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47
題名: 我國有線電視系統公用頻道節目內涵之研究-以台北市公共頻道為例
作者: 江雅慧
貢獻者: 陳清河
江雅慧
關鍵詞: 公用頻道
台北市公共頻道
媒體公共論域
多文化主義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基於有線電視系統多頻道資源及其準公用事業之責任,有線廣播電視法規定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需提供公用頻道,以落實媒介接近使用權,其積極目的在保障言論自由,保障民眾擁有表達意見之管道,促進社會多元發展。理論上,公用頻道作為公共論域之角色甚明,實務上,期待有線電視公用頻道能結合有線電視區域性特色,對保存區域內的文化以及對區域內民眾的教育,能展現區域性媒體功能,對社區發展有所貢獻。爰此,有線電視公用頻道的節目內涵及對該頻道節目內容的檢核指標,自與媒體公共論域理論及媒介多元化理念關係甚巨。\n\n 本文從公用頻道的理念出發,探討媒體公共論域理論以及多文化主義論說,作為公用頻道結構面的探討,並結合區域性媒體於實務面所應具備的功能,提出對公用頻道節目內涵的建議,復以媒介多元化指標作為評鑑公用頻道內容表現之依據。\n\n 最後舉台北市公共頻道為例,探討其營運情形與節目表現,作為理論與實務的對照。台北市公共頻道因已具備相對完整的監督機制,經費來源,頻道播出流程等,故以此為例,統計分析該頻道在開播第二年起一年半間所有之申請單位及節目內容,以來源面向、內容面向、議題面向三項指標檢核台北市公共頻道多元化的表現,完整呈現台北市公共頻道節目內容現況,最後回歸公共論域理論與多文化主義論說,提出對我國公用頻道經營之建議。
Based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mi-utility and the resource of multi-channel in cable operator, Cable Radio and Television Law regularizes the cable operator is obliged to provide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right which accessing the media. The positive purpose is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to protect the channel which people can express their opinions, to facilitate the various developments in the society.\n\n Theoretically,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is done as the role of the public sphere ; practically, it is expected that it can be combined the features of the cable operator, to preserve community cultures and educate community citizens as well as to develop the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media. Therefore, the contents of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concern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belief of multiculturalism very closely.\n\n This essay starts from studying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multiculturalism . Meanwhile, it combines the functions of community media in practice . Finally, taking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in Taipei city as the example, to study the operat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ograms a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inally, citing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multiculturalism again in order to submit the suggestions of operating for the public access channel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念萱(2001)。<與誰相共?台灣公共媒體公共性的紮根法研究-以公 共電視公眾近用節目為主>,傳播社群與社會整合研討會,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
江明修(1997)。<談公共利益的實際內涵>,《公務人員月刊》,第11期,頁2。
吳宜蓁(1996)。<媒介接近使用權的實踐-初探我國有線電視公益頻道的規範與問題>,《傳播文化》,第4期,頁19-32。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吳宜蓁(1998)。<有線電視公用頻道與社區意識:描繪一個「公用頻道運作中心」的藍圖>,《新聞學研究》,第56集,頁219-235。
李秀珠(1996)。<有線電視產業升級與法規政策之研究>,《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4期,頁25-44。
李念祖(1995)。<廣播電視法修正立法關於接近使用媒體權論 淺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64號解釋>,《法令月刊》,第46卷,第2期,頁21-25。
沈樹華(1999)。《哈伯馬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儀(1988)。<言論自由之理論基礎>,《台大法學論叢》,第18卷,第1期,頁239-254。
林子儀(1991)。<論接近使用媒體權>,《新聞學研究》,第45集,頁1-23。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出版社。
林福岳(1998)。<社區媒介定位的再思考:從社區媒介的社區認同功能論談起>,《新聞學研究》,第56集,頁155-173。
姜孝慈(1995)。《有線電視頻道使用之研究-論我國「免費頻道」的政策與實際》。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孝慈(1997)。<免費頻道政策>,《新聞學研究》,第55集,頁40-75。
徐火炎(1996)。<多元主義與民主政治:被俘虜的政府與民眾>,多元主義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
陳一香(1999)。<媒介多元化意涵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58集,頁141-169。
陳世敏(1991)。<國家與廣電頻道使用權的分析:「論有限頻道,無限使用」>,《新聞學研究》,第45集,頁25-37。
陳世敏(1989)。<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新聞學研究》,第41集,頁25-46。
程予誠(1995)。《線纜傳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錦華(2003)。《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張錦華(1997)。<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1期。
張錦華(1998)。<多文化主義與原住民傳播權益-以澳洲的原住民傳播為例>,《台大新聞論壇》,5卷,頁37-60。
黃葳葳(1988)。<非商業廣播頻道節目走向分析-以宗教社區電台為例>,《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4期,頁71-113。
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楊孝嶸(1995)。<社區有線電視網絡之規劃與社區意識之凝聚>,《社區發展季刊》,第96期,頁90-94。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近用媒介權>,《新聞學研究》,第45集,頁39-56。
鄭瑞城等著(1993)。《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鄭凱方(1997)。《我國有線電視「公益頻道」經營之研究》。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管理與頻道規劃策略》。台北:正中書局。
盧非易(1995)。《有線電視 無限文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蘇 蘅(2000)。<媒體近用與普及>,媒體資訊與國家發展研討會,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主辦。
二、英文部分
Aufderheide,P.(1991).Public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8:168-183.
Aufderheide,P.(1992).Cable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2(1):52-65.
Eastman,S.T.,Head,S.W.,&Klein,L.(1985).Broadcast/Cable Programming:Strategies and Practices.Belmont,CA:Wadsworth.
Fuller,L.T.(1984).Public Access Cable Television:A Case Study on Source,Content,Audience,Producers,and Rule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Microfilms University.
Fuller,L.K.(1994).Community Tele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CN:Greenwood Press.
Habermas,J.(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Cambridge:Polity Press.
Johnson,F.August(1991).Exploring Historical Roots of Access.Community Television Review.p.4.
McQuail,D.(1992).Media Performance: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London:Sage Publication.
McQuail,D.(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
Porter,G.S.&Banks,M.J.(1988).Cable public Access as a public forum.Journalism Quarterly.65(1):39-45
Wurtzel,A.(1974).The electronic neighbor:A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 access channel programming on a New York city cable television system.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Chicago,Illinois).
Young,I.M.(1990).Justice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89453008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45300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5300801.pdf47.44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2.pdf21.72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3.pdf48.66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4.pdf60.32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5.pdf26.58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6.pdf142.96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7.pdf157.95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8.pdf65.47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09.pdf67.15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10.pdf28.53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11.pdf109.73 kBAdobe PDF2View/Open
45300812.pdf356.91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