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7
題名: 臺灣推動兩岸「小三通」之研究
A Study of Taiwan`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Mini-Three-Links\"
作者: 張多馬
Thomas Chang
貢獻者: 朱新民
張多馬
Thomas Chang
關鍵詞: 三通
小額貿易
除罪化
離島建設條例
小三通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自從立法院於2000年3月21日通過「離島建設條例第十八條」,明訂「為促進離島發展,在臺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排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制,為前述離島與大陸地區通航提供法源後,臺灣開放兩岸「小三通」的政策終於明朗,該法稍後並於4月5日公布實施;行政院隨於同年12月13日據此訂定及通過「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以作為「小三通」的管理依據。次年1月1日,金門、馬祖與對岸的「小三通」啟動,遂使兩岸關係邁向另一個里程碑。\n\n 政府推動兩岸「小三通」工作迄今已逾三載,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於:一、解決金馬人民的生活問題,增進當地觀光與商業活動,促進離島經濟繁榮,照顧當地民眾日常生活之需要;二、促成離島與大陸地區的貿易正常化,降低離島地區民眾犯罪之風險。進而實現金馬廈福之間的跨界整合,並促成金馬戰略地位角色的重新調整。所以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從系統理論的思考架構下探討「小三通」的形成背景、政策規劃、執行現況和缺失檢討;並觀察「小三通」與政府大陸政策之間的互動關係。\n\n本論文共分六章,茲將其內容分述如下:\n(一)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運用之研究方法、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文獻等。\n (二)第二章先探討臺灣、中共與美國等現階段的戰略關係後,再進入「小三通」的本題,敘明兩岸關係的歷史背景、「小三通」的由來及其定位與意涵,其次則分析臺灣推動「小三通」的因素以及中共的回應與美國的看法。\n (三)第三章係在探討臺灣推動「小三通」的策略,如何以和平的手段達到兩岸實質的「對等」,並落實雙方經濟合作的基礎。\n (四)第四章則分析中共的反應及其所提出對應的策略是否符合其「和平統一」及「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n (五)第五章就整個「小三通」實施所帶來各方面的效應,如法律面、交流面及實務面等,不論是兩岸政府或民間做一分析。\n (六)第六章即結論,試將前述各章學理與實務的探討,進而尋求發現與建議。
A Study of Taiwan’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oss-Strait “Mini-Three-Links”\nSummary\n\nThe Article 18 of “The Statute of Off-island Infrastructure”, passed on 21 March, 2000, suggests an experiment on shipping between Kinmen, Mstsu, Penhu areas and Mainland China as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ff-islands. This Article exclud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atute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China”, and provides a legal basis for the shipping experiment. Therefore, Taiwan’s policies on “Mini-three Links” between the cross-strait is getting clear. The Statute was releas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later on 5 April. The Executive Yuan completed the legislation of “Methods on the Experiment of Shipping Between Kinmen, Matsu, and Mainland China” on 13 December in the same year as the legal basis for management. On 1 January, 2001, “Mini-three Links” between Kinmen, Matsu, and Mainland China got started, as a milest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n\nThe “Mini-three Links” policy has run more than three years, whose purposes are, for examples, resolving the living problems of people in Kinmen and Matsu,,increasing the tourism and business ,bringing the off-islands prosperity, taking care of the daily needs of the local people. Second, the main purposes are to increase the trade normalization between the off-islands and Mainland China, to reduce the risk of committing crime by the off-islanders. Therefore, we can realize the cross boundary integration between Kinmen and Matsu,and readjust the roles of Kinmen and Matsu which used to be the military zones of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background, planning,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tion of “Mini-three Links”, and its weaknes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We can observe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Mini-three Links” and the Taiwan government policies.\n\n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study, respectively stated as follows:\n□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tudy, including the research motives, purposes, methods, ranges and limitation,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is study also.\n□ Chapter Two explores the current strateg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Mainl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ollowing part, includ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statu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Mini-three Links”,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ini-three Links” policy, and a review on the attitudes of Mainlan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n□ Chapter Three cover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Mini-three Links”, and the means in pursuit of equal status and mutual economic cooperation.\n□ Chapter Four covers reacti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its strategies in response. Analysis on these strategies examine if those are identical with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nd “One China Principle”.\n□ The overall effects of “Mini-three Links” will be discussed in Chapter Five, such as the law, exchange aspects. There will be discussion from both the civil and the authority point of view.\n□ Chapter Six is conclusion, through exploration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major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一)書籍:
1. 于宗先,《大陸經濟臺灣觀》,臺北:五南,2000。
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中共對臺政策及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1996。
3. 王崑義,《全球化與台灣》,臺北:創世文化,2001。
4. 王浦劬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北京:華夏,1999.1初版。
5.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五南,1999初版。
6. 元成章、陳降主編,《中國的國際環境與世界若干國家跨世紀發展戰略》,北京:當代世界,1995。
7. 石齊平,《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的出路》,臺北:工商時報,1995。
8. 朱延智,《臺灣安全》,臺北:幼師,2000。
9.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臺北:三民,1990。
10. 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1999初版。
11. 任克敏,《中國大陸經改理論與兩岸關係》,北縣:高立,2002初版。
12.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臺北:三民,2000.2三版。
13. 李守孔,《中國現代史》,臺北:三民,1979.12四版。
14. 李宏碩主編,《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研究》,北京:中國致公,1994。
15.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1998初版。
16. 李潔明、唐恩著,張同瑩、馬勵、張定綺等譯,《臺灣有沒有明天?》,臺北:先覺, 1999。
17. 李明軒等,《WTO與兩岸競合》,臺北:天下雜誌,2001。
18.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1987.12四版。
19. 法務部調查局,《中共對臺工作組織體系概論》,臺北:法務部調查局,1999。
20.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 1995。
21.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1997初版。
22. 里斯本集團,薛珣譯,《競爭的極限》,臺北:正中,2001。
23.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台灣商務,1985.6初版。
24. 林志鴻,《經濟未來學》,臺北:書華,1995。
25. 林添貴譯,Zibgniew Brezinski著,《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臺北:立緒,1998。
26.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2000。
27. 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臺北:五南,1993初版。
28. 周世雄主編,《兩岸經貿社會總體檢》,臺北:河洛,1998。
29. 明居正,《雙贏?雙輸?-兩岸關係何去何從》,臺北:致良,1996。
30. 易君博著,《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1993。
31. 邵宗海,《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臺北:生智,2001初版。
32.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1993初版。
33. 林嘉誠,《政治系統的工程師-伊斯頓》,臺北:允晨,1982.11。
34. 洪秀菊等譯 王人傑審訂,《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臺北:黎明,1979。
35.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理論導讀》臺北:五南,1993初版。
36. 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臺北市:五南,1997.1初版。
37. 胡璉,《金門憶舊》,臺北:黎明,1976。
38. 徐焰,《台海大戰》上、下篇,臺北:風雲,1992.10初版。
39. 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的再定位》,臺北:天下,民84。
40.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臺北:五南,1994.8。
41. 袁易主編,《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
4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Zahmy M. Khalizad, Abram N. Shu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
43.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1981。
44. 陳治世,《國際法》,臺北:臺灣商務,1992初版二刷。
45. 陳與晨,《中共經濟建設的戰略與佈局》,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87.1。
46. 陳順發譯,Avinash K.Dxit & Barry J.Nalebuff著,《大謀略──遊戲理論的全方位運用》,臺北:牛頓, 1996。
47. 陳水在,《金門解嚴前後》,北縣:稻田,2001。
48. 許朗宣,《中國現代史》,臺北:正中,1983.5修五版。
49.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臺北:聯經,1983.7二刷。
50.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業強,1992。
51. 張火木,《兩岸關係與金門前途》,臺北:培英,1995.12。
52. 張京育,《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臺北:幼獅,1985.10再版。
53.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1996.1初版。
54.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臺北:生智, 1999。
55. 張鐵軍譯,《談判學》,臺北:麥格羅希爾,2001初版。
56. 張嘉倩譯,Hazel Henderson著,《打造雙贏》,臺北:經典傳訊,1998.9。
57. 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臺灣國家定位》,臺北:學林,2000.5。
58. 彭懷恩譯著,《決策論奇才-賽蒙》,臺北:允晨,1982.11。
59. 楊宇光等譯,蕭羨一校閱,《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桂冠,1994初版。
60. 楊鈞池等譯 朱雲漢、高朗校閱《國際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1994初版。
61. 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1989.10。
62. 趙元浩、陳肇斌,《中國特區經濟》,廣州:科學普及,1984。
63. 趙建民,《「有關兩岸直航的爭議」,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永業, 1994。
64. 趙建民,《當代中國政治分析》,臺北:五南,1997初版。
65. 蔡政文、吳榮義、林碧炤、林嘉誠等著,《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臺北:業強,1994。
66.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臺北:著者發行,三民總經銷,2000再版
67. 鄭竹園,《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臺北:聯經,2000。
68. 鄧方譯,David M. Kreps著,《賽局理論與經濟模型》,臺北:五南,1996。
69. 謝淑貞:《賽局理論》,臺北:雙葉,1995。
70. 顏澤賢,《現代系統理論》,臺北:遠流,1993初版。
71.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五南,1994再版。
72.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1998。
73. 蘇起、鄭安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初版。
(二)期刊論文:
1. 丁樹範,《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臺灣與中共關係的發展》,臺北:中國大陸研究21期,1998。
2. 文心,《中共三代領導人的對臺政策》,臺北:中國大陸,1995.12。
3. 白成,《中共對臺的兩手策略》,臺北:中國大陸29卷12期,1996。
4. 甘堂,《中共對臺政策可能轉變研析》,臺北:中國大陸,1995.9。
5.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遠景1卷1期,臺北,2000。
6.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臺北:中國大陸研究42卷8期,1999。
7. 艾宏仁,《江澤民97戰略新動向-對臺策略的核心與底線》,香港:廣角鏡,1997.2。
8. 宋燕輝,《初探新政府如何處理小三通問題》,臺北:漁友,2000.5。
9. 宋燕輝,《離島建設條例與兩岸漁業》,臺北:漁業推廣166期,2000.7。
10. 宋鎮照,《解析臺灣與大陸政經關係發展:臺灣經濟走向邊緣化?》,臺北:共黨問題研究28卷10期,2002。
11. 李非,《廈門台商投資分析》,臺北:投資中國40期,1997.6。
12. 李沃牆,《從兩岸小三通道金廈共榮圈》,臺北:經濟前瞻48期,1998.9。
13. 李書良,《金門人的悲歌 三聲無奈》,臺北:投資中國57期,1998.11。
14. 李銘義,《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議題之研析》,臺北:共黨問題研究27卷6期,2001。
15. 阮銘,《三通的戰略性選擇》,臺北:Taiwan News 財政經總合周刊31期,2002。
16. 何迪,《「臺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北京:美國研究3期,1988。
17. 林正義,《美國對臺政策檢討的意義》,臺北:理論與政策8卷4期,1994。
18. 林麗香,《金馬小三通政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臺北:空軍學術540期,2001.11。
19. 周忠菲,《中美關係正常化與美國對臺政策的演變》,臺北:臺灣研究49期,1995。
20. 吳秀光,《理性決策途徑適用於兩岸關係的一些思辯》,臺北:中國大陸研究38卷3期,1995。
21.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臺北:國家政策161期,1997。
22. 洪志清,《一九七九年以來中共利用台資政策演進分析:兼論對兩岸關係的政策涵義》,臺北:共黨問題研究25卷8期,臺北,1999。
23.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臺北:政策50期, 1999。
24. 承嬰,《中共對臺工作決策架構與運作》,香港:九十年代,1996.2。
25. 徐博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臺北:理論與政策10卷1期,1995。
26. 高長、徐東海,《兩岸經貿發展趨勢與因應對策剖析》,臺北:理論與政策11卷4期,1997。
27. 馬凱、楊崇正、吳惠林,《兩岸三通時機已到?》,臺北:經濟前瞻69期,2000.6。
28. 翁永和、許光中、徐世勳,《WTO架構下兩岸三地經貿受排除條款及直航之影響》,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Vol. 13, 2001。
29. 翁明賢、王崑義,《新世紀以來兩岸的全球擴展: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辯與行動》,臺北:國防政策評論2卷1期。
30. 陳錦鈴,《離島小三通對我國的意義與影想》,臺北:臺灣經濟研究23卷6期, 2000.6。
31. 陳德昇,《兩岸「三通」的演進與影響》,臺北:政策61期,2000.08。
32. 張淑卿,《實施兩岸小三通對臺灣及兩岸之可能影響》,臺北:遠景2卷2期, 2001。
33. 張麟徵,《中共涉臺外交的探討》,臺北:國家政策,1996.9。
34. 童振源,《臺灣與「中國」經貿關係──經濟與安全的交易》,臺北:遠景1卷2期,2000。
35. 傅豐誠,《大小三通開拓兩岸經貿新契機》,臺北:貿易67期,2000.1。
36. 楊開煌,《中共「對臺政策」解釋與評估――決策人物取向之研究》,臺北:東吳政治學報7期,臺北,1997。
37. 葉新興,《從兩岸三通到小額貿易》,臺北:經濟前瞻70期,2000.7。
38. 葛卓崙,《兩岸小三通之動植物檢疫與檢查現況》,臺北:農政與農情,2001.4。
39. 裴長洪,《構建兩岸合作的新格局》,臺北:國際貿易問題4期,1995。
40. 劉文斌,《「小三通」對臺灣之影響》,臺北: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2001。
41. 蔡宏明,《通航對兩岸經濟整合與運輸合作的影響》,臺北:理論與政策41期,1996。
42. 蔡宏明 《小三通政策的政治難題與經濟影響》,臺北:政策61期,2000.8。
43. 蔡宏明,《小三通對兩岸互動的影響》,臺北:遠景2卷2期,2001.4。
44. 蔡宏明,《建構中國自由貿易區,全面提昇競爭優勢》,臺北:兩岸雙贏,2002.2。
45. 蔡政修,《九0年代美國對中共戰略與美「中」關係演變》,臺北:東亞31卷3期, 2000。
46. 蔡瑋,《中共的決策模式及行為》,臺北:中共研究31卷4期,1997。
47. 蔡瑋,《中共對臺政策的決策組織與過程》,臺北:中國大陸研究40卷5期,1997。
48. 蔡瑋,《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臺北:中國大陸研究41卷6期,1998。
49. 潘錫堂 《兩岸小三通相關問題的探討-從中共策略性轉變與入會的關聯到小三通的奠基》,臺北:政策61期,2000.8。
50. 潘錫堂,《小三通修正「中轉」的意涵》,臺北:國政評論,2002.1。
51. 鄭月遂,《兩岸經貿特區與區域三通的構想》,臺北:中國大陸,1996.4。
52. 賴文正,《小三通後金馬地區人員及貨物進出通關作業》,臺北:貿易,2001.4。
53. 羅德水,《小三通的背景、現況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臺北:政策61期,2000。
54. 魏艾,《從兩岸「小三通」看兩岸關係發展》,臺北:共黨問題研究27卷2期, 2001。
55. 邊裕淵,《國際經濟區域化與兩岸經濟關係》,臺北:理論與政策10卷1期, 1995。
(三)專案研究
1.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未來兩岸可能直航之港航問題研究》,臺北:1994。
2. 林武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
3. 翁永和,《貿易開放程度的決定因素》,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96。
4. 張五岳,《中共要求兩岸兩岸直接通航策略與我方對策》,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3。
5. 張五岳, 《1996年中共對台策略之演變》,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
6. 楊崇正,《陳水扁政府上任與2000年兩岸「三通」願景之可行性分析--以「小三通」與「大三通」中之海運直接通航為例》,臺北:國際航運管理研究,2000。
7. 魏盛林等,《未來兩岸直接通商對台灣產業與經貿之影響》,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
(四) 學位論文:
1. 李德昉,《台灣對大陸經貿政策之研究-以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 李茂鑫,《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臺灣地區安全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3. 周灼宇,《兩岸經貿互動對臺經濟決策自主性之影響》,臺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4. 吳正之,《1949-1958年國際干預下兩岸軍事衝突與外交因應探討》,桃園: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 高志誠,《中國大陸經濟特區政府之研究─以深圳特區為例》,北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 翁宗堯,《金門地區走私偷渡問題之研究》,金門: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 陳清寶,《從金門檢視扁政府「小三通」政策》,北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8. 郭憲鐘,《現階段中共對台灣經濟戰略之研究(1979-1998)》,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9. 許凌怡,《後冷戰時期美國亞太政策:多邊體制的建構》,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0. 許競任,《小三通與金馬戰略角色之調整》,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1. 張惠煌,《兩岸關係演變之研究(1987-1995)-中共對臺政策與我國大陸政策的互動》,北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2. 張斯綱,《中華民國外交擴展對兩岸的影響》,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6。
13. 熊兆周,《金門港投資開發可行性之研究》,北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1。
14. 簡宏志,《臺灣海峽兩岸的經貿發展與經濟整合》,臺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5. 蕭啟良,《經濟安全–兩岸經貿關係之評析》,北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6. 羅德水,《兩岸關係發展與金門定位變遷之研究》,北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7. 蘇□宗,《中共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之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五)網站:
1. 中華民國經濟部網址, http://www.moea.gov.tw/
1.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chinese.htm
2. 福建省金門縣政府網站,http://www.kinmen.gov.tw/
3.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網站,http://www.matsu.gov.tw/
4.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www.sef.org.tw/
5. 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網站,http://www.dsis.org.tw/
6. 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tw/NEWS/
7.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8. 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
9. 人民日報台灣站,http://www.unn.com.cn/GB/channel24/172/
10.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11. 金門日報,http://www.kmdn.gov.tw/
12. 馬祖日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13. 金廈郵報http://home.pchome.com.tw/internet/kinxiaep/
14. 福建日報,http://cities.fz.fj.cn/
15. 廈門日報,http://www.xmdaily.com.cn/
(六)法令或公文書:
1.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2. 離島建設條例。
3. 懲治走私條例。
4. 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
5. 對臺灣地區貿易管理辦法。
6. 《離島「小三通」政策規劃評估之背景說明》,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6.17。
7. 《兩岸「小三通」影響評估及規劃方向》,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10.2。
8. 《兩岸「小三通」推動方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12.26。
9. 《兩岸「小三通」推動方案執行計劃》,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12.26。
10. 《金馬試辦「小三通」說明書》,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12.16。
11. 《金馬「小三通」執行成效之說明》,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5.25。
12. 《行政院金馬「小三通」第二次指導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7.9。
13. 《行政院金馬「小三通」指導委員會會議紀錄》,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1.12.25。
14. 《調查「小三通」執行成效案調查意見》,臺北:監察院,2002.6.28。
15. 《監察院「小三通」糾正案文》,臺北:監察院,2002.6.28。
16. 《對監察院「小三通」執行成效專案調查報告之說明》,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9.3。
17. 《「小三通」運作現況及未來展望》,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12.24。
18. 《金門縣統計年報》第49期,金門:金門縣政府,2003.10。
19. 《連江縣統計年報》第5期,馬祖:連江縣政府,2003.10。
二、西文部分
(一)Books─
1. Axelrod, Robert,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Y.: Basic Books, 1984。
2. Barry Buzan, Ole Wæ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Boulder, Colo. : Lynne Rienner Pub.,1998。
3. Baldwin, David A., “Economic Statecraft”,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4. Conybeare, John,“ Trade War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glo-Hanse, Franco- Italian, and Hawley-Smoot Conflicts In Kenneth Oye ed.,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N.Y.,1965。
6. David Easton,“An-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World PoliticsI X,1957.4。
7. Dennis Van Vranken Hickey, “Taiwan’s Security in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ystem”,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Inc.,1997。
8. Grieco, Joseph M.,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9. Grieco, Joseph M.,“ Realist,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Joseph M.Crieco, ed.,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10. Hass, Ernst B.,“ Words Can Hurt You; or, Who Said What to Whom about Regimes, ”in Stephen D. Krasner, ed.,International Regimes.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11. Hirschman, Albert, “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12. Hoekman, Bernard Bernard, and Kostecki, Miche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From GATT to WT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3. Jackson, John H., “Restructuring the GATT System”,N.Y.: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0。
14. Jackson, John H.,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2.
15. Keohane,Robert O.,and Nye,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Y.: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89。
16. Knorr,Klau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everage and Its Uses”,.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77。“”
17. Krasner,Stephen D.,ed., “International Regimes,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18. Morrow,James D.,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9. Ordeshook, Peter C.,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 Oye,Kenneth A.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21. Schelling,Thomas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2. Schott, Jeffrey J., “WTO 2000: Setting the Course for World Trade”,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
23. Stein,Arthur A.,“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Dilemmas of common Interests and Common Aversions in Arthur A. Stein, ed.,Why Nations Cooperate? Circumstance and Choi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Ⅱ) Periodicals─
1. Allen Y. Tso, “An Analysis of the Trade-Investment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sue & Studies, Vol. 32, No. 8, 1996。
2. Fewsmith,Joseph.”America amd China:Back from the Brink”, Current History,1994.9。
3. Hass, Ernst B.,“Why Collabrate ? Issue-Linkage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World Politics Vol.32, No.3 ,1980。
4. J.D. Kenneth Boutin, “Cross-Strait Trade and Investment: Economic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sue & Studies, Vol. 33, No. 12, 1997。
5. Mcbeath, Gerald A., “The Changing Role of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Democratizing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7, no. 18, 1998。
6. Ruggie, John Gerard,“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Postwar Economic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1982。
7. Strange,Susan.“ Protectionism and World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9,Spr.1985。
8. Tse-Kang Leng,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Taiwan’s Economic Dependence on Mainland China”, Issue & Studies, Vol. 34, No. 8,1998。
9. Wagner,Harrison,“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argaining Power,and Political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No.3,Sum.1988。
10. Wagner,Harrison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7,1983。
11. Weig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Economy: Some Lessons for Economic Liberalization”,World Development, Vol. 27,1999。
12. Young, Oran R.,“International Regimes : Problems of Concept Formation,”World Politics Vol.32, No.3 ,1980。
13. Yu-Shan Wu,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Policy Toward Taiwan: Economic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25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2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2501.pdf68.3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2.pdf161.82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3.pdf302.18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4.pdf40.72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5.pdf47.19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6.pdf15.85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7.pdf8.7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8.pdf10.6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09.pdf10.37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10.pdf35.0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11.pdf122.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12.pdf10.2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2513.pdf112.3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