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43
題名: 中國國防動員體制之研究
作者: 林偉
貢獻者: 郭武平
林偉
關鍵詞: 國防動員
動員體制
寓軍於民
平戰結合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4-Sep-2009
摘要: 中國為加強國防動員力量,於1994年底成立自中央至縣級之「國防動員委員會」專責機構,實行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國家最高首長負責機制。近年來其動員工作在「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的戰略指導下,已逐步提高軍民兼容程度,並致力於平戰轉換效能的發揮。由於戰爭動員工作是影響戰爭全局、制約戰爭進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中國在此領域的相關建設作為,勢將牽動兩岸戰爭潛力之對比與發展,並對我國防安全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r\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明確規定:國家要「完善動員體制」,並同時積極規劃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換機制,以有效支援軍事作戰。中國在賦予國防動員機制的法理基礎後,就表面體制觀之,似乎可以落實國防動員「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效率,但就實際運作觀之,專制體制與意識形態的堅持;法制建設與市場利益導向的權衡取捨;以及動員機制指揮間的矛盾衝突等,仍將制約其國防動員體制推展的效能。\r\n本文試圖由中國國防動員的歷史發展層面,研究其制度源起的形成背景、演變過程、發展型態,時序橫跨毛、鄧、江三個時期,並延續至「十六大」之後胡錦濤在國防動員體制上的運作模式。另從法規建設、機構設置、組織程序等層面,分析評估其體制特弱點及形塑未來發展方向。再比較分析兩岸國防動員體制之運作發展模式,同時對我國動員制度發展作為提出探討。\r\n現代戰爭是總體性的戰爭,動員又是戰爭準備的重要環節,中國深知此一道理,因此逐步制定具體法規條例,預料不久將審議通過「國防動員法」,以完善動員法制規範,確保各項機制的職能發揮。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明顯的精實軍隊編制體制、發展高精武器裝備和深化作戰演訓整備,的確令人注目。然而,對其總體戰力提升蓄積影響至鉅的隱性動員作為,尤不可以小覷。\r\n 關鍵字:國防動員、動員體制、寓軍於民、平戰結合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台灣出版:
丁肇強,《中共「國防法」戰略意義初探》,台北:中華戰略協會,1997年。
王文杰,《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出版社,2005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伍學經、顏斯華譯,《The new rational manager》,查理斯.凱普納、班傑明.崔果原著,《問題分析與決策》,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6年。
何思因,《中國大陸研究與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年。
吳玉山等,《後鄧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震撼》,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5年。
巴建敏,〈進一步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國防雜誌》,第207期, 2003年5月。
白雪峰,〈信息化國防動員的主要特點與建設原則〉,《國防雜誌》,第231期,2005年5月。
朱茂群,〈精確化─未來戰爭動員的走向〉,《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任民,〈完善國防動員體制的基本思路〉,《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李乾元,〈適應新世紀新階段使命任務要求-進一步加強國防動員質量建設〉,《國防雜誌》,第247期,2006年9月。
李大清,〈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國防動員建設〉,《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李今偉,〈適應新軍事變革要求─創新國防動員建設思路〉,《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李建飛,〈科技動員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李 鵬等,〈科技潛力調查工作遇到的問題與對策〉,《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邱啟建,〈依托社會科技提高國防後備力量戰鬥力〉,《國防雜誌》,第215期,2004年1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邱達雄,〈努力提高國防後備力量快速動員能力〉,《國防雜誌》,第210期,2003年8月。
余文定、金 甌,〈當前國防動員機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國防雜誌》,第203期,2003年1月。
何銀勝,〈正確認識國防動員體制建設的幾個問題〉,《國防雜誌》,第198期,2002年8月。
俞正聲,〈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努力開創國防動員建設新局面〉,《國防雜誌》,第216期,2004年2月。
孫漢波,〈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求-建立一體化國防動員機制〉,《國防雜誌》,第235期,2005年9月。
高世光,〈試論國防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現實基礎〉,《國防雜誌》,第230期,2005年4月。
徐奎,〈理性地認識和思考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全國大奮戰」〉,《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5期。
崔曉漢,〈要把國防動員建設納入經濟建設發展規劃〉,《國防雜誌》,第224期,2004年10月。
傅慧軍,〈推動新形勢下政治動員的創新發展〉,《中國軍事科學》,第19卷第1期,2006年。
張天翔,〈國家交通戰備辦公室對國防交通工作研究提出新要求〉,《國防雜誌》,第233期,2005年7月。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霍永剛,〈試論江澤民的國防教育思想〉,《國防雜誌》,第228期,2005年2月。
魏玉祥,〈完善國防動員領導指揮體制的幾點思考〉,《國防雜誌》,第229期,2005年3月。
(四)報紙:
中國時報(台灣)
中央日報(台灣)
青年日報(台灣)
聯合報(台灣)
人民日報(大陸)
中國國防報(大陸)
解放軍報(大陸)
政治作戰學校編輯委員會譯,Williams、Fred B. Bryant原著,《軍人、社會與國家安全》,台北:政治作戰學校出版,1995年。
二、英文部分
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Hayek,,F.A.,《The Road to Serfdo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1984).
Lawrence Freedman,<Revolution in Strategic Affairs>,《Adelphi Paper》,no.318(London:IISS,1998)。
Michael Howlett and M. Romesh,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LA Activities Report,《citing Renmin Hai jun》,March,25,1997。
Peter A. Hall. & Rose Mary C.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5(1996)
Stephen D. Krasner,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1, 1(1988)
Stephen D. Krasner, 《Approaches to the state-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Comparative Politics Journal, Vol.16, No.2 (1984)
施哲雄,《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Zhang Panxiong and Chen Yonghui,《New Trends in Future Warfare》,in FBIS-CHI,January 10,1999。
三、網路資源
大紀元網站,http://207.44.240.92
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rpir
中國網,http://202.130.245.40/chinese
中國網16大網站,http://www.pladaily.com
中國參軍人才信息網,http://www.go81.net
中國地方政府網站,http://www1.cei.gov.cn/govinfo/dfzwy1.htm
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index-o.htm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黃光國,《社會及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政大國關中心網站,http://www.iir.nccu.edu.tw
國防大學網站,http://www.ndu.edu.tw
解放軍報網站,http://www.pladaily.com
遠景季刊網站,http://www. future-china.org.tw/csipf/press/
quarterly/quarterly.htm
陳東龍,《中共軍備總覽》,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0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文集-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
張康勳,《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張明睿,《中共的國防戰略發展》,台北:軍事歷史研究部著,199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David Shambaugh(沈大偉)原著,《現代化中共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David Shambaugh原著,《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4年。
曹俊漢,《研究報告寫作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2000年。
2、大陸出版:
丁忠超、鄒承英編著,《新時期徵兵工作概要》,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戰爭動員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冊增補》,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王曉衛,《中國軍事制度史》,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王法安,《馬克斯主義軍制思想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貽志、周錦尉主編,《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02)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王志毅,《武裝力量體制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方寧等,《軍事法制教程》,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1999年。
四川省軍區,《兵員動員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年。
朱慶林,《國民經濟動員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朱小莉,《軍事革命問題的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余起芬,《戰後局部戰爭戰略指導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宋華文,《裝備動員體制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子勇,《戰爭動員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吳秀粦,《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姚廷進、賴銘傳、王亞民,《軍事組織體制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胡光正主編,《中外軍事組織體制比較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姜恩毅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典》(上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袁和平,《中國特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高連升、郭竟炎,《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庫桂生主編,《台灣軍事力量透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許江瑞、方 寧,《國防法概論》,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2002年。
黃宏、洪保秀,《世界新軍事變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研究室,《黨的軍事戰略轉變與人民軍隊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國防》編輯部,《為了打贏明天的戰爭-高技術局部戰爭動員研究文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郭武君,《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郭炎華,《世界強國軍隊建設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陳家剛、薛曉鴻主編,《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陳東營、張旅天,《信息化戰爭軍事裝備動員》,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張羽,《戰爭動員發展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培忠,《軍事理論概要》,北京:藍天出版社,2006年。
張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山新,《軍事法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張理科、王文臣、商則連主編,《人民武裝工作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版。
曾慶祥、姚文懷,《新時期軍事鬥爭與法制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楊春長主編,《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與國防建設的論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
鄧光榮、王文榮,《毛澤東軍事思想辭典》,北京:中共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鴻基,《戰爭動員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
劉志強,《高技術條件下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永強、張復平,《信息化條件下國防動員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劉精松、王祖訓,《跨世紀的國防建設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劉聲鍔、苗林主編,《現代局部戰爭條件下的人民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曉軒,《直擊台灣-台灣軍事觀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錢海皓主編,《軍隊組織編制學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戴鳳秀,《國防動員戰略與對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戴鳳秀,《信息化國防動員概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蘇志榮,《國防體制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二)論文:
王石朋,《從軍事結構面解析後江時期共軍對「三個代表」思想之實踐取向─兼論美伊戰爭後之發展》,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4年。
高明賢,《中共國防動員體系演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2005年。
黃宗志,《中共軍事後勤思想現代化研究》,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4年。
張承猷,《中共「十六大」政治繼承與軍隊角色之分析》,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2年。
(三)期刊:
1、台灣出版:
以理,〈大陸「入世」後對其國防動員工作之影響評估〉,《中共研究》, 36卷10期,2002年10月。
吳建德,〈中共軍事革命對其國防動員之影響〉,《展望與探索》,522期,2002年。
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之人民動員戰力概論〉,《中共研究》, 40卷5期,2006年5月。
黃石,〈改革開放二十年的中共軍事-共軍的建設與發展〉,《中共研究》, 33卷5期,1999年5月。
黃茂嘉,〈中共動員制度之研究〉,《後備學校半年刊》,第32卷第12期,2003年9月。
陳斯喜、劉松山,〈憲法確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經過〉,《法學》,第2期,2001年2月。
2、大陸出版:
王法安,〈發達國家國防動員的立法與體制構建〉,《國防雜誌》,第200期,2002年10月。
王法安,〈動員領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幾個基本範疇〉,《國防雜誌》,第205期, 2003年3月。
王邦杰,〈要切實肩負起國防動員領導責任〉,《國防雜誌》,第193期,2002年3月。
王貴勤,〈大力加強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王美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提升國防動員建設質量〉,《國防雜誌》,第244期,2006年6月。
王樂泉。〈適應形勢任務需要-不斷推動國防動員建設的新發展〉,《國防雜誌》,第223期,2004年9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04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0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