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23
題名: 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
作者: 陳怡文
貢獻者: 馮朝霖
陳怡文
關鍵詞: 轉化性知識份子
社區大學
批判教育學
質性研究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摘要: 本論文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作為轉化性知識份子的社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上的真實歷程。研究的對象經立意挑選,皆為在社區大學授課五年以上且深具批判性之講師。而所探討的主題,著重在其如何進行批判性教學,以及在此歷程中,自身的反思、批判與展望。\n其研究結果分析,三位老師的實踐歷程有其共通性也有其相異之處。其共同特質在於三者的個人學習歷程,皆有相當的自主性,其所教授內容皆為教師本身真正所熱愛,故自然能散發出生命力影響同學;另外,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也是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因素,這三位老師都願意相信學生,也願意自我調整,教學其實是個師生互信與改變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每個老師都有他清楚的意識型態,而在這清楚的選擇下,以新經驗的提供來解放記憶、對抗文本,期待透過這些衝擊與反省讓學生重新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主體性的建立除了反思也需要有行動,兩者合而為一的實踐,不分有形無形,都應該被肯定。\n而在困難與挑戰部分,三位老師處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則有所不同。一開始的困難,來自彼此生命世界既有的落差,如何讓知識與學生的生命產生有意義連結,是必須面對的挑戰,而當知識與生命產生連結之後,如何破除學生長久以來的自卑感、恢復自信,以對生活產生正向的影響,進而讓重新建立的價值觀溶入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知行合一的實踐,則是最終的考驗。\n最後,研究者於反思與建議中提出,批判教育學的實踐必須建立在希望的美學之上,唯有在「邂逅」、「投契」與「參化」的過程中,建立起充滿希望與信任的師生關係,才有可能打破這個社會壓迫與被壓迫的二元對立關係,而要促成這樣的關係,不只是社區大學的教師,包括社大所有的工作者都應該是轉化型的知識份子,在自由的保障下,共同重建立以「合作」取代「孤立/競爭」的學校文化,讓社區大學的發展,真正為台灣帶來進步的力量。
參考文獻: 王秋絨(民85)。包魯˙弗雷勒文盲教育模式的運用評析,教育研究資訊,4(4),頁139-147。
王嘉陵(民92)。從Giroux的批判教育學觀點反省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教育研究資訊,11(3),頁3-21。
安東尼奧˙葛蘭西(民77)。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翻譯。獄中札記。新店:谷風。
武金正(民80)。解放神學,脈絡中的詮釋。台北:光啟。
李奉儒(民92)。P.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頁1-30。
杜文仁(民88)。人生佛教與瑜珈方法,載於華梵大學第三次佛儒會通論文集。
杜文仁(民93a)。決對不要縱容現代的少正卯,新新聞,878,頁102-109。
杜文仁(民93b)。社區大學的核心課程與公民社會,載於政治大學優質世界公民通識教育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頁54-73。
保羅˙弗萊雷著(民90),顧建新、趙友華、何曙榮譯。被壓迫者教育學30週年紀念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珮儀(民90)。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A.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46,頁1-27。
何兆武譯(民89)。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
林昱貞(民91)。批判教育學在台灣:發展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4),頁1-25。
彼得˙麥克拉倫著(民92)陳巨擘、蕭昭君譯,-批判教育學導論-校園生活。台北:巨流。
柏拉圖著(民91),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
胡幼慧、姚美華(民85)。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做收集資料、登陸與分析?載於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譯(民89)。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唐君毅(民44)。人生之體驗續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唐君毅(民63)。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葉子勝(民92)。Giroux 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對台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誌庭(民91)。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48(4),頁27-52。
雪莉˙雪莉阿南達慕提吉著(民72),李淑蘭譯。至上意識與直覺科學。台北:阿南達瑪珈。
莊明貞(民93)。激進民主與社會正義的導航者,教育研究月刊,121,頁120-126。
郭丁熒(民86)。師院學生社會流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7(2),頁181-197。
符碧真(民88)。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頁377-397。
陳淑芳(民90)。一群「實習幼兒」的短期就學經驗:另類教育實習方式和方法省思,應用心理研究,12,頁133-171。
馮至(民74)。論歌德。上海:文藝。
馮朝霖(民90)。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第三屆「近代中國文化之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馮朝霖(民89)。主體性困境對教育的挑戰—Lyotard哲學與教育思想初探。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民92)。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發表於第一屆社會理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批判教育學。屏東:屏東師院。
黃武雄(民89)。我們要辦怎樣的社區大學。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際運作(一)。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武雄(民86)。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楊巧玲(民90)。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頁44-56。
楊潤根(民92)。發現論語。北京:華夏。
赫塞著(民91)。林秋蘭譯。玻璃珠遊戲。台北:遠景。
劉炯錫(民92)。南島社區大學原住民課程的源起、過程、成效檢討與展望。載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153-165。
蔡其達(民78)。葛蘭西文化霸權概念之探討。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傳暉(民92)。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載於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頁94-98。
蔡傳暉(民93)。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修養」的教育,載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三年度第二期選課手冊。
哈里斯著(民87)。蕭秀玲、王淑燕、沈台訓譯。人類學導論。台北:五南。
鍾秀梅(民92)。社大與農民團體合作待克服之問題。社大開學,13,頁37-40。
Aronowitz S.& Giroux H. A.(1987). Education under siege, New York:Bergin&Garvey.
Freire, P.(1998).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 Democracy, and Civil Courage, Lanham•Boulder•New York•Oxfor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Giroux, H. A.(1988). Teacher as intellectual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Bergin&Garve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8715201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15201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201301.pdf76.29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2.pdf143.05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3.pdf140.75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4.pdf99.57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5.pdf394.83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6.pdf318.39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7.pdf975.55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8.pdf343.24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09.pdf150 kBAdobe PDF2View/Open
15201310.pdf222.73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