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17
題名: 小布希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從新現實主義角度研析
作者: 黃銘仁
貢獻者: 鄧中堅
黃銘仁
關鍵詞: 古典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
攻勢現實主義
體系
結構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摘要: 長期以來兩岸關係,都是依附在美中關係權力結構下的結果,台灣政權輪替後,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起伏動盪,應以深層的國際體系下權力結構宏觀觀察,始能獲致較完整清晰客觀的看法。新現實主義認為分析一個國家的行為,必須從結構去觀察,而國際結構由無政府狀態、國家與權力的分配所組成,無政府狀態和國家是運作的基本形式,屬於不變項,權力的分配才是真正決定國際結構的重要變項,不同的國際權力分配型態產生不同的國際結構,而不同的國際結構和國家所處的地位會決定國家的行為,結構與單元之間互為影響,從此互動過程可以分析國家行為的原因與後果。\n                    \n從新現實主義觀察小布希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可以以九一一事件做為區分,九一一事件之前,小布希的對華政策有向台灣傾斜的趨向,而台灣也積極接攏與美國的關係,使兩岸關係維持對立僵持的局面,九一一事件之後,由於美國全球反恐戰略布局的考量,積極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而中國大陸第四代領導階層也順勢改善與美國之關係,使美中朝「建設性合作關係」發展,小布希的對華政策向中國大陸傾斜,此一政策的調整,係基於美中雙方在全球及亞太權力平衡的考量的結果,另外中國大陸藉由社會化融入國際社會,提昇其地位並增強影響力,美中關係在小布希第一任任期期間變化,至少在一部分驗證了新現實主義理論的合理性。\n\n台灣2003年台灣的相關作為似乎在尋求自己的能動性,以擺脫美中兩強的束縛,這種溢出新現實主義理論的現象亦間接證明新現實主義理論結構的限制-過分強調結構的自主性存在,強調其對系統變化及單元行為的強大約束力而忽視了單元的能動性,但這種溢出新現實主義的結果是台灣陷入美中兩強間的雙緩衝國的困境,似乎反而證明了新現實主義結構理論的合理性,即在國際體系結構中小國僅能依附於大國的結構體系,任何溢出此一概念的作為將危及小國的生存安全。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一、官方出版品
行政院研考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兩岸關係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92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93年12月。
二、專書
(一)中華民國
Jack Donnelly著,高德源譯。《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台北:弘智,2002年。
丁渝洲。《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3年。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年》。台北:遠景基金會,93年。
丁樹範。《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0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反恐戰爭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台北:大屯,民92年。
王友仁。《從美國戰略論冷戰後的東北亞危機-從朝鮮半島看當前台日美之戰略互動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原理》。台北:洪葉,民83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民88年。
王緝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2001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04年3月4刷。
史政編譯局。《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4年。
史政編譯局。《熟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4年。
史政編譯局。《龍困淺灘-九一一之後中國大陸的戰術收獲與戰略損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93年。
朱維瑜。《2002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民90年。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政治-體系變遷與美中台》。台北:時英,2002年。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事件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2年。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民83年。
奈伊(Joseph S. Nye Jr.),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民86年。
肯尼士.湯普森(Kenneth W.Thompson)著,王孟德譯。《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Fath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The Legacy of Political Theory)。台北:商周,2003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2001年。
施子中、王文賢。《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三角關係之演變與對我之影響》。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3年。
施子中、王文賢。《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三角關係之演變與對我之影響》。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3年。
施正峰。《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2001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03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2001年。
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台北:生智,1999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美中關係》。台北:生智,2004年。
陳一新,《戰略模糊中的美中台新圖像》。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陳一新。《美中台關係戰略評估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4年。
陳文賢。《柯林頓及布希政府的中、台政策-決策小組研究途徑》。台北:一僑,2002年。
陳明。《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0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民92年。
陳福誠。《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2000年。
黃貴花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台北:聯經,2003年。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民90年。
遠景基金會。《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1年。
遠景基金會。《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2年。
遠景基金會。《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3年。
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雙葉,2003年。
默漢.馬克力(Mohan Malik),史政編譯局譯。《龍困淺灘-九一一之後中國大陸的戰術收獲與戰略損失》(Dragon on Terrorism-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台北,民93年。
(二)中國大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亞太戰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北京:時事,2002年。
王逸舟。《全球政策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民88年。
何蘭。《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慎明、王逸舟。《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 of Great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胡鞍鋼、門洪華。《解讀美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許嘉。《美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運忠、馮金平。《21世紀美國安全戰略與中美關係》。濟南:黃河出版社,2004年。
三、期刊
(一) 中華民國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民88年3月。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古直。《2001年兩岸關係》,中共研究,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
石之瑜。《起手無悔大丈夫-迷失在依附者動能性中的美中戰略棋盤》,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民89年7月。
吳安家。《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 卷第3期,2001年7月。
吳東野。《北約東擴對國際局勢之影響》,歐亞研究通訊,第6卷第1期,2003年1月。
阮宗澤。《試論美俄新戰略框架關係》,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6期。
周茂林。《雞運南逢-亞洲南部戰略情勢回顧與展望》,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民94年4月。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民88年夏季號。
胡敏遠。《從結構現實主義論印度國家安全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民93年9、10月。
席來旺。《把握中美關係發展的契機》,瞭望新聞週刊,第14期,2001年4月2日。
高哲翰、黃秋龍。《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反恐主義因素》,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2期,民92年12月。
張雅君。《中共反恐外交的實踐與成效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民94年3月。
許志嘉。《九一一事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月。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3期。民87年,
楊浩勉。《對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分析和思考》,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5期。
趙春山。《布希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民90年2月。
蔡政修。《520後的兩岸關係結構與兩岸政治談判前景》,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1期。民國92年1月。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斯灣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民國93年11月。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民國92年3、4月。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1期,民94年12月。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民84年。
(二)中國大陸
周柏林。《關於新世紀中美關係的戰略性思考》,中國外交,2001年9月。
曹雲華、徐善寶。《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東盟體系》,中國外交,2004年6月。
劉東方。《美國對台軍售和兩岸關係調整》,明報,第36卷第6期,2001年6月。
貳、英文
一、 官方出版品
The White House,Natioanal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Washington,D.C.: The White House,Feb.1994.)
Bill Clinton,“Fundamentals of Security for a New Pacific Community,”,address before 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July 10,1993,U.S.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vol.4,no.29(July 19,1993)
U.S.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Defense,2001)
二、 專書
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Knopf,1967.4th ed)
Kenneth N.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1979
Edward.Hallett.Carr,“Twenty Years’Crisis1919-1939”(New York:ST Martin’s,1956)
三、 期刊
Condoleezza Rice,“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an/Feb 2000
Samul P.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Foreign Affairs,Vol.78.NO.2,March/April 1999
Thomas J.Christensen,“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5.no4,spring 2001,pp.5-40
The Furter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Conference Report,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No.1,(Spring/Summer 1991)
Bill Gertz & Rowan Scarborough,“Inside the Ring:Xiong and Feith,”The Washington Times,November 1,200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0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0101.pdf49.3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2.pdf89.9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3.pdf82.02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4.pdf54.71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5.pdf424.57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6.pdf481.16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7.pdf548.0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8.pdf488.33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09.pdf421.64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10.pdf164.5 kBAdobe PDF2View/Open
92200111.pdf182.79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