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53
題名: 另類學校中的人權教育之研究:以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為例
作者: 翁凱婷
貢獻者: 馮朝霖
翁凱婷
關鍵詞: 人權
人權教育
質性研究
另類教育
人權文化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人權觀念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價值,歷經長遠的演化過程,如今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人類尊嚴的普世價值。然而,人權觀念必須藉著學習、傳承而普遍推廣,是以「教育」即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時至今日,人權教育的推動被認為是建構一個尊重人類價值的人性化社會,所必須且迫切需要的實踐途徑,因此人權教育現今已納入正式課程的一環,並積極的全面推動於校園中。然而,在小學階段的傳統體制內學校,仍受到管理主義的影響,使得人權教育的推動受到侷限,而校園裡普遍存在許多不利人權教育發展的因素,這些均將導致人權教育的推動不易。\n倘若傳統體制內學校,累積了那麼多阻礙人權教育發展的因素,那我們是否可在其他不同型態的教育場域裡,找到不同的參照?基於上述種種緣由,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將研究的主軸鎖定在:從關心人權教育的議題出發,試圖從另類的教育場域裡,尋找不同的教育參照。\n種籽學苑,一所迷你又異於體制內教育型態的另類學校,他們對我們的價值,就是提供一個另類的想像、營造一個新的故事。而新的故事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考基準點,這樣的差異,刺激我們從盲目的生活中覺醒。從種籽的經驗裡,我們可看出一個校園人權文化的建立,其實是需要具備一些理念上的堅持與確認,及校園整體制度及條件上的配合,而這些條件均可提供我們作為突破實踐人權教育困境的出路:一、相信人的價值;二、反省生命的勇氣並積極加以改變;三、教師間同儕團體的互動與支持;四、小班小校提供人權文化實踐的條件。如果我們相信教育能為人帶來希望、轉變與夢想,那麼另類的對照就像一面明鏡,讓長久以來封閉的教育型態與系統,得到改變與轉化的機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Almaas, A. H.,胡茵夢譯(2004)。鑽石途徑Ⅰ。台北:心靈工坊。
Antoine de, S.,曲愛琳譯(1996)。小王子。台北:萬象。
Bogdan, R. C. & Biklen, S. K.,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Bruner, J.著,宋文里譯(2003)。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Carspecken, P. F,鄭同僚審訂(2003)。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誌:理論與實務指南。台北:高等教育。
Corey, G.,李茂興譯(1996)。諮商與心理治療。台北:揚智。
Johnson, A. G.著,成令方等譯 (2001)。見樹又見林。台北:群學。
Schultz, D. & Schultz, S. E.著,陳文正等譯,丁興祥校閱(1997)。人格理論。台北:揚智。
Ferguson, M.,廖世德譯(1993)。寶瓶同謀。新店:方智。
Freire, P.,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Greenberg, G.,丁凡譯(1997)。瑟谷傳奇。台北:遠流。
Krishnamurti,張南星譯(1995)。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
Maxwell,J. A.,高熏芳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Neill, A. S.,王克難譯(1994)。夏山學校。台北:遠流。
Orlin, T. S.,邱詩琪譯(1999)。聯合國與人權教育。教育研究雙月刊,65,67-76。
Pike,G. & Selby, D.,余伯權,蕭阿勤譯(1998)。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台北:遠流。
Rogers,C. R.著,宋文里譯(1990)。成為一個人。台北:桂冠。
Ronald E. K.著,薛曉華譯,盧美貴審定(2002)。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Runyan, W. M.著,丁興祥等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台北:遠流。
Russell,B. A. W,江燕譯(1997)。真與愛—羅素散文集。上海:新華。
Strauss, A. & Corbin, J.,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Tillich, P.著,王作虹、成顯聰譯(1990)。存在的勇氣。台北:遠流。
Vos, J.& Dryden, G.,林麗寬譯(1997)。學習革命。台北:中國生產力。
丁凡(1997)。以天地為師、以師為友。載於李雅卿,種籽手記序文。台北:遠流。
丁興祥、賴誠斌(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運用:典範與方法。載於馮朝霖、簡楚瑛主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77-106頁)。台北:五南。
中國人權協會主編(2004)。2004年台灣地區人權指標研究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王秋萍(2002)。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簡介。教育研究月刊,102,138-142。
王秀津(2001)。小學階段實施人權教育經驗分享。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205-218頁)。台北:師大。
王雅各(2001)。縱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5-36。
王瑞賢(1996)。追求安靜的教室生活?—教師潛在教育學之分析。教育資訊研究,4(4),1-12。
台灣人權促進會(1996)。台灣人權報告書。台北:台灣人權促進會。
羊憶蓉 (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余德慧(2001)。現象詮釋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沈長庚(1999)。人權觀念與二二八事件。載於中國時報(1999年2月25日)。
杜小真(1994)。勒維納斯。台北:遠流。
李國偉(1996)。教育基本法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8,8-11。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台北:遠流。
李雅卿(2004)。乖孩子的傷˙最重。台北:遠流。
李天健(1998)。他們,一群教育理想的播種人—台灣理念學校三部曲。人本教育札記,106,77-86。
李章瑋(2000)。兒童人權教育的迷失。教育研究月刊,78,38-43。
李新鄉(2002)。探索學校組織的轉運手—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研究。教育研究月刊,95,31-42。
邱靜怡(2006)。台灣社會脈絡下教師對人權概念之看法。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君等(2005)。中小學銜接的行動與力量—故事之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55-74。
林子儀(1996)。評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9,4-8。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26頁)。台北:巨流。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59-172頁)。台北:巨流。
俞懿嫻(2000)。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1-46頁)。台北:五南。
袁志君、蔡明殿(2003)。大學教育課程中的人權課程規劃研究。載於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153-158。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6頁)。台北:巨流。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永和(1999)。適當的處罰。師友月刊,381,29-32。
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燕、陳舜芬(2002)。台灣沙卡學校另類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6),133-152。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六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人權教育—推廣與深根。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中小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瀞文(2003)。遇見環境教育的「唐吉訶德」:一個教育菜鳥與一位資深教師的生命旅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2003)。質性資料分析、詮釋與撰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質性研究工作坊成果摘要。教育研究資訊,11(4),頁159-172。
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遠流。
黃武雄(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黃武雄(2003a)。教改怎麼辦(上):教改的架構與菁英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06,53-56。
黃武雄(2003b)。教改怎麼辦(中):底層部分的改造。教育研究月刊,106,57-69。
馮朝霖(2001a)。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性—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216。
馮朝霖(2001b)。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馮朝霖(2001c)。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雙月刊,73,94-103。
馮朝霖(2002)。「希望的種籽」撒往何處?。載於馮朝霖審訂,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序。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再版)。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4a)審訂。21世紀人權教育(上)原文序。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4b)。各級學校人權評估項目之建立與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2000010)。台北:教育部
馮朝霖(2004c)。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1,5-12。
馮朝霖(2004d)。各級學校人權評估項目之建立與研究。載於人權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110-135。
湯梅英(1999a)。人權保障與人權教育:小學階段人權教育之研究Ⅱ。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133-002-F11)。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湯梅英 (1999b)。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73,40-51。
單文經(2004)。論革新課程實驗之難成。教育研究集刊,50(1),1-32。
曾慧佳、徐筱菁(2004)。世界各國推動學校人權教育之比較研究。載於人權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77-88。
傅佩榮(1994)。心靈的曙光。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傅木龍(2003)。從「破與立」建構師資培育機構之人權新文化。載於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159-174。
楊茂秀(1999)。我們教室有鬼。台北:遠流。
鄭新輝(1997)。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0,389-415。
蔣興儀、燕珍宜(2001)。人權發展的張力與意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3,72-81。
蔡英文(2002)。人權之議題。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123-160頁)。台北:桂冠。。
劉世閔、 吳育偉(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公平與績效的雙刃劍。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9-40。
劉唯玉(1999)。一位實習教師對學生與學生管教觀點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1),81-97。
蕭昭君(1996)。質性研究教育中的主觀—坦然面對與監控。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9。
薛曉華(2003)。尋覓後山海芋的春天—一個家長參與田園小學中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的對話。台灣本土經驗再出發。創新與創造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95-222頁)。台北:巨流。
二、 西文
Adler, P. A. & Adler, P. (1994). 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377-392). Thousand Oaks, CA: Sage.
Borg, W. R.& Gall,D. M.(1989).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5th ed.).N.Y.:Longman.
Bruner, J. (2002).Making stories: Law, literature, life.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s.
Freire, P. (1998)。 Pedagogy of Freedom: 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Boston: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Gold, R.(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217-223.
Hursh, D.(1995). Developing discourses and structures to support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reform-working both ends. In S. E. Noffke & R. B. Stevenson (Eds.),
Levine, M.(1980).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s a research method: An analysis of Bernstein and Woodward’s All the President’s Men. American Psychologist,35,626-638.
Lister, I.(1984).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tarsbourg:Council of Europ ,DECS/EGT(84/27)ED261924.
Osler, A. & Starkey, H.(1994).Fundamental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for human rights: A Europe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3(3),349-359.
Osler, A. & Starkey, H.(1996).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4), 177-194.
Ray, D. & Tarrow, N. B.(1987).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An overview.In Tarrow, N. B.(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NY:Pergramon Press.
Sarbin, T. R.(Ed.)(1986).Narrative psychology: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Praeger.
Seck, M.(1990). A plea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Africa.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11,283-299.
Shafer, S. M.(1987).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Tarrow, N. B.(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NY:Pergramon Press.
Tarrow, N. B.(Ed.)(1987).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Oxford/New York: Pergamon Press.
UNESCO (1994).Preparation of a plan of action for a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human right education.General Assembly Economical Social Council.
Warren-Sohlberg, L. (1993). The school transitions project: A comprehensaiv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motional & Behavioral Disorders,1(1),65-70.
Witherell, C., & Noddings, N.(1991). Prologue: An invitation to our readers. In C. Witherell & N. Noddings (Eds.), Stories lives tell (pp.1-12).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2152011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2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2011101.pdf40.63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2.pdf60.33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3.pdf107.81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4.pdf81.52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5.pdf456.48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6.pdf418.61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7.pdf493.57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8.pdf443.19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09.pdf410.16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10.pdf680.15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11.pdf150.4 kBAdobe PDF2View/Open
52011112.pdf364.79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