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40
題名: 21世紀中共的海洋戰略研究:水下兵力的發展與運用
作者: 賈致中
CHIA, CHIH- CHUNG
貢獻者: 邱坤玄
賈致中
CHIA, CHIH- CHUNG
關鍵詞: 海洋戰略
水下兵力
潛艦
反潛作戰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摘要: 傳統海洋戰略的角度來看,長久以來中共因國情、經濟及科技等因素被島鏈封鎖,中共海軍僅有近海防衛的能力,為突破此一困境,在中共未來的海洋戰略任務便是取得500浬的絕對制海權。對於中共海軍急欲衝出美、日封鎖的第一島鏈,控制沿岸500浬絕對制海權的海洋戰略,對中共來說是一個「有道理的戰略」,但這個夢想「不會一蹴可幾,需要很多訓練、模索和實踐操作,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是勢在必行」;逐步調整內陸發展政策與大陸戰略為海洋戰略的決心。都將使得我們必須非常關注中共未來海洋戰略的發展動向,因為這個發展將會衝擊台灣整體戰略的構想與亞太局勢。中共如何利用軍事戰略之觀點來支持建構這樣的國家戰略,深值吾人關注。\r\n水下兵力的立建立的附加價值最主要在於對戰略的貢獻,甚至向上發展成國家安全政策議題,因為昂貴性的裝備將涉及國家之軍備發展方向一個武器的研發和是否會受到軍隊的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國家的軍力發展政策,而像潛艦水下作戰這種昂貴的兵力,發展與否更是展現了一個國家的戰略規劃。為建構未來在亞太之戰略安全環境,中共積極擴建海軍軍力,在中共海軍的戰略中,水下兵力的潛艦部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以來中共都在尋求建設一支強大的潛艦部隊,此一發展趨勢成為美國、日本及我國等亞洲國家之最大威脅。本文以中共水下兵力為縮影觀之中共未來的海洋戰略成形與發展運用,中共的水下兵力一直是中共展示重大科技能力的另一個領域,在中共遠洋戰略的逐漸成形下,美國在亞太環境的戰略佈署直接影響到中共沿海鄰近國家的安全條件;是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了解中共潛艦的作戰概念可由此窺知中共發展遠洋戰略的企圖。\r\n\r\n關鍵詞:海洋戰略、水下兵力、潛艦、反潛作戰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國國務院,2002年12月9日。
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5。
93年中國民國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3。
Earl Babbie,李美華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民87。
Uhliy Herbert H.原著,鮮祺振譯,金屬腐蝕及其控制。台北:徐氏基金會,民66。
Herbert Rosinski原著,鈕先鍾譯,海軍思想的發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76。
Marc Cerasini馬克.塞拉席尼,「戰爭的未來The Future of War:The Face of 21st-Century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 James E. Dougherty, “Contending Thed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書局,1993。
Tammen Ronald L.譚門,「權力的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2年12月。
侯振瀚,「中共海軍發展的嚮導-潛艦」,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二期(2004年2月)。
施展,「臺灣未來潛艇作戰模式」,廣角鏡月刊(2005年2月),頁54-55。
胡爾.貝迪,「印度和中國海上聯手」,簡氏防務周刊(2003年7月8日)。
海林,「中共潛艦作戰能力評析與因應措施」,尖端科技(2004年7月),頁25。
袁仲,「八仙過海其能若何?—專家談美售臺潛挺相關問題」,艦船知識,2004.11,頁12-15。
袁仲一、翟文中,「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的專業能力與未來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三卷第四期,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10月),頁44。
馬鼎盛。「近來中國大買大造潛艦,希望潛艦逼退航母」,亞洲週刊(2005年1月30日),頁19。
高岩,「潛艇對中國海軍的戰略意義」,廣角鏡月刊(2001年2月),頁67。
國際石油石安全,2002年3月第3期,頁18。
張文木,「印度的大國戰略與南亞地緣政治格局」,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4期)。
上官戟等,台海戰雲-透視中共歷次對外戰役。台北:朱衣出版社,1994。
張旭成,「共軍攻台戰術探索-封鎖戰」,中共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七期(2003年7月),頁75。
張尚平,「從國際法的觀點論封鎖」,海軍學術月刊,第二十八卷第五期(民83年5月),頁40。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9。
梁卓中、徐慶瑜,「中共之潛戰兵力之剖析」,海軍作戰研究專輯(上)第33卷,(1990年11月),頁225。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88年7月),頁45。
______,「中共海軍戰略演進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卷第九期(民86年9月),頁16。
陳勇,「未來對台封鎖作戰攻勢佈雷初探」,軍事文摘(2000年8月),頁46。
傅旭昇,「演海反潛作戰之環境與威脅 以『不對稱』觀點分析」,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二期(2004年2月1日),頁48-49。
曾復生,「台灣海峽潛在軍事危機的根源The Root of Potential Military Crisi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國防政策評論Taiwan Defense Affairs,Vol1,No1,Autumn2000,頁189。
黃恩浩,「中共『海權』概念之探討(一九七八~二000)--海權構成基礎、海洋使用與制海權擴張」。中共研究,第三十五卷, 第八期(民90年8月),頁82-110。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94。
楊念祖,「台海封鎖可行嗎?」,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02期(民83年12月),頁7。
翟文中,「中共對台封鎖可能作法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九期,(民85年9月),頁18-19。
劉中浩,「從浩瀚藍水絲路論中共海洋戰略發展」,國防雜誌,第三十八卷第四期(民93年4月)。
劉立範,「關於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的思考」,中國國情國力(2003年第9期)。
歐錫富,「大陸情勢」,大陸工作簡報(2005年6月8日)。
蔡振新,「就海洋戰略觀點論中共遠洋海軍未來之發展」,國防雜誌,第十九卷第九期(2004年9月1日),頁36。
鄭處、軍言,「R級中型傳統動力潛艦」,艦船知識(2003年8月),頁7。
鄧定秩,「從國際法觀點論中共對台海之封鎖」,海軍學術月刊,第十九卷第四期(民74年4月),頁18。
墨林,「靜默高手試過招—新長頜須魚vs基洛636」,現代艦船,2004.3,頁11-14。
穆勒著,西窗譯,「中共以海軍封鎖台灣的可能性」,海軍學術月刊,第十八卷第十二期(民73年12月),頁6-7。
中共軍力報告。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政治中心,民92。
錢晉,「解析潛艦的攻防作戰行動」,現代軍事,2004.1,頁26-28。
關振清,「一個新兵種的誕生(一)」,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九卷第六期(2005年6月1日),頁14-15。
蘭寧利,「由潛艦的發展看反潛作戰」,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七卷第四期(2003年4月),頁32。
(三)報章
人民日報。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時晚報。
中國時報。
台灣日報。
中國海軍百科全書(下)。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自由時報。
自立晚報。
周末報。
青年日報。
美國金融時報。
國際先驅導報。
解放日報。
澳門日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中國海軍百科全書(上)。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
(四)網路資源
「中國093型核潛艇」,http://www.donics.com/contents/2004-10-13/200410122673.shtml。
「中國094型核潛艦最快明年服役 威脅美軍協防台灣能力」,2004年12月3日,ETtoday東森新聞網http://www.ettoday.com/2004/12/03/162-1722381.htm。
「中國面臨島嶼鎖鏈軍事威脅」,http://www.gchjs.com/wz/wz263.htm。
「中國核動力攻擊潛艇405艇長征5號」,新浪軍事網,2005年6月9日,http://jczs.sina.com.cn。
「中國海軍033級潛艇」,http://www.top81.com.cn/ReadNews.asp?NewID=591[2003/11/16]。
「中國漢級核潛今非昔比性能突飛猛進」,東北新聞網2005年4月10日,http://www.nen.com.cn。
「中國與印度爭奪哈薩克石油公司」,大紀元網2005年8月18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5/8/18/n1146309.htm
「中國潛艇水下連續作戰能力獲突破」,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news/568/20001218/61020.html[2000/12/18]
「中國潛艇爭奪五百浬絕對制海權」,中華網-青年參考,2004年6月29日,http://military.china.com。
中華民國2004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北部印製廠,民93。
「中華網-軍事頻道」,2002年7月19日,http://military.china.com。
「日本白皮書把中國列為主要防衛對象」,中國事務,2005年8月3日,http://www.chinaaffairs.org。
「水下封鎖 美國模擬未來台海作戰」,2005年6月7日,看中國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big5/articles/5/6/7/116618.html。
「北京能源戰略部署 令美國不安」,2005年12月7日,大紀元網 http://www.epochtimes.com/gb/5/12/7/n1146309.htm。
「印度東進南海:改變區域內權力結構複雜化南海問題之解決」,http://www.dsis.prg.tw/peaceforum/papers。
「美軍:太平洋地區中國潛艇數量遠大於美國」,2004年6月16日。http://jczs.sina.com.cn。
「美智庫警告中共軍事發展」,大紀元網2005年12月19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5/12/19/n1159580.htm。
「英國簡週刊:評論分析駐台海中國軍隊」,2005年3月3日,看中國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big5/articles/5/3/3/87554.html。
「海上防衛學入門」。http://www.hi-ho.ne.jp/takayoshi/kaijo/index.html。
「能使日本在瞬間滅亡的094中國核潛艇」,http://www.kax.cn/Article/d1jq/200505/340.html。
木津徹,中國/台灣海軍軍力手冊Handbook of Chinese & Taiwan Navies 世界之艦船N0.001。台北:星光出版社,2005年6月。
「葫蘆島上的神秘客-一解093核潛艇」,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31110/11568506.html[2003/11/10]。
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美國國防部,2005年7月21日),http://www.enorth.com.cn。
http://www.china.org.cn/ch-junshi/qianting.htm#軍事_中國網CHINA.com.cn
http://www.nec.navy.mil.tw/NEC/WorldWideNavy/china_ship/093/type-93.htm。
New Chinese Submarine 2004-07-16,http://www.strategypage.com/gallery/articles/military_photos_200471823.asp
大紀元,2002年5月2日,http://www.dajiyuan.com/b5/2/5/02/n245607.htm。
大紀元,2002年5月4日,http://www.dajiyuan.com/b5/3/5/4/n307925.htm。
大紀元,2004年5月15日,http://www.dajiyuan.com/b5/4/5/15/n539918.htm。
中共海軍潛艦部隊的專業能力與未來發展,中國軍事http://chinaha.126.com。
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table/jcktj_2001/zygb/zygb2001_12.html; http://mofcom.gov.cn/table/gidqspgc/0212/a.html; http://www.mofcom.gov.cn/table/jcktj/gidqspgc/0307/a.html。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http://www.mil.tw/defencepaper/93report/chinese/1-4.htm。
日本海上自衛隊網站。http://www.jda.go.jp/JMSDF/basic/mission.html。
世界海軍,http://www.nec.navy.mil.tw/NEC/WorldWideNavy/WorldWideNavy.asp。
尖端科技,第252期(2005年8月),p19,軍事資料庫http://www.dtmonline.com
東方紅,「抗擊美國航母 解放軍探索新戰術」,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chinaarmy/news/10002371/20011116/10150936.html[2001/11/16]。
林長盛,中國核潛艇的發展與戰力,http://www.cnread.net/cnread/jsz1/y/yiming/zghj/066.htm。
林義翔,張沛文,建立我國潛艦構型選擇評估模式,http://www.pdffactory.com。
「中國海軍漢級核動力攻擊潛艇」,艦船知識網路版,http://jczs.news.sina.com.cn。
「加緊實施戰略任務努力握緊500浬制海權」,紅網,2004年7月20日。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4/07/584615.htm。
美國航母有七大致命弱點,2004年12月3日。魏岳江,攻擊敵方航母艦編隊的9種招法(1),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5/20020528/11262014.html[2002/05/28
史帝芬. 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著,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Emerging Power。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美國國防部2005年「中共軍力報告」,2005年7月21日,http://www.enorth.com.cn。
唐穎,「中國石油:應對風險-中國已經即將採取多種措施,以化解石油問題帶來的壓力」,北京周報(2003年第14期)。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3-14/jjsh200313-2.htm。
梅林,「039型宋級潛艦」,中國軍事焦點評論,2004年5月15日,http://www.diic.com.tw/commment/06/06930513.htm。
梅林,「中共海軍常規潛艇的發展與動力(二)」,中國軍事焦點評論,2004年5月15日,http://www.cmilitary.com/forums/general/archive/articles/121.html。
陳東龍,中國潛艦沈没,http://www.goole.com.tw/search?q=cache:VEbA1DOFYAAJ:gb.ettoday.tw:6060/2003/05/02/。
喻孟,「聚焦:中國國家石油扇形戰略突顯東南亞」,2002年11月15日。http://www.south.com/finance/cjzt/caijingzhuanti/syaq/syaqbdzz/200303311069.htm。
廖文中,「太平洋海底戰爭」,軍事焦點評論,(2003年9月22日)。http://www.diic.com.tw/comment/9409/940922-1.htm。
維基百科/美國第七艦隊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7%AC%AC%E4%B8%83%E8%88%B0%E9%98%9F。
歐錫富,從軍力報告看中共對台威脅,2003年9月10日。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tsr/ts20030910.htm。
賴爾.哥德斯坦,郭烽編譯,艦船知識網路版,http://www.huaxia.com/js/jsgc/00262639.html。
吳磊,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錢峰,「印日俄等大國角逐印度洋-中國榜上有名」,人名網,2002年12月19日,http://army.tom.com/Archive/1022/2002/12/19-17975.html。
二、英文資料
Baker, James. “America in asia: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 foreign affairs ,vol. no. 5(winter 1991/92)。
Baldwins, David A.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World Politics, vol. 48, no. 1(October 1995)。
Barnaby, Frank. Tactical and strategic antisubmarine warfare. The MIT Press, Mass. U.S.A.1974.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New York: Basic Books,1997.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Navy Capabilities —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November 18, 2005.
China’s Defense Modernization:Asppirations and Capabilities in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2000. Beijing: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ctober 2000.
Cook J.G., Target Strength and Echo Structure」in Adaptive Methods in Underwater Acoustics, Ed. By H.G Urban, British Crown, London, 1985.
李而炳主編,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China’s Foreign Strategy a Choic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21ST Century。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Corbett, Julian S.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1911;reprinted., 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Cossa, Ralph A. “U.S Foreign Policy in Asia :Is the President Clinton on the Right Track?” Vital Speech of the Day , vol. 60, no. 24(October 1994)。
Fisher, Richard. China Accelerates Navy Building, China Brief, 2003.7.29.
Gertz, Bill. ”Chinese produce new type of sub” & Jane’s Defence Weekly, 2004.8.4.
Gilpin, Rober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Pacific Rim Era, in Gourevitch Peter A. ed., The Pacific Region : Challenges to Policy and Theor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05(Newbury Park, Calif, :SAGE 1989)。
Hill, John. “China`s Naval Development Focuses on Taiwan.”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June 2003.
Jane’s fighting Ships, 2004-2005.
Jane’s Strategic Weapon System, January 2004.
Jean-Yves, Bruxelle. Electromagnetic field properties in sea water localization of a dipolar target, UDT 93, 1993.
Justin, Bernier. and Stuart, Gold. “China’s Closing Window of Opportunit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ummer 2003.
李際均,軍事理論與戰爭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
Lampton, David.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Laque, Francis.L. Marine Corrosion,Causes and Prevention,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75.
Lyle, Goldstein. and Murray, Bill. “China’s Subs Lead the Way,” Proceedings, 2003.3.
Mahan, Alfred T. Blockade in Relation to Naval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 November 1895.
Mahan, Alfred T.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890.
Mo, Shen. International Law of Peace War and Out Space. Taipei:Central Library Company, 1968.
Parillo, Mark P. The Japanese Merchant Marine in World War 2. Annapolis, MD: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3.
Rourke, Ronald O.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Navy Capabilities —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November 18, 2005.
Spykman N.J.,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Harcourt & Brace Co.NY, 1944.
Stocker, Jeremy. Nonintervention:Limited Operation in the Littoral Environme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沈大偉,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Problem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4。
Sundt, Willbur A. revised by Hobbs, Richard R. Naval Science, 2nd ed., Vol. 4. 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IISS。
Thomas, David Jones.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Maritime Blockade –A Measure of Naval Economic Interdiction.” Howard Law. Journal, Vol. 26, 1963.
Tkacik, John. “Taiwan’s Presidential Countdown: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Brief, no. 9(May6,2003)。
Tom, William T.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ystem, in Thomas W. 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Tucker, Nancy. “If Taiwan Chooses Unification”. Should the United State Car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02.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US DOD, 2005.
White, John F. U-boat Tanker:1941-1945:Submarine Suppliers to Atlantic WolfPacks. Annapolis, MD: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Zalmay, Khalilzad et al., The United State and Asia: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Structure .Santa Monica, CA:RAND,2001.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出版社,民84 。
易君博著,政治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80。
林柏格(Michael Lindberg) 陶德(Daniel Todd),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自1861年迄今地理環境對海軍作戰之影響Brown, Green and Blue Water Fleets/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Naval Warfare, 1861 to the Pres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94年12月)。
金德基,東北亞海軍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3。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Wortzel Larry M.),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3。
科特雷爾、伯勒爾編,印度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重要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韋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著,艦隊戰術與海岸戰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90。
唐立民,福克蘭大海戰。台北:昭文出版社,1997。
奚明遠譯,海權的新課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04。
容安瀾(Alan D. Romberg),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China and Missile Defense:Managing U.S.-PRC Strategic Rel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
海軍華美軍語辭典。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77。
馬漢著,楊珍譯,馬漢海軍戰略論。台北:三軍大學印,民78。
高傑,雙子星傳奇。台北:漢華出版社,民91。
張曙光、周建明著,實力與威嚇:美國國防戰略界評估中國Power and Thteat:U.S. Defense Community’s Strategic Assessment of China。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12月。
畢新格(Bitzinger Rrichard A.),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The People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台北:國防部 史政編譯室,2005。
陳東龍,新世代解放軍。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治世,海軍作戰要網釋要。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80。
______,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9。
陸忠傳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彭光謙、王光緒等編,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民78。
粟有鼎等編著,艦艇磁防護與聲防護。北京:新華書店,1986。
華特.勞德著,黃文範譯,中途島之戰難以置信的勝利。台北:麥田出版社,民83年。
鈕先鍾,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台北:軍事譯粹社,民77。
楊明杰、李儔、歐陽立平等主編,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課題。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楊長林主編,當代軍官百科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廖文中,中共軍力現代化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和平論壇:財團法人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
漢斯.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編,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s Milita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93。
維尼.伯特著,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孰者勝出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A Changing of the Guard?。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5。
翟文中,我國如何因應跨世紀中共海軍擴張。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劉一建,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
______,制海權與海軍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潘尼迦著,印度和印度洋-略論海權對印度歷史的影響。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出版社都市
鄧小平,中國共產產黨第十二大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收於鄧小平文 選(1975-1982)。香港:三聯書店,1998。
羅辛斯基著,鈕先鍾鐸,海軍思想發展。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76。
譚門(Ronald L.Tammen)、古格樂(Jacek Kugler)等合著,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 Transitions: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3年12月。
譚傳毅,現代海軍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
蘇進強等著,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台北:業強,民85。
(二)期刊論文
「中共潛艦作戰能力評析與因應措施」、尖端科技(2004年7月),頁19。
「中國核潛艇與柴電潛艇的戰力」,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第255期(2005年11月),頁47-51。
「明級潛水艇事故擋不住中國海軍走向藍水」,華盛頓觀察周刊,第18期(2003年5月8日)。
「國際石油的戰略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2期)。
「解放軍新一代柴電潛艦兵力發展之剖析」,尖端科技,第252期(2005年8月),頁25。
「濱海反潛作戰之環境與威脅-以『不對稱』觀點分析」,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二期(2004年2月1日),頁49。
「中國海軍重新部署漢級核潛艦」,漢和防務評論Kanwa Defense Review(2005年9月號),頁22。
尹錫南,「論冷戰後印度的東向政策」,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2期),頁12。
尤官明,「後冷戰時期台海的國際戰略形勢:中共對台封鎖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84年5月),頁106-107。
方向,「軍事革命與潛艇地位」,廣角鏡月刊(2005年4月),頁56-60。
王大智,「中共潛艦之發展」,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六卷第十一期(2002年11月),頁88。
王世科、梅林。「中國核潛艇與柴電潛艇的戰力Nuclear and Diesel Power Submarines of PLA Navy」,全球防衛雜誌軍事家,第255期(2005年11月),頁46。
王志鵬,「中攻擊台實施海上封鎖潛艦先期布雷可能研判」,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三期(2005年3月),頁46~56。
______,「台海未來潛在威脅-中共質量並進的現代化潛艦」,海軍學 術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二期(2005年2月1日),頁41-43。
王新森,「紅色海軍的飛航導彈潛艇之路」,艦船知識(2003年3月),頁11。
王蜀寧,「海戰目的與制海手段」,國防雜誌,第十九卷第九期(2004年9月),頁15。
王緝思,「略論當前世界的政治特徵」,現代國際關係,第七期(2002年),頁5。
王衛國,「中、美石油大戰略-中共潛艦的角色」,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九期(2005年9月),頁75。
史坦菲利克原著,磨作昭譯,「戰略反潛作戰與海軍戰略」,海軍學術月刊,(民80年6月),頁69。
平可夫,「兩岸潛艦競賽北京佔上風」,亞洲週刊(2005年3月4日),頁29。
田露,「新世紀初影響中美關係的要素分析」,暨南學報,第二十三3卷第一期(2001年1月),頁38-43。
尖端科技,第252期(2005年8月),頁19,
朱延智,「反制中共對台封鎖的戰略研析」,第二屆海軍與海洋研討會論文集(民89年3月),頁1。
宋燕輝,「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之可能與國際法相關問題」,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四期(民85年4月),頁3。
李文志,「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台灣的安全戰略」,東吳政治學報,第13期,2001年,頁129。
李世勤,「中共新型潛艦未來發展之研究」,國防雜誌,第二十卷第九期(2005年9月),頁67-69。
李明峻,「海道咽喉被鎖中國猶如困獸,運輸線掌握於他國手中」,台灣新聞週刊(2005年1月28日)。
李肇鵬,「談福島戰爭水下威脅對台澎防衛之啟示」,海軍學術月刊,第十九卷第十期(民74年10月),頁10-11。
汪啟疆,「對中共島嶼登陸作戰中潛艦兵力運用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三期(1991年3月),頁53。
岱中,新新聞周報,第739期,
林文程,「封鎖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02期(民83 年12月),頁12。
林武文,「潛艦匿蹤技術」,海軍學術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一期,(2005年1月1日),頁30。
______,潛艦的匿蹤技術,第五屆水下工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大船舶技術研究中心主辦,民93年9月24日),頁8-1~8-9。
林長盛 All Photos by Dowty Maritime Systems、US Navy & DTM,「解放軍水雷兵器的現狀與發展(下)」、尖端科技(2004年5月),頁103-107。
林瑛,「隱蔽大洋深處的利劍-當代潛艦隱身技術的發展」,現代艦船(1997年10月),頁12-15。
林澄貴、林武文,「船磁理論計算與測磁」,新新雙月刊,第26卷第5期(民87年9月),頁134。
邱立本,「中國抗美航母派vs潛艦派」,亞洲週刊(2005年1月30日),頁19。
青桐,「美助台提升反潛能力」,軍事文摘(2002年11月),頁33-4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2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2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