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368
題名: 台灣市民社會與民主化之研究(1980-2000)
作者: 馮瑞傑
Fong, Ruey-jay
貢獻者: 陳鴻瑜
馮瑞傑
Fong, Ruey-jay
關鍵詞: 市民社會
市民社會組織
民主化
新興中產階級
解嚴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摘要: 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之前,威權黨國機器藉由土地改革、侍從主義、統合架構的治理機制完全壓抑了市民社會茁長的空間。19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國內外主客環境的鉅幅變遷,使政府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支配力呈現了鬆動的情況,並導致威權轉型與政治解嚴的結果。從自主性、影響力和公共性等指標觀察市民社會的發展,發現此時台灣市民社會乃有趨於活絡的現象。\r\n 分析台灣市民社會在1980年代蓬勃的原因,在外部因素方面,有美國「中國政策」的調整、美國對台灣人權狀況的關心、中共改革開放的壓力,和台灣在國際體系中屬於「半邊陲」國家的特性;在內部因素方面,則有政治反對力量的參與、就業型態的改變、教育程度的提昇、經濟型態與所得消費的改變、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刺激等,而另一不可忽視的因素,則是社會上新興中產階級的形成。\r\n 在政府威權轉型的過渡期間,因為市民社會帶領民眾衝撞黨國體制的經驗,使民眾從僅能接受統治的順民蛻變成為積極參與的市民。再者,隨著市民社會組織質與量的發展,它們無論是在公共議題倡導、公部門運作的監督、行政人才的儲備,或是積極的取代政府職能上,都呈現出其對台灣民主化的重要貢獻。\r\n 在台灣現今正歷經民主鞏固之際,而市民社會組織影響的範圍大體上只侷限在特定或單一的法令政策,對於全民層次或整體社會的影響力,反不如政府輪替之前而呈現出停滯甚至微弱的情況。總之,當前的市民社會在社會自由和社會福利的領域裡,已然呈現出它具體的貢獻,而在民主深化和鞏固的課題上,則仍留待未來的努力。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民國83年)。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9年)。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勞工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民國75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國78年)。
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七十七年經濟年報-邁向自由化之路(台北:行政院經建會,民國78年)。
教育部,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教育部,民國85年)。
顧玉玲,「工人參政的經驗檢討-專訪方來進」,收錄於邱毓斌編,勞工運動與政治參與(高雄:高雄市勞工局,2003年)。
(二)專書部分
鄭宇碩、羅金義編,政治學新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0年)。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1988年)。
蕭全政著,「台灣威權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A.G. Frank著,「低度發展的發展—依賴理論的基本假設」,收錄於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民國74年)。
蕭新煌,「民間社會的反支配性格」,收錄於氏著,台灣未來的趨勢(台北: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1989年)。
蕭新煌,「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主編,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1989年)。
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民國78年)。
蕭新煌,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民國79年)。
蕭新煌,台灣非營利部門-現狀、新動向和未來發展(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民國88年)。
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2000年)。
顧長永著,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民國89年)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台北:稻鄉,民國87年)。
顧忠華,「公民社會在台灣的成形經驗」,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週年「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研討會」論文,1999年9月16、17日。
(三)期刊論文
刁曼蓬,「柴松林-永遠的大俠」,康健雜誌(台北),第48期,2002年11月,頁175-184。
王紹光,「關於『市民社會』的幾點思考」,二十一世紀(台北),第8期,1991年,頁102-114。
江炳倫,「政黨與政黨體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台北),第62期,1991年,頁109-135。
自主工聯會訊,第4、5期合刊,1992年5月。
何明修,「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公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評」,思與言(台北),第36卷第4期,1998年,頁193-230。
三民主義百萬冊印發委員會印發,三民主義-增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4年)。
何增科,「公民社會與文化領導權:葛蘭西的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4期,1993年,頁28-33。
李建昌,「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
李義駿,「從公民社會觀點對社區工作模式的初步建構」,台灣社會發展研究學刊(台北),第6卷第1期,2002年,1-30頁。
李碧涵,「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台北),第12期,1994年,頁245-282。
金赫來,「韓國志工部門的政治經濟學」,亞洲研究(香港),第26期,1998年4月,頁24-48。
吳介民,「政治轉型期的社會抗議:臺灣1980年代」,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79年。
吳旻倉,「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林佳龍,「威權侍從主義下的臺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2卷第1期,1989年,頁117-144。
徐振國,「從威權統合論到新國家論的轉折和檢討」,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4卷第2期,2000年,頁1-27。。
徐振國,「台灣『商郊』顯示的前現代國家特性和政商關係」,東吳政治學報(台北),第12期,2001年,頁113-140。
大衛•凱普蘭(Kaplan, David E.)著,新新聞編輯小組譯,龍之火 江南案始末與國民黨海外間諜活動(台北:新新聞,民國82年)。
郭國文,「民主化時期的國家與工運(1993-2000)」,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晉芬,「核心與依賴經濟產業結構的關係與影響」,歐美研究(台北),第26卷第2期,1996年6月,頁1-31。
張麗芬,「公營事業工會大聯盟推動工作最新進度報導」,中華電信工會(台北),第2期,2003年12月,頁104-105。
陳怡仲,「台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曾連豐,「美國普遍化優惠關稅制度」,美國月刊(台北),2卷5期,民國75年,頁86-103。
趙守博,「外籍勞工的引進及因應對策」,理論與政策(台北),第8卷第1期,1993年,頁57-75。
鄧正來,「台灣民間社會語式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第5期,1993年,頁88-102。
潘啟生,「台灣地區政治抗爭事件 1977-1988」,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蕭全政,「國家發展會議的定位與意義」,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1卷第2期,2000年,頁3-14。
顧忠華,「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36期,1999年12月,頁123-146。
公平正義聯盟小冊,泛紫主張-咱的主張,咱的夢。
顧忠華,「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台灣社會學研究(台北),第4期,2000年7月,頁145-189。
(四)報章部分
王姵雯,「學者咸認:勞運打下民主根基 政治力是否介入?是否消褪?專家意見分歧」,《台灣日報》,民國92年09月26日,13版。
邢慕寰,「趁早拋棄新重商主義的包袱」,《工商時報》,民國77年11月15日,2、4版。
汪文豪、徐國淦,「詹澈 堅持扮演在野社運角色」,《聯合報》,民國93年4月19日11版。
李艾佳,「從社運流氓到第三部門」,《中國時報》,民國91年12月21日15版。
吳景祥,張偉珏「豐客 遭解僱員工呼籲力爭 惟迴響不大場面冷清」,《自立晚報》,民國78年02月03日,3版
林志隆,「台灣農權的復健進程」,《自立晚報》,民國77年07月11日,9版。
林照真,「主動參與 新興民間社會力」,《中國時報》,民國91年10月24日,13版。
官鴻志,「執政黨重視工運 擬增列勞工綱領」,《自立晚報》,民國77年07月05日,3版。
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文化,民國67年)。
張廖萬堅,「516 跨國大行動」,《自立晚報》,民國77年05月06日,3版。
張廖萬堅,「農會選舉冒出黑馬打破壟斷 農運團體小有斬獲逐步造勢」,《自立晚報》,民國78年02月18日,3版。
張廖萬堅,「正視農運團體主張 建立農村與農民的自主性」,《自立晚報》,民國78年05月17日,3版。
張廖萬堅,「兩大農頭對話錄-訪街頭官司下的林國華與林豐喜」,《自立晚報》,民國78年05月18日,3版。
張廖萬堅,「街頭運動後的猛醒-農運宜釐清面貌後在出發」,《自立晚報》,民國78年05月19日,3版。
陳春暉,「聲援遠紡 紡織團體出擊」,《自立晚報》,民國78年05月15日3版。
顧燕翎,「呼喚臺灣婦運主體」,《中國時報》,民國90年10月23日,15版。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部分
Amsden, Alice H.,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vans, Peter B.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王作榮(計畫主持),台灣經濟發展與制度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經建會,民國77年)。
Badie, Bertrand and Birnbaum, Pierre, The Sociology of th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3)
Bell, Daniel, ”Liberalism in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 in Bell, Daniel ed., The Winding Passage (New York: Basic Book, Inc., 1980)
Birnbaum, P. States and Collective Action: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Bobbie , N., “Gramsci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John Keane ed.,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 Verso, 1988)
Bueler, William M., U.S. China Policy and the Problem of Taiwan (Bueler: 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71)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EPD),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1992
Cohen, Jean L. and Arato, Andrew,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Eisenstadt, S, N., ”The Study of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nd Recent Development in Sociology Theory, ” in Eisenstadt, S. N. and Roniger, Louis ed., Political Clientelism, Patrona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1981)
Hansmann, H. B., ”Econo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in Powell, W.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 1987)
Held, David, Modesl of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7)
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收錄於行政院勞委會綜合規劃處主編,勞工政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勞委會,民國80年)。
Hirst, Paul, Associative Democracy: New For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1994)
Hsiao, H. H. Michael, “The New Reformism: Private Philanthropy in Taiwan in the 1980s,” in Baron, Barnett ed., Philanthropy and Dynamics of Change in West and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1991)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6)
Keane, John, “Despotism and Democracy,” in Keane, John ed.,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 Verso, 1988)
Keane, John,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Verso, 1988)
Lipset, Seymour M., Political Man, expended edi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Lipson, Leslie, The Great Issue of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5)
MacFarquhar, Roderick,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72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1972)
O’Donnell, G., ”Tensions in the B-A State and the Question of Democracy, ” in Collier, David ed., The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in Latin Americ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
O’Connor, Guillermo, and Schmitter, Philippe C.,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民國82年)。
O’Connor, Guillermo; Schmitter, Philippe C.; and Whitehead, Laurence eds.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Perrow, Charles, ”Inside and Beyond Demystifying Organization, ” in Cruber, M. L. ed.,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Human Servic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erlmutter, Amos, Modern Authoritarian Rule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utnam, Robert D., Leonardi, Robert and Nanetti, Refaella Y.,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ye, Lucian,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rzeworski, Adam,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in Guillermo O’Donnel and Schmitter, Philippe C. ed.,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Salamon, Lester.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 in Powell, W. 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alamon, L. M., Beyond Privatizatio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ction (Washington, D. C.: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1989)
Sayer, Andrew,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A Critique (Oxford: Blackwell 1995)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王曾才編著,西洋近世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
Stepan, Alfred, ”State Power and the strength of civil society in Southern Cone of Latin America,” in Evans, Peter, Rueschemeyer, Dietrich, and Skocpol, Theda,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Weisbrod, Burton A.,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a Three-Sector Economy, ” in Rose-Ackerman, S. ed., The Economy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Weisbrod, Burton A.,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Weiss, J. H., ”Donation: Can They Reduce a Donor’s Welfare,” in Rose-Ackerman, S. ed., The Economy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二)期刊論文
Block, Fred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Socialist Revolution, Vol7, No.3, May-June(1977), pp. 6-28.
Diamond, Larry, ”Towar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5, No.3 (1994), pp. 1-27.
Jenkins, J. Craig,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3), pp. 527-553.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No.2, January(1984), pp. 223-246.
王德睦,「台灣的人口轉型、人口老化與貧窮」,收錄於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2年)。
Lin, Chia-lung “Path to Democracy: Taiwa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Ma, Shu-Yun, “The Chinese Discourse on Civil Societ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8, June(1994), pp. 180-192.
Rustow, Dankwart A.,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 Comparative Politics, April(1970), pp. 337-363.
Salamon, Lester. M.,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 Foreign Affairs, 73(4) (1994), pp. 109-122.
Schmitter, Philippe,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 Review of Politics, Vol.36(1974), pp. 85-131.
Winckle, Edwin 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1984), pp. 481-499.
三、網站部分
內政部網站http://www.moi.gov.tw/W3/stat/handbook/list.html
民視新聞網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520.htm
福爾摩沙資訊站http://taiwan.wufi.org/news/rls0121.htm
Wilson, Graham K.著,王鐵生譯,利益團體(台北:五南,民國82年)。
簡錫堦,「台灣工運的新思維」,《勞動者電子報》,網站http://labor.ngo.org.tw
皮以書,中國婦女運動(台北:婦聯畫刊社,民國61年)。
石元康,「公民社會與民主」,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編,公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1998年)。
田弘茂著,李晴暉、丁連財譯,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民國81年)。
伊慶春、簡文吟著,「台灣的家庭與變遷」,收錄於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2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1年)。
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1999年)。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1989年)。
朱雲漢,「政治抗爭與民主秩序重建」,收錄祝萍主編,社會重建(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0年)。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幼獅,民國63年)。
沈宗瑞,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出版社,2001年)。
阮銘、林若雩等著,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出版,民國89年)。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民國81年)。
李英明、張亞中主編,林琳文著,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1997年)。
李普賽(Lipset, S. M.)著,張明貴譯,政治人(台北:桂冠,民國73年)。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Schmitter, Philippe C.著,林本炫譯,「民間社會與民主鞏固:有關亞洲社會的十個命題與九項思考」,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余世芳主編,十年耕耘,鮮花綻放-臺灣銀行員工會奮戰史(台北:中華民國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民國92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林佳龍,「比較兩岸的政體轉型」以及「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收錄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Robbins, Stephen P.著,林泉源譯,管理學(台北:驚聲,民國74年)。
林嘉誠、朱浤源編著,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民國79年)。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民國81年)。
杭之,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冊)(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Port, Donatella della著,苗延威譯,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民國91年)。
范珍輝、江亮演、江林英基、黃維憲編著,社會運動(台北:空中大學,民國88年)。
范雲,「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中的工運領導」,收錄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2000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1994年)。
胡佛、朱雲漢、文正仁(Chung-in Moon)著,李文志譯,「台灣與南韓民主化過程中的國際面向分析」,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哈伯馬斯著,曹衛東、劉北城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年)。
南方朔,台灣政治的深層批判(台北:風雲時代,1994年)。
Blair, T.著,馬永成、陳其邁譯,顛覆左右-新世代的第三條路(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8年)。
馬凱等著,台灣經濟何處去(台北:卓越出版社,1990年)。
Moore, Wilbert E.著,俞景蘧譯,社會變遷(台北:巨流,民國77年)。
唐耐心(Tucker, Nancy B.)著,不確定的友情(台北:新新聞,民國84年)。
徐火炎,「多元主義與民主政治:被俘虜的政府與民眾」,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中山所,1998年)。
徐正光,「社會運動的理性運作」,收錄祝萍主編,社會重建(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0年)。
徐正光,「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民國78年)。
徐正光、蕭新煌,「瞭解台灣的社會與國家」,收錄於氏著,台灣的社會與國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徐雅菁主編,薪火相傳 勇敢前行-勵馨十五年真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03年)。
浦薛鳳,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莊雅仲,「社會運動作為一種志業:199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網絡的形成」,收錄於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重建想像的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文化基金會,2003年)。
孫一信、林幸君、郭姝孜編,父母深情 永不放棄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10週年紀念特刊(台北: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1年)。
殷允芃、尹萍、周慧菁等著,發現台灣(下)(台北:天下雜誌社,1992年)。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台北:正中,民國75年)。
郭博文,「弗格森社會哲學論述」,收錄於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中研院,1997年)。
傅立業,我國政府支出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五南,1995年)。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民國79年)。
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2年)。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合著,經濟學《下冊》(台北:翰蘆,1995年)。
Linz, Juan J., Stepan, Alfred著,張佑宗譯,「邁向鞏固的民主體制」,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民國88年)。
Smolar, Aleksander,黃玄銘譯,「共產主義後的民間社會─從反對黨到原子化」,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民國82年)。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民國84年)。
陳美伶、李太正、陳連順合著,民法入門(台北:月旦,1996年)。
陳忠信,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年)。
陳忠信,「台灣社會傳統與現代因素的競賽:公民社會出現了嗎?」收錄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編,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台北:時報,2000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年)。
陳秉璋、陳信木,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民國82年)。
陳榮灼等編,當代社會政治理論(台北:巨流,民國75年)。
陳鴻瑜著,台灣-邁向亞太整合時代的新角色(台北:台灣書店,民國85年)。
陳鴻瑜,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北:翰蘆,2000年)。
賀希費德(Hirschfeld, Gerhard)著,蘇付伊、丁庭宇譯,統治菁英、中產階級與平民(台北:桂冠,1987年)。
湯恩比(Toynbee, Arnold)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上)(台北:桂冠,民國67年)。
湯德宗,「司法審查與台灣威權體制的變遷」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報告:1985-1987(台北: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民國78年)。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出版社,1994年)。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編,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Heywood, Andrew著,楊日清、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社會問題-1991版(台北:巨流,民國80年)。
蔡東杰,台灣與墨西哥民主化之比較(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91年)。
蔡清彥、陳志龍等著,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台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0年)。
Diamond, Larry等著,廖益興譯,「民主鞏固的追求」,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O’Donnell, Guillermo著,廖益興譯,「關於民主鞏固的迷思」,收錄於田弘茂、朱雲漢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鄧正來、J.C.亞歷山大編,國家與公民社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Huntington, S. P.著,劉軍寧譯,第3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1996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726100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6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