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99
題名: 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
作者: 陳雙環
貢獻者: 李明
陳雙環
關鍵詞: 恐怖主義
反恐對策
反恐戰爭
中華民國
反恐行動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傳統以來,各國政府所面臨的最大危機與災難莫過於來自敵國所發動的戰爭,然近年來國家安全的威脅已不再侷限於傳統性的戰爭,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跨國恐怖組織所從事的破壞行動。2001年9月11日,以賓拉登為首的國際恐怖份子,對美國紐約世貿大樓及國防部五角大廈發動恐怖攻擊行動,事件發生後,我政府立即啟動國安機制,採取因應措施,預防恐怖份子連鎖反應,對國內治安造成衝擊。政府為因應反恐的需要,召開「三芝會議」、制定「反恐怖行動法(草案)」、成立「反恐怖行動小組」與「反超限戰策劃與指揮小組」、實施各項反恐演習、尋求國際反恐合作…等作為,均顯示政府對此議題的重視,惟反恐作業與相關措施在國內尚屬草創,確實有很多待克服之處。\n\n 國際恐怖主義的廣義定義有100多種,比較集中的也有20多種,迄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恐怖主義有著極其複雜的背景和根源,在一個恐怖組織或一件恐怖主義事件的背後,往往混雜著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民族等多種因素,同時又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性。綜觀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有:謀求利用核、生、化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電腦網路成為恐怖活動的新領域;宗教狂熱型恐怖主義出現上升趨勢,其破壞性和殺傷性不受制約;恐怖組織呈現多元化發展;恐怖襲擊以象徵性、經濟性目標為重點。\n\n 聯合國已制定了12項全球公約,亦設立反恐怖主義委員會(CTC)、特設委員會及恐怖主義政策工作組,並運用相關機構從事反恐工作。九一一事件後,國際間的相關組織亦體認反恐意識主流,紛紛將反恐合作列為組織的重要工作,主要的作為包括建立反恐合作機制、反恐情報合作、簽署反恐協定、反恐軍事演習等。這段期間,世界各國和有關國際組織加大了反恐力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成效包括對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恐戰爭的勝利、逮捕了伊拉克前總統海珊及數千名恐怖份子、國際反恐合作、及凍結了一億多美元與恐怖主義有關的資金。但是,從全球範圍來看,恐怖活動依然猖獗,賓拉登至今仍是漏網之魚、「基地」組織不但沒有被打垮,反而擴散至世界各地,當前國際反恐行動形勢仍然嚴峻。\n\n 台灣不是國際恐怖主義攻擊的主要目標,但不能排除成為恐怖份子藏匿地點或犯罪活動之中繼站、及恐怖攻擊報復美國的目標之一(已遭基地組織點名);國內至目前為止沒有形成恐怖組織的條件,但需注意內在可能的潛在威脅因子,政府必須提出解決方案予以消弭;中共以超限戰之恐怖主義手段對台實施攻擊的可能性亦不大,惟需嚴防其為達目的採取非實體破壞之手段打擊台灣。\n\n 現行我國危機處理法制歸納起來略可區分為重大國家安全事件、實際戰爭狀態、重大災難事件、緊急危難或財政經濟重大變故、平時的安全及治安事件等五大類型,我國目前的反恐機制亦是依其相關規範而建制。依據相關的法令規定及現況,我國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有:國家安全決策機制及行政院反恐怖行動小組。恐怖主義活動的攻擊方式,概可分為五大類,即傳統性恐怖攻擊(爆炸、暗殺、武裝襲擊、綁架與劫持人質、劫機與劫持車船)、核、生、化及網路恐怖攻擊等,我國在反恐的整備上亦涵蓋這些威脅,在行政院反恐怖行動小組的統籌下,各有其中央主管機關策頒應變機制,負責指揮、督導、協調各級相關行政機關及公共事業執行各項反恐、防恐及救護工作。除了這些應變危機處理機制之外,當危機發生後,尚須啟動兩個救援體系:一是災害防救體系;二是緊急醫療救護體系。並視情況啟動一個備援體系:即全民防衛動員體系。以強化災害防救功能,確保緊急傷病患之生命及健康。\n\n 我國在反恐措施方面,從法律修訂、情資整合、維護海域(岸)安全、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國軍應變整備、核生化處置能力、到資訊安全等工作,均積極的完成整備。在國際合作方面,亦與相關國家實施情報合作、洗錢防制工作、提供人道援助、簽訂「司法互助協定」、防杜高科技物資非法輸出、簽署「貨櫃保全計畫(CSI)」及配合「防止擴散安全倡議(PSI)」等反恐合作。\n\n 在我國反恐對策之建構方面,本論文分別從政策規劃、機制運作、執行措施、反恐能力、國際合作等五方面來探討,期能建構完備的反恐對策。\n一、在反恐政策規劃方面:在外交戰略上,緊密與美關係而取得所需奧 援,且能與中共和平相處,另應提升與日本之安全交流;在國土安全上,將恐怖主義的威脅,由國安會納入國家安全戰略之中,作為政策指導原則,並由行政院負責全盤性反恐政策規劃。\n二、在反恐機制運作方面:強化情報預警功能;加強情資整合及通報;提升情資研析能力;落實反恐機制整合;修訂重大劫持、破壞事件權責;精實反恐演習。\n三、在反恐執行措施方面:儘速完成反恐怖行動法立法工作;修訂民航法設置安全人員;制定保防法;做好關鍵基礎建設弱點評估工作及強化安全維護;加強機場安檢工作;精進簽證及移民政策;嚴密空域安全管制;強化現有民防功能;化解國內統獨爭議與族群衝突;有效打擊相關金融犯罪;做好社會公共關係與媒體倫理工作;落實宣導教育工作。\n四、在反恐能力整備方面:精實反恐能力;強化反恐訓練;嚴密網路安全維護;落實核能電廠安全工作;健全生化災害防救體系;加強生化防疫及醫療救護能力;做好毒物管制工作;精進生化戰劑反恐訓練;明訂國軍支援事項。\n五、在國際反恐合作方面:持續與美國進行各項合作;以人道救援扮演「貢獻者」角色;以經濟實力推動反恐合作;加強洗錢防制合作;強化安全合作;全民外交首重文宣與鼓勵民間參與;發展亞太地區國家的關係;藉海軍巡防台海南疆及南海尋求與美軍合作。\n\n 最後,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概述如次:\n一、國際社會對恐怖主義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妨礙了反恐怖的國際合作。\n二、恐怖主義發展走向,將使危害更加嚴重。\n(一)宗教狂熱不斷上升,大量殺傷不受制約。\n(二)結合運用現代科技,恐怖攻擊手法多樣。\n(三)活動範圍逐漸擴大,攻擊目標趨向多元。\n(四)運用資訊技術領域,組織呈現多元發展。\n(五)組織串連策略聯盟,相互為用各取所需。\n三、應發揮聯合國在國際反恐中的主導作用,增強國際合作效率。\n四、國際反恐合作將是長期而複雜的工作。\n五、我國應更重視非傳統性安全威脅。\n六、我國現行反恐體系尚未完備,有賴政府積極建構。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白皮書-中華民國九十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民國90年11月。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白皮書-九十一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民國91年9月。
布羅。《國際恐怖主義(Terrorism of International)》,彭宗嶽譯。台北:三軍大學,民國72年12月。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警備作戰要綱》。台北: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民國80年6月。
台灣環境及災害政策學會。《美國政府跨部會反恐怖行動作業計畫-中文譯本》。台北:內政部消防署,2002年12月。
台灣環境及災害政策學會。《美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整合災變管理系統:聯邦應變計畫》。台北:內政部消防署,1999年4月。
安東尼.雷克(Anthony Lake)。《六個夢魘-美國如何因應危險世界中的真實威脅(6 Nightmares:Real Threats in a Dangerous World and How America Can Meet Them)》,陳孝燮、謝豐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
邱吉鶴、卜正球、黃宏光。《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國91年12月。
美國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核生化武器擴散威脅與回應(Proliferation:Threat and Response)》,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8月。
約翰.阿爾吉拉(John Arquilla)、大衛.朗斐德(David Ronfeldt)。《網路及網路戰(Networks and. Netwars: The Future of Terror, Crime, And Militancy)》,楊永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1月。
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1年3月。
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1年12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印。《「美國九一一事件」專題研究論文》。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民國91年6月。
國防大學編輯。《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
黃忠範。《對恐怖份子生、化攻擊防制作為之研究》。台北:國防部編印,民國91年11月。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威廉.湯姆斯(William C. Thomas)編。《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 Government Response: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謝豐安、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5月。
憲兵司令部。《憲兵反劫持手冊》。台北:憲兵司令部,民國87年6月。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行。《網路威脅與資訊安全(Cyber Threat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eeting the 21 st Century Challenge)》,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4月。
衛生局疾病管制局。《生物恐怖黑名單─攔截致命的病菌攻擊》。台北:衛生局疾病管制局,民國91年8月。
羅伯特.凱根(Robert Kagan)、威廉.克里斯多爾(William Kristol)編。《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Present Dangers: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楊紫函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2月。
Donald J. Hanle。《恐怖活動:戰爭的最新面貌(Terrorism:The Newest Face of Warfare)》,殷禮明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2年3月。
二、中文專書
王國強、胡凡。《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指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理論探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怖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8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8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危機管理與對策研究中心。《國際危機管理概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3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2001─2002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北京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應付危機─美國國家安全決策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2月。
艾德華.尤爾登(Edward Yourdon)著。《驚爆資訊戰-911事件對資訊科技的影響(Byte Wars:the impact of September 11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凱文譯。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2002年12月。
艾許頓.卡特(Ashton B. Carter)、威廉.裴利(William j. Perry)。《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9年。
伊恩.萊塞(Lan O. Lesser)等著。《反新恐怖主義(The New Terroris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著。《大變局:30位國際頂級學者研判「後9.11」時代的世界格局》,江西人民出版社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11月。
李登科等著。《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8月。
李英明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1月。
李英明主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6月。
李慧智。《反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3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86年。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東方曉主編。《伊斯蘭與冷戰後的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6月。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7月初版第十刷。
彼得.哈克萊羅得著。《反恐時代》,王振西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
板垣英憲。《布希的陰謀:反恐怖戰爭背後的隱情》,廖兆陽譯。台北:楊安傳播,2002年9月。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10月。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7月。
茱蒂.密勒(Judith Miller)、史帝芬.英吉伯格(Stephen Engelberg)、威廉.布洛德(William Broad)等著。《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秘(Germs:biological weapons and America`s secret war)》,齊思賢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2年2月。
威廉.布魯姆著。《誰是無賴國家》,羅會均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
夏保成。《國家安全論》。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1月。
哈里.亨德森。《全球恐怖主義─完全參考指南》,賈偉、李聯榮、戴艷麗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保羅.R. 皮拉爾。《恐怖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王淮海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年2月。
馬繼東主編。《生化武器與秘密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
馬維野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情報與國家安全課題組。《情報與國家安全─進入21世紀的各國情報機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戰略學部彙編。《對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研究論文專輯》。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民國91年1月。
陳曦主編。《帝國噩夢-9.11美國驚世恐怖事件紀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陳二曦、孫慎靈、李慧智。《反恐保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黃富源、侯友宜。《談判與危機處理》。台北:元照出版,2002年10月。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6月。
張慧英。《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年11月。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楊毅。《2001─2002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8 月。
楊潔勉等著。《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9.11事件的衝擊和影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楊潔勉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2月。
魯仁主編。《情報與安全概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1月。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著。《9-11》,丁連財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01年12月。
蘇進強主編。《美國反恐戰爭:台灣觀點》。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蘇進強。《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9月。
Frederic S. Pearson and 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第三版)》,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9月。
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民國87年2月。
三、中文期刊論文
大海。〈基因武器:未來生物戰的恐怖殺手【上】〉。《現代軍事》,2002年第9期。2002年9月,頁37-39。
子謹。〈正義對邪惡的新較量─網路反恐〉。《當代海軍》,第109期。2002年10月,頁46-48。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臺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3卷2期。民國91年4月,頁137-184。
白桂梅。〈從國際法角度看國際恐怖主義的界定問題〉。《現代國際關係》,第156期。2002年10月,頁28-34。
朱劍明。〈處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我國應有的機制〉。《警光》,557期。民國91年12月,頁31-33。
沈明室。〈國軍在反恐怖主義攻擊的角色〉。《國防雜誌》,17卷12期。民國91年6月,頁69-92。
李明。《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季刊,第1期。民國91年11月,頁1-91。
李明。《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季刊,第2期。民國92年2月,頁1-14。
李明。《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季刊,第3期。民國92年5月,頁1-31。
李明。《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季刊,第4期。民國92年8月,頁1-39。
李明。《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季刊,第5期。民國92年11月,頁1-64。
李正屏。〈恐怖主義釋義與研究方法初探〉。《源流學報》,第12期。民國89年11月,頁53-71。
李華球。〈美國「911」事件─恐怖主義的深遠危害〉。《國防雜誌》,17卷11期。民國91年5月,頁16-28。
李雙伍。〈當前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軍事文摘》,2003年第3期。2003年3月,頁76。
李自虎。〈中共「超限戰」對台運用之可能模式及對我之影響〉。《國防雜誌》,18卷12期。民國92年6月,頁37-51。
呂芳城。〈對「超限戰」的認識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7卷9期。民國90年9月,頁32-47。
何唐甫等。〈美國重要基礎設施採取反恐措施〉。《現代軍事》,第315期。2003年4月,頁19-20。
汪毓瑋。〈國際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刑法相關問題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九十二年春季刊。民國92年4月,頁63-96。
林正義。〈美國因應九一一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1期。民國91年1月,頁108-127。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國際事務季刊》。民國91年2月號,頁2-25。
林毅明。〈後冷戰時期恐怖主義活動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憲兵學校季刊》,第35期。民國85年11月,頁44-51。
林維楊。〈九一一週年國際反恐之回顧及我國因應之道〉。《戰略安全論壇(IIR-NSSI)》,91秋季刊。民國91年10月,頁158-161。
林維揚。〈東南亞反恐與台灣的安全〉。《戰略安全論壇(IIR-NSSI)》,92夏季刊。民國92年7月,頁157-160。
林佳龍、賴怡忠。〈台灣在911事件後面臨的安全挑戰與戰略選擇〉。《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2期。民國91年4月,頁1-18。
林文程。〈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立法院院聞》,29卷10期。民國90年10月,頁36-49。
林永貴。〈國際恐怖主義─未經宣戰的戰爭〉。《國防譯粹》,13卷7期。1986年7月,頁38-41。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1期。2003年1月,頁1-39。
官政哲。〈二十一世紀第一場戰爭─打擊「災難性恐怖主義」的戰略〉。《警光》,第543期。民國90年10月,頁18-20。
官政哲。〈反恐怖主義之緊急應變機制與作為─美國緊急應變模式簡介〉。《警光》,544期。民國90年11月,頁23-25。
帥化民。〈泛恐怖聯盟─全球公敵〉。《國家政策論壇》,1卷9期。民國90年11月,頁217-221。
馬振宇。〈新戰爭形式下的新困局─論美國反恐怖主義戰爭〉。《海軍學術月刊》,36卷11期。民國91年11月,頁4-14。
黃財官。〈中共「超限戰」之研析〉。《國防雜誌》,16卷2期。民國89年8月,頁33-43。
黃秋龍。〈國家安全戰略與我國回應全球反恐怖主義之思辨〉。《國防雜誌》,18卷11期。民國92年5月,頁89-103。
黃祥益。〈從911恐怖事件淺談我國安全防護應有的積極作為〉。《警光》,第543期。民國90年10月,頁21-24。
特南克斯。〈反恐怖作戰【上】〉。《尖端科技》,第220期。2002年12月,頁82-91。
特南克斯。〈反恐怖作戰【下】〉。《尖端科技》,第221期。2003年1月,頁16-25。
閆謹。〈民族宗教問題與中東地區國際恐怖主義的發展〉。《國際政治》,第4期。2002年4月,頁117-119。
翁里、王曉、潘建珍。〈論依法控制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現代國際關係》,第154期。2002年8月,頁23-28。
徐斯勤。〈如何由資金流動管理配合國際反恐行動〉。《戰略安全論壇(IIR-NSSI)》,91夏季刊。2002年8月,頁37-39。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35卷9期。民國85年9月,頁61-78。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民國87年8月,頁19-34。
殷天爵。〈新恐怖主義之生化威脅與因應〉。《陸軍學術月刊》,39卷451期。2003年3月,頁52-62。
陳以定。〈冷戰後恐怖主義新特徵〉。《海峽評論》,第133期。2002年1月,頁16。
陶向陽、金濤。〈回眸,2002年全球反恐〉。《世界軍事》,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4-8。
張中勇。〈美國對恐怖主義的對策〉。《美國月刊》,8卷2期。民國82年2月,頁101-114。
張中勇。〈論各國反恐怖主義活動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警學叢刊》,23卷4期。民國82年6月,頁39-62。
張中勇。〈台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4期。民國90年10月,頁1-35。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1期。民國91年1月,頁1-58。
楊順利。〈國家安全之預警情報研究--從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談起〉。《國防雜誌》,17卷12期。民國91年6月,頁3-11。
楊明杰等。〈恐怖主義根源探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54-62。
楊劍。〈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國際合作:國際恐怖主義和反恐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國際展望》,第459期。2003年1月,頁72-75。
楊昊。〈APEC的另一個新角色?─亞太反恐安全網絡的統一陣線〉。《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0期。民國91年12月,頁113-121。
鄭端耀。〈從九一一事件看NMD戰略思維〉。《兩岸雙贏》,33期。民國90年10月,頁12-16。
劉濟春。〈由恐怖攻擊事件談化學戰防護〉。《核生化防護季刊》,第73期。民國91年2月,頁23-30。
蔣永芳。〈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國防譯粹》,25卷9期。1998年9月,頁66-71。
廖元豪。〈美國反恐怖主義相關法律措施之簡介與評論〉。《月旦法學》,80期。民國91年1月,頁272-283。
趙春山。〈台灣搭上了「反恐」的列車〉。《話題》,第32期。2002年10月,頁20。
蔡雲明。〈美國規劃成立「國土安全部」之戰略意涵〉。《後備學術半年刊》,第66期。民國91年9月,頁81-93。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民國92年4月,頁31-43。
蔡明彥。〈連環恐怖攻擊事件之評析〉。《歐亞研究通訊》,6卷6期。民國92年6月,頁9-11。
齊興霞。〈冷戰後的恐怖主義與國際社會〉。《學術論壇》,2002年第2期。2002年2月,頁25-28。
錢文榮。〈反恐與國際秩序〉。《國際問題研究》,第89期。2002年5月,頁27-32。
Audrey Kurth Cronin著,劉廣華譯。〈國家主權的省思:恐怖主義時代的美國戰略〉。《國防譯粹》,30卷3期。2003年3月,頁90-112。
四、碩博士論文
王婉蘭。《德國政府反恐怖活動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尤正才。《我國國家安全會議憲政定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11月。
丘臺峰。《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洪慧珠。《劫機行為國際法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1月。
洪秀菊。《美伊人質危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7月。
徐柏峰。《危機處理之研究: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
陳振農。《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陳松寅。《當前台灣地區洗錢犯罪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許經澤。《從九一一事件論美國國土安全部及我國反恐組織建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張念卿。《伊斯蘭激進主義與國際恐怖主義》。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11月。
游寶珠。《恐怖主義與國際法》。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劉必棟。《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1月。
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決策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1月。
劉壽軒。《巴解恐怖主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鄧玲礽。《人質危機處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繆宏昌。《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2月。
羅火祥。《我國警政機關危機管理之研究─兼論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反恐應變機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五、研討會論文
王任賢。〈我國現行生物災害防護與復原探討〉,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化學兵學校主辦,民國91年10月,頁227-230。
明居正。〈九一一事件與我國反恐策略〉,「全球反恐戰略」研討會。外交部外交事務協會主辦,民國91年12月26日。
周茂林,〈美國強化在亞太地區發動反恐戰爭,我應提出那些具體因應之道〉,戰略安全論壇研討會,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1年6月。
胡瑞舟。〈九一一事件對戰爭研究的影響:主要意涵與思考〉,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頁1-25。
胡瑞舟,〈從美伊衝突思考台灣安全與戰略〉,戰略安全論壇研討會,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1年11月。
張中勇。〈從當前恐怖主義發展看現階段生化災害潛在威脅及因應〉,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化學兵學校主辦,民國91年10月,頁47-78。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台灣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2002年10月20日,頁4-1-4-34。
張中勇。〈九一一事件後我國在全球的反恐策略〉,「全球反恐戰略」研討會。外交部外交事務協會主辦,民國91年12月26日。
張北齊,〈美國強化在亞太地區發動反恐戰爭,我應提出那些具體因應之道〉,戰略安全論壇研討會,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1年6月。
張文廣、李照德。〈憲兵對「反恐」之認知與角色扮演〉,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學術研討會。憲兵學校主辦,民國92年7月28日,頁1-37。
張五岳、李華球。〈全球化下的反恐趨勢與兩岸民間交流〉,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遠景基金會主辦,民國92年11月3、4日,頁271-302。
黃季敏、張建興。〈我國災害防救體系及法規之評析〉,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化學兵學校主辦,民國91年10月30日,頁1-45。
曹雄源。〈就警備面向探討憲兵特勤隊運用與國家安全之關係〉,憲兵任務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89年6月27日,頁1-51。
熊光華。〈我國化學災害防救體系與機制之探討〉,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化學兵學校主辦,民國91年10月30日,頁183-226。
薛博仁。〈現階段生物災害潛在威脅〉,生化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陸軍化學兵學校主辦,民國91年10月30日,頁79-85。
謝牧謙、吳銘志、謝正倫。〈核電廠緊急應變及輻射防護災害救援〉,民國八十九年全民核生化防護研討會。陸軍總部主辦,民國89年4月12日,頁263-281。
蘇進強。〈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機制〉,台灣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2002年10月20日,頁1-1-1-33。
顏建發。〈反恐期間台灣生存空間的挑戰與回應: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變遷〉,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遠景基金會主辦,民國92年11月3、4日,頁211-228。
六、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文匯報(香港) 》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七、網際網路文獻
(一)官方網站
《內政部消防署》http://www.nfa.gov.tw/
《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
《立法院》 http://www.ly.gov.tw/
《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行政院》http://www.ey.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http://www.aec.gov.tw/start.php
《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http://www.nicst.nat.gov.tw/group/application/nics/index.php
《行政院海巡署》http://www.cga.gov.tw/
《行政院研考會》http://www.rdec.gov.tw/home/
《行政院衛生署》http://www.doh.gov.tw/newverprog/proclaim/sars_list.asp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http://www.cdc.gov.tw/ch/
《行政院環保署》http://www.epa.gov.tw/
《法務部》http://www.moj.gov.tw/chinese/c_index.aspx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國家安全局》http://www.nsb.gov.tw/
《國家資通安全應變中心》 http://www.ncert.nat.gov.tw/infosec/data.asp
(二)一般網站
《人民網》http://www.peopledaily.com.cn/
《大紀元》http://www.epochtaiwan.com/
《大洋網》http://www.dayoo.com/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華網》http://www.china.com/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全球反恐行動》http://hk.news.yahoo.com/fc/news_fc_in1bomb.html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多維新聞網》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
《東方網》http://www.eastday.com/
《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
《美國參考:美國國務院》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homepage.ht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research-3-3.htm
《新浪新聞網》http://news.sina.com.tw/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蕃薯藤新聞網》http://news.yam.com/
《聯合國》http://www.un.org/chinese/
貳、外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Alexander, Yonah, and Marxwell Finger. Terroris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McGraw-Hill, 1977.
Calton, David, and Carlo Schaer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nd World Security. London: Croom Helm Ltd, 1975.
Combs, Cindy C. 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7.
Crenshaw, M. Terrorism, Legitimacy and Power – The Consequences of Political Violence. Manufactured: Wesleyan University, 1983.
Freeman, Charles. Today’s World Terroris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imited, 1981.
Friedlander, Robert A. Terrorism: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and Local Control, Vo1. I. New York: Oceana Publications, Inc., 1979.
Herman, Edward. The Real Terror Network. Boston: South End Press, 1983.
Hoffman, Bruce.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98.
Holms, John Pynchon. Terrorism. New York: PINNALE BOOK, 1994.
Laqueur, Walter. Terror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7.
Laqueur, Walter. Terrorism. London: Sphere Books Ltd, 1978.
Laqueur, Walter. The Age of Terror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7.
Livingstone, Neil C.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82.
Nacos, Brigitte Lebens. Terrorism and the Med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94.
Pearson, Frederin S., and J. Martin Roches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Global Cond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2n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Rapoport, David C. Encyclopedia of Violence, Peace, and Conflict: Terrori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9.
Schmid, Alex P., and Ronald D. Crelinsten. 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 Frank Cass & Co., Oregon, 1993.
Schmid, Alex P. Political Terrorism: A Research Guide to Concepts, Theories, Data Base, and Literature. New Brunswick, CT: Transaction, 1983.
Segallar, Stephen. Invisible Armies: Terrorism into the 1990s. London: Michael Joseph Ltd, 1986.
Slater, Robert O.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Pr., Ltd, 1988.
Taylor, Max., and John Horgan.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London: Frank Cass, 2000.
Wilkinson, Paul.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Government & Opposition Ltd, 1974.
Wilkinson, Paul. Political Terrorism. London: MacMillan, 1976.
二、英文期刊
Crenshaw, Martha. “The Cause of Terrorism.” Camparative Politics, Vol. 13, No. 4, July 1981, pp.379-399.
Wilkinson, Paul. Terrorist Targets and Tactics: New Risks to World Order, Conflict Studies. December 1990.
三、網際網路文獻
《APEC官方網站》http://www.apecsec.org.sg/
《北約官方網站》http://www.nato.int/docu/speech/2002/s021003e.htm
《美國白宮網站》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恐怖主義研究網站》http://www.yale.edu/lawweb/avalon/terrorism/terror.htm
《美國國土安全防衛部》http://www.whitehouse.gov/deptofhomeland/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聯邦緊急管理局》http://www.fema.gov/library/terror.htm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恐怖主義研究中心》http://www.terrorism.com/index.shtml
《國際反恐怖主義政策協會》http://www.ict.org.il/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http://www.csis.org/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english/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0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0901.pdf42.57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2.pdf81.88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3.pdf121.1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4.pdf82.95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5.pdf298.05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6.pdf399.68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7.pdf441.9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8.pdf347.4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09.pdf539.49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10.pdf382.49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11.pdf177.97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12.pdf222.07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13.pdf110.2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914.pdf189.7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