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03
DC FieldValueLanguage
dc.contributor.advisor唐翼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陳碩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n Shuo-Wenen_US
dc.creator陳碩文zh_TW
dc.creatorChen Shuo-Wenen_US
dc.date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09-09-14T03:20:02Z-
dc.date.available2009-09-14T03:20:02Z-
dc.date.issued2009-09-14T03:20:02Z-
dc.identifierG0089151019en_US
dc.identifier.uri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03-
dc.description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89151019zh_TW
dc.description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 要\r\n\r\n回首百年來的五四研究,我們將會發現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一研究議題,在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會點上,不但充滿了豐富的意義,也蘊含各面相與各角度的解讀。五四時期是一多元文化交盪,整合的時期,然而至今為數眾多的研究,不論是將五四運動視為一涉及政治、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學生運動,或者純粹探討文學革命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都不免有將五四開放多元的文化思潮簡化的傾向,且缺乏與世界性思潮比較研究的視野。尤其普遍為許多研究者所習而不察的傾向是忽略了五四思潮除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外,尚包括了對西化充滿反省力量的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他們提倡以中正之眼光,在尊重中國傳統的前提下,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中,1922年創刊的《學衡》諸人,都以提倡保存固有文化以救國為職志,且對於研究發揚國學新知貢獻良多,其中,主編《學衡》的吳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r\n 但是過去的評論者討論這些論爭的出發點,還是多傾向於將吳宓與學衡派以五四新文化的反對者視之,並將他們兩派的論爭,看作是現代和傳統對立,以二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衡》被當作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雜音,是大時代洪流裡的一條小支流。過去這種普遍的看法,往往不能對這些保守的國學學者的學術思想,提出具體的研究,遑論思考其作為激進思潮制衡器的重要意義。在五四人物與思潮的研究中,他們對於吳宓的看法,被研究者因襲沿用了數十年。這種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流論述之所以形成,是在五四多元思潮的交鋒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自有其複雜糾葛的因素,條件與機遇。但近年來,吳宓研究成為一門學術熱點,吳宓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到接續傳統的轉折點。在這一冷一熱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解讀。\r\n 本篇論文之寫作目的,主要乃從整理吳宓的日記、詩文創作及論文出發,試圖研究吳宓的生平、交遊、文學主張及其思想淵源。並透過對吳宓與《學衡》雜誌之研究,重新考察吳宓與《學衡》及新文學運動論爭之間的關係。此外,借由考察吳宓,筆者也希望能從吳宓研究開始,為學者研究五四時期紛歧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空間。\r\n從吳宓這一極具矛盾性的人物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群在五四運動中,一向被忽略漠視的知識份子。這些「吳宓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撰寫中面目模糊,長期受到忽略,然而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形成及其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透過對於文學革命的對立面之個案研究,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性質與意義。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r\n第一章 緒論……………………………………………...…1\r\n一.研究動機\r\n二.研究目的\r\n三.研究方法與範圍\r\n四.前人研究成果檢討\r\n第二章 吳宓生平與時代背景……………………………...12\r\n第一節 吳宓的生平……………………………………………………12\r\n一.幼年時期\r\n二.清華時期\r\n三.留美時期\r\n四.學衡時期\r\n五.清華、武漢外文系時期\r\n六.晚年時期\r\n第二節 吳宓所處的時代………………………………………………19\r\n一.政治思潮\r\n二.社會環境\r\n三.文學背景\r\n第三節 吳宓的交遊……………………………………………………25\r\n一.吳宓與梅光迪\r\n二.吳宓與吳芳吉\r\n三.吳宓與陳寅恪\r\n第三章 吳宓的文學思想…………………………………...41\r\n第一節 吳宓的文學觀與哲學觀………………………………………42\r\n一. 文學觀\r\n二. 哲學觀\r\n第二節 吳宓的文學批評理論…………………………………………53\r\n一.論詩\r\n二.論小說\r\n三.論文學革命\r\n四.論《紅樓夢》\r\n第三節 吳宓的創作……………………………………………………66\r\n一.吳宓的詩\r\n二.吳宓的譯文\r\n第四節 形成吳宓文學觀的因素………………………………………71\r\n一.本人性格與際遇\r\n二.西方文學思想的洗禮\r\n三.中國傳統文學觀的影響\r\n第四章 吳宓的學術淵源…………………………………...79\r\n第一節 關中學術………………………………………………………79\r\n第二節 梁啟超的影響…………………………………………………82\r\n第三節 晚清中體西用學術潮流的影響………………………………85\r\n一.中體西用學術潮流的興起背景\r\n二.中體西用學術思想潮流的幾個派別\r\n三.中體西用學術思潮的內涵\r\n四.吳宓的中西會通觀\r\n第四節 新人文主義的洗禮……………………………………………94\r\n一.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r\n二.白璧德在中國\r\n三.白璧德之文化觀與吳宓之中西會通觀\r\n四.白璧德與吳宓的文學觀\r\n第五章 《學衡》與學衡派………………………………….109\r\n第一節 《學衡》雜誌…………………………………………………109\r\n一. 《學衡》創刊的過程與宗旨\r\n二. 吳宓與《學衡》\r\n三. 《學衡》的作者群\r\n四. 《學衡》內容分析\r\n第二節 學衡派與文學革命的論爭…………………………………..123\r\n一.白話與文言之爭\r\n二.反對文學進化論之說\r\n三.文學形式的新與舊之爭\r\n四.文學創作的模仿與創造之爭\r\n第三節 學衡派的文化成就…………………………………………129\r\n一.整理國學\r\n二.引介西學\r\n第六章 吳宓與學衡派的再考察………………………….141\r\n第一節 吳宓現象的文化意涵……………………………………..141\r\n第二節 吳宓與文化保守主義的再認識……………………………..146\r\n第三節 吳宓及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論爭的性質與意義……..151\r\n第四節 吳宓的歷史地位與評價……………………………………..161\r\n第七章 結論……………………………………………….165\r\n\r\n附錄:吳宓著譯新編目錄…………………………………168\r\n參考書目……………………………………………………178zh_TW
dc.language.isoen_US-
dc.source.uri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19en_US
dc.subject吳宓zh_TW
dc.subject學衡派zh_TW
dc.subject文化保守主義zh_TW
dc.subject新文學運動zh_TW
dc.title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zh_TW
dc.type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書目(先後順序依姓氏筆劃先後排列,同筆劃則依出版年代排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壹. 吳宓與學衡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學衡編者:《學衡》,台北:臺灣學生,民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新青年》依據1988年6月上海書店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語絲》,依據1982年6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思想與時代》,台北:華岡出版公司景印,民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東方雜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民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天津)大公報》,1928-1933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宓:《雨僧詩文集》,台北:地平線出版社,民國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宓:《吳宓日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8年初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宓:《會通派如是說 : 吳宓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新華經銷,1998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杰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舒衡哲: (Schwarcz, Vera):《中國啟蒙運動 : 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臺北市:桂冠,民國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繼凱、劉瑞春選編:《解析吳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繼凱、劉瑞春選編:《追憶吳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民國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台北:中外學月刊社,民國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敬之:《新文學運動的阻力》,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廣州市:廣州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四.保守主義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榮祖:〈文化神州共命人--吳宓與陳寅恪的情誼〉,《歷史月刊》 71期,民8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人傑:〈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期,民86.06,頁95-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貳. 專著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尼斯貝著、邱辛曄譯:《保守主義》,台北:桂冠出版,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葆耕:《釋古與清華學派》,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人物思想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民國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軍寧:《保守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賽西爾著、杜汝楫譯:《保守主義》,台北:商務,民國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五.人文主義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文俊:《人文主義與教育》,臺北市:五南,民7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白璧德著,吳宓等譯:《白璧德與人文主義》,上海:新月書店,民國1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章力生:《人文主義批判》,香港九龍:宣道,1968年增訂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家棟:〈理性的闡揚與理想的重建--中國現代人文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與邏輯進程〉,《哲學與文化》237期,民83.02,頁180-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自清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照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雄:復文,民7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一.文學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烏爾韋克:《人文主義社會哲學》,高雄市:復文,民7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來:《人文主義的視界》,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新華發行,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裘學賢:《人文主義哲學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高雄市:高雄復文,民8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六.文學理稐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蔡筱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返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輯,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輯,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曉江:〈「自然人」與「道德人」--人文主義與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之比較〉,《人文學報》16期,民83.12,頁117-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寅生等編:《王國維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Irving Babbit:《Literature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Essays in Defense of the Humanities》,Boston and New York : Houghton Mifflin Co.,19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 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1982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參. 論文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一.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璦玲:《學衡派對文學革命思潮的反響》,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正良:《新舊文學視野的重整-以《學衡》與《新青年》為焦點的探索與延伸》,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73年初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 適:《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下),台北:長歌,民國8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以愛:《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彬甫:《留美學生對中國文學與教育的影響(民國六年∼三十八年)》,台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 毅:〈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的理想回應-《學衡》派文化觀輯釋〉,《哲學研究》1997年7期,頁27-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二.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一) 五四相關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曉波:〈論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 : 一個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思想史考察〉,《中國論壇》327期,民78.05.10, 頁22-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明仁:〈五四時期的魯迅〉,《中國現代文學理論》5期,民86.03,頁91-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樾:〈後五四時代應持續深層的心靈革命--五四運動八十週年的歷史意義〉,《兩岸文教交流簡訊》17期,民88.05,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方祖燊:〈中國新文學運動(前期)〉,《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5期,1997年3月,台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社,頁5-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 適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皮述民:〈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理論》6期,民86.06,頁209-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浤源:〈評介沈松僑著 〈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 : 兼論社會科學史學研究方法〉,《漢學研究》3卷:1期,民74.06,頁309-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伍曉明:〈自我.藝術.自然-西方浪漫主義與五四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7年2期總31期,1987年5月,北京:作家出版社,頁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錫光:〈晚年的吳宓先生〉,《中國文化》 3期,民79.12,頁112-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鴻召:〈文化與政治的歧途--胡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化月刊》203期,民86.02,頁73-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歐梵:〈五四運動與浪漫主義〉,《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1977年3月,台北,聯經,頁365-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孝悌:〈胡適與整理國故──兼論胡適對中國傳統的態度〉,《食貨月刊(復刊)》,第15卷第5-6期(台北;食貨雜誌社,1985:11),頁52-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建及流變〉,《古今論衡》第3期(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12),頁67-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策縱著、蔡振念譯:〈五四前後的孔教與反孔教運動〉,《大陸雜誌》,76卷:3期,民77.03,頁2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毓寰:《中國文學源流》,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昌龍:〈魯迅的傳統和反傳統思想--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觀察〉,《漢學研究》20期,民81.12,頁193-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昌龍:〈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漢學研究》24期,民83.12,頁63-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昌龍:〈西方文藝思潮與五四〉,《幼獅文藝》499期,民84.07,頁9-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啟彥:〈五四時期嚴復的中西文化觀〉,《漢學研究》28期,民85.12,頁75-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耀椿:〈吳宓的友人與人生觀〉,《國文天地》 110期,民83.07,頁103-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桑兵:〈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歷史研究》第5期(1996:10),頁30-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森:〈五四前後文學社團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理論》5期,民86.03,頁38-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欽忠:〈白話文運動的文化針對性與崇古情結〉,《二十一世紀》1997年12月總44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66-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木杉:〈大陸史學界對五四運動的評價〉,《空大人文學報》1期,民81.04,頁7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方正:〈「五四」是獨特的嗎?--近代中國與歐洲思想轉型的比較〉,《二十一世紀》53期,民88.06,頁3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 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台北:遠流,民國77年9月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無名氏:〈略談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歐化傾向〉, 《文訊月刊》11期,民73.05,頁80-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湯哲聲:〈戊戌到“五四”時期文章體裁的變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8年3期總36期,1988年8月,北京:作家出版社,頁178-1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振華:〈「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從哲學觀點檢討「五四」運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鵝湖》204期,民81.06,頁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克武:〈「五四話語」之反省的再反省--當代大陸思潮與顧昕的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7期,民83.03,頁44-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范旭侖 李洪岩:〈楊絳「吳宓先生與錢鍾書」證偽〉,《當代》136期,民87.12,頁66-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夢溪:〈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一種反省〉,《二十一世紀》10期,民81.04,頁2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歐陽哲生 金安平:〈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8期,民88.09, 頁1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蔡仲德:〈論\"五四\"價值及其□久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30期,民89夏季期,頁109-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賴亮郡:〈李澤厚的五四史觀及其論爭:一個意識形態化歷史論述的觀察〉,《臺東師院學報》9期,民87.04,頁431-4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柯慶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論述》,台北:大安,民國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駱玉明:〈古典與現代之間-胡適、周作人對中國新文學源流的回溯及其中的問題〉,《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總第59期,2000年10月,長沙,湖南師範大學,頁3-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義俊:〈「五四」情結與新儒家的「返本開新」〉,《中國研究》12期,民85.03,頁6-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皮述民、邱燮友等編:《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板橋:駱駝,民國8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於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頁56-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葆耕:〈孤獨的啟蒙者﹣﹣吳宓的文化個性及其歷史命運〉,《中國文化》5期,民80.12,頁74-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尚揚:〈在啟蒙與學術之間:重估「學衡」〉,《二十一世紀》22期,民83.04,頁35-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法理:〈萬里秋旻飛老鶴--吳宓晚年側記〉,《明報月刊》351期,民84.03,頁3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敬之:〈吳宓 (上)〉,《暢流》47:10期,民62.07,頁2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敬之:〈吳宓 (中)〉,《暢流》47:11期,民62.07,頁1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許祖華:〈在逆返中建構的理論形態-論“學衡”、“甲寅”等復古派的文學理論主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1期總38期,198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桂生主編:《時代的錯位與理論的選擇 : 西方近代思潮與中國五四啟蒙思想》,北京 : 清華大學,1989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光煽:《中國現代詩歌史》,濟南:山東大學,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喬衍琯:〈重印〈學衡雜誌〉弁言〉,《書目季刊》 6:1期,民60.09,頁57-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程兆奇:〈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血淚篇--讀〈心香淚酒祭吳宓〉[張紫葛著]〉,《中國研究》29期,民86.08,頁68-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絳:〈吳宓先生與錢鍾書〉,《當代》 136期,民87.12,頁78-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心皇:〈吳宓與毛彥文之戀〉,《自由談》,30:11期,民68.11,頁46-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廣定:〈陳寅恪與「紅樓夢」(悼念陳寅恪先生(1890-1969)逝世三十年)〉,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期,民88.06,頁6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歐陽軍喜:〈論學衡派對新文化運動的批評〉,《清華大學學報》14卷3期總45期,1999年9月,頁54-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謝冰瑩:〈紅學專家吳宓〉,《暢流》,48:3期,民62.09,頁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曠新年:〈學衡派對現代性的反思〉,《二十一世紀》22期,民83.04,頁46-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泉根主編:《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崗:〈歷史中的「學衡」〉,《二十一世紀》28期,民84.04,頁40-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關國:〈晚境堪憐的著名文學教授吳宓〉,《傳記文學》392期,民84.01,頁8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瑞騰:《晚清思想文學論》,台北:漢光,民國8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三) 保守主義相關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Schwartz, B.著、林鎮國譯:〈論保守主義〉,《鵝湖》4卷:2期,民67.08,頁15-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水秉和:〈新保守主義的興起和衰落〉,《當代》23期,民77.03,頁66-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兆軍:〈新保守主義與大陸知識分子〉,《中國論壇》 32卷:10期,民81.07,頁106-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紹光:〈「保守」與「保守主義」〉,《二十一世紀》12期,民81.08,頁135-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錦雀:〈道德與法律--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論辯〉,《公民訓育學報》8期,民88.08,頁295-3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嚴家炎:〈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42期,民86.08,頁129-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宋益清:〈美國保守主義的哲學思想〉,《現代國家》9卷:97期,民62.02,頁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何曉明:〈道統、學統與政統--從牟宗三看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續統情結〉,《孔孟月刊》,39卷:2期,民89.10,頁2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柯義龍:〈保守主義的理論建構〉,《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0期, 民80.06,頁205-2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友漁:〈保守與錯位〉,《二十一世紀》39期,民86.02,頁28-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 庚:《中國文學史》,台北:廣文書局,國7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振國:〈保守主義和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政經轉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23期,民87.11,頁221-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永堂:〈評介瑪麗萊特〈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據點--同治中興〉(1862-1874)〉,《史原》3期,民61.09,頁189-1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郭齊勇:〈試論五四與後五四時期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想〉,《中國文化月刊》121期,民78.11,頁37-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靜:〈「新保守主義」學術取向〉,《二十一世紀》39期,民86.02,頁18-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旅 人:《中國新詩論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文逸:〈新保守主義的崛起〉,《當代》3期,民75.07,頁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肅獻:〈從張之洞的「勸學篇」看晚清的保守主義〉,《食貨月刊》9卷:10期,民國69年1月,頁399-4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毅衡:〈「後學」與中國新保守主義〉,《二十一世紀》27期,民84.02,頁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蔣天樞:《陳寅恪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樂黛雲:〈世界文化對話中的中國現代保守主義〉,《中國文化》1期,民78.12,頁132-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功秦:〈當代中國新保守主義的思想淵源〉,《二十一世紀》40期,民86.04,頁126-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蕭功秦:〈嚴復與近代新保守主義變革思潮〉,《中國研究》2卷:3期,民85.06,頁38-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賴澤涵:〈近代中、美保守主義之比較〉,《世界華學季刊》3卷:1期,民7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錢乘旦:〈英國保守主義的特點及其演進〉,《西洋史集刊》6期,民84.12,頁2-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曉南:〈九○年代「反西化思潮」理路探源--從「後學」論爭談起〉,《東亞季刊》31卷:4期,民89.10,頁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四) 白璧德相關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有成:〈白璧德[Irving Babbitt]與中國〉,《中外文學》231期,民80.08,頁48-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健:〈白璧德與其新人文主義〉,《中央月刊》4期,民62.02,頁13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羅岡、陳春艷編:《梅光迪文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健:〈白璧德(Irving Babbitt)與當代文學批評〉,《中央月刊》6:10期,民63.08,頁74-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健:〈梁實秋先生的人文思想來源: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生平與志業〉,《聯合文學》31期,民76.05,頁38-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五) 人文主義相關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Domenach, Jean-Marie著、傅佩榮譯:〈人文主義在當前文化中的困境〉,《哲學與文化》3:4期,民65.04,頁4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發祥、李岫:《中外文學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榮街:《二十世紀中國詩歌論》,濟南:山東教育,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小島久代作、丁祖威:〈梁實秋與人文主義〉,《聯合文學》31期,民76.05,頁44-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尹雪曼:〈人文主義與民初文壇〉,《國魂》384期,民66.11,頁58-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水秉和:〈知識分子的人文主義傾向〉,《當代》35期,民78.03,頁10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卡爾•耶士培著、陳文華譯:〈一個新的人文主義〉,《新夏月刊》5期,民58.11,頁6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清松、林遠澤整理:〈人文主義與文化發展〉,《中國文化月刊》83期,民75.09,頁62-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顧 昕:《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 : 五四反思與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之爭》,香港 : 牛津大學,1992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林鎮國:〈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期,民88.01,頁197-2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侯健:〈白璧德與其新人文主義〉,《中央月刊》4期,民62.02,頁135-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徐復觀:〈西方的人文主義〉,《國魂》289期,民58.12,頁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孫旗:〈論人文主義與中西文化整合〉,《中華文藝》19:4期,民69.06,頁204-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毓茂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198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尉天驄:〈即使荒原,也該變成沃土!--今天的人文主義者應有的信念〉,《仙人掌雜誌》1期,民66.03,頁127-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 適:《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上),台北:長歌,民國8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立夫:〈孔孟之人文主義思想〉,《孔孟月刊》288期,民75.08,頁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黃人傑:〈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19期,民88.04,頁9-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懋春:〈建立一個新人文主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期,民67.01,頁24-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國賜:〈人文主義哲學與教育〉,《教與學》,14期,民77.10,頁14-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三.吳宓與《學衡》相關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雋飛:〈Humanism﹣﹣希臘哲學的人文主義〉,《自由青年》724期,民78.1,頁48-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楊義:《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台北:業強,民國84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台北:華正書局,民國6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台北:中新書局,民國6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葛賢寧、上官予:《50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民國81年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解志熙等編:《19-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龔鵬程:〈典範轉移的革命 : 五四文學改革的性質與意義〉,《聯合文學》43期,民77.05,頁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出版,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廖超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論爭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7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振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鄭師渠:《晚清國粹派》,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劉炎生:《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歐陽溥存:《中國文學史綱》,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顧 實:《中國文學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二.五四相關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中共中央馬克思等著作編譯局研究室:《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59-1979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民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二) 吳宓與《學衡》相關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宓:《文學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1993年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澤厚、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民國78年5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市 : 四川大學出版發行 : 新華經銷1989年,第一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慶祥、蕭立文校注、羅繼祖審訂:《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芳吉:《白屋吳生詩稿》,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龍牧:《五四時期思想史論》,上海 : 復旦大學,1990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培堯:〈吳宓教授的長聯〉,《中外雜誌》,18:5期,民64.11,頁97-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士朋、劉超驊:《中國現代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呂學海編:《全盤西化言論集》,上海:上海書店,據嶺南大學青年會1934年版影印,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吳學昭:《吳宓自編年譜: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二五年》,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5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民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台北:聯經出版,民國8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出版,民國68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頁5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策縱:《五四運動史》,臺北市 : 桂冠,民國7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周策縱等:《胡適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先驌:《胡先驌先生詩集》,台灣:國立中正大學校友會編印,民國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衛威:《吳宓傳:泣淚青史與絕望情慾的癲狂》,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民89年初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適編:《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台北市 : 長歌出版社,民6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4、6、11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胡逢祥:《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上中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王成聖:〈情詩聖手吳宓戀史〉,《中外雜誌》,19:3期,民65.03,頁18-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夏曉紅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寶明:《啟蒙与革命:\"五四\"激進派的兩難》,上海 : 學林出版社 : 新華發行1998年,第1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堂錡:《黃遵憲及其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民8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張杰、楊燕麗選編:《追憶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1、5、6、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麥發穎編:《全盤西化言論三集》,上海:上海書店,據嶺南大學學生自治會研究出版1936年版影印,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 : 三聯,1992年,第一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朱浤源:〈評介沈松僑著〈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兼論社會科學與史學研究方法〉,《漢學研究》 第5期,民74.06,頁309-3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平原、王楓主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陳美延等編:《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4、6-7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民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曾樂山:《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研究》,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李賦寧、孫天義、蔡恆編:《第一屆吳宓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 明:《五四運動史》,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馮恩榮編:《全盤西化言論續集》,上海:上海書店,據嶺南大學1935年版影印,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出版社,頁70-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湯一介編:《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item.fulltextWith Fulltext-
item.languageiso639-1en_US-
item.openairetypethesis-
item.cerifentitytypePublications-
item.grantfulltextopen-
item.openairecristype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46ec-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simple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