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44
題名: 後冷戰時代中國新安全觀:以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為例
作者: 吳及齡
wu, chilin
貢獻者: 劉德海
吳及齡
wu, chilin
關鍵詞: 國家安全
國家利益
新安全觀
核武危機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九月-2009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冷戰結束後,中共面對國際格局變化、國內情勢走向,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升高下,國家安全觀相應的變動與演化,以及中共如何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運用其當前的國際地位,介入北韓核武危機的處理。\n自冷戰結束後,中共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使中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威脅論」、「和平崛起」與「北京共識」等價值對立的論述,不時浮沈,對中共國家未來發展,既充滿希望,又滿佈疑懼;既企圖將中共融入世界,又害怕國力增強的中共,將挑戰當前國際權力結構,形成國際安全潛在的威脅,始終無法就中共崛起的定位達成一致共識。\n在北韓核武危機問題上,中共藉召集六國多邊會談之機,進一步擴大其在亞太安全事務上之影響力及發言權,挑戰美國長久以來主導亞太安全事務的霸權地位。基本上而言,美中關係在當前國際新形勢下,雖有共同的利益--共同制約北韓發展核武及武器擴散,目前確是合作關係,但是兩國根本價值、利益都不相同,雙方關係改善只是暫時現象。\n就中共而言,在美國與各國一再請託下出面斡旋北韓核武危機,亦有其本身的戰略考量與安全需求。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北韓是中共東北邊界安全的緩衝地帶,朝鮮半島的形勢變化關係到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北韓核武問題處理不好,出現新的戰端,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共,不但影響經濟發展,也對中共成為新世紀的大國地位,造成衝擊。如果順利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危機,有利於杜絕美國勢力染指朝鮮半島,鞏固中共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對形塑中國的大國地位,具有重大的意義。\n國家利益的界定決定其所欲採行的手段,在改革開放後,中共的國家安全概念及其實現手段是以中共國家發展利益為主要訴求。當前中共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和政治安全鬥爭,而是以綜合國力大小高低為主題。如何建構一個和平穩定的週邊環境,以利中共從事經濟建設,以達成提昇綜合國力的國家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定自是成為中共國家安全的核心,50年代建政之初,韓戰即使中共東北邊境陷入危險境地,對甫建政立國的中共,影響至為深遠;而當前的北韓核武危機在經過十餘年的周折,仍未得到最終的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再度成為中國安全的一大隱憂,新安全觀是中共應對北韓核武危機的指導準則。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1.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2.Daniel Burstein & Arne de Keijzer著,應小端、黃秀媛合譯,《巨龍:中國對全球政商經濟的影響》,台北:天下文化,1999年。
3.William Overholt著,湯麗明、鄭正鈐譯,《中國威脅:一旦中國覺醒,天下震動》,台北:智庫文化,1999年。
4.Frederic S. Pearson & J. Martin Rochester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第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10月6刷。
5.《中共年報》,1993年版,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第四部分。
6.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安全觀的演變與重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1月第1版。
7.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布里辛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白邦瑞,《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國90年1月。
10.丘宏達編輯,《聯合國憲章: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3月。
11.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研究小組,《國防白皮書》,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初版,1989年5月。
12.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88年。
13.朱陽明主編,《2000-2001 年戰略評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年7 月。
14.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12月,第8版。
15.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16克雷格.斯耐德,《當代安全與戰略》,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18.高金鈿主編,《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18.李澧,羅小兵編,《軍事管理論文集》,北京,長征出版社,1988年3月。
19.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20.夏保成,《國家安全論》,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
21.席來旺,《國家安全戰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22.俞新天主編,《2003國際形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3.約瑟夫.奈,《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約翰.米爾斯海默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鈕先鍾著,《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文化事業,民國66 年5月。
26.鈕先鍾著,《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1年。
27.張幼文,黃仁傳等著,《2004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28張幼文,黃仁傳等著,《2005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29.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1版2刷。
30.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收錄於劉山,薛君度等編,《中共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1997年。
31.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初版。
3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33.金重遠,《冷戰後朝鮮半島新均勢的確立的歷史回顧》,載於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論叢(第八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34.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鬥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35.蔡拓,《全球化與當代國際關係》,收錄於俞可平,黃衛平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36.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7.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1999年。
38.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民國83年4月。
39.劉德海等合著,《國際新形勢與美中台關係》,2004年,台北:遠景基金會。
40.劉鴻基,羅海曦,《國防理論》,北京,國防大學,1996年5月。
41.黎安友、陸伯彬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8年。
42.錢其琛,《外交十記》,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2003年版。
43.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44.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年1 月。
45.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46.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7.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伊,《權力與相互依賴》,第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8.叢鵬主編,《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7月。
49.董良慶,《戰略地理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期刊論文
1.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3期,88年3月,頁45-61。
2.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革命〉第四期,國民革命軍第2軍司令部編印,1925年12月。
3.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1998 年4 月,頁23~26。
4.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6 期。(1999年12月)頁18-27。
5.王逸舟,《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新聞週刊〉(北京),1999年第37期,1999年9月13日。
6王偉劍,《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中的美韓軍事同盟》,〈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5期,頁12-20。。
7.成今,《中國崛起需過「週邊環境」關》,〈廣角鏡月刊334期〉,香港,2000年7月號,頁33-35。
8.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民國90年1、2月,頁1-13。
9.朱松柏,《美國與北韓簽訂核子協議及其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期,民國84年1月,頁11-18。
10.朱松柏,《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7期,民國83年7月,頁1-10。
11.朱鋒,《中國朝核政策和策略的變化》,〈中國戰略〉(北京),第3 期,2004年7月20日,頁2-7。
12.朱聽昌,《新世紀中國安全戰略構想》,〈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0年第1期,頁11-15。
13.吳心伯,《冷戰結束之初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轉變》,〈美國研究〉,2002年第16卷第3期,頁50-65。
14.吳家慶,《冷戰後時代國家安全觀的新變化及其對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1期,2000年1月。
15.吳廣義,《美日安保:跨出雙邊範疇》,〈世界知識〉,2005年第6期,頁1-4。
16.李大光、李莉,《東北亞安全形勢特點及走向》,〈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6月20日,第104期,頁19-22。
17.李少軍,《國際體系中安全觀的基本框架》,〈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第2期。
18.李明,《中國崛起與朝鮮半島安全》,李明主編,〈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2006年。
19.李敬臣,《吳建民談中國新安全觀》,〈半月談2005年〉第15期。
20.李學保,《全球化視角下的安全:兩種不同的理解及分歧的原因》,〈教學與研究〉,(北京),2005年第7期。
21.沈驥如,《維護東北亞安全的當務之急:制止朝核問題上的危險博弈》,載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2003年7月,頁1-7。
22.依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刊,1999 年5 月號,頁24。
23.周建明,黃仁偉,胡鞍鋼,《關於21世紀中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戰略思考》,國防大學學報,戰略問題研究,2001年第1期(總第137期)。
24.周祉元,《北韓拒絕核檢-朝鮮半島情勢再度升高》,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12期,民82年12月。
25.孟祥青,《論中國的國際角色轉換與對外安全戰略的基本定位》,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7期,頁1-7。
26.明居正,《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2 卷第6 期,民國85 年6月15 日,頁1-3。
27.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
28.金熙德,《東北亞兩類安全問題及其發展趨勢》,當代亞太,北京,2000年第8期,頁26-30。
29.門洪華,《新安全觀、利害共同體、戰略通道--關於中國安全利益的一種解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8期。
30.俞新天,《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及戰略選擇新思考》,外交評論,2005年第5期。
31.施子中,《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民國2002年7月。
32.唐世平,《2010-2015年的中國週邊安全環境-決定性因素和趨勢展望-決定性因素和趨勢展望》,戰略與管理第54期,2003年1月,頁34-45。
33.時殷弘,《中國的外部困難和新領導人面對的挑戰:國際政治、對外政策和台灣問題》,戰略與管理第58期,北京,2003年3月,頁34-39。
34.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載世界政治與經濟,北京,2003年,第1期,頁10-15。
35.袁鵬,《”後後冷戰時代觀”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2年,頁11-17。
36.龐中英,《冷戰後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對外戰略》,2002年4月16日在清華大學演講稿。
37.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第38期,北京, 2000年2月,頁24-32。
38.張江山,《試論國家安全的基本要素》,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
39.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第2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63。
40.張璉瑰,《朝鮮半島核問題縱橫談》,國際社會與經濟,北京,1994年第9期(總136期),頁1-5。
41.郭飛熊,《中國在朝鮮核危機中的角色和目標》,中國戰略,第3期,2004年7月20日,頁8-14。
42.楚樹龍,《中國國家利益、國家力量和國家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4期,頁13-18。
43.楚樹龍,《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和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7年第4期,頁27-32。
44.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9年第4期,頁28-33。
45.虞少華,《東北亞形勢的新特點》,國際問題研究,北京,1993年第3期,頁36-40。
46.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 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徵》,和平與發展(第1 期, 2000 年8 月),頁5-9。
47.蔡文中,《朝鮮核問題及其前景》,和平與發展,2003年第4期。
48.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 年第11 期,(總第97期),1997年12月,頁1-20。
49.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外交,2000年第2期,頁13-19。
50.劉德海,《2000年兩韓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2001年4月,第三卷第二期,頁82。。
51.劉德海,《北韓核武、六邊會談與中國大陸之角色》,第五屆兩岸遠景論壇-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頁224。
52.劉德海,《一九九二年以來的中共與兩韓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218。
53.劉衛東,《論國家安全的概念及其特點》,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54.諶取榮,《東北亞安全環境的特徵及其敏感性》,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2年第6期,頁19-26。
貳、英文部分
Books
1. Beck, Urich Ris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e, 1986)
2. Buzan, Barry Ole Waver, &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3.. Buzan, Barry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William Olson(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4 edition.
4. Dougherty, James E. & Pfaltzgraft, Robert L. 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ition,北京大學出版社原版影印,2004年9月
5.Friedman, George and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1).
6.Goodman, David & Segal, Gerald China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7)
7.Grieco, Joseph M.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 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8.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Strategic Assessment 1999: Priorit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2000.
9. Kim, Samual S. “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10.Kissinger, Henry Diplomacy(New York: Touchstone Press, 1994).
11.Lieber,Robert 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1972)
12. Mark R. Amstutz,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Boston: MeGraw-Hill, 1999, p.179.
13.McCelland, Charles The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Macillan,1996).
14.Nuechterlein, Donal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 Orbis, Vol123, No,1(spring 1979).
15.Vodanovich, Ivanica ”Comprehensive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 in David Dickens, ed., No Better Alternative: Towards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Wellington: 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97)
16.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17.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1979)
18.Wolfers, Aronld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 Essay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2)
Articles
1. Brown,Harlod “Think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Boulder.Westview,1983).
2. Harding, Harry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oblem of Communism, Vol.32, No.2 (March ~April 1983).
3. Herz, John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2, No.2, 1950.
4. Li Jijun, “This Century’s Strategic Heritage and Next Century’s Strategic Trend,” Jiefangjun bao (Liberation Army Daily),July 28,1998,6, in FBIS-CHI-98-229, August 18, 1998.
5. Melinda Liu, “Wounded Pride”, Newsweek Vol CXXXⅢ No.21(May.24.1999).
6. Nye, Joseph S. “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74(4):90-102 ,1995.
7. Roberts, Brad Robert A. Manning, and Ronald N. Montaperto, “China: The Forgotten Nuclear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79. No.4, 2000.
8. Shambaugh, David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 Playing for the Long Term》,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pring 2003. p43~56.
9. Wolfers, Arnold “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67/1952. p481~502.
10.Waltz, Kenneth N. “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2, (Fall 1993).
11.Zoellick, Robert B.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Remark at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Gala Dinner in New York, September 21, 2005.
12.Zhou Xiaohua, “Roundup: Overt and Covert Russia-U.S. Rivalry in China,” Beijing Xinhua Domestic Service, December 28, 1998, in FBIS-CHI-99-004, January 4, 1999.
參、報紙(通訊社)
人民日報
文匯報(香港)
中國日報
中國時報
世界新聞報
新華社
第一財經日報
朝鮮日報
解放軍報
肆、網頁
中共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
人民網,http://people.com.cn
冷戰中國網http://www.coldwarchina.com
美國之音,http://www.voafanti.com
千龍網,http://www.qianlong.com
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
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
戰略研究網(Taiwan Strategy Organization). http://www.strategy.idv.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17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1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8101701.pdf95.04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2.pdf71.22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3.pdf119.88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4.pdf78.28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5.pdf458.98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6.pdf499.94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7.pdf412.61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8.pdf445.47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09.pdf439.94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10.pdf231.99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11.pdf200.68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12.pdf144.04 kBAdobe PDF2View/Open
98101713.pdf284.85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