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738
題名: 我國國家生物技術研究機構技術移轉機制之探討
作者: 張正平
Chang, Cheng-Ping
貢獻者: 吳豐祥<br>孫遠釗
張正平
Chang, Cheng-Ping
關鍵詞: 生物技術
生技產業
技術移轉
研究機構
技術交易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生技產業為典型的高附加價值、知識導向型產業。由政策面來看,生技產業是我國兩兆雙星計畫中所勾畫出的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國際間生技產業發展迅速,帶領生技產業走向多元化的發展。然而,我國在這股趨勢洪流中,整體生技產業的發展上並不蓬勃。本研究針對國內從事生物技術研發的重要的研究機構,對於該研究機構在生物技術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技術移轉機制上進行探討,其目的不在於比較各研究機構獲得了多少件專利,技術移轉了多少件項目,而是著重於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官、學、研之間的互動及分工關係上的探討。\n\n本研究中的每個研究機構在組織定位、發展歷程、技術類型、組織文化等皆不盡相同,但在我國生技產業發展上皆扮演重要且關鍵角色。希望能藉由個案研究比較分析出各單位在運作機制上的相似處與不同處,更加釐清各研究機構在整個國家創新體系及產業發展的角色與位置。研究目的包括:1. 瞭解研究機構在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技術移轉上的運作機制。 2. 探討推動國內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機構與產業界間連結互動有的關鍵因素。 3. 在研究機構的策略發展和遇到的困難,對於機構內部組織上與政府生技產業政策的推動上給予適當建議。\n\n本研究以研究機構技術移轉單位的『運作流程』、『產研連結』、『技轉策略與個案』三個主要構面來探討我國研究機構在生物技術移轉上的機制。研究方式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及質化研究法,深度訪談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四間研究機構的技轉單位主管與技轉專員,獲得以下結論:\n1. 技轉單位需要得到機構高層的支持,同時很多重要的技轉案會採跨單位的專案形式為之,整個技轉過程需要跨領域的團隊合作。\n2. 在技轉單位內部的運作上,近年開始有將專利業務與技術推廣業務分開之改變,這樣的改變效果短時間還不是很明顯。\n3. 專利申請維護的預算也普遍成為技轉單位當下遇到的問題之一。研究機構著重於專利品質,以更貼近產業與市場需求,進而強化技術移轉之成效。\n\n4. 國內在技術移轉後的相互回饋機制略顯不足,仍須再建立更細緻的互動機制來強化後續的技術商品化。\n\n5. 現階段國內生技產業發展不蓬勃,也沒有成功的個案公司,廠商普遍經營困難。研究機構在生物技術移轉會給予比較大的彈性,讓技術繼續開發下去為原則。\n\n6. 技術移轉是相當複雜與專業性高的領域,與市場互動至關密切。而政府在政策上應放在著眼於公平交易與經濟發展方面。現今經濟部已經廢除研發成果『專屬授權』限制的相關規定。然而,在研發成果『境外實施』上的政策法令,仍有許多爭議有待政府重視與鬆綁法令。
參考文獻: 一、 英文文獻
Bartholomew, S. (1997), “National Systems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8 No. 2, pp.241-266.
Brook, H. (1966), National Science Policy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novation, Washington D.C., NSF.
Cho, K.R. (1988), “Issues of Compensation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Licensing”, M.I.R., Vol.28 pp.70-79.
Cutler, W. G. (1991), “Acquiring Technology from Outsid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34(3), pp.36-45.
Hayami, Y., & Ruttan, V. W. (1971).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among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4), pp.895-911.
Lambe, C. J.& Spekman, R. E. (1997), “Alliances,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14, pp.102-116.
Madu, C. N. (1989), “Transfer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Critical Factors for Succes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22(14), pp.115-124.
McDonald, D.W. & Leahey, H.S. (1985), “Licensing has a Role in 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ning”, Research Management Vol. 28: 35-40.
Millman, A. F. (1983), “Licen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Decision, Vol. 21(3), pp.3-16.
Mogavero, L. N. and Shane, R. S., (1982),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New York: Marcel Dekler Inc.
Ounjian, M. L. and Came, E. B.(1987), “A Study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echnology Transfer in a Multilocation Multibusiness Unit Corpor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 34(3), pp.194-201.
Piper, W. S. and Naghshpour, S. (1996), “Government Technology Transfer: The Effective Use of Both Push and Pull Market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2(1), pp.85-94.
Robert, E.B. and Mizouchi, R. (1989), “Inter-firm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The Case of Japanese Bio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4(1), pp.49-61.
Robinson, R.D. (1988),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heory, Issues and Practice, Cambridge, Mass: Ballinger.
Roger, E. M. (1972),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Introduc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85-101.
Samli, A. C. (1985), The General Model in Technology Transfer: Geographic, Economic, Cultural, and Technical Dimension, Westport Connecticut:Quorum Books, pp.3-16
Shidan, D. (1984),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in Intemational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he Developing Economic, Vol 22, pp.32-41.
Shih,Y.C., Liang, C.M., Barnard,R. (2006), “ Identification of Success and Failure Factor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in Biotechnology: Case Studies and Surveys from Academia Sinica in Taiwan.”, Int. J.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mercialization Vol. 5, pp.157-180.
Souder, W.E. (1987),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 Lexington, MA:D.C. Health and Company.
Tan, R. R. (1996), “Success Criteria and Success Factor for External Technology Transfer Projects”,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7(2), pp.45-56.
Teece, D. J. (1977). “Technology Transfer by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87(2), pp.242-261.
Tibor, K. (2003), “Technology Transfer: A Contextual Approach.” J.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 28, pp.149-158, 2003.
Yin, R. K. (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Newbury Park, CA: Sage.
Yin, R. K. (1993),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二、 中文文獻
方世杰(1996),企業技術交易模式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方賢齊(1988),『技術移轉之基本概念』,機械工業雜誌,1988年7月,頁89-90。
王昭懿(2001),『技術授權機制探討以美國NIH技術移轉辦公室(OTT)為例』,2001美國東部新經濟探索參訪心得發表會,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生技產業白皮書(2002),行政院生技產業推動小組,2002年9月,經濟部工業局。
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3),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田蔚成主編(1996),生物技術,台北:九州圖書文物。
江晃榮(2001),生技產業發展大競賽—台灣與鄰近國家的比較:日本生技產業發展政策及現況,生物科技知識經濟網。
網址:http://www.bionet.org.tw/innovation/new_19.html。
朱博湧、熊杏華、林裕凌、劉子衙(2005),『非營利研發機構之智慧資本與績效評估—工研院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22(3),頁277-293。
吳思華、許牧彥、劉江彬、吳豐祥(2002),『技術交易服務業發展願景規劃』,工業局委託研究計畫,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執行。
李素華(2000),『美國二OOO年技術移轉商業化法案』,全方位技術移轉,書泉出版社,頁42-45。
李雅萍(2000),『我國科技研發成果相關法制趨勢研析』,全方位技術移轉,書泉出版社,頁20-42。
周延鵬、官欣雨(2006),『台灣研發機構智慧財產的營運模式與行銷機制』,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四卷第一期,頁63-90。
林佳樺(2003),影響技術授權價格因素之研究-以製藥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施至鴻、楊益昇(2000),『美國國家技術移轉中心簡介』,全方位技術移轉,書泉出版社,頁92-97。
孫智麗(2000),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策略,台灣經濟研究院出版。
孫遠釗(2005),『智慧財產權之境外授權與實施—美國國家健康總署技術移轉實例研究』,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委託研究計畫,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執行。
高志道、江晃榮(1991),『美日生物技術的競賽—兼談我國發展生技的困境』,科學月刊,1991年4月,頁264-271。
張婷媛(2004),『產學研合作支援產業發展新契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7),頁34-46。
梁啟銘(2001),『他山之石—中研院之技術移轉』,生物醫學報導,2001年9月,頁10-15。
梁啟銘、謝幸娟(2004),『生物技術智慧財產權之保護與推廣』,後基因時代之生物技術。
陳昭義(2004),『政府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政策與輔導措施』,工程,93年4月,頁9-14。
陳哲宏、陳逸南、謝銘洋、徐宏昇(1998),專利法解讀,元照出版社。
曾信超、王文賢(1993),『研究機構技術移轉之探討-以工研院為例』,促進產業升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
曾建勳(1984),技術移轉對產業開發之影響-我國機械工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馮震宇(2004),『專利商品化模式之探討』,智慧財產權,第六十五期,93年5月,頁5-21。
黃宗能、陳素娟(2000),『建構技術移轉環境』,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卷第二期,頁74-99。
黃宗能、陳素娟(2004),『創造智財價值—大學與研究機構智財商業化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7),頁47-53。
楊擴舉(2004),建構技術交易中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擴舉(2006),『建構技術交易中心制度之研究—以我國現況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95年2月,頁37-65。
趙瑀(1995),政府科技專案技術移轉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江彬、吳豐祥、許牧彥(2003),『台灣技術交易服務業廠商之經營管理初探』,兩岸科技創新與智慧財產產業化研討會,頁73-95。
劉江彬、耿筠(1996),『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移轉案例』,歐美技術移轉與智慧財產權管理,國立政治大學科技政策與法律系列論文輯(一),頁23-33。
劉江彬、黃俊英(2004),智慧財產管理總論,華泰文化出版社。
劉常勇(1998),『我國大陸地區科研成果轉移情形研究』,台研兩岸前瞻探索,第四期,台灣綜合研究院,頁105-137。
鄭淑穎、黃宗能(2000),『美、日技術移轉機制及對我國之啟示』,產業論壇,89年7月,頁27-50。
薛又軒(2001),研發成果商品化—大學技轉中心運作模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羅麗珠(2004),『生技智財權之有價化運用策略』,工程,93年4月,頁15-22。
嚴麗娟譯(2001),生物科技大商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譯自:
Cynthia R.R.(2001), From Alchemy to IPO: Big Rewards and New Chances in the Business of Bio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 Ballinger.
蕭國峰、陳柄滄、劉光洲、王曉梅、黃鳳仁、甘秉川(2004),由美國經驗論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策略,科技背景跨領域高級人才計畫海外培訓成果發表會,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執行。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9365201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652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11101.pdf36.89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2.pdf355.84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3.pdf12.75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4.pdf10.45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5.pdf18.18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6.pdf149.4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7.pdf26.5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8.pdf126.88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09.pdf55.8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10.pdf18.12 kBAdobe PDF2View/Open
011111.pdf127.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