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083
題名: 公部門知識利用之研究-以考選部為例
作者: 蔣安玗
貢獻者: 吳瓊恩
蔣安玗
關鍵詞: 知識利用
知識應用
知識利用模式
知識管理
公部門
knowledge use(/utilization/application/exploitation)
a model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ublic sector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4-Sep-2009
摘要: 知識管理是近年國內外公、私部門甚為流行的管理方法,無論在學術與實務界,對於知識管理已有相當豐富之研究與實務經驗,包括知識管理的導入、實施策略、知識分享、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系統的設計等。惟在當前知識管理的文獻中,鮮少針對公部門知識利用現況與影響知識利用因素進行深入探究。本研究認為,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在於將知識付諸實現,始能產生知識的價值,而非僅是知識的累積。基此,本研究以公部門知識利用作為深入探討的焦點,藉由文獻分析法及檢視個案知識利用現況,歸納影響知識利用之因素,試圖建構公部門知識利用之模式。同時,經由對個案成員進行之深度訪談,深入瞭解個案成員對知識利用的認知及實際應用知識的行為。希冀藉由本研究發現公部門利用內、外部知識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個案或其他公部門參考,俾使知識管理得以務實、有效且永續地發展。\r\n本研究經文獻檢閱,將影響公部門知識利用之因素分從組織文化、組織成員、知識內涵及知識利用技術等四大面向探討,並輔以深度訪談與個案分析後,有以下發現:\r\n一、影響公部門成員知識利用的因素:1.組織文化面向,包括開放性、同儕與主管影響、合作信任氛圍、管理者的授權;2.組織成員面向,包括知識接受者的態度、判斷能力、人際關係、任務性質、時間、習慣、知識提供者的可近性;3.知識面向,包括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觀察性、可試驗性;4.技術面向,包括知識系統的易用性、相容性、輸出品質(儲存、更新及呈現的形式)、知識庫存量及整合性、知識社群的效能、工作者整理知識的技術。\r\n二、知識利用的現況:整體而言,利用組織內部的知識是成員必備的認知、能力與習慣,且透過機關提供之知識利用管道大致能找到日常工作需要的知識。另外,對於與業務有關的外部知識亦趨重視,惟不同單位對外部知識之重視程度則有不同。\r\n本研究最後按所歸納之四大面向,分述個案在知識利用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改進建議。
Recent years,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is a very popular way of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or private organization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hether in the academic field or practical area, there are abundant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cluding introduction of KM, implementing strategy, sharing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desig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Currently, public sectors do not have enough research to find out what a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knowledge utilization. My study acknowledge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KM is to put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and to create the true value of the knowledge, instead of merely accumulation of that. My study focuses on the utilization of KM by public sector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induces factors for knowledge utilization, and attempts to build a model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i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n the meantime, by thorough interview with individuals in the case, we can understand the members’ acknowledgement and practical behavior of knowledge utilization. I hope my study would find out problems while exploi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knowledge in public sector and provide concrete advice to individual in the case study and different government authorities for reference resources in order to develop a more practical, effective and continual knowledge management.\r\nThrough reviewing document, this study discusse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utilization from four areas: organization culture, organization members, knowledge contents and moder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thorough interview and case study, my study discover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r\n1.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knowledge utilization: (1) organization culture: including openness, the influence of coworkers and managers, atmosphere of cooperation and trust, and empowerment of managers; (2) organization members: including the members’ attitude of accepting knowledge, good judg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nature of the mandate, time, habits, accessibility of knowledge providers; (3) knowledge contents: including relative advantage, compatibility, complexity, observability, and trial ability; (4) modern technology: including ease of use, compatibility, the output quality (storage, update and displaying forms), a rich stock of knowledge base and integra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knowledge community, workers’ techniques of organizing knowledge. \r\n2.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using knowledge: generally speaking, every member of the organization requires having the ability and habit to utilize the internal knowledge. The members are capable to us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es to accomplish their daily work. In addition, job related external knowledge will get more emphasis, except the different departments look at the importance of external knowledge differently. \r\nFinally,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problems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knowledge utilization of the case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areas that I have summed up, and offer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第一章  緒論\r\n第一節 研究背景 1\r\n第二節 研究動機 1\r\n第三節 研究目的 2\r\n第四節 研究問題 3\r\n第五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限制 3\r\n壹、 研究途徑 3\r\n貳、 研究方法 3\r\n參、 研究限制 3\r\n第六節 研究範圍 4\r\n第七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4\r\n第二章  文獻探討\r\n第一節 知識與知識管理 6\r\n壹、 知識的定義與分類 6\r\n貳、 知識管理的定義與模式 9\r\n第二節 知識型政府與知識管理 12\r\n壹、 知識型政府的定義與特質 13\r\n貳、 公部門的知識管理 13\r\n參、 小結 14\r\n第三節 知識利用 15\r\n壹、 知識利用的意涵與重要性 16\r\n貳、 知識利用的衡量與策略 18\r\n參、 影響知識利用的因素 21\r\n肆、 小結 37\r\n第四節 知識利用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38\r\n壹、 知識利用的相關理論 38\r\n貳、 知識利用的相關研究 47\r\n第三章  考選部知識利用現況\r\n第一節 推動知識管理過程 51\r\n壹、 目標、策略與時程 51\r\n貳、 推動組織架構 53\r\n第二節 知識社群簡介 54\r\n第三節 知識管理系統簡介 55\r\n第四節 實際參與社群及使用系統發現之問題 61\r\n第四章  研究設計\r\n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r\n第二節 研究對象 64\r\n第三節 深度訪談內容設計 65\r\n壹、 訪談類型 65\r\n貳、 訪談題目說明 66\r\n參、 信度及效度之檢驗 66\r\n第四節 實施方式 68\r\n壹、 訪談對象的聯繫 68\r\n貳、 訪談工具 69\r\n參、 訪談過程 70\r\n第五節 研究倫理 71\r\n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72\r\n壹、 資料分析 72\r\n貳、 結果呈現 72\r\n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r\n第一節 訪談資料編碼過程 73\r\n壹、 定義現象 73\r\n貳、 發展類別及關聯 73\r\n第二節 訪談結果之呈現與分析 76\r\n壹、 知識利用的現況 76\r\n貳、 影響知識利用的面向 77\r\n第六章 結論\r\n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4\r\n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1\r\n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7\r\n參考文獻 \r\n中文部分 119\r\n英文部分 123\r\n網路部分 126\r\n附錄一 與公部門知識管理有關之研究論文 127\r\n附錄二 Maxqda質化資料整理軟體畫面呈現 129\r\n附錄三 訪談題目 130\r\n附錄四 訪談整理稿 13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尤克強(2004)。《知識管理與創新》。臺北市:天下文化。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 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Matthew David & Carole D. Sutton原著)。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鈺惠(2006)。〈政府機關民意信箱導入知識管理之個案研究-以x部門為例〉。佛光大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銘宗(2001)。《服務型政府之知識管理》。臺北市: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王德玲、蔣雪芬 譯(2001)。《看不見的新大陸:知識經濟的四大策略》(大前硏一原著)。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朱斌妤、黎家銘、吳岱儒(2006)。〈政府組織推動知識管理之關鍵因素探討〉。《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3期,頁127-164。
何全德(2004)。〈知識型政府的願景〉。《知識型政府》。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47-66。
何沙崙(2006)。〈公共部門知識管理的推動策略〉。《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3期,頁39-62。
何沙崙、張文熙、周曉雯(2004)。〈行政院研考會知識管理的建構與推展〉。《知識型政府》(頁113-138)。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三靈(2006)。〈從知識管理到組織學習-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的經驗分享〉。《考銓季刊》,第48期,頁34-44。
翁興利(1996)。《公共政策-知識應用與政策制訂》。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馬維銘(2004)。〈影響知識再利用因素的架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素真(2006)。〈公務機關對知識管理之實踐與應用〉。《考銓季刊》,第48期,頁114-124。
張玉文 譯(2000)。《知識管理》(Peter F. Drucker et al.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 勉(2004)。〈知識管理平台之建立與評估-以軍事監察系統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筱雯(2001)。〈知識管理與員工滿意度之個案研究-以中央健保局南區分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許士軍(2002)。〈駛向「組織學習」汪洋大海的南針〉。載於柯雅琪 譯,《組織學習》(Henry Mintzberg等著)。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少娟(2003)。〈北、高市府主計機構知識管理應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彬(2001)。〈知識管理之探究-我國政府研考部門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淑馨 譯(2001)。《資訊革命了什麼?》(John Seely Brown & Paul Duguid原著)。臺北市:先覺出版社。
陳正誠(2005)。〈知識管理系統與使用者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永隆、莊宜昌(2003)。《知識價值鏈》。臺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建陽(2004)。〈人格特質、知識管理認知、專業能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警察機關交通事故處理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琇玲、袁世珮 譯(2005)。《知識管理-啟動你的KM引擎》(Robert H. Buckman原著)。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陳雅仙(2004)。〈影響組織知識再利用之因素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粘榮祥(2006)。〈組織文化對組織知識管理影響的研究-以台中市政府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彭安麗(2004)。〈組織知識管理能力之研究-社會資本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弘彰(1999)。〈知識利用的軟體專案管理環境〉。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粟桂玲(2004)。〈影響知識管理系統持續使用意願之研究-以台中市衛生局為例〉。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畠山芳雄(1983)。《如何做一位傑出的幹部: 幹部必備的七種能力》。臺北巿:輔新出版。
黃貝雯(2005)。〈組織精簡後因應知識流失管理之道〉。《考銓季刊》,第41期,頁164-176。
黃東益(2004)。〈全球治理下政府知識管理的新面向:府際政策學習〉。《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139-153。
黃美蓮(2005)。〈知識管理認知與組織特性對員工知識管理系統使用行為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芬(2003)。〈價值性知識管理與公務人力資源的發展策略-以花蓮縣政府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 維 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Etienne Wenger, Richard McDermott, William M. Snyder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子江、王美音 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合著)。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楊政學(2004)。《知識管理理論、實務與個案》。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政學(2005)。《知識管理學理與實證》。臺北市:揚智文化。
溫源鳳、湯凱喻(2005)。《知識管理-科技、研發、資訊與績效》(初版)。臺北縣五股鄉: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溫源鳳、湯凱喻(2007)。《知識管理-科技、研發、資訊與績效》(再版)。臺北縣五股鄉: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英文部分
葉美春(2006)。〈使用者採用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因素研究─理論模型的比較取向〉。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在職碩專班碩士論文。
詹天保(2004)。〈政府機關應用「知識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為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
漆衛民(2005)。〈知識管理應用於公部門之研究—以中央人事行政機關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齊若蘭 譯(2005)。《目標-簡單而有效的常識管理》(Eliyahu M. Goldratt & Jeff Cox原著)。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宜君(2004)。《公部門知識管理之探討:理論與實務分析》。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劉宜君(2006)。〈社會網絡與公部門個人知識管理之分析〉。《考銓季刊》,第48期,頁64-76。
劉京偉 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原著)。臺北市:商周出版社。
劉昭博(2006)。〈績效評估知識生產在政府知識管理上之產權意涵〉。《考銓季刊》,第48期,頁149-165。
劉秋香(2004)。〈知識管理促動因素與公務人員基本能力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硏究 :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Abell, A. & Oxbrow, N.(2001). Competing with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ge.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蔣雪芬 譯(2003)。《知識煉金術:活用智慧資產為企業謀利》(Thomas A. Stewart原著)。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蔡良文(2006)。〈考試院推動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源運用之分析〉。《考銓季刊》,第48期,頁18-33。
蔡宗宏(2004)。〈知識管理系統成功模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蔡昕晏(2006)。〈知識應用程度與創新能力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科技廠商為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祈賢(2006)。〈知識管理與創新-以公務福利為例〉。《考銓季刊》,第48期,頁99-113。
蔡振昌(2003)。《全球華人知識管理推動實務》。臺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鄭錫鍇(2004)。〈知識型政府的內涵及使命〉。《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24-48。
蕭志彬 譯(2004)。《人本知識管理:有效的決策引導企業走向成功》(Karl M. Wiig原著)。臺北縣板橋市:天使學園網路。
蕭輔傑(2005)。〈公部門知識管理個案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尚義、曾煥秋(2003)。〈華邦知識管理〉。載於蔡振昌(主編)《全球華人知識管理推動實務》(頁309-336)。臺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Alavi, M. & Leidner, D. E.(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謝孟良(2004)。〈知識管理在行政部門應用之系統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謝清佳 審訂(2003)。《知識管理》(Gilbert Probst, Steffen Raub & Kai Romhartdt原著)。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譚大純(2001)。〈知識管理文獻之回顧與前瞻─以知識作業及知識策略為分類基礎〉。《管理評論》,第20卷第4期,頁93-135。
蘇柏州(2000)。〈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Beckman, T. J.(1999).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J. Liebowitz (Ed.),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1st ed.)(pp.1-22), New York: CRC Rress.
Cong, X. & Pandya, K.V. (2003). “Issu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2): 25-33.
Conway, S.(2004). “Knowledge Searching and Services,”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2) (pp.69-83).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Daft, R.L.(2001).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Ohio: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Davenport, T. H. & Prusak, L.(1998).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吳心寧(2002)。〈影響知識管理與行政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縣市政府主計業務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Daft, R. L. & Lengel, R. H.(1986).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 32 (5): 554-571.
Debowski, S.(2006). Knowledge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
Earl, M. J.(1997). “Knowledge as Strategy: Reflections on Skandia International and Shorko Films,” In L. Prusak(Ed.),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pp.1-15). Newton, MA: Butterworth-Heinemann.
Ford, D. P.(2003).“Trus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Seeds of Success,”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 (pp.553-575).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Gilbert, M. & Gordey-Hayes, M.(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301-312.
Gray, P. & Tehrani, S.(2004). “Technologies for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2) (pp.109-127).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Handzic, M. & Zhou, A. Z.(2005).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Integration Approach. Oxford, U.K.: Chandos Pub.
Hansen, M. T., Nohria N. & Tierney, T.(1999).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2): 106-116.
Hildebrand, C.(1995). “Information mapping: guiding principles,” CIO, 8(18): 60-64.
Holsapple, C. W. & Singh M.(2004).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2) (pp.215-252).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吳 定(2003)。〈建構中央政府知識管理制度芻議〉。《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7輯》(頁413-427)。臺北市:銓敘部。
Jennex, M. E. & Olfman, L.(2003). “Organization Memory, ”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 (pp.207-234).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Kayworth, T. & Leidner, D.(2003)“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Knowledge Resource,” In C. W. Holsapple(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Vol.1) (pp.235-252). Berlin; New York:Springer.
Leavit, H. J. (1964). Managerial psychology (rev. ed.).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Malhotra, Y.(2001). “Organizational Controls as Enablers and Constraints in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mplement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ershey, PA: Idea Group Publishing.
McAdam, R. & McCreedy, S.(1999). “A Critical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s,”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Bradford, West Yorkshire: MCB University Press. 6(3): 91-100.
Nonaka Ikujiro & Takeuchi Hirotaka.(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O’Dell, C. S. & Grayson, C. J.(1998), If Only We Kno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 New York: Free Press.
O’Dell, C., Elliott, S. & Hubert C. (2004).“Achiev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Outcomes,”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2) (pp.253-287).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O’Leary, D. E.(2004).“Technologies for Knowledge Assimilation,”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2) (pp.30-46).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Pfeffer, J. & Sutton, R. I.(2000).The knowing-doing gap : how smart companies 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吳宜珊(2004)。〈公部門知識管理應用與行政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地政機關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Probst, G., Raub S, & Romhardt K.(2000). Managing Knowledge: Building Blocks for Success.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Inc.
Quintas, P., Lefrere, P., Jones, G.(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June: 385-391.
Robbins, S. P. & Coulter, M.,(2007). Management ( 9th ed.). Peason Edua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Rogers, E. M.(1973).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Family Planning.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r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Sena, J.A. & Shani, A.B.(1999).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reation: Towards an Alternative Frameork,” In J. Liebowitz (Ed.), Knowledge Management Handbook(1st ed.)(pp.8.1-16 ). New York: CRC Rress.
Spek, R. & Spijkervet, A.(1997). “Knowledge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pp.31-35). New York: CRC Press.
吳岱儒、朱斌妤(2005)。〈公私部門知識管理模式之比較〉,發表於2005年10月28日臺中技術學院第一屆流通與全球運籌論文學術研討會。
Smith, H. A., & McKeen, J. D.(2003). “Creating and Facilit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C. W. Holsapple (Ed.) ,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1) (pp.393-407). Berlin; New York:Springer.
Smith, H. A., & McKeen, J. D.(2004).“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The State of Current Practice,”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2) (pp.395-410).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Tannenbaum, S. I. & Alliger, G. M.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Clarifying the Key Issues. IL: IHRIM.
Tiwana, A.(2002).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 Orchestrating IT, Strategy, and Knowledge Platforms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PTR,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Tsui, E.(2004). “Tracking the Role and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oftware,”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2) (pp. 5-27). Berlin; New York:Springer.
Venkatesh, V. & Davis, F. D.(2000).“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Wigg, K. M. & Jooste, A.(2004). “Exploiting Knowledge for Productivity Gains,” In C. W. Holsapple (Ed.),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2) (pp. 289-308). Berlin; New York:Springer.
Zack, M. H.(1999).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0(4): 45-58.
網站部分
徐仁輝(1997)。「公私管理之比較」,發表於龔祖遂文教基金會、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辦之公共管理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公教資訊季刊2卷1期,頁35-43。2008年2月17日取自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網址:http://cc.shu.edu.tw/~ppm/file/t_hsu_021.doc
吳承芬(2000)。《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Matsutaro Morita & Tomohiro Takanashi原著)。臺北市:小知堂文化。
黃朝盟(2006)。電子化政府對於公務機關的影響評估。2008年2月2日取自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C-095-128.htm。
劉宜君(2003)。政策知識管理與社會網絡-政府部門政策知識網絡之初探。2008年2月2日取自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92年7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old.npf.org.tw/monthly/0303/theme-086.htm。
劉宜君(2008)。推動知識管理的「三劍客」-意願、焦點與能力。2008年3月1日取自T & D飛訊第65期,國家文官培訓所。網址: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990b9141fd7f938003bbd9703468453c.pdf。
蕭乃沂(2001)。化民意為施政知識:智慧型政府必備的能力。2008年2月2日取自國政評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R-090-028.htm。
吳欣蓓(2001)。〈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對工作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質的評鑑與硏究》(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臺北縣新店市:桂冠。
吳炯龍(2002)。〈知識管理系統功能之需求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姮樺(2003)。〈公共組織的知識管理─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機關知識管理之實證調查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璋信(2004)。〈縣市政府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與知識管理認知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恩(2006)。《行政學》(三版)。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餘俠、黃忠真、周曉雯、邱承旭、鄭志宏(2004)。〈知識型政府的特質〉。《知識型政府》(頁29-46)。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元傑(2005)。〈地方政府建構知識創造模式與導入知識管理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政府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田樹 譯(2003)。〈腦力盤點有效防堵企業知識的流失〉(David W. DeLon & Thomas O. Mann 原著)。《EMBA世界經理文摘》,第203期,頁71-77。
李祐榮(2001)。〈知識管理系統接受度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嵩賢(2006)。〈知識管理與創新-以公務福利為例〉。《考銓季刊》,第48期,頁77-98。
李璁娀(2005)。〈知識管理與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鍵壕(2003)。〈高雄市公務人員對知識管理系統之科技接受度〉。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昇陽(2003)。〈學習型組織應用知識管理平台之實證研究〉。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曉雯、盛淑華、鄭安授(2004)。〈政府機關知識管理的應用實例〉。《知識型政府》(頁87-111)。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初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林東清(2007)。《知識管理》(再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林彥君(2005)。〈知識類型應用程度、知識分享機制與製造彈性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科技廠商為例〉。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良(2000)。〈知識管理在公部門應用之研究-以電子化政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項翔(2003)。〈知識管理系統創新擴散之研究-整合階段與因素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嘉誠(2004a)。〈知識型政府的意涵〉。《知識型政府》(頁3-27)。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嘉誠(2004b)。〈知識型政府的理念〉。《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5-20。
邱子恆(2006)。《知識管理與知識組織》。臺北市 : 文華出版社。
柯雅琪 譯(2002)。〈能言善道的陷阱〉(J. Pfeffer & Robert I. Sutton,1999原著)。《組織學習》。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柯雅琪 譯(2002)。〈您的知識管理策略為何?〉(Morten T. Hansen, Nitin Nohria, & Thomas Tierney原著)。《組織學習》。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育忠 譯(2005)。《知識管理》(Tiwana Amrit原著)。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幼慧 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瑋珊 譯(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用運用知識》(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 原著)。臺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徐大皓(2001)。〈知識開發、知識利用與組織改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6256006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6006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