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6
題名: 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
作者: 劉守仁
貢獻者: 邱坤玄
劉守仁
關鍵詞: 美國反恐戰爭
中亞安全政策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911事件」改變了世人對戰爭型態的觀感,同時促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這個恐怖攻擊事件使得當前國際大國們齊一口徑,同聲譴責與撻伐恐怖主義,因此堅定了美國消滅國際恐怖主義及遂行反恐戰爭的決心,美國總統布希並強調,為了保護美國免遭恐怖分子的襲擊,必要時美國將實施「先制攻擊」。而公然支持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當然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首役目標。隨著反恐戰爭的節奏,美國順勢將美軍前送歐亞大陸建立橋頭堡,以保護美國在當地的利益,進而拓展其全球戰略佈局。\n中亞五國因為前蘇聯的解體,各國雖獲主權獨立的地位,但經濟上卻持續地衰退。後冷戰時期中亞各國挾其豐厚的能源優勢,開展其「經濟外交」的政策,援引外國的資金與技術,以改善國內的經濟景況。惟中亞各國的政經情勢仍飽受地區的民族極端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的威脅,呈現不穩定狀態。\n後冷戰時期迅速崛起的中共,無論從地緣戰略或是經濟安全戰略來看,中亞地區的穩定將被中共視為影響國家利益的重要環節。尤其在中共「新安全觀」形成後,積極推動的「上海五國」至「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的建構,從邊界糾紛、裁軍等安全問題,擴展至地區經貿合作的議題,皆顯示中共日益重視西部邊境的安全。\n當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在中亞地區並行推動時,歐亞大陸的權力平衡板塊也立即受到擠壓與變動。美「中」兩國的國家利益在中亞地區所產生的競合效應,對區域穩定將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如中亞各國協助美國「反恐」,使各國立即獲得資金的援助,而在地緣上與中亞緊鄰的中共,則藉著未來「新絲路」的潛在商機,吸引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未來美「中」兩國在中亞地區的競合關係,將隨美國反恐戰爭及「上海合作組織」的運作而持續發酵。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2002)。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著,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王寧,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治來,中亞近代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宗禮、談振好、劉建蘭著,中國西北民族地區:政治穩定研究。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______,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______,單級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______,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李慎明主編。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亓成章、何中順著,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73年。
______,獨立國協研究,台北︰幼獅出版社,1995年。
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杜默譯,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出版社,
1999年。
田弘茂主編,胡祖慶譯,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
79年。
  任德厚著,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
江紅,為石油而戰─美國石油霸權的歷史透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李永熾譯,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朱陽明主編,2000-2001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汪毓瑋,「二十一世紀國家安全議題之探討」-國際恐怖主義,網路與安全及情報與民主等。台北: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3年。
吳玉山,「鄧小平與江澤民路線之比較」,收錄於陳儔美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4年。
呂彬等編著,21世紀:和平,還是戰爭─軍事戰略專家剖析北約新戰略和世界戰爭危機。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0年。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9.11”后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克穆、謝伏瞻主編,世紀末的衝擊─深層思考: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金融危機的防範。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
李景治主編,世紀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潔明(James R. Lilley)、唐恩(Chuck Downs)合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琦合譯,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澧、羅小兵編,軍事管理學論文集。北京:長征出版社,1988年。
谷春德著,人權的理論與實踐。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孟捷慕(James H. Mann),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克林頓美中關係揭
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林碧炤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
金淳基(Samuel. S. Kim)著,「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Strategic Partner or Peer Competitor ?」,國防部史政編譯館編印,亞太安全論文彙輯(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民國86年。
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威廉.派里、亞頓.卡特(William J. Perry, Ashton B. Carter),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胡元梓、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胡曼尼(Hooman Peimani),王振西主譯,虎視中亞(Regional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Central Asia)。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2年。
Joshua S. Goldstein,胡祖慶、歐信宏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2003
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戰略構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夏保成,國家安全論。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
徐葵、馬勝榮主編,跨世界的戰略抉擇─90年代中俄關係實錄。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高金鈿主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席來旺,廿一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外交謀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捷連季耶夫,征服中亞史(一、二冊)。台北:商務出版社,1980年。
許濤、季志業著,上海合作組織。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麥克.克萊爾(Michael T. Klare),童新耕、之也譯,資源戰爭─全球衝突
的新場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麥金德(Halford J. Spykman),民主的理想與現實(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沈默譯,1979年版。
國家安全局編,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彊及中亞五國現地考察紀實。台北:國家安全局,1994年。
張京育,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民國72年。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______,「2001-2002亞太安全趨勢:強權的戰略思維與實踐」,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2002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張敏謙,美國對外經濟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陳儔美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
喬良、王湘穗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喬瑟夫.塞瑞米、詹姆士.侯肯主編(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comb, Jr.),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萊利(James R. Lilley)、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
共軍的未來(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馮紹雷,制度變遷與對外關係─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______,綜合國力新論─兼論新中國綜合國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菲力普.格雷茲布魯克(Philip Glazebroo),黃芳田譯,傳說之城─踏尋英俄中亞大競力的歷史現場(Journey to Khiva a Writer’s Search for Central Asia),台北:2000年。
富學哲,從國際法看人權。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雷家驌主編,國家經濟安全理論與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美國1997戰略評估(Strategic Assessment 1997)。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蒙塔勃托(Ronald N. Montaperto)編著,中共戰略趨勢(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山、薛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劉德喜、孫岩、劉宋斌合著,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魯毅、顧關福、俞正梁、傅耀祖主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
時事出版社,1999年。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羅浩,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嚴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______,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______,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嚴學通、王在邦、李忠誠、侯若石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霍斯蒂(K. J. Holsti)著,譚溯澄、李偉成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台北:幼獅文化世界公司,民國84年。
邁克克萊爾(Michael T. Klare)著,童新耕、之 也譯,資源戰爭。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薛君度、陸忠偉主編,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周邊形勢。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McNally, Christopher A. and Morrison, Charles E.,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2001亞太安全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Tyler, Patrick, 中美交鋒,合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二、政府出版品與文件
(一) 中華民國
   外交部新聞文化司彙編,中共與各國建交聯合公報彙編。台北︰外交部,1994年。
(二) 中國大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十四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編輯委員會,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1991-199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9月。
三、中文期刊與論文
  「1999-2000年中共軍事情勢」。大陸問題雙週報,第1331期,民國89年2月16日,頁13-25。
「中共與俄羅斯最新接觸」。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333期,民國89年3月15日,頁46-58。
「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中國外交,1997年4月號,頁11-18。
  「美國對中共與俄羅斯關係發展的戰略」。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310期,民國88年5月5日,頁40-42。
  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民國88年6月,頁58-69。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頁49-51。
______,「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共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57-76。
王友辰,「中共對1990年代國際形勢評估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頁74-83。
  王定士,「戰略三角互動對俄中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卷社會科學部分,第12期,民國89年12月,頁101-132。
王宗禮,「西部大開發與我國的國家安全」,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頁32-35。
  王春芳、沈新榮,「貫徹江澤民科技強軍思想的思考」,現代軍事,1998年1月,頁34-36。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3期,民國86年3月,頁5-16。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期,頁31-39。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6期,頁18-29。
王嘎,「略論社會轉型時期中亞五國的政治穩定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3年第1期,頁73-78。
  尹慶耀,「中共當前對外政策的幾項重要內容」,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4期,民國88年4月,頁53-64。
田文林,「國際政治視野中的文化因素」,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頁24-33。
  石之瑜,「誰來解讀中共的「大國外交」─兼論現實主義之外的兩岸關係論述」,台北: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史研討會,民國89年11月,頁1-14。
成寧,「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頁44-47。
朱萸,「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發展制約因素初探」,蒙藏地區現況雙月報,第11卷第2期,民國91年3月,頁1-9。
宋春蘭、吳潮,「北約東擴與歐盟東擴的比較分析」,浙江師大學報,1999年第6期,頁49-61。
宋國誠,「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性」,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國際情勢與大陸要情研析報告(三十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頁229-237。
  何家棟,「21世紀的中國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兼駁國家主義意識型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29期,2000年春季號,頁107-115。
余學會、許濤著,「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頁42-49。
  余曉秋,「正在形成的新安全觀」,世界知識,1997年第24期,頁5-14。
  冷眸,「從普京訪華看中美俄三國新態勢」,廣角鏡月刊,2000年8月,頁20-31。
李孟勳,「九一一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2003年9月,頁55-68。
  李勁松,「安全概念的變化與衝突焦點的位移」,現代軍事,1999年4月號,頁27-28。
  李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影響」,中國改革,2000年第5期,頁35-43。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
期,民國88年10月,頁45-68。
______,「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台北: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民國89年6月15日,頁4-15。
  辛容,「江籲維護國家安全,制定嚴懲腐敗新法」,鏡報月刊,1999年9月號,頁30-35。
  邢廣程,「普京的治國要略和政策走向」,中國評論,2000年5月號,頁31-32。
孟亮,「美俄對中亞五國的軍事爭奪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頁27-36。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做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4-115。
林宏宇,「利益分析:國際研究的重要方法」,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0年第 2期,頁10-15。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民國88年7月,頁29-37。
______,「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8月,頁1-14。
______,「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2000年8月,頁24-35。
______,「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2月。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1-27。
倪孝銓,「美國對獨聯體的政策」,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頁18-31。
黃虹堯,「911事件對中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2003年第4期,頁45-51。
秦放鳴,「中亞經濟一體化發展評析」,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頁81-86。
  常慶,「成績卓著的中亞五國外交」,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3期,頁42-49。
唐國棟,「最新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0期,頁18-22。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中國事務,2000年1月,第3期,頁34-65。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6月,頁79-102。
陳武駿,「剖析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
年2月,頁44-58。
陳鴻壽,「國際形勢新變化與中國對外關係」,第三屆兩岸遠景論壇─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頁188-197。
陳聯壁,「三個極端主義與中亞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頁56-63。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防大學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頁43-67。
宿景祥,「國際石油的戰略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2期,頁47-56。
楚樹龍,「中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和國家戰略」,戰略管理,1999年第4期,頁41-47。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期,頁55-58。
  鄭端耀,「評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遠景季刊,第四卷第二期,2003年4月,頁104-115。
蔣忠良,「中共之石油戰略與對非洲關係」,問題與研究,2003年第4期,頁105-125。
  劉海軍,「我國多極化思想的演變」,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7-8。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探討」,問題與研
究,第38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頁28-42。
劉新華、秦儀,「中國的石油安全及其戰略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2期,頁35-39。
龍舒甲,「中亞地區安全的意義」,當代蒙古與亞洲地緣關係學術會議─民主、經濟與安全研討會論文,台北:蒙藏委員會,民國92年9月,頁89-104。
______,「論裡海能源與外高加索地區安全之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民國92年3、4月,頁95-111。
藍美華,「蒙古哈薩克人遷居哈薩克斯坦情形初探」,當代蒙古與亞洲地緣關係學術會議─民主、經濟與安全研討會論文,台北:蒙藏委員會,民國92年9月,頁77-89。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6月,頁57-78。
闕旭淇、趙竹成,「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域安全的影響」,理論與政策,2003年第17卷第1期,頁125-143。
四、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公報(香港)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國國防報
  文匯報(香港)
光明日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五、中文網站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電子報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央日報http://www.cdn.com.tw
中央通訊社http://www.can.com.tw
中時電子報http://www.news.chinatime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china.org.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http://www.mftec.org.cn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eaboft.gov.tw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
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http://www.eurasian.gov.tw
中國知識創新網http://www.chinajournal.net.cn
台灣綜合研究院http://www.tri.org.tw
法制日報http://www.legaldaily.com.cn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gov/chinese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tw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
貳、英文部份
一、英文專書
  Akiner, Shirin. Islamic People of the Soviet Union(London: Rober Hartnoll Ltd., 1986)
Alagappa, Muthiah. Asian Security Practice :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Anderson, Jennifer. The Limits of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own, Seyom. World Security : Challenges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Cossa, Ralph A.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
  Dittmer, Lowell. Sino-Soviet Normalization and Its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1945-199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2000.
Doyle, Michael W. ”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 1986.
Easton, David.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65).
Ellison, Herbert J. De.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A Glob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2.
  Ferdinand, Peter. The New States of Central Asia and Their Neighbours(N. Y : Council on Foreign Press, 1994).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art, Thomas. Sino-Soviet Relations: Re-examining the Prospects for Normalization. Hants, England: Gower Co., 1987.
  Holsti, Ole R.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80.
  Hosti, K.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N.J: Prentice- Hall Inc.,1983).
  Hudson, G.F. Lowenthal, Richard and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Sino-Soviet Dispute: Documented and Analyzed.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 1963.
  Klare, Michael T. Peace & World Security Studie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4.
  Nye Jr., Joseph 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Russett, Bruce. Controlling the Sword: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National Security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Schaeffer, Robert K.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Lanham,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7.
二、英文期刊與論文
  Baldwin, David A. \"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 No.1 (Spring 1997), pp. 5-26.
Blank, Stephen J. \" 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Russo-Chinese Relations. \" Issues
& Studies, Vol. 36, No. 4 (July/August 2000), pp. 66-94.
Deng, Yong. \"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54 (June 1998), pp. 308-329.
  Glaser, Bonnie S. \"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 Asian Survey, Vol. 33, No. 3 (March 1993), pp. 252-271.
Hanlon, Michael O. \" Star Wars Strikes Back. \"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6(November/December 1999), pp. 68-82.
  Huntington, Samuel P. \" 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 \"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6), pp. 28-46
Hsiung, James. “Chin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 Asian Survey, Vol. XXXV, No. 6, June 1995, pp. 573–586.
Jacobson, Carl. ` Russian-China: The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 Security, Vol. 7, No. 4 (Winter 1998), pp. 1-11.
  Kim, Samuel. \" East Asia and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 Asian Perspective, Vol. 23, No.4 (1999), pp. 5-44.
  Li Rongxia, “Tarim Basin: New Hope for China’s Oil Industry.” Beijing Review, April 24–30, 1995, pp. 10–13.
Mathews, Jessica. \" Refining Security. \" Foreign Affairs, Vol. 68, No. 2 (Spring1989), pp. 162-176.
  Olcott, Martha Bill.” Central Asia`s New States: Independence.” 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1996).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Fall 1992), pp. 70-83.
Rahul, Ram, China, Russia, and Central Asia,(New Delhi: Ravindra Offset Press,1995).
Roy, Denny. \" Human Righ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East Asia. \" Issues and Studies, Vol. 35, No. 2 (March/April, 1999), pp. 132-151.
Shambaugh, David.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Calculating
Beijing"s Respons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2 (Fall 1996),
pp.180-209.
The Quadrennil Defense Review 2001,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30 September 2001.
三、英文報紙媒體
ABC news
BBC news
  CBS news
CNN U.S. news
The New York Time
Washington post
四、英文網站
  http://www.whitehouse.gov/
  http://www.state.gov/
  http://www.defenselink.mil/
  http://www.csis.org/
http://www.nato.int/pfp/sig-cntr.ht
http://www.rand.org/
  http://cesww.fas.harvard.edu/
  http://www.geog.okstate.edu/journals/jcas/jcas.ht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24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24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2401.pdf9.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2.pdf10.65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3.pdf11.52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4.pdf9.12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5.pdf9.26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6.pdf240.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7.pdf293.51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8.pdf257.27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09.pdf233.0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10.pdf247.9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11.pdf156.31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12.pdf155.65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413.pdf120.5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