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35
題名: 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
作者: 張惠卿
Chang, Hui- ching
貢獻者: 林碧炤
Lin, Bih- j aw
張惠卿
Chang, Hui- ching
關鍵詞: 中亞
上海合作組織
地緣政治
國家安全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90年代初,中亞地區情勢的改變,對鄰近的中國而言難免會對安全環境產\n生影響。新興的五個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n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及土庫曼斯坦將在中國安全環境上\n扮演何種角色,亦受關注。\n\n本文研究目的主探討中國與中亞國家於安全合作上的展望。文中以現實主\n義性質的地緣政治為研究途徑,分項說明彼此安全合作實踐情形、檢視實\n踐成果,了解其間中國的優勢與限制。\n\n促成彼此安全合作的原因是謀求國家安全,這其中包含新疆民族問題,而\n對中國而言,由於中國與中亞地區相鄰,因此還需防範各強權在中亞地區\n的勢力佈署,其中,中國特別關注美國的影響力。\n\n基於安全考量,中國與中亞國家展開軍事、政治、經濟等近乎全面的合作\n交流,其中,中共又將上海合作組織視為彼此安全合作的代表。軍事上,\n建立信心建立措施,希望取得互信基礎;政治上,各部門領導人互訪頻繁\n,期營造互動良好的氣氛;經濟上,中共更力促展開包括能源開採、投資\n在內的各項經貿合作,期藉由經貿交流,穩固與中亞國家的各項安全合作\n關係。至於中共大力推動、且企圖朝經貿合作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則\n被中共視為是彼此合作的代表。\n\n然而,中國與中亞國家雖有交流之實,但實際成果經檢視後卻未盡如人意\n,無論於軍事、政治、經濟,甚至是中共引以為傲的上海合作組織均存有\n限制,箇中原因則與各國勢力介入、中國實力尚不足、彼此發展存有差異\n相關。\n\n總體而言,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關係,有兩項較值得注意的現象:\n一、雖安全合作頻仍,但實質效果卻有限;二、在有限的實質效果中,企\n圖轉以經貿合作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經優劣勢分析後,或許是彼此未\n來合作較可期待的機會點。亦即至目前為止,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吸引力仍\n有限,未來彼此安全合作展望如何,則有賴中國能否成為中亞國家對外關\n係中不可或缺的國家。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文獻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
,第44卷第4期,2001年7月,頁31-51。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台
北),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7-75。
于志遠,「『上海五國』合作機制論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天津),第6期,2000年,頁86-91。
王克林,「新疆與中亞國家的經貿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12期,
2001年,頁25-30。
王孝才,「地緣政治與國際格局的演變」,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0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9-49。
王承宗,「中亞經濟發展與商機」,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6期
,2003年11、12月,頁113-125。
王海燕,「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的合作關係」,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9
期,2000年,頁21-27。
王緝思等著,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01年8月。
王儲,「新時期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關係及其特點」,甘肅社會科學
(蘭州),第4期,2001年,頁27-28。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中共年報2003年,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2003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編,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鑑,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編輯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2001年,北京:中華人
民共和國年鑒社,2001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03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
社,2003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
社,2002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1-2002,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
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
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尹全海,「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信陽),第20卷第1期,2000年1月,頁7-12。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 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2月。
安國政主編,世界知識年鑑1999/200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12月。
成寧,「積極開展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安全合作」,黨政幹部論壇,第1期
,2002年,頁39-41。
成寧,「論江澤民新安全觀與『上海五國』機制的發展」,南京政治學院
學報,第18卷第6期,2002年,頁59-61。
何希泉主持,「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
2期,2002年2月,頁42-51。
何希泉,「世紀之交的中亞形勢特點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第1-2期,2000年,頁56-60。
杜正艾,「未來幾年中亞地區形勢的發展走向分析」,東歐中亞研究(北
京),第4期,1999年,頁67-70。
李大光,中國安全抉擇-構築21世紀的國家安全體系,北京:石油工業出
版社,2000年。
李小華,「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新格局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北
京),第4期,1999年,頁12-15。
李明烟,「促進歐亞大陸橋暢通與繁榮東北亞經濟」,中國港灣建設,第
2期,1995年,頁13-24。
李秋發,「江澤民國際安全思想初探」,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2001年
,頁10-19。
李慶四、肖顯,「美國對中亞的爭奪及其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教學
與研究(北京),第10期,2001年,頁34-40。
李曉敏,「中國的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北京),第2期,2002年,
頁44-47。
李曉敏,「『上海五國』機制與中國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北京),
第4期,2000年,頁12-15。
肖歡,「淺析冷戰後恐怖主義對國際安全的影響」,太平洋學報,第4期
,頁58-63。
邢廣程,「上海合作組織的新發展」,求是(北京),第14期,2003年。
邢廣程,「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安全合作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第9期,1998年。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6月。
忻華,「地緣政治論:世紀末的再思考」,國際觀察,第4期,1999年,
頁26-40。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台北
),第47期,2002年2月,頁74-91。
林利民,「國際地緣戰略形勢與中國的選擇」,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第3期,2002年3月,頁26-31。
林碧炤,「武器管制的回顧與展望」,美歐季刊(台北),第12卷第3期
,1997年9月。
林碧炤,「務實外交的理論與實際」,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0卷第2
期,1996年3月。
帕克(Geoffrey Parker);李亦鳴、徐小杰、張榮忠譯,20世紀的西方地
理政治思想(Western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北京:解放軍出版,1992年2月。
邱丹陽,「平等互利,和平可求-論江澤民新安全觀的精髓和特徵」,學
術研究(廣東),第7期,2000年,頁97-101。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
26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5-7。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
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9-11。
周建明、王海良,「國家大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與國家利益」,國際政治
(北京),2002年,7月,頁12-17。
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
與國際研究季刊(台北),第4卷第3期,2002年7月,頁1-40。
施子中,「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
研究(台北),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8-175。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
科沙諾夫;小舟摘譯,「中亞國家的區域性一體化戰略」,東歐中亞市場
研究,第9期,2000年,頁28-33。
科沙諾夫;小舟摘譯,「中亞國家的區域性一體化戰略(續一)」,東歐
中亞市場研究,第10期,2000年,頁19-25。
科沙諾夫;小舟摘譯,「中亞國家的區域性一體化戰略(續二)」,東歐
中亞市場研究,第11期,2000年,頁31-36。
胡鞍鋼主編,影響決策的國情報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胡鞍鋼主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
,2001年2月。
胡鞍鋼等著,大國戰略-中國利益與使命,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1月。
胡鞍鋼等著,思考中國-挑戰中國的九大問題,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出
版,1998年5月。
胡鞍鋼等編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年9月。
胡鞍鋼,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孫壯志,「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國際政治(北京),2002
年9月頁117-122。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1年7月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4期
,2000年,頁61-68。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東歐中亞研究(北京),第4期
,1999年,頁59-66。
孫壯志,「中亞的『大國之爭』與地區安全問題」,東歐中亞研究(北京
),第6期,1998年,頁68-73。
孫壯志,中亞五國對外關係,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4年4月。
高□,「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
11期,2000年,頁22-27。
高振剛等著,西部大開發之路-新亞歐大陸橋發展戰略,北京:經濟科學
出版社,2000年2月。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4月。
徐樹寶,「21世紀俄羅斯油氣資源潛力分析」,當代石油石化,第9卷第
11期,2001年11月,頁35-39。
夏立平,「當前中亞地區安全形勢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國際觀察,第6
期,1998年。
郝振耕,「伊朗和俄羅斯:在中亞的借助型聯盟」,西亞非洲(北京),
第6期,2001年,頁29--32。
馬勇,「上海合作組織與反對恐怖主義」,青海社會科學(西寧),第6
期,2003年,頁20-23。
陳明山、何希泉,「謀求地區安全、維護地緣戰略穩定—評『上海五國』
合作機制」,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8期,2000年,頁1-5。
常玢,「地緣政治和宗教因素在國家間關係中的作用-試析土耳其、伊朗
對中亞地區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3期,2001年,頁10-
13。
常慶,「中亞國家:國際戰略、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東歐中亞研究
(北京),第3期,2001年,頁48-96。
國家統計局,中國西部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6
月。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台北)
,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99。
許濤,「論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化」,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6期,
2003年,頁7-13。
張步仁,「維護地區安全是『上海五國』合作的主旋律」,現代國際關係
(北京),第3期,2000年,頁27-29。
張宏偉,「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的典範」,學術論壇(南寧),第2
期,2002年,頁21-24。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台
北),第3 卷第2期,2002年1月,頁1-40。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臺北 : 遠景基金會;嘉
義 : 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2002年6月。
張國鳳,「俄羅斯、土耳其、伊朗在中亞市場」,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
9期,1997年,頁11-15。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台北),
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4。
黃碩風,綜合國力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黃鋼軍、黃金富,「當前中亞形勢淺析」,國際觀察,第1期,2001年,
頁36-38。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
究(北京),第6期,1997年,頁78-84。
馮仲平,「歐洲國家對美關係考慮及其影響」,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第4期,2003年,頁30-34。
馮紹雷,「『911』後大國關係變化的動因、特點與前景」,國際政治
(北京),2002年7月,頁3-6。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1998年。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
第38卷第6期,1999年6月,頁1-21。
楊恕、續建宜,「關於俄羅斯、土耳其、伊朗在中亞的發展戰略的若干問
題思考」,西北民族研究(蘭州),第1期,2001年,頁102-109。
楊媖媖責任編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編,新疆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年7月。
趙海燕、許平,「二十一世紀的俄羅斯石油工業」,西伯利亞研究,第29
卷第3期,2002年6月,頁21-25。
趙常慶,「哈薩克斯坦現有輸油管道與擬議新建項目」,東歐中亞市場研
究,第8期,1998年,頁24-29。
趙常慶、邢廣程,「發展中塔關係的原則和潛力」,東歐中亞研究(北京
),第2期,1997年,頁32-34。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北京)
,第6期,2002年,頁54-59。
趙龍庚,「『911』後中亞地緣政治新格局」,和平與發展(北京),第2
期,2002年,頁25-27。
閻紅旗,「加拿大礦業的國際競爭地位分析」,瀋陽黃金學院學報,第14
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392-399。
閻紅旗,「加拿大礦業概況」,瀋陽黃金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5
年9月,頁399-400。
閻瑾,「淺析中國新安全觀形成的國際背景及其內涵」,思想理論教育導
刊,第1期,2002年,頁33-35。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第2期,2000年,頁5-10。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市 : 時事出版社,,1999年。
閻學通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鄧浩,「未來十年中亞地區形勢展望」,和平與發展(北京),第4期,
2000年,頁28-32。
劉清鑒,「中亞市場供求情況簡析」,東歐中亞市場研究,第6期,1996
年,頁25-26。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
研究(台北),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1-36。
錢曉東,「遏制歐盟:美國全球戰略的隱含內容」,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北京),第3期,2002年3月,頁153-154。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6月。
羅捷,「論泛伊斯蘭主義在中亞的發展」,國際政治(北京),2002年5
月,頁145-148。
貳、英文參考文獻
Akiner, Shirin, Sander Tideman and Jon Hay (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sia (Surrey, England : Curzon Press,
1998).
Asian Development Bank,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998).
Atabaki, Touraj and John O’ Kane, Post- Soviet Central Asia
(London ; New York :Tauris Academic Stuid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Leiden,
Amsterdam, 1998).
Baldwin, David A.,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3 (1997), pp. 5-26.
Brown, Michael E. (ed.), The Rise of Chin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Burles, Mark, Chinese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9).
Carpenter, William M. and David G. Wiencek, (ed.), Asian
Security Handbook: An Assessment of Politic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6).
Chang, Felix,“China’s Central Asia Power and Problems,”
Orbis (Philadelphia), vol. 3 (Summer 1997), pp. 401-425.
Chen, Shuxun and Charles Wolf (ed.),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Santa Monica, CA : Rand, 2001).
Christoffersen, Gaye, “China’s Intentions for Russian and
Central Asian Oil and Gas,” NBR Analysis (Seattle, WA), vol.
9, no. 2 (1998), pp. 1-34.
Cohen, S.B.,” Geopolitical Realities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Geography (Oxford; New York), vol. 22,
(2003), pp. 1-33.
Cornell, Svante E., “Military and Economic Security
Perspectives,” NBR Analysis (Seattle, WA), vol. 14, no. 3
(October 2003), pp. 5-21.
Daalder, Ivo H., “A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eading for
Divorce?”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vol. 77, no. 3
(2001), pp. 553-567;
Deng, Yong,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Oxford), (June
1998), pp. 308-329.
Desjardins, Marie-France, Rethinking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Oxford, Englan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96).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Garver, John W., “The Post- Cold War China- India- U.S.
Triangle,” NBR Analysis, vol. 13, no. 5(October 2002), pp. 5-
56.
Glaser, Bonnie S.,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Asian
Survey (Berkeley, Calif.), vol. 33, no. 3 ( March 1993), pp.
252-271.
Gleason, Gregory, “Inter- State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from the CIS to the Shanghai Forum,” Europe- Asia Studies
(Abingdon, Oxfordshire, UK), vol. 53, no. 7 (2001), pp. 1077-
1093.
Gleason, Gregory,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Discovering
Independence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7).
Glenn, John, The Soviet Legacy in Central Asia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1999).
Haghayeghi, Mehrdad, Islam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1995).
Hill, John, “China Courts Friends in Europ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Coulsdon, Surrey, U.K.), (February 2004).
Jonson Lena,”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Post-11 September,
2001,”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19,
no. 1( 2003), pp. 83-94.
Khamraev, Farkhad, “‘The Xinjiang Factor’ and Central Asian
Security,”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23, no. 5 (2003), pp. 116-120.
Kindalov, Vladimir and Oleg Limanov, “Russia and China in
Central Asia: Geopolitical Changes,”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21, no. 3 (2003), pp. 71-76.
Krepon, Michael and Henry L. Stimson Center (ed.),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8).
Kristof, Nicbolas,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2, no. 5 (November/ December 1993), pp.59-74.
Kux , Dennis, “ India’s Fine Balance,”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81, no. 3( May/ June 2002), pp. 93-106.
Larrabee, F. Stephen, and Ian O. Lesser, Turkish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3).
MacDonald, Juli A.,“Rethinking India’s and Pakistan’s
Regional Intent,” NBR Analysis (Seattle, WA), vol. 14, no. 4
(November 2003), pp.5-26.
Mackinder, Halford J.,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Makarenko, Tamara, “Foreign Bases Complicate Terror
Assessments in Central Asia,.”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Coulsdon, Surrey, UK), (June 2003), pp. 32-35.
Makarenko, Tamara, “Chechen Militants Threaten Increased
Terrorism,”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Coulsdon, Surrey,
UK), ( May 2003), pp. 26-29.
McDermott, Roger N, “Countering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Coulsdon, Surrey, UK), (October
2003), pp. 16-19.
Mozaffari, Mehdi (ed.), Security Politic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Press, 1997).
Neuchterlein, Donal 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ches,” Orbis (Philadelphia), vol. 23, no.
1 (Spring 1979), pp.73-92.
Nye Jr, Joseph S., “The Us and Europe: Continental Drift,”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vol. 76, no. 1 (2000), pp.51-59
Olcott, Martha Brill, Central Asia’s New States (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6).
Peter, William,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Central Asi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sian Affairs (London), vol. 33, no. 1
(February 2002), pp. 18-24.
Rahul, Ram, China,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New Delhi, India :
Vikas Pub. House, 1995).
Rasizade, Alec,”Entering the Old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Orbis (Philadelphia), (Winter 2003), pp.41-58.
Rumer, Boris, “The Powers in Central Asia,” Survival
(London), vol. 44, no. 33 (Fall 2002), pp. 57-67.
Rutland, Peter, ”Russia’s Response to U.S. Regional
Influence,” NBR Analysis (Seattle, WA), vol. 14, no. 4
(November 2003), pp. 27-50.
Sarapove, Sevara, “The U.S.- Western Europe- Russia Triangle
and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19, no. 1 (2003), pp.65-72.
Snyder, Jed C. (ed.), After empire: the emerging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Spechler, Martin C., “Economy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since 9/11: A Skeptical Look,”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19, no. 1(2003), pp. 40-44.
Swaine, Michael D. and Ashle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Tomberg, Igor, “Energy Policy in the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22, no. 4(2003), pp. 71-81.
Trofimov , Dmitry,“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al
Asia: Problems, Prospects, and Interests,”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19, no. 1 (2003), pp. 72-82.
Walsh, Richard,“ China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Asian Survey (Berkeley, Calif.), vol. 33, no. 3 (March
1993), pp.272-284.
Wolf, Charles (ed.), Fault Lines in China’s Economic Terrain
(Santa Monica, CA : Rand, 2003).
Yost, David S.,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and Peace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vol. 78, no. 2
(2002), pp. 277-300.
Zonn, Igor and Sergey Zhiltsov, “Russia and the U.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 Search for Regional
Stability,”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vol. 19, no. 1 (2003), pp. 111-119.
參、報章雜誌
一、中文
人民日報(北京)
工商時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自立早報(台北)
明報(香港)
香港大公報(香港)
香港文匯報(香港)
經濟日報(大陸)
聯合報(台北)
二、英文
Beijing Review (Beijing)
Jane’s Intelligence Digest (Cheltenham, Gloucestershire)
Taiwan News (Taipei)
World Press Review (New York)
肆、網路資料
一、中文
人民網
http://www.peopledaily.com.cn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
http://www.custom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http://www.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http://uz.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烏魯木齊海關
http://ww w.urumqi-customs.gov.cn
中國網
http://test.china.org.cn/chinese/index.htm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4_oys/index.html
東明國防天地
http://www.dongming.net
歐亞陸橋網
http://www.8road.com
二、英文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www.odci.gov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http://www.eia.doe.gov
Europa
http://europa.eu.int
Henry L. Stimson Center
http://www.stimson.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ttp://www.imf.org
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 operation in Europe
http://www.osce.org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http://www.unfpa.org
United Nations
http:// www.un.org
United Stated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pentagon
White House
http://www.whitehouse.gov/index.html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026001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6001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1301.pdf71.8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2.pdf107.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3.pdf106.9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4.pdf149.7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5.pdf512.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6.pdf450.02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7.pdf677.35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8.pdf695.03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09.pdf397.6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10.pdf179.9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1311.pdf238.71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