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15
題名: 中國流通業的開放與韓國廠商的對策:以內銷流通領域為中心
作者: 趙顯埈
Cho, Hyun-jun
貢獻者: 魏艾
Wei, Ai
趙顯埈
Cho, Hyun-jun
關鍵詞: 流通業
中國大陸
韓國
內銷
廠商
外商投資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明中國流通業開放帶來的以上重大變化和影響的實質,並揭示韓商利用開放時機應採取的策略。作為韓國人本人認爲,韓國對中國經濟的研究中,對流通領域的研究相對薄弱,因此本課題研究更具必要性。特別是正處於體制轉型期的中國流通業的系統、結構、制度及環境,與韓國相比有許多的不同點,因此需要進行深層次的研究。\n中國以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爲契機,正在進行全方位的擴大開放,將於2006年實現流通業的全面性的開放。近來韓國企業對中投資形態,從出口導向型的當地生産爲主逐步向注重當地銷售型轉變;這種趨勢下,也要求深入研究中國的流通業。\n本研究的範圍爲工業消費品的零售流通業,著眼點圍繞外國投資的製造業企業的當地銷售流通途徑問題展開邏輯。其理由是韓國企業對中投資企業大部分是製造業企業,專門從事流通的企業是極少數,因此製造企業的投資企業對流通問題的研究需要大。同時,本研究從外國企業進入中國流通市場角度,著眼點放在「流通渠道」的研究。\n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首先,充分參考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尤其是中國的中文資料,如報紙、有關流通的專業雜誌、其他調查研究報告等。同時注重臺灣的中文資料,其理由一是臺灣對中國研究有多年的積累;二是臺灣對中國投資多爲勞動力密集型中小製造業企業,與韓國有可比性;三是在電子、IT、服裝、食品等領域,臺灣與韓國有競爭與互補性。\n其次,進行了案例調查和當地調查。關於部分臺灣企業進入中國內銷流通市場的案例和現狀,通過文獻資料分析和歸納。韓國企業的案例和現狀,同時進行文獻調查和當地調查。當地調查的時間是2002年11月。\n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是流通産業論、流通管理論、市場行銷理論等。在研究進入中國內銷流通市場的案例和方案時,採用了所謂「4P」(産品、價格、流通渠道、促銷)分析框架。\n\n與韓國國內外既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的關注重點不在於現狀介紹,乃在於動態變化分析;著重揭示中國式的結構和特徵;對市場進入案例做了理論性的歸納整理;與進入中國的韓國企業有關人士進行了深入採訪;進行了不同行業的案例比較。同時,力圖利用了中文資料和第一手資料。\n本研究基於流通管理理論和市場行銷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案例,提出韓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戰略。同時考慮到韓國中小企業的資訊收集分析能力薄弱的狀況,重點整理提出了中小企業的進入戰略及韓國政府支援中小企業政策的若干要點。此外,本研究注意到中國成爲世界性生産基地的同時成爲流通基地的可能性,提出了韓國政府對中經濟合作方向、「東北亞商務中心」設想等方面的政策建議。
The Liberaliz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Korea`s Strategy\n Hyun-jun Cho\n\n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changes and effects related to the liberaliz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and to suggest some strategie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accruing from the liberalization. Several recent important trends related to the liberaliz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are as follow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liberalization of its distribution industry was initiated by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With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 vast market and lower production costs, China is becoming a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distribution industry, accessing China`s domestic marke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 objective of foreign investment to China.\n Since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has been highly protected in the past, its liberalization is generating substantial changes. As distribution functions as a linkag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economic circulation, its liberalization is producing multi-faceted effects. In terms of foreign economic exchange, the liberalization offers foreign enterprise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to expand trade and investment into China; foreign-invested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are particularly undergoing crucial changes related to value chain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procurement, marketing, logistics, after-sales services,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ndwagon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liberaliz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affects the global commodity chain and glob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while facilitating intra-regional economic exchange in East Asia.\n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places more importance on dynamic structural change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n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hinese distribution industry. Accession to the WTO is especially noted and analyzed as a critical factor, in that the degree of liberalization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ar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China`s protocol of accession to the WTO. Meanwhile, a vast rapidly growing domestic market, transitional economic system, immense territor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 to the Chinese situation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direction of its distribution industry.\n With regards to the case study on distribution businesses managed by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both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 employing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to analyz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results. Through such analyses, some useful strategies and devices are offered for Korean companies hoping to enter China`s domestic market. Those strategies are divided into ones for cop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distribution industry and ones for the so-called `4 Ps` of marketing -- products, prices, place, and promotions.\nLastly, this paper takes note of China`s emergence as a glob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base. The liberalization of China`s distribution industry may pose some serious dangers, the so-called `China shocks,` as well as present vast market opportunities. In this regard, the paper makes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Korean government to help its enterprises (particular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to direct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China and to implement the vision of `becoming the business hub of Northeast Asia.`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書冊及小論文
1. 卜妙金主編(2001),《分銷渠道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頁3~4。
2. 丁俊發主編(2000),《中國加入WTO—流通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 丁俊發、張緒昌主編(1998),《跨世紀的中國流通發展戰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1~31。
4. 中國國研網宏觀經濟研究室編撰(2001),「我國商業零售業發展分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www.drcnet.com.cn),8月31日登載。
5. 中國國家計委長期規劃和産業政策司(1996),《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400題解答》,北京:經濟科技出版社,頁16。
6. 中華經濟研究院(1998),《兩岸産業分工之研究—産品內銷通路之研究》,臺北。
7. 王檢貴(2002),「勞動與資本雙重過剩」,《經濟要參》,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2年,第22期,頁 38~39。
8. 方寶慶、劉汝駒(2002),《大陸開店實戰手冊》,臺北:中國生産力中心,頁 271~273。
9. 江小涓(2003),「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促進經濟發展」,《人民日報》,北京,2月17日,第9面。
10. 江小涓(2002),「我國對外投資和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 “十五”期間的趨勢和戰略」,《經濟研究參考》,北京,第73期(總第1649期),頁19~31。
11. 江丙坤(2002),「當前台灣經濟情勢、問題與對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台北,(http://www.npf.org.tw/Symposium/s91/2002-10-9.ppt -- 2003年9月23日查到的)。
12. 汪洋(2002),「打破市場分割,健全統一市場」,《經濟要參》,第26期,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頁2~5。
13. 李兆熙(2002),「我國企業應對入世做什麽」,《經濟要參》,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第11期,頁8~13。
14. 李善同、侯永志、翟凡(2003),「未來5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預測」,《經濟研究參考》,第2期(總第1674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頁51~60。
15. 何慕、張雲飛(2002),「診治渠道的病」,《中國商貿》,北京,第3期,頁 28~32。
16. 宋則(2003),「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www.drcnet.com.cn),北京,4月14日登載。
17. 宋國誠(2000),「新制度主義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一個分析框架的運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2期。
18. 吳立民、方文章(2001),《大陸內銷市場經營策略》,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19. 金永生(2002),《流通産業組織論》,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頁49~50、100。
20. 林毅夫、蔡肪、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頁i~xxvi。
21. 胡浩(2001),《流通•金融•制度創新》,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77~178。
22. 俞可平編(2001),《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臺北縣新店市: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頁 iii~9。
23. 徐中孟、姜守危、許宏濤(2001),《行銷中國》,臺北:商周出版,頁 61~82、167~188。
24. 莫榮(2002),「我國城鎮事業率已達7%」,《經濟要參》, 北京,第14期,頁34~35。
25. 耿慶武(2001),《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頁243~262.
26. 國家計委經貿流通司(2001),「“九五”國內市場回顧」,《中國商貿》,北京,第1期,頁33。
27. 國家信息中心(2000),「“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增長格局預測分析」,《“十五”規劃戰略研究》(上),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編,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頁250~263 。
28. 黃海(2001),「結構調整:中國百貨店的復興之路」,《中國商貿》,北京,第8期,頁4~5。
29. 黃國雄(2002),「中國流通業:入世後的挑戰與對策」,《財貿經濟》,北京,第2期,頁58~60。
30. 張五常(1989),「經濟學可誤導大陸的經濟改革」,《再論中國》,台北﹕源流出版公司,頁15~16。
31. 張治河、胡樹平、管順豐(2001),「中國汽車産業的企業模式與國家經濟安全」,《經濟論評》,北京,第5期,頁 101~105。
32. 張燕生(2001),「走出去是一個大戰略」,《宏觀經濟研究》,北京: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4月27日。
33. 張曉清(2002),《連鎖經營管理原理》,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頁 90~97。
34. 馮仁厚(2002),「入世後大陸零售通路的發展趨勢」,《台商張老師》,臺北,第22期,頁5
35. 蒯建平(2002),「聯華打造中國便利店」,《中國商貿》,北京,第24期,頁19~21.
36. 劉永炬、曾祥、滕紅波(1999),《中國通路行銷》,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頁54~78。
37. 趙萍(2001),「中國超市發展的九大趨勢」,《中國商貿 》,北京,第17期,頁4~5。
39. 趙萍(2001),「站在WTO門口的中國百貨業」,《中國商貿》,北京,第8期,頁13~15。
40. 劉福山(2001),「擴張:土洋超市掰腕子」,《中國商貿》,北京,第11期,頁7~9。
41. 黎新平(2001),「論中國汽車工業的規模經濟問題」,《經濟評論》(北京),第5期,頁97~100。
42. 龍玲(2001),「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及其影響分析」,《財貿經濟》,北京,第11期,頁54~56。
43. 顧海兵(2000),「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九五”估計與“十五”預測」,《“十五”規劃戰略研究》(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編),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頁69~73。
(二) 雜誌及報紙類
44. 「2001年中國零售業擴張八大熱點」(2001),《中國經營報》(北京),12月24日。
45. 「一批上海本地股資産重組望進入外資並購時代」(2002),《上海證券報》,上海,7月12日。
46. 「中外資本博奕Mall市場」(2001),《中國商貿》,北京,第19~20期,頁 10~14。
47. 「中國汽車消費信貸“戰場”玄機無限」(2002),《國際金融報》(上海),6月 10日,1版。
48. 「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2001),《南方周末》(廣州),12月21日。
49. 「中國城市超市飽和度評價」(2002),《中國商貿》,北京,第1期,頁 86~88。
50. 「台商北上對珠江三角的啓示」(2002),《信報》,香港,9月10日,23版。
51. 「外資將“相中”哪些行業」(2002),《經濟日報》,北京,7月6日。
52. 「我眼中的Mall購物中心」(2001),《中國商貿》,北京,第19~20期,頁 15~17。
53. 「我國將進入汽車擁有率速升期」(2002),《經濟日報》,北京, 1月 15日。
54. 「沃爾瑪--零售霸主全球採購總部遷深圳引人關注」(2002),新華社,9月30日。
55. 「青島零售巨頭火拼」(2002),《21世紀經濟道報》,廣州:《南方周末》的姊妹報,9月28日。
56. 「林毅夫:較快的增長率可實現,積極財政政策當堅持」(2002),《中國經濟道報》,北京,特卷,第800期。
57. 「珍惜汽車市場的花樣年華」(2002),《中國經濟時報》,北京,6月13日。
58. 「客觀看待基尼係數」(2001),《中華工商時報》,北京,8月24日。
59. 「時裝用進口布料難抄襲」(2002),《香港經濟日報》,香港,11月 15日,A20版。
60. 「家樂福在中國的營銷之道」(2002),《跨國公司行銷中國》,北京:銷售與市場雜誌社,頁207~214。
61. 「國外零售業進入中國零售業的9種模式」(2002),《跨國公司行銷中國》,北京,頁 223~224。
62. 「通路爭奪,刺刀見紅」(2001),《中國商貿》,北京,第22期,頁 6~13。
63. 「商業零售:外資並購的先行者」(2002),《上海證券報》,上海,9月24日。
64. 「麥德龍以利潤換市場的遠期經營戰略」(2002),《跨國公司行銷中國》,北京,頁 214~218。
65. 「普而斯馬特欲掀超市大戰」(2002),《重慶晚報》,重慶,9月28日。
66. 「零售業不會提前開放:黃海表示將嚴格執行入世時間表」(2002),《中華工商時報》,北京,12月2日。
67. 「戴爾直銷走中國」(2002),《跨國公司行銷中國》,北京,頁218~223。
(三) 年鑑及附件類
68.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輯委員會(2002),《2002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69. 「中國服務貿易具體承諾減讓表--第二條最惠國豁免清單」(附件9),《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北京:中國商貿部網站。
70. 國家統計局(2002),《2002中國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71. 國家統計局(2002),《2002中國統計摘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1. Chan, Wing-Kwong, et al.(1997), “China`s retail markets are evolving more quickly than companies anticipate,”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2, pp. 206~211.
2. Desvaux, Georges et al.(2002), “Shanghai Shopping,”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2, pp. 17~20.
3. Gao, Paul(2002), “A tune-up for China`s auto industry,”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1, pp. 144~155.
4. OECD(2002),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tribution Secto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Domestic Policy Challenges, pp. 299~319.
5. Perkins, Anthony and Shaw, Stephen(2000), “What the WTO really means for China,”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2, pp. 128~131.
6. Powers, Patrick(2001), “Distribution in China,” Export America, November, pp. 12~13.
7. Shaw, Stephen and Wang, Feng(2002), “Moving goods in China,”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2, pp. 1~3.
8. UNCTAD(2002),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9. Woetzel, Jonathan R.(2002), “Roadside retail in China,”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3.
10. Xie, Andy(2001), “China: The Third Growth Anchor,” Global Economic Forum, June 27th, Morgan Stanley.
11. “China`s middle class: to get rich is glorious”(2002), The Economist, January 17th.
12. “Distribution: Networking”(2001), Business China, December 3, pp. 10~11.
13. “Hong Kong - the focus for Fornari of Italy`s Asian push”(2002), Market News Express, Hong Kong: TDC, April 5.
(www.tdctrade.com/mne/garment/020405.htm)
14. “Retail: Fast and easy”(2002), Business China, June 24, pp. 5~6.
三、 韓文及日文部分:
1. 吳世祚、朴晉瑢(2001),《市場指向的流通管理(修訂版)》,漢城:博英社。
2. 金基桓(2002),「經濟特區問題」,《朝鮮日報》時論,8月15日。
3. 崔秀雄(1995),《中國流通管理制度改革及流通業開放前景》,漢城: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頁24~25。
4. 趙顯埈(2002),「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韓國經濟的課題」,《京畿論壇》,水原:京畿開發研究院,春季號,頁8~28。
5. 韓國貿易協會篇(2002),《2002中國商務實務指南》,漢城,頁557~624。
6. 「東大門品牌加速中國行」(2002),《服裝新聞》(漢城),11月11日。
7. 小山周三(2002),「日本から見た中國の小賣·流通市場」,《進入中國流通市場的方案》,5月9日,大韓商工會議所、韓國流通論壇共同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頁59~65。
8. 「日美歐流通大手,中國に調達據點」(2003),《日本經濟新聞》,1月5日。
9. 「中國--モノを賣る(上、下)」(2002),《日本經濟新聞》,6月19~20日。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7260507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6050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50701.pdf54.96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2.pdf335.57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3.pdf118.83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4.pdf151.1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5.pdf851.7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6.pdf666.8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7.pdf407.6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8.pdf521.03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50709.pdf91.43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