、朱舜水,不僅成為晚清旅人對於中日民族「同文同種」的共同體想像,也成為日本當權者編修國族歷史和集體記憶,建構新日本帝國想像的操作對象。第三章「航向歐美:體驗列強的現代性展演」:第一節,旅行者介紹:生平、旅行及其旅行書寫。第二節,前進列強首都,體驗西方現代文明的里程碑也是展演帝國威權力量的舞臺。第三節,考察帝國的政教空間,既是銘刻帝國權力和國族記憶的最佳地點,也是展現帝國精神文化的規訓場所。神聖與紀念的空間地景,如英國議會、美國革命發祥地波士頓等;理性與馴化的空間地景,如監獄、學校、蠟像館、博物館、博覽會等。第四節,進入資本主義的消費天堂,體驗西方先進城市生活與物質文化。交通運輸與通訊設施如火車、輪船、郵務及電報系統等,以及西人日常生活的飲食起居與身體文化、娛樂與休閒文化等。第四章「想像新中國:晚清的跨界旅行小說」:以「想像新中國」為核心,採擇六種想像未來新中國的跨界旅行小說,按主題內容進行書寫特色的分析。第一節,「預見新中國:《新中國未來記》與《新中國》」,是小說家寄理想於新中國盛世的國族想像;第二節,「再造新桃花源:《新石頭記》與《女媧石》」,是寄理想於現代桃花源的國族想像;第三節,「開拓殖民樂園:《月球殖民地小說》與《癡人說夢記》」,則是寄理想於海外樂園、月球殖民地的國族想像。「第五章 結論」:綰合晚清跨界旅行文學中的遊記與小說的研究發現歸納如下。第一節,「創作主體的考察:著述背景與創作意識」,歸納分析作者的身分背景、知識結構,以及創作動機與創作主張。第二節,「主題意涵的闡發:異國文化與、現代性」,闡述晚清跨界旅行文學的核心主題,呈現旅行對於個人或集體的意義與影響。第三節,「表現形式的突破:晚清跨界旅行文學的特色」:從文體、結構和敘事模式等方面,對照傳統遊記和小說以彰顯特色。最後,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發現與侷限。
This thesis, “Exotic Culture and Modernity Experience: Cross-border Travel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s five chapters and divided into seventeen sec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nclude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cope and thesis structu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and the others. Chapter 2 “Traveling in the East: Witnessing Japan`s Transformation and Rise”: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envoys and entourages sent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study abroad, the civil scholars who lost their power and exiled overseas, and their travel texts. The first section in this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o Travelers” which included their Biography, Travel and Travel Writing. The second section is witnesses the historical scene where Japan was forced to found the country at the end of the shogunate, and records the cultural scenery such as folk custom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hird section, observe the old customs and new policies of Japan`s Meiji era, and reflect on the self and national destiny of traveler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fourth section examines the cultural codes in Japanese writing: Xu Fu and Zhu Shun Shui, not only became the community imagin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also became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compiling national history and collective memory, constructing new operating object of the Japanese Empire`s imagination. Chapter 3 is “Navigating to Europe and America: Experiencing the Modernity of the Great Power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tion to Travelers: Life, Travel and Travel Writing”. In the second section, advancing to the capitals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experiencing the milestones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also a stage for displaying the mighty power of the emp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space of the empire, which is not only the best place to engrave imperial power and national memory, but also a disciplined place to show the imperial spiritual culture. Sacred and commemorative spatial landscapes, such as the British Parliament, Boston, the birthplac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others, rational and domesticated spatial landscapes, such as prisons, schools, wax museums, museums, expositions and the others. In the fourth section, enter the consumer paradise of capitalism and experience the life and material culture of advanced western cities.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such as trains, ships, postal and telegraph systems and the others as well as the daily diet and physical culture,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culture of Westerners. Chapter 4 “Imagine New China: Cross-border Travel Fic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cus on “Imagine New China”, six kinds of cross-border travel novels that imagine the new China in the future are selected, and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heme content. The first section, “Foreseeing the New China: ‘The Future of New China’ and ‘New China’”, is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f the novelist in the prosperous age of the new China. The second section “Recreate a new peach blossom garden: ‘New Stone’ and ‘The Stone of Nuwa’” , It is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f novelists who pin their ideals on the prosperity of new China. The third section, “Exploiting a Colonial Paradise: ‘The Novel of the Moon Colony’ and ‘Idiot Talks Dreams’”,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f novelists who pin their ideals on the overseas paradise and moon colony. Chapter 5 “Conclusion”: Research findings on travel notes and novels in cross-border travel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first sec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Writing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Consciousnes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author`s identity background, knowledge structure, as well as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creative ideas. The second secti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heme: Exotic Culture and Modernity”, expounds the core themes of cross-border travel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presents the meaning and impact of travel on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e third section, “Breakthrough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rder travel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 styl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mode, it compares with traditional travel notes and novel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summarize the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thesis.
參考文獻: 一、專著\n【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編撰:《史記會注考證》,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56年。\n【清】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n──:《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n──:《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再補編》,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n──:《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十帙》,臺北:學生書局,1975年。\n──:《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三補編》,瀋陽:遼海,2005年。\n【清】王韜著:《漫遊隨錄圖記》,濟南:山東畫報,2004年。\n【清】李鳳苞著:《使德日記》,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n【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n【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n──:《文明小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n【清】吳趼人,張友鶴校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北京:人民文學,1959年。\n──,海風主編:《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市:北方文藝,1998年。\n【清】林鍼、斌椿等著,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28種》,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983年。\n──,《走向世界叢書38種》,湖南:岳麓書社,1985-1986年。\n【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n【清】阿英著:《晚清小說史》,南京:江蘇文藝,2009年。\n【清】旅生:《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癡人說夢記》,南昌:百花洲文藝,1996年。\n【清】海天獨嘯子:《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女媧石》,南昌:百花洲文藝,1996年。\n【清】徐繼畬著,宋大川校注:《瀛寰志略校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n【清】梁啟超著:《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新中國未來記》,南昌:百花洲文藝,1996年。\n【清】曾紀澤著:《使歐日記》,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n【清】曾樸著:《孽海花》,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n【清】陸士諤著:《新中國》,北京:九州,2010年。\n【清】荒江釣叟著:《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月球殖民地小說》,南昌:百花洲文藝,1996年。\n【清】劉鶚著:《老殘遊記》,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n【清】魏源著,陳華等點校注:《海國圖志》,長沙:岳麓書社,1888-1889年。\n──、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n中研院近史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列強認識資料彙編(5輯1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1990年。\n王立群著:《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n王德威著:《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2003年。\n何金蘭著:《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年\n李瑞騰著:《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1992。\n李歐梵著:《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1996年。\n李楠著:《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5年。\n李貞德編:《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年。\n周寧著:《永遠的烏托邦──西方的中國形象》,武漢:湖北教育,2000年。\n林明德著:《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1986。\n──:《梁啟超與晚清文學運動》,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n夏曉虹著:《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2000年。\n──:《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上海:上海人民,1991年。\n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n胡曉真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1年。\n──著:《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臺北:麥田,2003年。\n袁進著:《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n──:《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n陳平原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1989年。\n陳平原、夏曉虹合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1997年。\n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2005年。\n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2006年。\n陳存仁著:《被誤讀的遠行──鄭和下西洋與馬哥孛羅來華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n陳俊宏著:《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書局,2002年。\n康來新著:《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1986年。\n陳室如著:《近代域外遊記研究:一八四○~一九四五》,臺北:文津,2007年。\n黃克武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n黃錦珠著:《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2005年。\n梅新林、俞樟華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2004年。\n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n郭少棠著:《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n郭雙林著:《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n辜振豐著:《布爾喬亞──欲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臺北:城邦文化,2003年。\n彭兆榮著:《旅遊人類學》,北京:民族,2004年。\n傅軍龍等編著:《晚清文化地圖──1840~1911年的中國文化人》,北京:團結,2006年。\n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1997年。\n──:《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1993年。\n楊聯芬著:《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n──:《流動的瞬間──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n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n鄭文惠著:《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與樂園論述》,臺北:里仁,2005年。\n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北京:當代中國,2007年。\n賴芳伶著:《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的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1994年。\n劉紀蕙編:《他者之域》,臺北:麥田,2001年。\n劉永麗著:《被書寫的現代: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n劉禾著:《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n謝彥君著:《旅遊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的視角》,天津:南開大學,2005年。\n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n羅鋼、孟悅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n譚光輝著:《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n欒梅健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臺北:業強,1992年。\n【日】吉川幸次郎著,錢婉約譯:《我的留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日】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2006年。\n【日】芥川龍之介著,張明杰主編,秦剛譯:《中國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日】德富蘇峰著,劉紅譯:《中國漫遊記七十八日遊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美】Anderson, 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n【法】Bachelard, Gaston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03年。\n【法】Braudel, Fernand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施康強等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結構.卷一》,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n──:《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形形色色的交換.卷二》,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n──:《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世界的時間.卷三》,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n【美】Cohen, Paul A.柯文著,雷頤等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2003年。\n【美】Crang, Mike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6年。\n【英】Crang, Phillp等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巨流圖書,2006年。\n【英】Cresswell, Tim著,王志弘、徐苔玲合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n【義】Calvino, Italo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n【英】Dawson, Raymond雷蒙.道森著,常紹民等譯:《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英】Dent, Tim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2009。\n【美】Fairbank, John K. 費正清等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n【英】Giddens, Antony安東尼.紀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n【美】Henderson, Karla A. 等著,劉耳等譯:《女性休閒──女性主義的視角》,昆明:雲南人民,2000。\n【加】Hodgson, Barbara著,洪世民譯:《女人旅行三百年紀事》,臺北:山岳文化,2005。\n【英】Kiernan, Victor G. 柯能著,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台北:麥田,2002年。\n【德】Kaelble, Hartmut哈爾特穆特‧凱爾伯樂著,柯燕珠譯:《歐洲人談歐洲──十九與二十世紀歐洲自我認識的形成》,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n【法】Levi-Strauss, Claude李維.史特勞斯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臺北:聯經,1989年。\n【美】Miller, J. Hillis米樂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臺北:書林,1995年。\n【美】Mann, Susa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n【美】Mann, Susan著,定宜莊等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2005。\n【美】Mason, Mary Gertrude著,楊德山譯:《西方的中國及中國人觀念(1840-1876)》,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英】McDowell, Linda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2006年。\n【美】Plaks, Andrew H. 浦安迪講演,張文定編:《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n【美】Peet, Richard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2005年。\n【英】Parker, Simon著,國立編譯館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出版,2007年。\n【美】Rozman, Gilbert吉爾孛特.羅曼茲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譯:《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2005年。\n【美】Said, Edward W. 愛德華.薩依德著,王志弘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1999年。\n【英】Spence, Jonathan D. 史景遷著,阮叔梅譯:《大汗之國》,臺北:台灣商務,2000年。\n【英】Spence, Jonathan D.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n【美】Soja, Edward W. 索雅著,王志弘等譯:《第三空間》,臺北:桂冠,2004年。\n\n二、期刊論文\n王曉秋:〈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1887年海外遊歷使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78-86。\n呂文翠:〈晚清上海的跨文化行旅:談王韜與袁祖志的泰西遊記〉,《中外文學》第34卷第9期(2006年02月),頁5-47。\n──:〈巴黎魅影的海上顯相:晚清域外小說與地方想像〉,《東華人文學報》第10輯(2007年01月),頁233-260。\n──:〈「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中央人文學報》第36期(2008年10月),頁97-138。\n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6年6月),頁145-216。\n陳室如:〈想像與紀實的建構──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域外遊記〉,《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6期(2007年3月),頁471-502。\n──:〈日治時期臺人大陸遊記之認同困境──以連橫《大陸遊記》與吳濁流《南京雜感》為例〉,《臺南大學學報》41卷1期(2007年4月),頁33-50。\n──:〈對鏡隱喻──日治時期臺灣遊記的重層觀照〉,《臺灣文獻》58卷4期(2007年12月),頁237-268。\n──:〈誰的風景──《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旅行書寫研究〉,《國文學報》(高雄師大國文系)第10期(2009年6月),頁25-48。\n賴錫三:〈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32期(2008年3月),頁1-40。\n顏健富:〈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325-358。\n──:〈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痴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頁105-138。\n\n三、學位論文\n尤靜嫻:《帝國之眼:晚清旅美遊記研究(1840-1911)》,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李嵐:《行旅體驗與文化想像──論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游記視角》,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2007年。\n周黎燕:《中國近現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n陳室如:《中國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高嘉謙:《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楊波:《晚清旅西記述研究(1840-1911)》,中國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n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11515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15150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501.pdf4.45 M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Altmetric

Altmetric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