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25
題名: 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
作者: 劉彥廷
貢獻者: 李英明
劉彥廷
關鍵詞: 網際網路
市民社會
國家與社會關係
公共領域
認同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如何將網際網路與大陸市民社會的發展作一連繫,在過去已有許多人作過討論,本文試著由認識論的角度,就大陸市民社會理論做一審思。在立論上,本文需處理兩個轉折,首先,市民社會理論由來自西方文明,如何將其適用到中國社會,就得面臨第一個轉折;其次,網際網路是一個虛擬載體,如何與市民社會這一依託於現實社會的實體空間做連結,又需經過第二個轉折。\n 本文的處理方式,是首先檢視西方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歷程,抽繹其中的判別標準,再以此分析大陸市民社會的發展程度。為顧及理論與現實的配合,本文兼採歷史—結構研究途徑,使大陸市民社會理論在宏觀的歷史視野下,能經由國家與社會關係、公共領域、認同等三個切入點,完成第一個轉折。接著在以此三個切入點結合網際網路的特性,理解大陸市民社會理論與虛擬空間的適應性,並探究市民社會是否能在虛擬載體中尋得另一發展空間,以完成論文的第二個轉折。\n 網際網路雖然提供了大陸市民社會一自主、多元的場域,但網際網路的溝通邏輯卻非市民社會的層級結構所能涵蓋,即便因此擺脫了共黨權威的約束,也不能遽以認為大陸市民社會將獲得發展的契機,本文的重心雖放在大陸市民社會理論,但相信對西方市民社會理論也同樣具有啟發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Dick Morris著,張志偉譯,網路民主,臺北:商周,2000年。
Flemming Christiansen &Shirin M. Rai,潘兆民等譯,中國政治與社會,臺北:韋伯文化,1999年。
G. H. Sabin,李少軍、尚新建譯,西方政治思想史,臺北:桂冠,1991年。
John Keane, 劉利圭等譯,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Kate Nash著,林庭瑤譯,當代政治社會學,臺北:韋伯文化,2001年。
Patricia Wallace,陳美靜譯,網路心理講義,臺北:天下遠見,2001年。
Thomas L.Friedman著,蔡繼光等譯,瞭解全球化,臺北:聯經,2000年。
Tim Jordon,江靜之譯,網際權力,臺北:韋伯文化,2001年。
Ulrich Beck,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臺北:台灣商務,1999年。
2001中國電子商務藍皮書,北京:中國經濟,2001年。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臺北:正中,2001年。
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199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等編,市場經濟與新聞事業,北京:燕山,1993年。
天兒慧著,劉靜貞譯,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臺北:月旦,1994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集),北京:人民,196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集),北京:人民,1964年。
王水雄,結構博弈-互聯網導致社會扁平化的剖析,北京:華夏,2003年。
王占璽,九○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民89年。
王孟平,通訊革命,臺北:中華徵信所,民87年。
白益華、楊開煌、石之瑜,中國大陸的基層民主改革-制度篇,臺北:桂冠圖書,民87年。
石之瑜,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臺北:五南,1994年。
石之瑜,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三民,1995年。
石之瑜,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臺北:風雲論壇,1997年。
石之瑜,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文化發展與政治認知,臺北:永然文化,民81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臺北:五南,1995年。
石之瑜,後現代的政治知識,臺北:元照,2002年。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臺北:五南,1999年。
石之瑜,書評中國,臺北:翰蘆,1998年。
列寧,列寧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1984年。
列寧,列寧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1984年。
安東尼.季登斯(Anthony Giddens),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臺北:左岸文化,2001年。
安東尼•季登斯(Anthony Giddens),李惠斌、楊雪冬譯,超越左派右派,臺北:聯經,2000年。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1998年。
何增科編,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1992年。
吳玉山,遠離社會主義,臺北:正中,民85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治發展,臺北:國關中心,民83年。
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宋國誠編,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臺北:政大國關中心,1992年。
李承翰,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團體及個人增權(empowerment)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所碩士論文,民89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兩岸關係,臺北:生智,2001年。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王憲明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江蘇:人民,1992年。
沈樹華,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師大公訓所碩士論文,民89年。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大外交,臺北:智庫文化,1998年。
宛宗祥,「農村黨建工作要與經濟工作相結合」,農村黨的建設新經驗-縣(市)委書記談農村黨的建設(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2年。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劉軍寧譯,第三波,臺北:五南,民85年。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1997年。
林佳龍、邱澤奇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臺北:月旦,1999年。
林宜潔,從公民社會理論回應福利國家的危機,中正社福所碩士論文,民91年。
金銘德,網路溝通形式與公民社會,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民89年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1992年。
金觀濤、唐若昕,西方社會結構的變遷:從古羅馬到資產階級革命,四川:人民,1985年。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
俞可平主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俞可平等著,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俞寬賜,新世紀國際法,臺北:三民經銷,1994年。
哈伯瑪斯(Jürga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2002年。
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曹衛東譯,後民族格局,臺北:聯經,2002年。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集),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2~1995年。
施振榮,IQ-知識經濟的經營之道,臺北:天下文化,2000年。
洛克(John Locke),政府論(下篇),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胡泳、范海燕,Internet網路為王,臺北:捷幼,1997年。
韋伯(Max Weber),於曉譯,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臺北:黎明,1988年。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民84年。
淩志軍,歷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國的興起和失敗,北京:人民,1997年。
孫治本,「個人主義化與第二現代」,中國學術(第五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徐敏雄,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師大社教所博士論文,民91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祖治國,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臺北:致良,1998年。
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 ),範靜嘩譯,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南京大學,2000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1960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1960年。
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天津人民,1995年。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夏鑄九等譯,,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2002年。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夏鑄九等譯,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1998年。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夏鑄九等譯,千禧年之終結,臺北:唐山,2001年。
張弓、範守信、林蘊暉,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人民,1996年。
張宏榮,網際網路溝通之幹擾因素探索,中正企研所碩士論文,民91。
張良,中國六四真相(上),香港:明鏡,2001年。
張京育編,自由之血民主之花:中國大陸民主的坎坷路,臺北:國關中心,1989年。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張震威,市民社會之探究,師大公訓所碩士論文,民83年。
曹玉文,新佛洛依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臺北:時報,1992年。
理查•隆沃思(Richard C. Longworth),應小端譯,虛幻樂園,臺北:天下文化,2000年。
莫大華,政治實踐與理論-漢娜鄂蘭的政治哲學的整合觀點研究,政戰學校政研所博士論文,民87年。
陳世榮,馬克思「國家」理念之研究,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民80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臺北:聯經,1998年。
陳光興編,發現政治社會,臺北:巨流,2000年。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臺北:月旦,1998年。
陳思宇,葛蘭西的現代國家理論,臺北:文星,1987年。
陸定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選自社會主義教育課程的閱讀檔彙編(1),北京:人民,1957年。
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2000年。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開放社會-全球資本主義大革新,臺北:聯經,2001年。
華爾德(Andrew G. Walder),龔小夏譯,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香港:牛津大學,1996年。
黃代衍,馬克思的國家理論,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民78年。
黃宗智,「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第三領域」,甘陽主編,社會主義,香港:牛津大學, 1995年。
黃秋龍,葛蘭西與馬克思國家理論之比較研究,警大警政所碩士論文,民79年。
黃啟龍,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實踐:以弱勢社群網站為例,世新傳播所碩士論文, 民89年。
黃瑞祺,「批判社會學的進展:哈伯瑪斯的貢獻」,批判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黃達強、孫國華,社會主義民主-跨世紀的沉思,北京:人民大學,1993年。
黑格爾(G. W. F. Hegel),範楊、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臺北:□仁,1985年。
楊堤雅,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互動與溝通互動之探討,中正企研所碩士論文,民89年。
葉明德,大陸人民的政治參與(1978~1990),臺北:政大國關中心,1994年。
葉啟政,傳統與現代的鬥爭遊戲,臺北:巨流圖書,2001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臺北:五南,1997年。
劉政、于友民、程湘清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工作全書,北京:中國法制,1999年。
摩爾(Barrington Moore),蕭純美譯,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臺北:遠流,民81。
滕文生主編,反和平演變教育答問錄,北京:法律,1992年。
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臺北:聯經,2002年。
豬口孝著,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臺北:時報,1992年。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臺北:聯經,2000年。
鄧正來,市民社會,臺北:揚智,2001年。
鄧正來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途徑,北京:中央編譯,2002年。
霍布斯(Thomas Hobbes),朱敏章譯,利維坦,臺北:台灣商務,1972年。
戴維•米勒(David Miller),韋農•波格丹諾(Vernon Bogdanor)編,譯者不詳,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政法大學,1992年6。
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薩依德(Edward W. Said),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1999年。
魏楚陽,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之研究,政大政治系碩士論文,民86年。
二、英文書目
Adam Przeworski and Henry Teune,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y, Malabar, Fl.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1982.
Anthony Giddens, Politics and Sociology in the Thought of the Max Weber, Macmillan: Basingstoke Houndmills, 1972.
Axel Honneth (eds), Cultural-Polit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Unfinished Project of Enlightenment, Cambridge: The MIT Pree,1992.
Barry Wellman & S. D. Berkowitz (ed.), Social Structure: A Network Approach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Calhoun, Craig(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IT Press, 1992.
Claude S. Fisher ; under the general editorship of Robert K. Merton., The Urban Experience ,San Diego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1984..
D. Campbell and M. J. Shapiro (eds.), Moral Spaces : rethinking ethics and world politics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D. McQuail,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David Held, Model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1987.
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 and Enzo Faletto,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Foucault, Michel ,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Introduction. London: Allen Lane, 1978.
Frederick Siebert, Theodore Peterson, and Wilbur Schramm,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2nd ed., Urbana,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Hamm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 Ill.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Harriet Brandley, Fractured Identities: Changing Patterns of Inequal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Jean L. Cohen & Andrew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c1992.
John Ehrenberg, Civil Society: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 , New York : University Press, 1999.
John Keane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88.
John Keane, Public Life and Late Capitalism : Toward a Socialist Theory of Democra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John Keane,ed.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London: verso, 1988.
Jonathan Rutherford(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erence&Wishart, 1990.
Jurgen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ambridge, Mass: Polity Press, 1996.
Kwan Man Bun, The Salt Merchants of Tianjin,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2001.
L. Maheu (ed.), Social Movements and Social Classes: the Future of Collective Action. Sage: London, 1995.
Larry Diamond, “Beyond Authoritarianism and Totalitarianism,” in B. Robert (ed.), The New Democracies: Global Change and U. S. Ploicy ,Cambridge: MIT Press, 1990.
Marry B. Rankin,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Martin Carnoy,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Max Weber, Trans by H. H. Gerth , The religion of China :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 N. Y. The Free Press, 1964.
Neil Harding (ed.) , The State in Socialist Societ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4.
Rob Kitchin, Cyberspace : the World in the Wires, Chichester, West Sussex, England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1998.
S. Hall, D. Held, and T. Mcgrew(ed),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Boulder: Westview, 1989.
Sandra Harding, Is Science Multicultural: Postcolonialisms, Feminisms, and Epistemolog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8.
Susan Strange,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William T. Rowe,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9260010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0010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1001.pdf14.3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2.pdf12.7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3.pdf26.4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4.pdf281.3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5.pdf220.45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6.pdf359.33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7.pdf761.1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8.pdf74.1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09.pdf25.12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010.pdf44.15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