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75
題名: 中台灣青少兒媒體使用與網路安全素養探討
作者: 陳俊宏
貢獻者: 黃葳威
陳俊宏
關鍵詞: 青少兒
媒體使用
網路安全素養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1-Sep-2009
摘要: 網路科技的進步,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過量的資訊。身心發展未達健全的青少兒,在面臨過多且未完善過濾的訊息下,往往容易形成錯誤的概念認知。網路的世界何其多變,網路的訊息更是難以守門而傳播,加上網路發展及保護機制都未達一定水準,網路安全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青少兒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是否有足夠的辨識能力了解網路資訊的安全,從而有安全的網路使用行為,都是現今社會需要注意的地方。\r\n\r\n 本研究以資訊素養及網路安全素養概念為出發點,用來分析中台灣地方青少兒對於網路安全素養概念的認知及影響源。本研究以中台灣六縣市國小三年級399位小學生為調查對象,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卡方檢定,針對人口基本背景、媒體使用及網路安全素養之間進行考驗研究及回答假設問題。\r\n\r\n 研究結果發現,中台灣青少兒在媒體使用行為上,網路使用情況明顯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而越是受多越多管制與缺乏使用的情況,青少兒對於網路安全素養概念的認知就越有不同的情況產生。但更可發現的是,青少兒對於「安全」概念的定義並未清楚,對於真實社會與網路之間的關係容易將之混為一談,兒童對於網路安全素養往往也以真實社會中的安全定義來審視之,而無法真正的來處理虛擬世界中的許多問題。以本研究的調查來看,青少兒建立網路安全素養的腳步需更進一步拓展,除了正規教育外,親屬間的相互影響將可能是青少兒對於網路安全素養另一項重點來源。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李德竹(1994),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
鄭英瑋(2004),網路使用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菁(2003),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倫理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玲(2004),宜蘭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
劉蕙如(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駿洲(1996),電腦網路的社區文化。社教雙月刊,74期,頁16-19。
林菁(1999),國民中學教學資源中心推動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五南。
莊稼嬰、默瑞.湯馬斯、汪欲仙(199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美惠譯(1994),資訊焦慮。台北:時報
陳靖儀採訪(1996),「專訪王振鵠教授—談資訊素養與圖書館使用者教育」,社教73期,頁22-23。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73期,頁7-12。
郭鍠莉採訪(1996),「專訪李隆成教授—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73期,頁23-24。
陳仲彥(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社教,73期,頁19-22。
龍應台(1999),百年思索。北市:時報出版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期,頁1-25。
David Brin著,蕭美惠譯(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台北:先覺。
Peter Clemente著,林以舜譯(1999)。誰在上網:網路使用者大調查。台北:趨勢資訊。
郭碧明(2003),大學生資訊素養與網路認知之探討:以高師大學生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46期,頁11-27。
池增輝、張菀珍(1999),以終身學習的觀點論高中教師資訊培育—以松山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293-324。
吳翠珍(1999),媒體素養:地球村的公民教育核心。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五,頁2-30。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桂冠。
吳知賢(2002),媒體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意義暨推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二卷四期,頁45-50。
吳明隆(1999),新時代師生電腦素養的探究。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10,頁33-49。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
陳雪華(1996),網路資源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5期,頁18-21。
陳美芬(1995),大眾傳播對兒童社會化歷程的影響,社教資料雜誌,209期,頁13-16
林麗娟(2001),由資訊素養提昇「知」的能力。圖書與資訊學刊,39期,頁28-35。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出版。
許惠卿、吳思茜、蔡秉燁(2001),運用資訊批判技能提昇網路資訊鑑別力。台灣教育,607期,頁62-63。
鄭綺兒(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使用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張麗芬(1997),研究兒童發展的新觀點—生態學觀點,國教天地,123期,頁22-25。
曾端真(1998),兒童發展與問題行為(一),諮商與輔導,145期,頁31-34。
周倩、楊台恩(1998),電腦網路的特質及相關問題初探。社教雙月刊,期,頁17-20。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沉迷現象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周苡靖(2004),國民小學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以雲林縣北港鎮各國小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貞譯(1991),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出版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錦雪(1999),兒童圖書館與兒童權利問題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李炯三(1998),資訊安全介紹與實例探討(上),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簡訊。
吳青宜(2004),運用專題導向學習提昇國小五年級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ruce, B.C.(2001) Think like a higher educator : progr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 lifelong learning, Feng Chia University Library.
Eisenberg, M. & Berkowitz, R. E.(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Norwood, N.J. : Ablex Pub. Corp.,
H.B.Rader(1990),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or Information Literacy”,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51:1, p.20
K.E.Mchenry, J.T.Stewart, and J.L. Wu.(1992), Teaching Resource-Based Leaning and Diver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ing Students as Independent Learners, ed. by D.W. Farmer, T.F.Mech, p.55-56
Hancock, V.E.(1993),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ERIC Digest.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_Digests/ed358870.html
Michael B. Eisenberg & Robert Berkowitz(1988),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Curriculum Scope and Sequence: The Big Six Skills,” Current Initiative: An Agenda and Strategy for Library Media Programs, Norwood, NJ: Ablex Pub., p.99-119
ACRL(2000),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Association fo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Chicago, Illinois. http://www.ala.org/acrl/ilcomstan.html
Mendrinos, R. (1994), Buil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using high technology: A guide for schools and libraries.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Wicks Nelson, R. & Israel, A. C. (1997), Behavior disorders of childhood, N. J. Prentice Hall.
Urie Brofenbrenner(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fracsois, G.R.(1992), Of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developme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Rathus, S.A.(1988),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Holt, Rinthart and Winston, Inc.
Shaffer, D.R.(1993), Development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aria D. McColgan, Angelo P.Giardino(2005), Internet Poses Multiple Risks to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 Annals, 34:5, p.405-414.
Turock, B.J.(1995), Who Will Drive Na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2:1, p.4-10
Erikson, E.H.(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c1950.
Hawisher, Gail E. & Selfe, Cynthia L.(1997), Literacy,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confronting the issue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c1997
Tyner, Kathleen R (1998), Literacy in a digital world :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Mahwah, N.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Diener, C.L. & Dweck, C.S.(1980). An analysis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II. The process of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chology, 39.
Krol, E.(1994). The whole Internet. Sebastopol, CA: O’Reilly & Associates.
Kiesler, S., Siegel, J. & Mcguire, T.W.(1984).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MC. American Psychologist.
Walther, J.B. & Burgoon, J.K.(1992).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mputer
-mediated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illard, W.B.(1997). I flamed freud: Acase study in teletexual incendiarism. In D. Porter(Ed.), Internet culture(p.145-159). New York: Routledge.
Rheingold, H.(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r electronic frontier(2nd 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Zickmund, S.(1997). Approaching the radical other: The discursive culture of cyberhate. In S.G. Jones(Ed.), Virtual culture: Identity & communication in cybersociety(p.185-205). Thousand Oaks, CA: Sage.
Baltes, P.B., Staudinger, U.M.(1996). Interactive minds: life-span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cogn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Atkin, D.J. & Lin, Carolyn A.(2002).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udience adoption and uses. Creskill, N.J. : Hampton Press, c2002.
Krajcik, J. S. (2000).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to fosters sustained science inquiry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
(網路部份)
林頎堯(2000)。夢醒時分,網路工作者該如何自處。亞太經網 數位觀察者,27民90年3月1日。網址:http://www.digitalboserver.com/21-30/lin.htm
資策會(2005),2004年12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資策會ACI-FIND。網址: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107
黃葳威(2003)。網路交友的刻板印象!。媒體探險家 網路烘培機,2003年10月4日。網址:http://elnweb.creativity.edu.tw/mediaguide/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2
黃葳威(2004)。關心兒少上網安全。媒體探險家 網路烘培機,2004年10月18日。網址:http://eln.creativity.edu.tw/mediaguide/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10
愛鄰協會白絲帶工作站(2005) 「繫上白絲帶,關懷e世代」--青少兒網路素養調查報告。網址:http://www.rtv.nccu.edu.tw/_vhuang/050622_2.pdf
黃葳威,林紀慧等(2005年)台灣地區青少兒網路安全素養長期觀察報告,台北市:教育部與新聞局專案報告.見[媒體探險家]網站www.mediaguide.nccu.edu.tw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2005)。數位創世紀-e世代青少兒上網安全與趨勢國際研討會。網址:http://www.npo.org.tw/PhilNews/show_news.asp?NEWSID=6956
交通部(2005)。我國上網人口突破千萬。http://www.twnic.net/NEWS/882.html
NetValue(2001).15至24歲為台灣最大網路使用族群。線上檢索日期: 2003年1月5日。網址:http://www.find.org.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1453010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45301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