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1
題名: 中共的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
作者: 張景台
貢獻者: 姜家雄
張景台
關鍵詞: 新安全觀
新現實主義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亞太經合會
信心建立措施
東協區域論壇
世界貿易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
和平演變
大國外交
新自由主義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摘要: 2002年7月31日,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全面有系統地闡述了中共在新世紀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中共自1996年就提出應共同培育一種新型的安全觀念,中共領導人更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強調以對話協商增進了解和信任,通過協調合作促進和平與安全。\r\n近年來,中共積極參與雙邊國際協定、多邊國際組織,強調「和平發展」重於一切,其中「東協區域論壇」與「上海合作組織」更被中共視為是新安全觀的具體成功實踐。新安全觀顯然已經成為中共順應經濟全球化與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勢將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主調。因此,本文除探究中共新安全觀的背景與理念,更透過中共安全觀的改變、國際建制的參與,以掌握中共可能採行的國家安全政策與所面臨的挑戰。最終,並省思「新安全觀」為兩岸關係帶來的啟示。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編選》。北京:人民,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1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
中國國務院。《中國21世紀議程》。北京:中國環境科學,1994年。
軍事科學院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1987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民89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民91年。
二、專書
丌成章、何中順。《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2002年。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1999年7月,頁74-80。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1期,2000年1月,頁83-129。
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民國85年12月,頁1-18。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12卷3期,民國87年9月,頁80-85。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12卷3期,民國87年9月,頁80-85。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1期,民國89年1月,頁21-56。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5卷12期,1999年12月,頁9-15。
金威。〈從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看安全觀的變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0年4期,2000年4月,頁10-13。
俞邃。〈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若干問題探討〉。《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2期,1998年2月,頁41-44。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1999年7月,頁10-12。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62年。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 新安全觀 」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3期,2002年7月,頁1-42。
柳瑟青。〈系統研究深入領會鄧小平外交戰略思想〉。《現代國際關係》,3期,1994年3月,頁2-11。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共和平演變與中共因應策略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90年2月,頁29-31。
唐家璇。〈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周刊》,1999年第39 期,1999年9月,頁26。
夏立平。〈中國軍控和裁軍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當代亞太》,1999年第2期,1999年2月,頁38-42。
徐淑敏。〈從中共所謂『第一次飛躍』論『中國特色』之創造過程〉。《共黨問題研究》,28卷11期,2002年11月,頁49-60。
時殷弘、宋德星。〈21世紀前其中國國際態度、外交哲學和根本戰略思考〉。《戰略與管理》,1期,2001年1月,頁19-22。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25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頁82-93。
秦宣仁。〈善鄰方固國:新世紀發展同俄國及中亞國家關係的思考〉。《國際貿易》,2001年1期,2001年1月,頁5-11。
秦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質內容和影響〉。《中共研究》,28卷9期,1994年9月,頁39-47。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28週年〉,收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1997年。
袁易。〈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6期,民國85年6月,頁9-20
高桓。〈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1月,頁22-27。
國分良成。〈中國首腦外交〉。《國際問題》,466期,1999年1月,頁9-11。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觀〉。《戰略與管理》,2000年1期,2000年1月,頁24-32。
張哲民、李鐵生。〈「信心建立措施」的回顧與展望〉。《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1期,2000年1月,頁1-20。
張海濱。〈中國環境外交的演變〉。《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11期,1998年11月,頁13-14。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參與國際組織的歷程:一個概觀〉。《中國事務》,2002年第7期,2002年7月,頁101-122。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40卷5期,民國86年5月,頁19-35。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9卷4期,民國90年4月,頁36。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46卷2期,民國92年3、4月,頁20-25。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年。
張曉玉。〈淺析大國『夥伴關係』熱出現的原因〉。《當代亞太》,1998年2期,1998年2月,頁39-42。
張蘊嶺。〈綜合安全觀及對我國安全的思考〉。《當代亞太》,2000年1期,2000年1月,頁12-15。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35卷9期,民國85年9月,頁61-78。
莫大華。〈後冷戰時期東協國家對東南亞區域建立信心安全措施之省思〉。《東南亞季刊》,2卷1期,民國86年1月,頁82-101。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民國87年8月,頁19-33。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視〉。《中國大陸研究》,42卷7期,民國88年7月,頁36-39。
許志嘉。〈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36卷7期,民國86年7月,頁35-58。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1期,1999年1月,頁87-96。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1期,2000年1月,頁130-138。
陳文賢。〈國際環境對中共核武政策發展的影響〉。《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頁4-10。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1995年。
陳世民。〈從不首先使用核武之爭議論核武角色之演變〉。《問題與研究》,37卷10期,民國87年10月,頁23 -26。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35卷11期,民國85年11月,頁15-33。
陳偉華。〈和與戰的困惑:台海兩岸軍備管制之理論與實際〉。《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3期,2002年7月,頁79-81。
陳啟懋。〈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全球多極化趨勢與大國關係調整〉。《中國評論》,1998年10期,1998年10月,頁15-18。
陳墇津。〈環境政治學:入世與大陸因應之道〉。《中國大陸研究》,44卷5期,90年5月,頁61-72。
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觀〉。《當代亞太》,9期,1999年9月,頁3-7。
章一平。〈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2期,1997年2月,頁38-40。
鈕漢章。〈恐怖與反恐怖:21世紀另類戰爭的理論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1年6期,2001年6月,頁73-74。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4期,1999年4月,頁13-31。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國際政治與安全》,9期,1999年9月,頁45-50。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1999年。
楊永明。〈東協區域論壇:亞太安全之政府間多邊對話機制〉。《政治科學論叢》,2000年11期,2000年11月,頁145-179。
楊帆。〈大陸入世重頭戲:國家經濟安全〉。《投資中國》,93期,2001年11月,頁62-65。
楊志恆。〈中共發表國防白皮書之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4卷8期,民國87年8月,頁2-10。
楊育謀。〈環境產業的商機〉。《上海經濟》,2001年7期,2001年7月,頁21-23。
楊潔勉。〈首腦外交與中美關係〉。《國際問題論壇》,1998年2期,1998年2月,頁12-14。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民國85年9月,頁27-46。
廖文義。〈析論新世紀中共安全戰略之建構〉。《展望與探索》,1卷2期,民國92年2月,頁52-69。
熊光楷。〈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世界經濟研究》,2000年1期,2000年1月,頁1-8。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9卷25期,民國88年6月,頁4-17。
趙晨。〈東盟的新安全觀〉。《國際問題研究》,3期,1998年3月,頁20-23。
王緝思。〈關於戰爭與和平理論的思考〉,收錄《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資中筠主編。上海:人民,1998年。
劉復國。〈綜合安全與國家安全〉。《問題與研究》,38卷2期,民國88年2月,頁28-35。
歐陽立平。〈國際軍控與裁軍形勢〉。《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3期,2001年3月,頁17-22。
蔡拓。〈全球問題與安全觀的變革〉。《國際政治與安全》,2000年6期,2000年6月,頁32-34。
蔡裕明。〈中共對於核武擴散問題的立場〉。《遠景季刊》,1卷3期,2000年7月,頁126-128。
蔡裕明。〈中共核不擴散政策的演變與現況〉。《共黨問題研究》,26卷10期,2000年10月,頁62-68。
鄭啟榮、孫潔琬。〈新世紀的中國多邊外交〉。《當代中國史研究》,8卷6期,2001年11月,頁57-58。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12卷25期,民國88年12月,頁59-71。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政策走向分析〉。《中共研究》,30卷3期,1996年3月,頁26-31。
盧厚明。〈建立世界人民共存共贏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和平環境〉。《湖湘論壇》,2002年4期,2002年4月,頁11-18。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季刊》,4卷1期,2003年1月,頁71-82。
甘迺迪(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張春柏、陸乃聖譯。台北:五南書局,民84年。
閻世輝。〈當代國際環境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環境保護》,第273期,2000年7月,頁17。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1995年8期,1995年8月,頁27-28。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1997年11月,頁28-32。
嶽健勇。〈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一中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國內經濟根源〉。《戰略與管理》,2000年4期,2000年4月,頁74-82。
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點〉。《和平與發展》,2000年8期,2000年8月,頁5-9。
麗高鴻、馬德寶。〈拒斥冷戰思維,樹立「新安全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4期,1999年4月,頁37-41。
蘇格。〈國際安全新格局與合作機制〉。《中國評論》,1999年1月號,1999年1月,頁25-31。
蘇格。〈思想者論壇:中國國家安全環境有無變化〉。《中國評論》,2000年3月號,2000年3月,頁54-64。
蘇嘉宏。〈影響未來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幾個取向〉。《理論與政策》,13卷1期,1999年1月,頁15。
四、碩博士論文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民83年。
何志明。〈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亞安全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
金震鑠。〈冷戰後中國大陸對其國家安全環境的認知〉。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之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陳彥蓓。〈美中關係的人權因素(1993-2000)〉。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羅永青。〈後冷戰時期中共的環境外交:以聯合國氣候變化的綱要公約的參與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五、研討會論文
朱炎。〈中國大陸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和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WTO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2002年 9月17、18日。
伍貽康。〈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收錄《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魯毅、傅耀祖主編。北京:時事,1999年。
吳玲君。〈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日本的角色〉,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 2001年6月2日。
吳英明、許文英。〈非政府組織(NGOs)在人類安全中的角色—多軌外交與全球民主安全〉,人類安全與21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2001年9月14日。
吳國光。〈試析中國的東亞安全戰略〉,廿一世紀的中國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主辦。民國88年11月6、7日。
林文程。〈中共對外關係的發展與前景〉,中國未來與兩岸前景座談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5月20日。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2001年9月14日。
邱坤玄。〈中共新安全觀與十六大後對美政策取向〉,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二次會議,政治大學外交所主辦。2003年3月24日。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2002年12月18日。
張佩琦。〈中共大國外交下之涉台外交〉,國際關係論文發表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民國91年9月28日。
黃奎博。〈從東南亞自由貿易變局看我國經濟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三次會議,政治大學外交所主辦。2002年12月22日。
董立文。〈兩岸關係與東亞安全前景〉,第三屆亞太發展論壇研討會,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2000年12月9日。
朱聽昌。《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2002年。
詹滿容。〈自由貿易區:現實中的理想?〉,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三次會議,政治大學外交所主辦。2002年12月22日。
潘光。〈全球反恐形勢與中國的反恐國際合作〉,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研討會,遠景基金會主辦。2003年10月29-30日。
鄭端耀。〈新型安全觀與兩岸關係-社會建構論與兩岸關係: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當代思潮系列座談,政大國關中心主辦。2001年11月21日。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跨世紀兩岸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1996年6月3日。
六、報紙
《人民日報》。
《工商時報》。
《中國日報》。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報》。
曲星。〈後冷戰時期中國外交的戰略選擇〉,收錄《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鄭宇碩編,頁11-12。香港:天地,1999年。
《文匯報》。
《明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七、網際網路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大公報網站;http://www.takungpao.com。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共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rc.gov.cn。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2001年。
中國環境保護網;http://www.zhb.gov.cn/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3.htm。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站;http://iir.nccu.edu.tw。
政治學研究網站;http://www.pssw.net。
英國BBC中文新聞網;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
英國BBC新聞網;http://newssearch.bbc.co.uk。
國家政策基金會網站;http://www.inpr.org.tw。
國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
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
貳、外文部分
余炳輝。《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1987年。
一、 英文專書
Alagappa, Muthiah.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Baldwin, David A.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rown, Seyom. World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1998.
Butfoy, Andrew. Common Security and Strategic Reform: A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St. Martin`s , 1997.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rnel Hempstead,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Cossa, Ralph A.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
Dewitt, David B.“Concept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in The Making of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 Kuala Lumpur: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RAND, 2000.
Draguhn, Werner, and Robert Ash,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 New York: St. Martin`s, 1999.
吳心伯。〈冷戰後的國家安全與中國外交〉,收錄《中國外交新論》,薛君度主編,頁228。北京:世界知識,1997年。
Ghebali, Victor-Yves.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ithin the CSCE Process: Paragraph-by-paragraph Analysis of Helsinki and Stockolm Regim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89.
Guanli Lu and Kathleen Walsh,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Thomas Robinson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2.
Gurtov, Mel,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8.
Holsti, Ole R.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 Boulder: Westview, 1980.
Keohane, Robert O.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7.
Keohane, Robert O,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Kim, Samuel 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Chinese Global Policy.” in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y, Thomas Robinson,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2000.
Klare, Michael T. Peace & World Security Studies .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4.
Lampton, David M.“A Growing China in a Shrinking World: Beijing and Global Order.”in Living with China﹕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zra F. Vogel ed., New York: Norton, 1997.
Liping, Xia.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 Toward CBMS.” in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Michael Krepon ed., Washington D.C.: The Stimson Center, 1997.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民86年。
Malik, Hafeez. The Ro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 Russia and China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St. Martin`s, 1997.
Radmila Nakarada and Jan Oberg (eds.), Surviving Together. Hampshire: Dartmouth, 1989.
Robinson, Thomas W, and David Shambaugh,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Ross, Robert S. “Engagement in US China Policy.” in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ed.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 Ross,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Shambaugh, David, and Richard H. Yang. China`s Military in Tras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Shirley Kan and Davis, Zachary. China in Nuclear Proliferation after the Cold War, eds. Mitchell Reiss and Robert S. Litwak, 146.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Special Studies, 1994.
Simon, Sheldon W . East Asian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 New York: M.E Sharpe, 1993.
Swaine, Michael D , and Ashley J. Tellis .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RAND , 2000.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79.
Weiss, Thomas G. Collective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 .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3.
李卓、陳永清。〈APEC大阪會議後的『行動議程』與我國的對策〉,《亞太經濟》,頁6。福州:亞太縱論,1996年。
Wolf Jr. Charles, Anil Bamezai, K. C. and Benjamin Zycher, Asian Economic Trends and Their Security Implications . Santa Monica: RAND, 2000.
二、期刊論文
Borawski, John. “NATO Beyond 2000: A New Flashpoint for European Security.” European Security 9 (Summer 2000): 1-12.
Chen , Qimao. “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Post-Cold Era.”  Asian Survey 33 (March 1993): 237-251.
Dosch, Jorn. “PMC, ARF and CSCAP: Foundations for a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Pacific.” SDSC Working Paper, Strategic Studies Center,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une 1997): 8.
Friedman, Edward. “Good Will Lost in Translation.”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ug 1996): 27.
Segal, Gerald. “Networked Security: Why We Do Not Need A New Framework for East Asian Security.”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12 (Summer/ Fall 1998): 488-505.
Glaser, Bonnie S.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Asian    Survey 33 (March 1993): 252-271.
Guehenno, Jean-Marie.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Strategy.” Survival 40 (Winter 1998-99): 5-19.
Harding, Harr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13 (Fall 1993): 29-41.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民88年。
Jacobson, Carl. “Russian-China: The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European    Security 7 (Winter 1998): 1-11.
Barry, John. “A New Pacific Strategy: Washington is Evolving a Deterrence Theory For China.”Newsweek ( May 2001): 7.
Kim, Samuel. “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Asian    Perspective 23 (Winter 1999): 5-44.
Nigel Holloway, “That T-Word Again: Top U.S defense official talks about the China threa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February 1997): 18.
Nye, Joseph S, Jr. “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78 (July/ August 1999): 22-35.
Robert Karniol, “Why Asia Must Search for a Security Formul,”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11(Feb 2000): 43.
Roberts, Brad, Manning, Robert A. and Montaperto, Ronald N. “China: The    Forgotten Nuclear Power.” Foreign Affairs 79 (July/August 2000): 53-63.
Roy, Denny. “China`s Post-Deng Foreign Re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3 (Winter 1997): 133-147.
Roy, Denny. “Human Righ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East Asia.” Issues and    Studies 35 (March/April 1999): 132-151.
Rozman, Gilbert. “China`s Quest for Great Power Identity.” Orbis 43 (Summer 1999): 383-404.
李景治。〈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外交戰略的重大調整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頁4。北京:人民大學,1999年。
Valencia, Mark J. “Energy and Insecurity in Asia.” Survival 39 (Autumn 1997 ): 85-106.
Wan , Ming. “Chinese Opinion on Human Rights.” Orbis 42 (Summer 1998): 361-374.
White House . “Letter to Congress, and Report to Congress on Extension of MFN to China.”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3 (June 1992): 452.
Yan, Xue Tong. “In Search of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 China`s Security Concerns.” World Affairs 1 (October-December 1997): 38-77.
Yuan, Jing-Dong. “Studying Chinese Security Policy toward an Analytic    Framework.”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8 (Spring/Summer 1999): 131-195.
Davis, Zachary S. “China`s Nonproliferation and Export Control Policies: Boom or Bust for the NPT Regime.” Asian Survey 35 (June 1995): 591.
三、報紙
Asia Wall Street Journal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李善同,《WTO:中國與世界》。北京:中國發展,2000年。
Straits Times
The China Post
四、網際網路
http://cns.miis.edu/
http://www.defenselink.mil/
http://www.aseansec.org/
http://www.nti.org/
http://www.nuke-energy.com/
http://www.osceprag.cz/
http://www.rand.org/
李寶俊,〈戰略夥伴關係與中國外交的歷史抉擇〉,《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鄭宇碩著,頁88、89。香港:天地圖書,1999 年。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https://secure.palmcoastd.com/
周青。〈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收錄《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魯毅、傅耀祖主編,頁310。北京:時事,1999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版八。台北:三民,民82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86年。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倪世雄、王義桅。〈論國際民主化〉,《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包霞琴、蘇長和主編。上海:文匯,2002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民92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席來旺。《美國的決策及其中國政策透析》。北京:九洲,1999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紀文化,民92年。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2002年。
張振國。〈談我國對中亞五國的外交政策〉,收錄《中國與周邊及「九一一」後的國際局勢》,李玉、陸庭恩主編,頁24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
張雅君。〈四十年中共外交政策的實踐評估〉。收錄《中國大陸研究》,頁396。台北:三民,民80年。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張萬坤。〈後冷戰時期中國均勢戰略分析〉,收錄《後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鄭宇碩著,頁117-120。香港:天地圖書,1999年。
張錫模。〈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獨立運動與恐怖活動〉,收錄《中共當前少數民族政策與邊疆情勢政策專題研究報告》,頁28。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民92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民87年。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國家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陸建人。《亞太經合組織於中國》。北京:經濟管理,1997年。
彭光謙、姚有志。《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1994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
華爾滋(Kenneth N.Waltz)。《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胡祖慶譯。台北:五南,民86年。
楊洁勉、趙念渝。《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陽:貴州人民,2002年。
葛斯亭(Joshua S.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4th ed),歐信宏、胡祖慶合譯。台北:雙葉,民92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1999年。
趙建中。《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黎明,民67 年。
趙崇明。〈當代「合作安全」理論的發展軌跡與中共「 新安全觀 」〉,收錄《政治學論文集》,國防管理學院主編,頁1-20。台北:國防管理學院,民90年。
劉力。〈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後來居上的必由之路〉,收錄《全球化與中國》,胡元梓、薛曉源主編,頁136-142。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劉杰。《國際人權體制:歷史的邏輯與比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2000年。
鄭易生、錢薏紅。《深度憂患: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北京:今日中國,1998。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1993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陸伯彬 (Robert S. Ross)。《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何大明譯。台北:麥田,民87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1997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安全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2000年。
薛君度,邢廣程。《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三、期刊論文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民國88年3月,頁45-62。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44卷2期,民國90年2月,頁57-7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世界經濟與政治》,4期,1998年4月,頁23-26。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冶研究所APEC課題組。〈中國在APEC中的戰略選擇〉。《世界經濟》,1998年第7期,1998年7月,頁19-23。
中國評論資料室綜述。〈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自信愈來愈強〉。《中國評論》,1998年4月號,1998年4月,頁83-84。
尹慶耀。〈中共獨立自主對外政策的由來與發展〉。《共黨問題研究》,25卷1 期,民國88 年1月,頁8-12。
尹慶耀。〈中共當前對外政策的幾項重要內容〉。《共黨問題研究》,25卷4 期,民國88年4月,頁53-58。
王勇。〈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期,1999年1月,頁42-45。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4期,1998年4月,頁23-26。
王逸舟。〈正視世紀之交的國際三個大趨勢〉。《瞭望新聞週刊》,1期,1999年1月,頁4。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6期,1999年4月,頁18。
王逸舟。〈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新聞周刊》,37期,1999年9月,頁23-24。
王廣宇。〈論亞太經合組織與中國經濟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6期,1998年6月,頁28。
朱聽昌。〈新世紀中國安全戰略構想〉。《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1期,2000年1月,頁114。
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 著。〈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王鳴鳴譯,1999年7期,1999年7月,頁4–9。
余曉秋。〈正在形成的新安全觀〉。《世界知識》,24期,1997年12月,頁5-9。。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研究》,2000年1期,2000年10月,頁79。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40卷3期,民國90年5、6月,頁1-12。
吳英明、林麗香。〈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卷3期,2000年3月,頁1-40。
宋桂華。〈淺析中國入世後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方經貿》,2000年2期,2000年2月,頁184-185。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機遇、 挑戰與調適〉。《中國大陸研究》,45卷2期,民國91年3、4月,頁13。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1卷7期,92年7月,頁19。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1卷9期,92年9月,頁56。
李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中國改革》,2000年5 期,2000年5月,頁35。
李緒鄂。〈全球環境問題和我國的原則立場〉。《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卷2期,1991年9月,頁31~32。
李慶功、韋唯。〈世界新安全觀呼之欲出〉。《海內與海外》,2期,1998年2月,頁31-34。
李曉敏。〈上海五國機制與中國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4期,2000年4月,頁12-15。
李寶俊。〈冷戰後中國外交新戰略與中西關係的走向〉。《中國外交》,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頁7-10。
汪徐和。〈國際軍控與裁軍的發展趨向〉。《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4期,1998年4月,頁30-35。
肖軍。〈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國家安全觀〉。《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年6期,2001年6月,頁79-81。
依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1999年5月號,1999年5月,頁24-28。
孟祥青。〈謀跨世紀戰略、樹大安全觀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3期,1999年3月,頁13-17。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10期,1999年10月,頁14-1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22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2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