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50
題名: 台灣之兩岸發展優選策略之研究-應用層級分析法
Study on the Slection of an Optimal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aiwan -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作者: 劉豐壽
Liu, Feng-Shou
貢獻者: 魏艾
劉豐壽
Liu, Feng-Shou
關鍵詞: 應用層級分析法
中國大陸
兩岸發展
快速掘起
優選策略
全球佈局
政策建議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7-Sep-2009
摘要: 兩岸發展競爭力消長,最近數年來尤為明顯。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07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排名自2005年之第11名滑落至2007年之第18名;中國大陸則由31名提升到第15名,首度超越台灣。彼長我消之因素頗多,牽涉問題亦深且不易解。例如兩岸的統獨之爭,國內的內閣更迭波潮不斷,及政局穩定度、政策一致性、社會凝聚力,以及投資誘因力道等表現相對脆弱。相對於中國大陸,則是彼岸發展處於強勢有利時期,正所謂對岸屬「政經和諧」時期,台灣則處於「政熱經冷」時期,而兩岸間亦依舊停留於「政冷經熱」階段。對岸目前所走的路線恰好是台灣三、四十年前以「經濟為導向」的發展途徑,此為兩岸政、經發展消長最明顯的地方。縱使台灣在自由民主、發明專利、通膨水準、高科技產品、科技人才仍占有優勢,亦或政府大力協助廠商布局全球,如果兩岸未能和諧發展,則仍將難於突破當前困境,或競爭力將持續陷入每下愈況的困局。\n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針對台灣與中國大陸國力發展之消長過程與趨勢,及兩岸互動對台灣是威脅或是機會,探討台灣發展新思維及應採措施,亦即如何趨吉避凶,乃為本論文研究之預期目標。本論文首次引用決策模式──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將兩岸複雜問題系統化,以簡易之結構化思考架構下,由不同層面給予層級分(析)解,讓決策者迅速研判台灣之兩岸發展之優選策略,或據以實施。首先以過去有關兩岸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政策文獻,作為構思研擬台灣當前與未來急需優先採行的重大策略後,隨即親訪產、官、研專家,擬訂AHP層級分析法問卷調查所需問題界定,構建層級結構。即第一層為全方位優選策略,第二層為政治和諧(I1)、經濟發展(I2)、國防安全(I3)與全球化(I4)等四大主題,第三層為各主題內之各子(次要)項(各細分五子項,合計20子(次要)項)。\nAHP層級分析法略以總群(組)體(total)、偏經濟專長大於40歲(eco>40)及小於四十歲(eco<40)、偏政策專長大於40歲(pol>40)及小於40歲(pol<40)等五個分類組別,輸入計算軟體結果分析比較得知,不論總群體組或不同各次群組,即不分何種專長、年齡層都以經濟發展(I2)為首選指標,其餘三大主題(項)依次為國防安全、全球化及政治和諧,但彼此權重之高低卻在伯仲之間(詳本論文第四章第三節結果分析)。足見且印證了經濟發展是當前兩岸發展中台灣之首要任務,亦為國內人民、企業界和國外世界級跨國管理大師之共同關注焦點。\n本論文採用文獻及當前問題趨勢分析,配合訪談及應用「層級分析法」結果,顯示層級分析法是一種簡易又便捷的優選決策工具。不但可免去一般繁複卷數、人力之累,且其分析結果雖僅具少數專家卓見,卻能充分反映多數人的看法和企求目標,也頗符合「二八法則」管理關鍵原則,值得推廣應用。本論文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事項,或可提供有關當局施政之參考。
The rise and fall of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has fluctuated dramatically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Scoreboard 2007 (published on May 10th 2007), the ranks of Taiwan dropped from 11th in 2005 to 18th in 2007. On the contrary, China’s rank increased from 31st to 15th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of tim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China’s ranking overtook Taiwan. 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involved of the rise in China and the fall of Taiwan; the problems involved are complicated and hard to solve. There are numerous examples, such as the disputes about Taiwan’s cross strait status, the frequent change of the cabinets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instability, policy inconsistency, the social cleavage, and the lack of attraction for investment in Taiwan. These problems have only improved a little when they are compared to China’s progress.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fast development, and both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circumstances are in harmony. In contrast, the Taiwan government has focused on political issues rather than how to solve economical problems in the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o this, the cross-strait issues focus more on economical than political issues. Now, the road taken by China, happens to be the road that was taken by Taiwan government, which emphasized “economical-oriented policies” 30 to 40 years ago. This is the most noticeable aspect of the comparison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cross the strait. Taiwan has the advantage in freedom, patents, the inflation situation, high-tech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elites. The Taiwan government also spares no effort in assisting companies’ global layout. If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cannot be improv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ll be difficult to solve. In the e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aiwan will worsen. \nThe target of this thesis lies o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nd tendency of rise and fall of national power across the strait, as well as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or not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s a threat or an opportunity for Taiwan. It discusses the new thinking and measures of development that Taiwan should take. In other words, how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avoid bad policies is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adopted to systematize complicated problems cross strait. By using simplified structural thinking, different levels of problems are analyzed by the AHP. This way, policy makers can judge what are strategies are better to take for cross strait development, and may put them into practice in the fu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documents concerning cross-strait political affairs, economy, national defense, and foreign affairs were used as references to design major strategies that needed to be solved presently and in the future in Taiwan. Later, experts from industri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search field were interviewed to design questions in the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AHP, and to make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about policies in priority in every aspect. The second one is about political stability (I1),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2), national security (I3), and globalization (I4). The third level is about sub-items of each item (five sub-items of each and 20 sub-items in total).\nThe AHP was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total, those with the specialty over 40 years of age (eco>40) and under (eco<40), those with the specialty of policy-making over 40 years of age (pol>40) and under (pol<40). After the five classified data was analyzed by computer softwa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both the total and different sub-groups, people in different ages and with different specialties, all chose economic development (I2) as their choice in priority. The other three selective items in order were national security,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were very slim (Please refer to the results and analysis in Chapter 4.3). This prove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primary mission in current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common concern by the people, companies, and international masters of management. \nIn this thesis, document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AHP were adopted. With the interviews and results from the AHP, it showed that AHP is an easy and convenient tool to make prioritize policies. It not only can save the time and efforts of giving out large numbers of the survey, but the result can truly reflect opinions and goals pursued by the majority, even though only the opinions of a limited number of experts were taken. This also meets the 80/20 principle of the crucial rule of management. Meanwhile, it can also draw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in this thesis in providing policy-making references to the government. It shall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with great exer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渝洲。《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雜誌,2004年2月1版1刷,。
丁樹範等。《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25日。
于國欽。《巨變中的台灣經濟》。台北:商訊文化,2006年12月。
大前研一。《力用中國》,張新奇譯。台北:天下雜誌,2003年3月一版二刷。
小林熙直。《中國經濟的危機》,蕭秋梅譯。台北:經濟新潮社,2003年11月。
尹啟銘。《台灣經濟轉悷時刻》。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2月。
尹啟銘。《斷鏈》。台北:天下,2006年12月6日。
天下編輯。《環境台灣》。台北:天下雜誌,2001年2月20日。
天下編輯。《競爭中國》。台北:天下雜誌,2004年2月。
天下雜誌編輯。《面對中國》。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7月。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9月。
包宗和、吳玉山等。《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2002年9月。
白邦瑞。《中國大陸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
石之瑜。《中國大陸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2月。
朱雲鵬。《金磚不只四國》。台北:英屬維京群島高寶國際台灣分公司,2006年4月。
吳東林、林海清、顏福順。《當前中國大陸國家安全觀與亞太安全政策》,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9月。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4月。
巫和懋、夏珍。《賽局高手》。台北:時報文化,2005年10月27日。
李英明。《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7月。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3年2月。
李登科。《冷戰後中國大陸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4月初版。
杜莆 譯。莫里斯‧麥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民國共合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2005年。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香港:三聯書店,1993年1月1版,9頁。
林祖嘉。《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5年10月。
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蔡東杰譯。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4月初版。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10月。
范瑞薇譯。《氣候經濟學》。台北:臉譜出版,2006年9月28日。
計秋楓譯。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同床異夣》,〈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台北:遠足文化,2005年4月。
高希均等12人。《兩岸經驗20年》。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7月10日。
高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2002年10月。
高華。《紅太陽是怎麼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第一版第五次重印。
高陽。《胡雪巖》上、中、下冊。台北:聯經,2002年8月二版八刷。
許士軍、陳惠芳譯。《管理概論》。遠流:2002年9月。
許世軍等。《跨界談領導》。台北:寶鼎,2005年2月。
許志嘉。《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6月。
陳一新,楊開煌,張亞中,吳東野。《2001年國際形勢與未來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2月。
陳文德。《劉邦大傳》。台北:遠流,2005年6月1日。
陳沖。《法國狼與貓頭鷹》。台北:聯經,2007年1月。
陳明通。《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台北:先覺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耔伶。《影響中國的100個戰爭》。台北:好讀出版,2003年11月15日。
陳鴻瑜。《信心建立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2月。
傅國良、曹炳揚。《懷柔的中國?中國大陸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2004年9月5日。
黃中憲譯。傑克‧魏澤福著。《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月15日。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2004年3月。
黃東焬、陳立譯《全球政治經濟學》。台北:韋伯文化,2006年1月。
楊艾俐。《孫運璿傳》。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3月29日。
楊明暐等譯。《一中帝國大夢》。台北:雅言文化,2004年3月。
溫美珍。《圖解經濟學》。台北:易博士文化,2006年1月20日。
萬光。《美國的新中亞戰略,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7年第11期。
群策會。《台灣經濟的迷思與出路》,(「全民經濟發展會議」實錄)。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6年4月。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葛瑞君。《朱鎔基教你掌握中國致富時機》。台北:世茂,2002年10月。
趙建民。《當代中國大陸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3月。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劉相平。《經濟全球化與兩岸經貿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12月。
劉富本。《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7月。
樂為良、黃裕美譯。《重估中國崛起》。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9月。
歐信宏、陳尚卯譯。Hughes, Barry B.。《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3rd ed.》,最新國際政治討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2002年3月。
蔡瑋、柯玉枝。《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5年7月。
蔡瑋、柯玉枝等。《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5年7月。
蕭新煌等。《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台北:天下遠見,2005年6月22日。
龍華。《胡溫新內政內幕》。台北:創智文化公司,2004年10月2刷。
鍾奕仁。《中國的未來》。台北:聯經,2005年8月。
魏艾、王信賢、江雪秋、李茂、徐東海、馬浩然、張弘遠、舒中興等。《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台北:楊智文化,2003年10月。

(二)專題報告:
Peter D. Feaver等人。《美國的文武關係:危機或轉機?》,高階軍文職交織戰略教育。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10月30日。
江丙坤。《當前台灣經濟情勢、問題與探討》。台北:國防部高階軍文職交織訓練專題講座報告。2002年11月。
李明。《中國大陸大國外交及其對我外交之影響》。台北:行政院國科會,2000年。
李明。《布胡會台灣應採取的策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6年3月8日。
李明。《亞太自由貿易區及台灣的因應之道》。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6年5月10日。
林成蔚。《東北亞與國家安全》。台北:政大國安專班國家安全專題講座,2005年10月15日。
洪德生。《台灣全球佈局之策略》,台北:台灣金融研訓院,2007年5月5日。
高長、王文娟。《大陸經營環境變遷對台商投資影響之研究》。台北:經濟部投審會委託專案報告,1999年。
梁榮輝。《加強兩岸科技交流》。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
許志嘉。《後鄧小平時期中國大陸外交政策-持續與轉變》。台北:行政院國科會,2000年。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個案研究》,高階軍文職人員交織戰略教育。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10月30日。
陳添枝。《品牌台灣的策略》。台北:經濟部,2005年10月4日。
陳瑞隆。《經濟部2006年度年終記者會》。台北:經濟部,2006年12月28日。
陸委會、經濟部等。《全球布局與兩岸經貿》。台北:行政院,2006年6月。
曾章瑞。《國家安全與國防策略》,高階軍文職人員交織戰略教育。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10月30日。
蔡英文。《全球化的兩岸經貿關係》,中紐暨紐中經濟協進會第十六屆聯席會議。2003年10月23日。
蔡得勝。《21世紀我國面臨之安全威脅與危機處理》。台北:政大國安專班國家安全專題講座,2005年11月5日。
鄭端耀。《布希政府的東亞政策》。台北:政大國安專班國家安全專題講座,2005年12月24日。
蕭萬長。《2015年台灣經濟發展願景-全球加值服務中心》。台北:經濟部,2006年7月7日。
蕭萬長。《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台北:政大國安專班國家安全專題講座,2005年12月10日。
謝清志。《科技與國家安全》。台北:國科會,2005年11月12日。
羅致政。《當前美中台三邊關係之分析》。台北:政大國安專班國家安全專題講座,2005年12月10日。
蘇起。《當前兩岸關係》。台北:政大國安專班國家安全專題講座,2005年11月19日。
龔明鑫。《我國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台北:經濟部,2006年4月27日。
龔明鑫。《兩岸產業競合趨勢之分析》。台北:經濟部,2006年12月29日。

(三)研討會、論文:
中央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研討會》,有關資料。台北:台大醫學院國際會議廳,2007年2月1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日報社。《兩岸經濟發展願景研討會》會議資料,2007年1月15日。
王茂臻。〈開放大陸投資企業絡繹於途〉,《經濟日報40周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7年4月20日。
何佩儒。〈全國布局創造科技業新奇蹟〉,《經濟日報40周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7年4月20日。
李育良。〈對東亞經濟貿易整合的研究〉,《東亞與台灣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致理技術學院主辦,2005年11月10日。
邱坤玄。〈多邊主義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外交戰略〉。《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政大,2005年12月25日。
政大。〈以商會為中心的經濟導向統合主義〉,《第一屆中國研究研討會》。台北:政大公教中心,2006年12月9日。
徐斯儉。〈走出台灣兩岸政策盲點〉,《反分裂法通過一週年之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台北:公務人員訓練中心,2006年3月12日。
高長。〈大陸宏觀調控下的兩岸經貿發展策略〉。《2005年台灣經濟的願景與策略發展研討會》。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2005年3月18日。
救國團社會研究院。〈加入WTO兩岸經濟版圖重組研討會議題〉。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90年11月10日。
莊文一。〈台灣在後冷戰中日台三邊關係的角色提升〉。《2006年兩岸關係與大陸問題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台北:台大應力所,2006年5月13日。
許志嘉。〈中國大陸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2006年12月25日。
陳一新。〈台灣安全戰略的大環境與因應之道〉。《救國團社會研究院台灣安全之想像與現實研討會》。台北:救國團社會研究院,2006年5月27日。
陳文郎。〈商業優質化環境之建構〉。《驅動我國商業發展契機-優質化、國際化、知識化研討會》,台北:台大醫學院國際會議廳,2007年4月19日。
馮雷。〈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模式探討〉,《區域經貿整合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政大,2007年3月19日。
黃偉峰。〈反分裂法與台灣的兩岸政策〉,《反分裂法通過一週年之回顧與前瞻座談會》。台北:公務人員訓練中心,2006年3月12日。
黃智聰。〈兩岸經貿之交流與前瞻〉,《區域經貿整合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政大,2007年3月19日。
黃衛平。〈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經貿新格局與兩岸經貿合作探討〉,《全球化與兩岸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致理技術學院,2006年11月23日。
楊文琪。〈亞太營運中心創造轉口經濟〉,《經濟日報40周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7年4月20日。
楊淑媛。〈經發會產官學界為經濟獻策〉,《經濟日報40周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7年4月20日。
劉豐壽。〈兩岸經貿政策趨勢與高雄發展〉。高雄:高雄市政府研考會舉辦,《兩岸經貿政策趨勢與高雄發展研討會》,2006年11月30日。
蔡孟佳。〈東亞區域經貿整合問題研討〉,《區域經貿整合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台北:政大,2007年3月19日。

(四)研究報告:
李明。〈中國大陸「大國外交」及其對我國外交之影響〉。國科會2000年專研成果報告。
李登科。〈從查德與中國大陸建交看台海兩岸的外交對抗〉,《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237~239。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再檢驗〉。國科會2000年第二期專研成果報告。
徐斯勤。〈中國大陸中央與省級政府關係變遷下的政府機構改革與企業產權改革,1992~1999:制度轉型、議題連結與全球化〉。國科會2000年第二期專研成果報告。
許志嘉。〈後鄧小平時期中國大陸外交政策:持續與轉變〉。國科會2000年專研成果報告。
郭秋永。〈權力與因果:方法論上的分析〉。國科會2000年專研成果報告。
陳德昇。〈波蘭、匈牙利、中國大陸機構改革之研究:比較觀點〉。國科會2000年專研成果報告。
傅恆徳。〈建構集體政治暴力和革命理論〉。國科會2000年專研成果報告。
楊開煌。〈村委會vs. 村支部中國大陸基層黨「政」關係之研究〉。國科會2000年專研成果報告。
鄭昌奇、詹明勇。〈桃園及嘉義地區農地耕作調整促進水資源利用研究〉。經濟部水規所委託清雲科技大學執行,2005年10月,頁5-12~5-20。


(五)期刊:
丁範樹。〈澳洲-日本安全合作聯合聲明:政治與經濟的拔河〉,《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國防大學研究發展室,2007年4月,第24期,頁32~35。
吳玲君。〈東亞高峰會議與亞太多邊區域合作〉,《政大外交系-國際關係學報》,No. 21。台北:政大,2006年1月,頁141~148。
李明。〈北韓核爆後的東亞國際情勢研析〉,《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49~50。
李登科。〈從查德與中國大陸建交看台海兩岸的外交對抗〉,《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237~239。
汪偉民。〈淺析世紀之交的石油爭奪戰》,《現代國際關係》,北京,1998年第3期,頁19。
林光、周淑敏。〈兩岸直航的現況及省思〉,《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231~234。
金榮勇。〈第二屆東亞高峰會的亞太外交戰略形式〉,《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中心與國防大學研究室,2007年2月第22期,頁18~21。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4期。
耿曙、林琮盛。〈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1期,2005年3月。
耿曙。〈合理評估台商的政治影響》,《2005年展望與探索月刊》,第3卷第 12期,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5年12月。
馬振坤。〈中國發射反衛星武器之目的與我方之因應〉,《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中心與國防大學研究室,2007年2月第22期,頁6~9。
高長、蔡伊帆。〈中國大陸「十一五」經建規劃評析〉《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132~135。
康榮寶。〈台資企業的兩岸悲情分析─由日月光併購案談起〉,《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261~265。
張錫模。〈新世紀能源支配權爭奪戰的基本構圖》,《能源季刊》,第27卷1期,1997年1月,頁5。
許濤。〈關於中亞地區伊斯蘭教運動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3期,頁19。
郭瑞華。〈海峽兩岸經濟與評析〉,《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213~215。
曾章瑞等。〈軍方在非傳統安全威脅下所扮演之角色〉。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91年5月,頁37~39。
葛永光。〈美中關係:既競爭又合作〉,《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國防大學研究發展室,2007年4月,第24期,頁28~31。
蔡宏明。〈從上海股災事件看中國經濟安全及其對我之啟示〉,《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國防大學研究發展室,2007年4月,第24期,頁14~18。
閻學通。〈冷戰後中國的對外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總70期,1999年8月。
鍾京佑。〈全球治理與國際建治:行為主體與行為模式〉。《政大外交系-國際關係學報》,No. 21。台北:政大,2006年1月,頁113~122。
韓岡明等。〈現階段建構「兩岸軍事互信」具體做法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91年9月。
魏艾。〈「經續會」後兩岸經貿關係的展望〉,《2006年展望與探索月刊》時評文集。台北: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3月30日,頁244~245。
嚴宗大、盧世勳。〈中國新修訂外資銀行條例的政策意涵〉,《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53輯。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印,2007年6月,頁21~22。
(六)
(七)網路:
(六)其他:
台灣產經建研社印行。〈2005~2006年報〉,台北。
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印行。<中國崛起對中南國家的經貿衝擊>,成果報告書。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2006年12月。
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印行。<加強對我國服務業國際化條件之檢討,以因應全球經濟區域化趨勢-以台美FTA為例>,成果報告書。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2006年12月。
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印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對我國之影響與因應策略研析-市場開放與原產地累積觀點>,成果報告書。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2006年1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印行。〈嚇阻理論與中國大陸的行為〉,90年11月,頁65~80。
經濟部印行。〈2006中小企業白皮書〉,中小企業處,2006年9月,頁14~19。
經濟部印行。〈經濟部科技專案績效評估總體報告〉,技術處,2006年11月,頁II-1~II-3。
經濟部工業局印行。〈兩岸經貿現況與問題檢討〉。2006年12月29日,頁24~27。
經濟部投資處印行。《企業與環境共生法則》,〈責任與利潤─台商全球化新經營學〉,2007年2月,頁60~68。
經濟部投審會印行。〈2006年12月僑外投資、對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結果分析稿〉,2007年1月19日,頁1~4/頁12~13。
經濟部研發會印行。〈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2007年2月,頁45~48。
經濟部國貿局印行。〈2006年兩岸經貿情勢分析〉,2007年3月3日新聞資料,頁1~5。
經濟部統計處印行。〈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95)〉,2006年9月,頁5~12/28~29。
經濟部資訊中心印行。〈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2006年~2007年各月號資訊,http://www.moea.gov.tw/~ecobook/eco/xxxeco.pdf
二、英文部分
Dr. Motoshige Itoh ( 伊藤元重博士), “FTA Policies Japan and Possibilities of Northeast Asian FTA(s) Primary Draft ”, (University of Tokoy and National Institud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Taiwan and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aipei: National Chenchi University, April 13, 2007 ).
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 April 2007。//www.cfr.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25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25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501.pdf102.37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2.pdf121.27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3.pdf151.21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4.pdf94.18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5.pdf90.78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6.pdf116.83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7.pdf313.01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8.pdf385.15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09.pdf468.11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10.pdf491.82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11.pdf678.66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12.pdf226.59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13.pdf269.95 kBAdobe PDF2View/Open
102514.pdf434.8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