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25
題名: 後冷戰時期中共航空兵發展與東北亞安全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viation Force and the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since Post-Cold War
作者: 柯慶昌
貢獻者: 李明
柯慶昌
關鍵詞: 外交戰略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美國國防部於1999年2月26日提交美國國會,以2005年為期限之「台灣海峽安全情勢」評估報告中指出,2005年之後兩岸戰力或將開始產生失衡現象; 故本文主要論及中共不斷強化武器裝備,包括技術引進新型主力戰機-SU-27、30、35等相關採購、裝備研發,並驗證其空軍戰略思維轉變及現代化政策等;時間則以1992年冷戰結束後,中共獲得SU-27戰機為空軍部隊進行換裝, 提升其空軍戰力為起點,向後則以2005年為端點。至於對東北亞區域安全或對台灣安全之影響則為後續研究空軍作戰與國軍建軍政策之範圍。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2004年12月)《「第三章中國特色軍事變革」,2004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1998年7月)《「第三章國防建設」,1998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2006年10月)《「第四章人民解放軍」,2006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編2000年10月)《「第四章軍隊建設」,2000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5年),〈中共中央軍委會擴充編組之意涵〉《200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
中華民國國防部(2004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空軍司令部情報處,《中共空軍高技術裝備及武器發展專題》(臺北:空軍司令部,2000年7月3日),頁1。
美國國防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2年。
國防部編(2006年)《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編(2000年8月)《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二、專書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空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王普豐等著,《現代國防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1月。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石明楷Mark A. Stokes,《中共戰略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0年。
卡里札德Zalmay Khalizad, David Orlesky, Jonathan Pollack, Kevin Pollpeter, Angel Rabasa, David Shlapak, Abram Shulsky, Ashley Tellis.,《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1年。
卡托卡耶夫著,賽力克•納雷索夫譯,《哈薩克斯坦:從中亞到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志方俊之,〈亞洲太平洋地域之安定與日本之安全保障政策〉,引自黃昭堂編,《中國的武嚇與台灣的安全保障》,台北:台日安保論壇,2000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1995年。
李明,〈朝鮮半島局勢發展與台海安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合編,2003年。
李英明等合編,〈2001-2002亞太安全趨勢:強權的戰略思維與實踐〉《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
李憲榮、陳國雄等譯,李潔明(James R. Lilley)、艾倫(Kenneth A. Stokes)原著合編,《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台北:玉山社,2001年。
李育慈、黃俊彥等譯,Michael E. Brown, Owen R. Cote, Sean M. Lynn-Jones, Steven E. Miller.等原著合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年。
余忠勇、吳福生、李育慈、黃俊彥等譯,理查‧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阿隆‧佛瑞伯格(Aaron Friedberg.)等編,《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 Power and Purpos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年。
周建明、張曙光,《美國安全解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周琦、李巧玲,《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結構與大國關係》,探索,2006年9月,頁75。
房功利,《中國國防戰略演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5月。
吳偉仁主編,《世界國防科技工業概覽》,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年。
吳學文主編,《十字路口的日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吳福生譯,Zahmay M. 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合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0年(原出版:RAND,1999年)。
林宗達,《蛻變中的軍事強權—中共軍事革新的動力》,台北:時英,2001年。
洪鎮東,《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高點文化,2004年。
胡祖慶譯,坎尼斯.華爾滋(Kenneth N. Waltz.)原著,《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
胡台生譯,飯田健一原編,《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高一中譯, Michael Pillsbury原著,《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辦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1年。
___譯, William T. Tow原著,《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年。
___譯, Richard Sokolsky, Angel Rabasa, C.R. Neu.等原著,《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 in U.S. Strategy Toward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1年。
___譯,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原著,《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
高春翔主編,《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孫武(春秋),羅順德編,《孫子兵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
徐偉地等譯,克雷格‧A‧斯奈德等著,《當代安全與戰略》(Contemporary Security And Strategy),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2001年。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姚峻主編,《中國航空史》,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
姚祖德,《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台北:時英,2002年11月。
郭家琪、余佳玲、方淑惠、林宜瑄等譯,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原著,《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年。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
章儉、管有勛主編,《15場空中戰爭—20世紀中業以來典型空中作戰評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華人杰、曹毅風、陳惠秀主編(1992年)《空軍學術思想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梁月槐主編,《外國國家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
陳峰君主編,《冷戰後亞太國際關係》,北京:新華,1999年。
陳龍山,〈朝鮮半島和平統一對東北亞秩序的影響〉《韓半島的和平與中國的作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延邊大學東北亞國際政治研究所、韓半島和平運動本部主辦,2002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戰略思想》,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
曾清貴譯,相馬勝原著,《中共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回戰爭》(中国軍三○○万人,次の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99年。
黃朝茂、宋一之等譯,日本「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原著,《1998-1999亞洲的安全保障》,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
黃朝茂譯,平可夫原著,《二○一○年之中共軍力,亞太安全譯文彙輯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99年。
黃俊彥、吳奇達、強勇傑、謝凱蒂等譯,Zalmay Khalilzad, David Orletsky, Jonathan Pollack, Kevin Pollpeter, Angel Rabasa, David Shlapak, Abram Shulsky & Ashley Tellis.,《美國與亞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1年。
張德行譯,凱利(Robert E. Kelley)原著,《波灣戰爭-一個飛行員的看法》,台北:空軍總部譯印,1994年。
張中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台海安全〉,《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1999年3月。
張亞中、孫國祥合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1999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90年。
劉文孝,《中共空軍史》,台北:中國之翼出版社,1993年。
劉連第編,《中美關係的軌跡—1993年-2000年大事縱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歐錫富,《中共空軍現況》,台北:大陸工作簡報,2004年。
蔡鳳震、田安平等著,《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學習時報編輯部輯,《高層訪談錄》,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鍾堅,〈共軍制空兵力現代化對我防衛作戰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二○○五年國軍聯合防空作戰願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篇》,台北:三軍大學空軍指揮參謀學院編印,民89年。
蕭占中主編,《現代軍人素質全書》,北京:九州圖書,1999年。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
戴今宇主編,《空軍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1995年7月)。
三、期刊
丁樹範,〈中共未來的軍備政策〉《遠景季刊》,2001年4月,第2卷第2期,頁1-27。
___,〈中共精簡軍隊內容、性質、未來〉《中國大陸研究》,1992年9月,第35卷第9期,頁51-59。
力寰譯,〈中共空軍的現代化〉,《國防譯粹》,1999年2月,第26卷第2期,頁73-77。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硏究所,〈第1次中日輿論調查〉《日本學刊》,2002年第6期,頁19-22。
巴殿君、滿海峰,〈論東北亞安全機制的建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8月,第8卷第4期,頁101-105。
文馨,〈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1995年8月,第29卷第8期,頁67。
王立新,〈試論普丁務實外交與中俄合作〉《東北亞論壇》,2002 年5 月,第2 期,頁7-10。
王君、謝興志,〈後冷戰時期中美關係中的美國售武問題〉《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6年3月,頁94-96。
王偉男、周建明,〈地緣政治中的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台灣研究集刊》,2005年第4期,總第90期,頁45-57。
仲一平,〈中共確立新的建軍架構〉《鏡報月刊》,2005年3月,總第332期,頁22-25。
任亞先,〈淺析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因素〉《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9期,總第129期,頁54-63。
任晶晶,〈中俄合作是雙贏〉《百科知識》,2005年3月,頁16-17。
___,〈新世紀日本安全戰略的新動向〉《發展論壇》,2001年第11期,頁62-63。
曲儉,〈中國對外軍售走出谷底〉《廣角鏡月刊》,2006年4月,總第403期,頁38-44。
朴成昊,〈東北亞新秩序與朝鮮半島〉《社會科學輯刊》,1996年1月,總第102期,頁78-82。
呂有生,〈大國關係與東北亞安全〉《瞭望新聞週刊》,2000年5月,第21期,頁6-7。
宋德星,〈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形勢的變化〉《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第9期,頁34-38。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民89年1月,第二卷第一期,頁56-82。
李承紅,〈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回顧與展望〉《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134期,頁19-25。
李金輝,〈淺析東北亞區域內的安全與秩序〉《延邊黨校學報》,2006年9月,第21卷第3期,頁73-75。
李榮才、遲淑霞,〈美日軍事同盟的演變與東北亞地區安全〉《遼寧師專學報》,2004年第1期,總31 期,頁13-14。
沈水榮、葛善斌、王海粟,〈鄧小平制空權思想及其對國防建設的指導意義〉《中國軍事科學》,2004年,第17卷第5期,頁99-104。
〈空軍:高技術戰爭的主角〉《國際瞭望半月刊》,2001年1月,總第410期,頁46-50。
周永禕,〈在東北亞分而治之—現實主義的美國〉《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年8月,第23卷第4期,頁14-18。
林風佑,〈冷戰後影響中共與日本安全關係的國內因素〉《共黨問題研究》,1998年1月,第24卷第1期,頁16-32。
邵秀英、王國梁,〈大國力量均勢與東北亞格局〉《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9月,第11卷第3期,頁81-85。
金強一,〈美日東北亞區域戰略與朝鮮半島問題〉《當代亞太》,2004年,第9期,頁20-24。
倪霞韵,〈美國構建東北亞安全機制的設想〉《國際資料信息》,2006年,第4期,頁9-15。
夏安淩,〈朝鮮核問題與東北亞安全格局〉《太平洋學報》,2006年,1月號,頁40-46。
孫霞,〈東北亞地區安全的挑戰與路徑選擇〉《國際資料信息》,2006年,第7期,頁10-14。
袁明,〈21世紀初東北亞大國關係〉《國際問題研究》,1996年8月,第4期,頁19-23。
袁鵬,〈中美關係:新變化與新挑戰〉《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5期,頁29-37。
胡錦濤,〈世代睦鄰友好 共同發展繁榮「2003.5.28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中國外交》,2003年7月,頁2-5。
唐仁俊,〈以科索沃事件為例來探討中共對外處理分離主義立場〉《空軍學術月刊》,2000年,第527期,頁3-21。
高科,〈2003年東北亞政治安全環境的變化與特點〉《東北亞論壇》,2004年1月,第13 卷第1期,頁32-36。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2006年4月,第7卷第2期,頁53-94。
郭力,〈俄羅斯東北亞戰略的形成及其前景〉《西伯利亞研究》,2003年12月,第30卷第6期,頁43-48。
__,〈俄羅斯東北亞戰略評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3期,頁50-54。
__,〈淺析俄羅斯的東北亞戰略〉《西伯利亞研究》,2003年8月,第30卷第4期,頁29-39。
郭延軍、李明、王志濤,〈霸權穩定模式與東北亞合作安全機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11月,第19卷第6期,頁68-71。
張宏飛編譯,〈中國軍事現代化與台海平衡〉《國際瞭望半月刊》,2005年10月,總第525期,頁10-13。
___編譯,〈中國將獲得逆火轟炸機?〉《國際瞭望半月刊》,2005年6月,總第517期,頁14-17。
___編譯,〈透視全球第三大空中力量明日之路中共空軍裝備最新發展〉《國際瞭望半月刊》,2004年4月,總第489期,頁18-25。
張海珍,〈冷戰後美國的東北亞區域戰略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頁16-19。
張啟雄,〈日本第一vs.和平崛起--冷戰前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衝突與整合〉《興大歷史學報》,2006年6月,第17期,頁599-640。
張農科,〈向攻防兼備型轉變—訪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將、政委喬清晨中將〉《紫荊雜誌》,1999年11月,總第109期,頁5-9。
張艷明、曹家偉編譯,〈美國專家關於台灣海峽軍力平衡的最新觀點—傾斜的槓桿〉《國際瞭望半月刊》,2004年10月,總第500期,頁14-17。
廖文中,〈共軍現代化建設對台灣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1月,頁1-38。
四、碩博士論文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1990-1996」》,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唐仁俊,《解放軍空軍戰略之發展與演變》,國防大學空軍學院95年班畢業論文集,94年7月。
姚祖德,《中共獲得俄羅斯高科技武器裝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頁147-148
陳慶國,《冷戰後中共空軍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楊順利,《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以蘇愷戰機換裝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頁117-118。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5年4月。
五、報紙
《人民日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文匯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六、網路
2003年2月11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就朝核問題答記者問〉, http://www.fmpre.gov.en/chn/41445.htm1.
2003年4月8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http://www.fmpm.gov.cn/chn/xwfw/fyrth/1032/ t3478.htm.
2003年6月3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http://fmprc.gov.cn/chn/50288.Html.
2006年中共軍力報告,〈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 http://mil.news.sohu.com/20060608/n243630542.shtml .
中共外交部網站,〈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http://www.fmprc.gov.cn/chn/2900.html。
中共國防部,〈中國2002年國防白皮書〉,東森新聞報訊 2002.12.10,
http://www.ettoday.com/2002/12/10/91-1385647.htm。
〈日本新防衛計畫大綱〉,http://www.nantei.go.jp/jp/kakugikettei/2004/1210taikou.html.
莊雨琳,〈大陸媒體:東山島1.8萬人演習展開,鎖定爭奪台海制空權〉,東森新聞報,2004.7.15,
http://www.ettoday.com/2004/07/15/10844-1658639.htm。
溫家寶,〈溫家寶總理哈佛演講:『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http://test.peopledaily.com.cn/BIG5/shehui/1061/2241298.html。
梁崇民,〈北約東進莫之能禦,俄羅斯東尋中共加以制衡〉,http://www.inprnet.org.tw/inprc/pub/biweekly/160-9/m161_7.htm.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未來〉,新華網,2003.11.24,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448115.htm。
劉華,〈只夠一國家喝的“石油粥” 中日一對石油冤家〉,新華網,2004.9.27,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9/27/content_2030352.htm。
貳、英文部份
一、政府出版品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2 April 2001, as Amended through 14 April 2006.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6.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Pentagon media office Press, 2002.
U.S. DoD.,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leases FY04 Report to Congress on PRC Military Power. Washington D.C: Pentagon media office Press, 2004.
二、專書
Armitage, Richard L. ,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North Korea (Armitage Report), Strategic Forum, Number 159, March 1999.
“Beijing to Acquire AEW Capability.” Jane’s Defense Weekly. June 4, 1997.
Bitzinger, Richard A. & Bates Gill. Gearing Up for High-Tech Warfare; Chinese and Taiwanese Defense Modern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1995-2005.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1996.
Fisher, Richard D. “Foreign Arms Acquisition and PLA Modernization,”in James Lilley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 1999.
___. “PLA Air Force Equipment Trends.” in Stephen J. Flanagan and Michael E. Marti., ed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a in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3.
Garver, John W. Face of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7.
Gill, Bates & Taeho Kim. 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 A Quest for ‘Superb and Secret Weap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odwin, Paul H. B. “China’s Defense Modernization: Aspirations and Capabilities.” Washington Journal of Modern China vol. 6, no.1, Spring 2000, p. 15.
Haseman, John B. Jane`s sentinel:Security Assessment,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Singapore: James Information Group, 2001.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Kim, Samuel 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amuel S.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 4th edition,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8.
Kindleberger, Charles P.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73.
Klimenko, A.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Military Policy and Military Strategy. Moscow: Far Eastern Affairs, 2004.
Lambert, Mark. 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Singapore: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1993.
Leonhard, Robert R. The Principle of War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Novato: Presidio, 2000.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New York: M. E. Sharpe, Inc.1999.
“Made in China’s Deal is Forged for Su-27s.”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 23, no. 17, May 6, 1995.
McGiffert, Carola., ed. China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Imagination. Washington D.C: CSIS Significant Issues Series, 2003.
Mitchell, Derek J., ed. Strategy and Sentiment: South Korean View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S.-ROK Alliance.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2004.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Russell Ong. China’s Security Interest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London: Curzon Press, 2002.
Shulsky, Abram N. & Burles, Mark. Pa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 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s. California: BAND, 2000.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y(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1-2002.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2001.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 London: Routledge, 2006.
Treverton, Gregory F. and Jones, Seth G.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05.
三、英文期刊
Bitzinger, Richard A. “Military Spending and Foreign Military Acquisitions by the PRC and Taiwan.” Lilley, James R. and Chuck Downs., eds.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7, pp. 73-104.
Blasko, Dennis J. “Chinese Army Modernization: An Overview,” Military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 68-74.
Cebrowski, Arthur K. and John J. Garstka.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Its Origin and Future.” Proceedings, vol. 124, no. 1, January 1998, pp. 28-35.
Chan, Steve. “Is There a Power Transition between the U. S. and China? The Different Faces of National Power.” Asian Survey, vol. 45,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 687-701.
Zhang, Yunling., ed. East Asian Cooperation: 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4, pp.108-138.
Ching, Fank. “U.S. Mending Ties With China.” Hong Kong: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6.9, pp.18-25.
Dibb, Paul. “Towards a New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 London: IISS, Adelphi Paper 295, 1995, pp.8-19.
Hewson, Robert. “China’s new Air-to-Air Missile Operational This Year.” Dubai: Jane’s Defence Weekly, 7 January 2004, pp.14-15.
Ian, Storey & You Ji. “Chinese Aspirations to Acquire Aircraft-Carrier Capability Stall.” Singapor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April/2002, pp.36-39.
JDW Staff (compiled by) “China Accepts Su-30MK2 Fighters.” London: Jane’s Defence Weekly, 31 March 2004, pp.19-23.
Jintao, Jiang, “Sukhoi Completes Delivery of Fighter Aircraft to China.” London: Jane’s Defence Weekly, 1 September 2004, pp.15-18.
Kristof, Nicholas D. “The problem of Memory.” Foreign Affairs, vol. 77, no. 6, November /December 1998, pp. 37-49.
McCabe, Thomas R. “The Chinese Air Force and Air and Space Power.” The Air and Space Power Journal, vol. XVII, no. 3, Fall 2003, pp. 73-83.
Menon, Rajan, “The Strategic Converg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Survival, vol. 39, no. 2, Summer 1997, pp. 41-61.
Murray, Williamson, “May 1940: Contingency and Fragility of the German RMA,” in MacGregor Knox and Williamson Murray., eds. The Dynamics of Military Revolution 1300-205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54-174.
Nemets, Alexander V. and John L. Scherer. “The Emerging Sino-Russian Axis.” The World and I, June 2000, pp. 72-77.
Prasun, K. Sengupta, “New-Generation Combat Aircraft Options.” Kuala Lumpur: Asian Defence Journal, Feb/2002, pp. 12-19.
Roy, Denny. “Restructuring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nthony McGrew and Christopher Brook., eds. 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p. 40-47.
Sengupta, Prasun. “China Expands Air Forces.”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16, no. 8, August 1992, pp. 49-55.
Shimshoni, Jonathan. “Technology, Military Advantage, and World War Ⅰ,”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5, no. 3, 1990/1991, pp. 187-188.
Zheng, Bijian. “China’s ‘Peaceful Rise’ to Great-Power Status.”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 5, September/October 2005, pp. 18-24.
四、網路
CIA, “China”,(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ch.html
CIA, “Japan”,(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ja.html
CIA, “Korea, North”,(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kn.html
CIA, “Korea, South”,(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ks.html
CIA, “Russia”,(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rs.html
CIA, “United States”,(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
CIA, “Taiwan”,(THE WORLD FACTBOOK),2004.10.19。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tw.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0921012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21012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1012101.pdf62.28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2.pdf89.59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3.pdf67.38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4.pdf223.54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5.pdf1.23 M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6.pdf211.25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7.pdf266.56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8.pdf254.55 kBAdobe PDF2View/Open
21012109.pdf255.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