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84
題名: 馬寅初事件的多重解讀
The Ma Yin-Cu incident: A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作者: 徐文路
Hsu, Wen Lu
貢獻者: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徐文路
Hsu, Wen Lu
關鍵詞: 馬寅初
馬爾薩斯
馬克思主義
計劃生育
Ma Yin-Cu
Malthus
Marxism
birth control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本文認為,1950年代馬寅初被批判一事,不論就其性質或時期,都與反右運動不同,只是有時間上一部分的重疊,有必要重新釐清。馬寅初有關計劃生育的主張,並非首倡,中共黨內的毛澤東,中共黨外的邵力子等人,比起馬寅初,在中共建政後對人口問題的重視,在時間點上都比馬寅初要早。毛澤東自始至終,始終強調要有計劃地控制人口。馬寅初所關切的,表面上是人口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大陸當時經濟積累的效率,因為這將影響中國大陸工業化的速度。若拉長時間縱深來看,馬寅初事件背後所呈現出來的,是馬爾薩斯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對於中國大陸人口研究典範的領導權爭奪戰,歷經四十年,馬克思主義終於取得優勢。而馬寅初作為一位知識份子,與其他同類型的傾左知識份子,在中共建政之後,政治上日漸認同中共,在思想上自覺地馬克思主義化,但多數不為那些更早轉向馬克思主義、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詮釋權的人所接納,最終,大多在文革以前,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擠和批判。
This essay will argue that the Ma Yin-Chu incident and the Anti-Rightist Campaign is not the same thing, neither on the period nor on the nature, and he is not the first one who advocated birth control when he announced his article “New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in 1957. Instead, Mao Tze-Dong and the CCP have been promoted birth control several years ago. Besides, the aim of “New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focused on the economical accumulation for industrialization, not for birth control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if we consider this incident historically, we can see there are two diachronic trends: One is the struggle of the hegemony of China’s popul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Malthusism and Marxism, this struggle lasts over 40years since the May-forth Movement, and in1960s’, the winner is Marxism. The other is there were many left-leaning intellectuals who changed their political or philosophical position into the CCP or Marxism since 1940s’, like Ma Yin-Cu, didn’t be affiliated by those intellectuals who had change their position before the “Yan-An Rectification” in 1942. Most of them like Ma Yin-Cu have been criticized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參考文獻: 原始材料
檔案、書稿、回憶錄類
中文:
毛澤東思想萬歲,出版項不詳,1967。
毛澤東思想萬歲,出版項不詳,1969。
中共中央毛澤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___,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___,建國以來重要文件選編第十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繹局編,列寧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___,斯大林(史達林)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___,斯大林(史達林)選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無政府主義和中國社會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田雪原等編,馬寅初全集第1-15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朱正直編,馬寅初演講與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大釗,李大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汪士鐸,乙丙日記(卷三),鄧之誠輯錄,臺北:文海,1967。
宋雲彬,冷眼紅塵──一個文化名人筆下的中國三十年,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洪亮吉,洪北江先生遺集,台北:華文書局,1969。
姜義華編,毛澤東著作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胡軍編,金岳霖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馬寅初,馬寅初演講集1-4,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___,經濟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___,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北京:財政出版社,1958。
___,新人口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___,新人口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___,馬寅初演講與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孫中山,三民主義,台北:三民書局,1999。
孫本文,社會學大綱,上海:上海書店,1992。
陳占安等編選,馬克思主義與北京大學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晏智杰編,陳岱孫文集(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陳達,中國人口問題,上海:上海書店,1989。
陳長蘅,中國人口論,上海:上海書店,1992。
許仕廉,中國人口論,上海:上海書店,1991。
穆欣,述學譚往──追憶在光明日報十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北京:中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馮友蘭,「我同毛澤東的幾次交往」,書摘(北京),2005年第4期,頁8-12。
英文:
List, Friedich G..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Garland, 1974.
Seligman, Edward. Essays in Tax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05.
______.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New York: The Century Co., 1905.
______. 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New York: Batoche Books, 1999.
______. The Income Tax: A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come Tax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New York: Macmillan, 1911.
報章、期刊類
「政治掛帥、發動群眾,大搞科學研究的經濟系」,北京大學學報(北京),1958年第4期,頁8-9。
「編者言」,北京大學學報(北京),1958年第4期,頁1-2。
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紅旗(北京),1958年第1期,頁1-3。
余建亭,「我國鋼鐵工業與機械工業的比例關係問題」,經濟研究(北京),1957年6月。
馬寅初,「再談平衡論和團團轉」,北京大學學報(北京),1959年第1期,頁63-87。
___,「附錄:兩個申請轉載的理由」,北京大學學報(北京),1959年第1期,頁88。
___,「重申我的請求」,新建設(北京),1959年第12期,頁46-49。
梁繼宗,「馬爾薩斯主義者關於舊中國人口問題的謬論」,新建設(北京),1957年第12期,頁18-22。
楊世英,「評馬寅初先生的人口論」,學習(北京),1958年第14期,頁17-19。
張培剛、毛鋼、胡俊傑,「社會主義的人口規律與中國人口問題」,經濟研究(北京),1957年第4期。
陳獨秀,「馬爾塞(薩)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新青年(北京),第7卷第4號,1920年3月,頁6-11。
楊波,「試論我國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經濟研究(北京),1957年6月。
劉炯忠,「駁斥吳景超關於舊中國貧窮問題的荒謬觀點」,新建設(北京),1958年第6期,頁46-52。
「大力推行節育工作」,健康報(北京),1957年2月19日,第1版。
「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學復辟 在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座談會上,潘梓年希望一切愛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起來戰鬥」,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8月31日。
「斥右派的所謂『建立無產階級社會學』」,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9月23日。
「正確地看待節育問題」,健康報(北京),1957年3月22日,第1版。
「北京受到避孕宣傳的達八十三萬人次」,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8月21日。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行大會和分組討論 各地代表追擊章羅聯盟」,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7月4日。
「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 新人口論 馬寅初的書面發言」,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7月5日。
「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 談同右派分子劃清界限 並再談有計劃地生育孩子問題 邵力子的發言 」,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7月15日。
「各民主黨派七次座談三十六人發言 對全國整風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座談會將休會幾天,把大家所談問題排隊以後繼續開會」,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5月17日。
「李德全部長說 衛生部並不鼓勵人工流產 最好是強調避孕,不要嫌麻煩」,光明日報(北京),1957年6月4日,第1版。
「社會科學家們要求些什麼?——哲學、社會科學學部會議旁聽記」,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5月26日。
「社會主義經濟必須馬列主義指導 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批判陳振漢」,人民日報(北京),1957 年9月7日。
「是『學術活動』還是政治陰謀? 科學家們揭露吳景超的醜惡面目」,人民日 報(北京),1957年9月25日。
「孩子多既影響生產又影響生活 雙井農業社辯論節育大有收穫」,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11月1日。
「首都學者專家座談怎樣開展人口研究」,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2月21日。
「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光明日報(北京),1957年7月4日,第4版。
「無黨派民主人士在中共中央統戰部座談會上 批評『三大主義』和『四大偏差』」,光明日報(北京),1957年5月16日,第1版。
「堅決鬥爭兇惡倡狂的右派分子 農業科學院駁倒陸欽範 把右派論點進行排隊,分工研究,充分準備,一一批駁」,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9月8日。
「積極加強節育的宣傳和指導」,中國青年報(北京),1957年2月23日,第2版。
「應該適當地節制生育」,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3月5日。
「整風的先聲——記北大召開的黨內外主要幹部會議」,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5月10日。
王辛南、謝志成、王靜,「要生就生,要不生就不生」,光明日報(北京),1958年3月8日,第3版。
王琢,「談談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道路」,人民日報(北京),1958年2月1日。
本報評論員,「計劃生育好處多」,光明日報(北京),1958年4月1日,第2版。
周家本、強重華,「評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光明日報(北京),1958年4月19日,第3版。
叔仲,「我國人口和就業問題」,人民日報(北京),1958年6月6日。
邵力子,「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人民日報,1954年9月18日。
炳然,「學術動態:『節育、晚婚與新中國人口問題』」,光明日報(北京),1957年5月7日,第2版。
孫光,「必須控制城市人口」,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11月27日。
馬寅初,「聯繫中國實際來談談綜合平衡理論和按比例發展規律」,人民日報(北京),1956年12月28、29日。
___,「聯繫中國實際再來談談綜合平衡理論和按比例發展規律」,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5月11、12日。
___,「綜合平衡理論的討論」,人民日報(北京),1958年4月17日。
新華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結束討論 章漢夫痛駁杜勒斯顛倒是非 章伯鈞羅隆基等右派首腦表示『向人民低頭認罪』」,人民日報(北京),1957年7月16日。
新華社,「動員剩餘勞動力支援農村 上海市人代會討論控制人口增長辦法」,人民日報(北京),1958年1月10日。
新華社,「國務院任免名單」,人民日報(北京),1960年4月17日。
新華社,「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名譽主席、主席、 副主席、秘書長、常務委員名單」,人民日報(北京),1965年1月6日。
趙靖,「批判馬爾薩斯主義和宣傳節育」,光明日報(北京),1957年12月27日,第3版。
鄭亞英,「再評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光明日報(北京),1958年4月26日,第3版。
薛暮橋,「社會主義經濟的高速度和按比例發展」,人民日報(北京),1959年1月7日。
電子資源類
山東省志.民政庫,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05/12/20/art_6323_152542.html
「中共中央對『衛生部黨組關於節制生育問題向黨中央的報告的批示』」,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29/content_2391355.htm
「中國共產黨宣言」,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090/20010424/450614,html
「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1/30/content_2276671,htm
「劉少奇同志生平年譜」,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1/20/content_1190174_1.htm
老舍,「熱愛今天」,老舍雜文集第十六卷,龍騰世紀書庫,http://www,millionbook,net/mj/l/laoshe/zw16/052,htm
吳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草案的說明」,法律圖書網,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381
陳雲,「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chenyun/879427,htm
二手材料
中文:
專書
丁抒,陽謀,香港:九十年代雜誌社,1995。
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政治結構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II),瀋陽:遼寧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王曉清,學者的師承與家派,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袁廣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朱正,1957年的夏季──從百家爭鳴到兩家爭鳴,台北:允晨,1995。
李正宏,黃團元,民族瑰寶馬寅初,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何高潮,地主、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牛津出版社,1997。
吳冷西,憶毛主席,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林金水,中國大陸的人口問題與中共的人口政策,台北:幼獅,1987。
查瑞傳,人口學百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台北:南天,1998。
徐慶全,周揚與馮雪峰,漢口: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唐寶林,中國托派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馬嘶,百年冷暖──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生活狀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梅德平,中國農村微觀經濟組織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為中心的個案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彭華,馬寅初的最後33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鄧加榮,馬寅初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鄧辛未,中共生育計畫的分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台北:東大,1997。
楊建業,馬寅初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
楊曦光,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北京:經濟科學出社,1999。
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七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___、吳唅等,皇權與紳權,上海:進步社,1948。
趙德強,共和國教壇風雲,1949-1957,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劉英,劉英自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與沈,香港:牛津,2004。
熊亮華,紅色掌櫃陳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羅榮渠等編,從「西化」到現代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叢進,曲折發展的歲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Malthus, Thomas Robert,人口論,周憲文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期刊、論文
「千年『皇糧國稅』在河南宣告終結——今年起我省農業稅全免」,河南農業(洛陽),2005年1月,第1期,頁3。
「減免農業稅:鄉鎮財政再變局」,中國新聞週刊(北京),2004年11月,總第173期,頁25-26。
子舒,「馬寅初與『新人口論』被批判的前後」,黨史縱覽(北京),2002年第7期,頁18-21。
千家駒,「雜談歷史人物柳亞子、葉挺、馬寅初」(三),傳記文學(台北),第56期,民國79年,頁55-60。
凡人,「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大事年表」(續二),山西農機(太原),1998年1月,第1期,頁37-38。
王滌,「馬寅初人口思想再認識」,人口與經濟(北京),1998年第4期,頁34-38。
王瑞豐,「關於『後農業稅時代』農村問題的思考」,安徽農業科學(合淝),2005年9月,第9期,頁1753-1755。
史敏,「陳雲與馬寅初的深厚友誼」,廣東黨史(廣州),2005年第4期,頁31-33。
史承鈞,「老舍四世同堂中的國民政府抗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7年第4期,頁38-42。
汪欣、徐傑,「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增收——基於我國農業稅減免的背景」,甘肅農業(蘭州),2005年8月,第8期,頁22-25。
杜俊曉,「經濟作物與棉糧爭地日益嚴重 調整農業結構需正礭引導」,中國土地(北京),1996年1月,第1期,頁40-42。
辛平,「批錯一個人,多生幾億人:馬寅初人口論批判前前後後」,科技文萃(北京),1995年第4期,頁6-8。
余力,「馬寅初與大陸人口問題」,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5卷第9期,民國68年,頁36-41。
佟屏亞,「糧食,糧票,糧文化」,古今農業(北京),1995年6月,第3期,頁18-19。
呼世忠,「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2005年1月,第1期,頁43-45。
吳躍農,「邵力子與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史海鈎沈(北京),2004年第5期,頁33-35。
孟愛華、孟慶福、林海萍、楊鳳雲、常社霞,「化學肥料及其發展動態」,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河北),1998年1月,第1期,頁26-28。
武力,「1949-1978年中國剪刀差差額辨正」,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2001年4月,第4期,129-135。
周樑楷,「一九五六年對英國馬克思史家的衝擊︰以哈布斯頗和湯姆森為分析對象」,收錄於1991,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頁235-261。
柳金財,「壓力型體制下的鄉村政治關係:控制與反抗──兼論中國大陸農村基層民主化問題」,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4年6月,第4卷第2期,頁111-146。
姚中亮,「我國農業稅制度性障礙分析」,理論月刊(北京),2005年1月,第1期,頁163-168。
紀曉華,「毛澤東與計劃生育」,黨的文獻(北京),2001年第1期,頁58-62。
徐文路,「馬寅初在1939:中共與知識份子關係再探」,發表於2006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憲政、民主與人權」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主辦,2006年9月16-17日。
馬寶成,「取消農業稅:農村稅費改革的現實選擇」,湖北行政學院學報(武漢),2005年1月,第1期,頁32-34。
侯利敏,「對中國糧食統購統銷制度的評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石家莊市),2000年4月,第4期,頁32-34。
張弛,「取消農業稅關鍵:重構鄉鎮體制」,小康(北京),2005年5月,第5期,頁15-16。
張小勁,「中國農村研究:交流與溝通學會議述要」,社會主義研究(北京),1998年8月,第4期,頁75-79。
張友仁,「馬寅初在北京大學」,科學中國人(北京),2001年第1期,頁44-46。
___,「馬寅初在北京大學」,科學中國人(北京),2001年第2期,頁35-37。
張年根,「關於農業特產稅會計問題的思考」,商業會計(北京),1994年8月,第8期,頁38-41。
張會玲、張濤依、郭鋼,「農業機械化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現代農業裝備(北京),2006年3月,第3期,頁47-49。
黃克武,「嚴復與梁啟超」,台大文史哲學報(台北),第56期,民國91年5月,頁29-68。
章慕榮,「同聲自相應 同心自相知——周恩來與馬寅初的故事」,黨史縱覽(北京),2002年第8期,頁12-14。
許倬雲,「歷史上的知識份子及未來世界的知識份子」,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學院系列講座,2006年11月29日。
許經勇,「對統購統銷與政社合一的深層思考」,毛澤東思想論壇(北京),1994年1月,第1期,頁11-12。
楊繼祥,「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安徽農村稅費改革」,黨史縱覽(北京),2005年1月,第1期,頁4-6。
榮昭,「中國農村耐用消費品需求研究」,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學刊(北京),2000年3月,第3期,頁2-20。
孫大權,「馬寅初全集補正」,社會科學研究(北京),2004年第3期,頁119-125。
郭志儀,「毛澤東的人口思想與我國五六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反思」,西北人口(蘭州),2003年第4期,頁4-9。
焦金波,「中國工業化積累的主要形式」,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河南),2002年6月,第6期,頁31-34。
崔樹銀,「對徵收農業產稅的思考」,農村經濟(北京),2002年12月,第12期,頁76-78。
陸雲航,「對減輕農民負擔問題的一個貢獻──統購統銷對糧食生產影隌的實証研究:1953-1982」,南開經濟研究(天津),2006年4月,第4期,頁3-8。
程明龍、張松齡,「農業稅徵收貨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的需要」,江西財稅與會計(南昌),1994年2月,第1期,頁27-29。
程美東,胡尚元,「抗戰時期的知識份子與中國共產黨」,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2007年3月,總第23卷第1期,頁117-123,161。
馮海發,「我國農業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數量研究」,經濟研究(北京),1993年第9期,頁60-64。
馮澤君、汪受訓,「批錯一人 多生四億--記人口學家、教育學家馬寅初先生」,傳記文學(台北),第84期,民國93年,頁4-19。
楊建榮,「北大『首任』校長馬寅初平反前後」,傳記文學(台北),第73期,民國87年,頁2-3;29-33。
鄧辛未,「馬爾薩斯、馬克思到馬寅初」,中國評論(台北),第526期,民國66年,頁14-17。
___,「馬寅初及其新人口論」,中國論壇(台北),第13期,民國70年,頁25-28。
鄧德,「從馬寅初說起人口問題」,中國評論(台北),第524期,民國66年,頁21-22。
鄧加榮,「馬寅初與光明日報的恩恩怨怨」,炎黃春秋(北京),1998年第4期,頁18-22。
熊衛民,「五六十年代的科研管理幹部與科學家——羅登先生訪談錄」,中國科技史雜談(北京),2005年第3期,頁257-265。
錢伯城,「先知者的遭遇──讀馬寅初傳札記」,炎黃春秋(北京),2004年第7期,頁31-33。
劉明鋼,「艱難時期的正確決策──糧食統購統銷的出臺」,黨史縱覽(合肥),1994年5月,第5期,頁32-3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91,傳記文學(台北),第41期,民國71年,頁172-184。
劉德中,「數量與質量:關於中國人口問題的再反思」,粵海風(廣州),2003年第6期,頁38-40。
劉錚,「取消農業稅——一項還富於民的制度安排」長春稅務(吉林),2005年8月,第8期,頁9-12。
劉煒,「對取消農業稅後農民稅負制度建設的若干思考」,山東經濟(濟南),2005年1月,總126期,頁118-121。
顧曉英,「建國初期的『禁運』和『反禁運』」,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上海),1995年第6期,頁48-49。
關向光,「論中共大躍進時期的『毛澤東路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月。
報紙
方言,「中國農村家電市場的分析與展望」,新華日報(北京),2003年4月23日,第5版。
陳立中,「為馬寅初的『新人口論』平反」,人民日報(北京),1979年7月13日。
孫紹振,「我不在乎給我洗冷水澡──馬寅初的硬幽默」,解放日報(北京),2004年9月26日,第8版。
邵燕祥,「大學裏的薪水」,文匯讀書週報(上海),1998年8月1日,第4版。
徐熊,「是馬寅初最早提出『計劃生育』的嗎?」,團結報(北京),1994年8月20日,第4版。
賀吉元,「馬寅初與毛澤東的人口問題爭論」,中國檔案報(北京),1998年10月15日,第3版。
網路資料
于建嶸,「中國農村的政治危機:表現、根源和對策」,燕南學報,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807 
「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jd/493900.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1/31/content_2530223.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農業資訊網,http://www.agri.gov.cn/zcfg/t20030624_9426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http://www.mof.gov.cn/news/uploadfile/gexiang019.xls
中國人口資訊網,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
北京社科規劃網,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xzlt/xzlt20040518a.htm
「毛澤東關於人口和計劃生育的論述」,人口世界,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zcwd,nsf/v_zywj2/0147C60A8FF5D31A48256B2D0025FEE7
王凡西,「懷念宋雲彬與許志行」,陳獨秀與中國革命網,www,chanstudy,com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第15期,2003年6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9100057,htm
林毅夫,胡書東,「中國經濟學的百年回顧」,學術批評網,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6484&type=1008
周恩來,「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29/content_2392046.htm
邵純,「黃鐘大呂馬寅初」,人民日報,2002年6月13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8434/8436/20020613/751974,html
秦暉,「稅費改革、村民自治與強幹弱支——歷史的經驗與現實的選擇」,燕南學報,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6709
陳嘉垊,「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2年7月,總第4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3065,htm
梁捷,「馬寅初與陳岱孫」,萬科電子周刊第485期,2006年1月9日,http://www,vankeweekly,com/main/magazine/Article,aspx?ArticleID=63913
許毅,「『革命根據地財政』詞條」,中國大百科智慧藏,http://140,128,103,1/web/Content,asp?ID=5623&Query=6
鄧力群,「社會主義時期階級和階級鬥爭七次講話」,1999年6月7日-2000年7月8日,工農天地,http://www,gongnong,org/jnmzd/jmmao021203001,htm
翟振武,「現場發言」,「紀念馬寅初新人口論發表50周年暨誕辰125周年座談會」,中國人口學會網,http://www,chinapop.gov,cn/myc/t20070703_151702281,html
趙毅衡,「中國留學生與中國研究──現代留學史筆記」,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1231000/12314172.stm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80years/lici/11/11-6/2.htm
「農村糧食統購統銷暫行辦法」,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28/content_2388635,htm
英文:
專書
Amin, Samir. Unequal Development: 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ism. trans. by Brian Pierc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6.
Anderson, Perry. In the Track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Bettelheim, Charles.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ist Economy. trans. by Brian Pearce, New York: The Harvard Press Limited, 1975.
Buchanan, James. The Power to Tax: 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1985.
Fitzgerald, E. V. K.. The St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u since 196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Greenhalgh, Susan & Edwin A. Winckle.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 New York: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Hobsbawm, Eric and Terence Ranger 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92.
Howard, Michael Charles & John Edward King. 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1883-1929.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Iggers, Georg.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______. 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 Middletown, Con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4.
Jay, Martin. Marxism and Totality. Berkley and Los Ange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Kaplan, Laurance ed..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Vintage, 1973.
Konrad, George and Ivan Szelenyi. 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Road to Class Power. trans. by Andrew Arazto and Richard E. Allen,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1979.
Laue, Theodore H. von. The World Revolution of Westernizati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1987.
Le Golf, Jacques and Pierre Nora. Constructing The Past: Essays in Historical Method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Lukaćs, Georg.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971.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Malthus, Thomas Robert.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ed. By Donald Winch,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Marx, Karl. Capital, vol. 1-3. trans. by Ben Fowke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0.
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1986.
Moore, Barrington.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1993.
Olson, Mancur. Power and Prosperity: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Perry, Matt. Marxism and History. New York: Palgrave, 2002.
Ratner, Sidney. The Tariff in American History. New York: Van Nostrand, 1972.
Rigby, Steve. Marxism and History.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7.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Ryan, Frank X.. Darwin’s Impact: Social Evolition in America, 1880-1920. vol. 1-3,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2001.
Smith, Adam.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91.
Smith, Kenneth. The Malthusian Controversy. New York : Routledge, 2006.
Turner,Michael E.. Malthus and His Tim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6.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1-3 Vo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1980, 1988.
White, Tyrene. China’s Longest Campaign: Birth Plann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1949-2005. New York: Th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Wittke, Carl. Refugees of Revolution: The German Forty-Eighters in Americ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52.
期刊
Freeberne,Michael. “Birth Control in China.”, Population Studies, no, 1, vol, 18 (1964), pp. 5-16.
Hobsbawm, Eric. “Karl Marx`s Contribution to Historiography.” Diogenes(London), no. 64 (Winter 1968), pp. 37-56.
Mehrotra, Ajay K.. “Envisioning the Modern American Fiscal State: Progressive-Era Economists and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the U.S. Income Tax.” UCLA Law Review(Los Angels), no. 52(August 2005), pp. 1793-1866.
Zbierski-Salameh,Slawomira. “Polish Peasants in the ‘Valley of Transition’: Responses to Postsocialist Reforms.” in Michael Burawoy and Katehrine Verdery eds.. Uncertain Transition: Ethnographies of Change in the Postsocialist World.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9, pp. 189-222.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2260504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0504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0504201.pdf39.87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2.pdf75.36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3.pdf200.96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4.pdf583.49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5.pdf479.23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6.pdf415.86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7.pdf440.54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8.pdf155.57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09.pdf256.7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10.pdf84.62 kBAdobe PDF2View/Open
60504211.pdf12.22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