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31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郭武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楊以銘zh_TW
dc.creator楊以銘zh_TW
dc.date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9-09-14T02:44:09Z-
dc.date.available2009-09-14T02:44:09Z-
dc.date.issued2009-09-14T02:44:09Z-
dc.identifierG0092981022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31-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92981022zh_TW
dc.description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傳播媒體一向被視為大眾感官的延伸,也被視為大眾與社會之間的橋樑角色,就是意味著傳播媒體應只是傳播資訊,而不做主觀的介入。新聞傳播旨在反應社會動態,使大眾得以認知其所生存的環境,故需保持客觀。而新聞傳播媒體如僅強調傳播新聞,而不顧新聞價值對閱聽大眾的感染影響,會使得新聞傳播成為惡質傳播,而導至社會品質的墮落和惡化;傳播媒體會受制於用以展現客觀事實的資源,例如篇幅、傳播技術、播出時段與傳播工作者的素質。兩岸傳播媒體只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次系統,常會受制於其他更強勢的次系統,例如政治、經濟與社會體制,本文所指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係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的傳播媒體交流往來互動的狀況。\r\n台灣政府為推展兩岸傳播媒體交流,自1989年起採取一系列開放媒體採訪之措施 來彰顯新聞自由,並作種種努力,希望藉由傳播媒體交流來加強兩岸人民的認識與了解。本研究試圖以文獻分析法了解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過去、現在,進而描述、預測未來的願景,並藉以達到(一)將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之重大事件依發生時序進行文獻之閱讀與分析,以了解事件發生之背景、過程與後續發展。(二)對兩岸政府決策之層級、機制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分別從政策面與制度面研究雙方對於傳播媒體交流事件之決策機制運作模式。(三)對兩岸傳播媒體交流所產生之正、負影響進行評估,以探討對於國家安全之影響。等三項研究目的。\r\n中共「國務院」在1989年9月頒布「關於台灣記者來大陸採訪的管理辦法」對台灣記者到大陸採訪的申請、管理、接待等事項,規定得極為詳細。從這份對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法規限制,即可看出中共方面對台灣記者在大陸的採訪視為一項極富政治色彩的工作,而台灣政府在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管理方向就顯得較為寬鬆,行政院新聞局及大陸工作會報所訂定的管理辦法,是以規範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前往大陸之採訪為主,注意事先的申請、報備。對於大陸新聞從業人員的來訪,則較偏重技術性、實質性的問題。\r\n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過程中,因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落差太大,故相互指責對方阻撓的時間和精力,遠大於去突破和充分利用已經可以交流的管道和機會來發揮其最大的交流功能,因此多次、大量、不斷的申請就是打通管道的最好方法,如果不能來就多去,如果不能來也不能去就到第三地交流。總之以現階段而言,交流本身就是目的,兩岸的文化人士不應該放棄任何交流的機會,如此才能使傳播媒體交流中「政治因素」的干擾降到最低,然而不可否認雙方的媒體都無法跳脫內在與外在政治面的影響,但更値得強調的是,在政治的影響下,兩岸的媒體卻都經營出一塊「非政治的空間」。不過,大陸媒體所謂的「非政治空間」,其實政治上的作用還是占極重要的部分。而就台灣媒體而言,新聞工作者的文字則呈現多樣化的面貌,不論媒體立場如何,多數的論點都希望台海兩岸能維持一個安全理性與和諧的關係。\r\n全球區域整合與競爭已是世界潮流,拋開政治議題不談,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的整合,已成大勢所趨。本文從整合作為研究途徑,發現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亦在兩岸經濟社會的整合發展下,尤其是經由兩岸人民及第三部門的推動下,正在快速密切交流,某些事務還走在兩岸主管機關之前。從純傳播媒體交流角度來看,實屬審慎樂觀的好現象,但從統獨議題或國家安全角度觀之,兩岸政府從中所做的規範,卻相對制約兩岸傳播媒體的交流,對海峽兩岸民眾互動了解,彼此觀摩學習均有負面的影響,如何適時扭轉政治氣氛,持續順利推展傳播媒體交流活動,正考驗著兩岸主管機關及決策高層的智慧。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4\r\n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4\r\n貳、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的意義 7\r\n參、研究理論 8\r\n一、系統理論 8\r\n二、溝通理論 9\r\n肆、研究途徑 14\r\n一、整合的起源 14\r\n二、整合的定義 14\r\n三、台海兩岸整合的定義 17\r\n伍、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9\r\n第二章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背景與現況 21\r\n第一節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背景 21\r\n第二節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現況 23\r\n壹、新聞人員交流 23\r\n貳、出版交流 23\r\n參、廣電交流 25\r\n肆、電影交流 26\r\n伍、數位媒體交流 27\r\n第三章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角色與功能 29\r\n第一節 台灣對大陸傳播媒體交流的分析 29\r\n壹、台灣對大陸傳播媒體交流政策 29\r\n貳、台灣對大陸傳播媒體規範 29\r\n參、台灣媒體在交流過程中的角色 31\r\n第二節 大陸對台灣傳播媒體交流的分析 32\r\n壹、大陸的兩岸傳播媒體交流政策 32\r\n貳、大陸對台灣傳播媒體交流過程與現況 34\r\n參、大陸媒體在交流過程中的角色 36\r\n第三節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發展方向 37\r\n第四章 傳播媒體交流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 40\r\n第一節 兩岸政府與民眾的認知與信任 40\r\n第二節 兩岸的溝通與整合 45\r\n第三節 對兩岸未來關係發展的影響 50\r\n第五章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對國家安全之影響 53\r\n第一節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對中國大陸之影響 53\r\n壹、傳播媒體交流政治因素的積極功能 53\r\n貳、傳播媒體交流政治因素的消極影響 54\r\n參、傳播媒體交流對大陸的影響綜合評估 57\r\n第二節 兩岸傳播媒體交流對台灣安全之影響 59\r\n第三節 反分裂法與兩岸傳播交流 65\r\n第六章 結論 68\r\n附錄一之一:關於台灣記者來祖國大陸採訪的規定 74\r\n附錄一之二:台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規定放寬 77\r\n附錄二之一:大陸地區新聞人員進入臺灣地區採訪注意事項 80\r\n附錄二之二:政府機關(構)接受大陸地區新聞人員採訪注意事項 82\r\n附錄三之一:大陸地區出版品電影片錄影節目廣播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地區或在臺灣地區發行銷售製作播映展覽觀摩許可辦法 83\r\n附錄三之二:臺灣地區大眾傳播事業赴大陸地區採訪拍片製作節目管理辦法 91\r\n附錄四:行政院新聞局補助辦理兩岸新聞傳播交流活動注意事項 94\r\n附錄五:2005年4月10日編號第58號陸委會新聞稿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96\r\n附錄六:兩岸傳播交流大事紀 101\r\n附錄七:中國大陸駐點台灣採訪人員一覽表 125\r\n參考文獻 131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81022en_US
dc.subject傳播媒體zh_TW
dc.subject整合zh_TW
dc.title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之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包宗和、吳玉山、高朗、張五岳、吳秀光、冷則剛、石之瑜、明居正、袁易編,(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兩岸直航的問題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4),《兩岸文教交流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大陸大眾傳播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兩岸新聞傳播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玉山(1994),《兩岸文教交流管理與輔導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世敏(1995),《中國大陸新聞傳播研究︰「一九九三中文傳播研究暨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台北︰政大傳播學院研究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多馬(1995),《大陸新聞事業概況》,台北︰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新聞評議會(1996),《媒體如何採訪報導大陸新聞》,台北︰新聞評議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潘家慶(1996),《大陸新聞學的發展與評估》,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潘家慶(1997),《大陸新聞改革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日旭(1988),《國家安全與公眾知之權利》,台北︰黎明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龔鵬程(1992),《兩岸文教交流現況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博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方美琴(1999),《報禁後台灣報紙報導大陸新聞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石敬梅(2001),《中國大陸駐點記者報導台灣新聞內容呈現之研究─以新華社、人民日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孟廣宬(1999),《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對大陸新聞處理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婉玲(2002),《兩岸新聞交流歷程之探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韋奇宏(2002),《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架構與變遷(1979-2001)︰新制度論的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資瑋琦(1999),《九七前.後香港報紙對中國大陸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東方日報》、《明報》、《星島日報》「大陸新聞板」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蔡敏舜(1997),《大陸新聞自由的意理與實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中文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玉燕(1998),「兩岸傳播交流再上層樓--記大陸媒體負責人赴台訪問團」, 《交流》,頁73-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金銓(1998),「媒介市場與政治衝突︰海峽兩岸傳播交流十年」,《東亞季刊》,頁43-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仰山(1998),「魚和鳥的交流與對話--兩岸傳播交流的後設習題」,《交流》, 頁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斌華(2001),《駐點台灣》,當代世界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謝佩璇(2004),「兩岸數位傳播媒體的現況與交流」研討會特別報導,銘報新聞,2004年11月0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夏樂生(1995),「兩岸傳播交流的現況與展望」,《共黨問題研究》,頁16-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肇松(1997),「兩岸傳播交流的過去、現下與未來」,《新聞鏡》,頁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志弘(1993),「海峽兩岸新聞交流之探討」,報學,8(7)︰頁71-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開煌(1997),「海峽兩岸新聞事件報導之比較研究─個案之分析」, 《東亞季刊》,頁16-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新聞評議會傳播資源組(1997),「兩岸傳播交流的現況與未來展望」, 《新聞評議》,頁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懷恩(1999),「新聞新交流,兩岸更溝通─期待兩岸傳播交流邁向新里程」, 《兩岸雙贏》,頁1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幼利(1994),「傳播科技對兩岸新聞傳播之影響」,《台大新聞論壇》,頁48-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蔣安國(1997),「兩岸傳播交流的結與解」,《兩岸文教交流簡訊》,頁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潘家慶(1989),「試探兩岸新聞理念的差距」,《東方雜誌》,頁10-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潘家慶(1994),「從千島湖事件看兩岸新聞理念的差距」,《交流》,頁1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靜 軒(1996),「大陸新聞事業現況與兩岸傳播交流探析」,《共黨問題研究》, 頁4-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靜 軒(1997),「兩岸新聞資訊交流現況」,《兩岸文教交流簡訊》,頁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真美(1997),「兩岸傳播交流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頁5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顏榮昌(1990),「兩岸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比較研究」,《中華戰略學刊》, 頁233-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Ghanem.(1997), “Filling in the tapestry: 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In McCombs, M.E., & Shaw, D.l. Weaver, D.H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 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s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Iyengar, S.(1998), “New Direction of Agenda-setting Research.”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 :595-6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Iyengar, S., and Kinder, D. R.(1987), News that matters: Television and American Opin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Lang, G.E., and Lang, K.(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G. Cleveland Wilhoit & Harrold de Bock(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447-4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Lippmann, W.(1992), Public Opinion. News York: 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cCombs, M.E. and Shaw, D.L.(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cCombs, M.E. & Shaw, D.L.(1995), Issue and attributes: Exploring a New Dimension in Agenda-setting. Manuscript Prepares for Communication Y Sociedad, a Pub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avarra in Pamplon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McCombs, M.E. and Shaw, D.L.(1997), The Emer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The Agenda-setting Fuction of The Press.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Roger, E.M., and Dearing, J.M. (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has it been, Where is it go?”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 555-5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Takeshita.(1997), “Exploring The Media’s Roles in Defining Reality: From Issue-agenda Setting to Attribute-agenda Settig.” In McCombs, M.E & & Shaw, D.l. Weaver, D.H.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 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s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網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中央社 http://www.cna.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中國國民黨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30128_20_5215.ht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14810/3405510.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人民日報 http://www.peopledaily.com.cn/BIG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30128_20_5215.htm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1874&CtUnit=243&BaseDSD=12&xq_xCat=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文教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ttp://www.mac.gov.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http://www.mac.gov.tw/index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教育部大陸事務工作小組 http://dir.pchome.com.tw/politics/administration/education/zh_TW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