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376
題名: 全球城市之建構--以上海市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City--Shanghai as an example
作者: 鈕則謙
Niu ,Tse-Chien
貢獻者: 陳小紅
Chen ,Hsiao- Hung
鈕則謙
Niu ,Tse-Chien
關鍵詞: 全球化
全球城市
上海市
四大中心
跨國公司
長三角
城市治理
Globalization
Global City
Shanghai
the Four Centers
TNC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Governance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全球各地人才、物質、資金、資訊呈現高度流通的狀況,全球許多著名城市,便成為此一流動的匯聚之處,並具有影響全球資源流通的能力,亦即所謂的「全球城市」。其為「全球城市」,除了本身的發展規模外,更強調其在全球化時代,具有與其他城市的高度關連性,同時,亦具有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的能力。\n\n 在此前提下,改革開放後,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國大陸,也著重於城市的發展建設,特別是經濟發展著有成效的上海市,更成為中國積極建構「全球城市」的標的,這樣的雄心企圖,具體體現在前上海市長陳良宇的眾多談話中。\n\n 有鑑於此,本論文即對於上海市積極建構「全球城市」的目標、過程、結果進行分析探討。全論文共分七章,除緒論外,分別探討「全球城市」的理論系譜與其在中國大陸的運用,其次,討論上海市在人口與空間佈局方面的政策與結果,再接著討論中央為了建構上海市,所提出的四大中心---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其建設過程以及面臨的困境。於此之後,開始分析上海市與其他城市的關連性,分別就上海與長三角的其他十五個城市的關係、上海吸引跨國公司的博奕關係進行探討,並採取內容分析法,藉由上海文匯報、經濟學人、新聞週刊等傳播媒體,檢視上海與其他國內外重要城市的關連性。再者,則將重點分析討論,上海市在城市建構背後的主要動力,即「上海市政府」,其為了進行城市建設並積極融入全球化,所進行的「城市治理」。最後則是提出結論與討論。\n\n 藉由上述的分析,本研究指出,儘管上海市政府在建構「全球城市」的過程時,具有「政府主導型的互動建構」模式,積極規劃上海市的建設發展,但是由於中央政府的影響、與周邊城市的關係,使得上海在發展上,仍未能稱為「全球城市」,僅能達到「全球化城市」的階段。另外,也必須反思,上海市的發展也許未必適合套用西方的發展模式,而是具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
Under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the flows of people, material, finance, and information transit very fast, and a few famous cities with the power of affecting the flows become the places of gathering, namely Global Cities. So call depends not only on its scale , but the power of its connection with other cities as well.\nConsidering this, China begin to emphasize its city development after it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especially focuses on Shanghai to be a global city, and such ambition can often be seen from the several speeches of its former mayor Chen Lian Ju.\n According this background,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being a global city. It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it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global ci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olicies of Shanghai’s people and space arrangement. Ensuing we discuss its Four Centers—economic, financial, trade and shipping, their developments and difficulties. After these, we begin to discuss its connection respectively with Yangtze River Delta cities and foreign cities by adopt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examine Shanghai Wenhui Newspaper, Economist, and Newsweek. And then we discuss Shanghai Government including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urban governance. Finally it’s the conclusion.\n By this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e fact that spite of its striving construction, Shanghai with the trait of “Interactive construction mode by its government leading ”, it at most can only be called a “globalizing city”, not a “global city”. At the same time , it also reflects that adopting western theory to Shanghai may not be a good way , for Shanghai can be a global city by its own way.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于濤方,2004,城市競爭與競爭力,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編委會,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上海:文匯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主編,2003,建設世界城市—對上海新一輪發展的思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編委會,2003,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上海:文匯出版社。
上海市統計局編,2005,上海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上海市統計局編,2004,上海統計年鑑200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上海市統計局編,2004,上海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上海證大研究所,2002,加入WTO後上海的戰略地位。
大前研一,1995,民族國家的終結,台北:立緒出版社。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中國房地產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尹繼佐主編,2003,世界城市與創新城市—西方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尹繼佐主編,2002,國際城市競爭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69-192。
尹繼佐主編,2000,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毛澤東,1977,毛澤東選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紹光、胡鞍鋼,1993,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一鳴,1997,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
王志樂,2003,2002-2003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報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王國榮著,1998,跨世紀的上海都市文化形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王穎,2005,城市社會學,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
左學金主編,2000,面向21世紀的上海、中國與世界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市統計局編,2005,北京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石磊、七格、袁敏,2003,向上海學習,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田弘茂、朱雲漢,2000,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朱文暉,2003,走向競合—珠三角與長三角經濟發展比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江曼琦,2001,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經濟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
老槍,2003,中國城市大角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月,頁239-240。
朱連慶,2003,上海的商業謀劃,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吉曉輝,2003,上海金融發展報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老槍,2003,中國城市大角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月,頁239-240。
朱連慶,2003,上海的商業謀劃,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吉曉輝,2003,上海金融發展報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沈立人,1999,地方政府經濟職能和經濟行為,上海:遠東出版社。
沈玉良,1997,制度變遷與結構變動,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李建建,2004,中國城市土地市場結構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杜重年,2004,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發展的本地化與差異性,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杜海燕,1994,”鄉鎮工業的增長因素”,收錄於林青松等編,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長三角報告編撰委員會,2004,長三角200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太彤主編,2003,上海巨變的啟迪,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吳曉波、胡宏偉,2002,溫州懸念,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姚為群,2003,全球城市的經濟成因,上海:人民出版社。
倪鵬飛,2003,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倪鵬飛,2004,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2—定位:讓中國城市共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振華、陳向明、黃建富主編,2004,世界城市—國際經驗與上海發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林青松等編,1994,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夏駿、麥天和、陽山等,2005,解密上海---大上海再度崛起之迷,北京︰中華書局。
胡書東,2001,經濟發展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財政制度變遷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等主編,2003,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鞍鋼,2001,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范文兵,2004,上海里弄的保護與更新,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馬國賢,2000,中國大陸的財政體制改革,上海:上海財經大學。
洪銀興,2003,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洪銀興、劉志彪,2003,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姚錫堂,1994,邁向21世紀的浦東新區︰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玉枝,2003,轉型中的社區發展---政府與社會分析視角,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張仲禮,1995,浦東開發與邁向新國際的中國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鴻雁,2002,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中外城市形象比較的社會學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學兵、王戰,1994,上海市浦東新區90年代社會事業發展戰略及規劃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連玉明,2004,長三角:探索區域一體化協調機制,2004中國城市報告,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頁462-463。
徐明前,2004,城市的文脈—上海中心城舊住區發展方式新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徐長樂,2003,共飲一江水—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桂世勛主編,2003,上海與香港—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穎華,1992,挑戰與希望︰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的足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涂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香港:牛津出版社,頁170-192。
高海浩,2003,長三角:下一個淘金地,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高汝熹,1992,”浦東開發和九十年代上海經濟發展的趨勢”,經濟導報,總第2292期,頁22。
高汝熹、羅守貴,2004,城區核心競爭力—都市功能空間實現的根本途徑,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高汝熹,2004,高汝熹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2-121。
孫秀山,2005,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定平,2005,上海治理與民主,重慶︰重慶出版社。
陳小紅,1996,由社會主義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之路—以中共「住房改革」為案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永發,2000,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建軍,2000,中國高速增長地域的經濟發展---關於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康燕,2001,解讀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陸炳炎,1999,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陸學藝,2001,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項懷誠主編,1994,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景體華主編,2004,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3-200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萬斌主編,2005,2005年:中國長三角區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公樸、王玉主編,2005,上海工業發展報告,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楊汝萬主編,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楊伯漵,2002,全球化︰起源、發展和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國樞等主編,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出版社。
楊萬鐘,2001,上海及長江流域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賈英健,2003,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葉裕民,2001,中國城市化之路—經濟支持與制度創新,北京:商務出版社。
鄒繼出,2003,中國財政制度改革之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民、鮑桂蘭、侯麗,1998,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與城鄉發展,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趙建民,1997,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
趙曉雷主編,2004,上海城市經濟與管理發展報告,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劉永良,1999,上海人口負增長與計畫生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劉君德、汪宇明,2001,制度與創新—中國城市制度發展與改革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劉佩瓊,1996,中國經濟大趨勢1994,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曙光,2003,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廣東省統計局編,2005,廣東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諸大建,2004,管理城市發展︰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管理模式,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錢江晚報新民生,2003,長三角:下一個淘金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魏后凱、賀煽飛、王新,2002,中國外商投資區位決策與公共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
顧朝林,2000,”論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規劃,第24卷,第9期,頁7-10。
顧朝林等,2003,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跨世紀中國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文期刊、論文
丁文賁,1999,”接軌上海發展湖州”,浦東經濟,第7期,頁51-53。
丁劍平,2002,”港幣與人民幣的協整—一個實證研究”,世界經濟文匯,第2期,頁42-49。
王成至,2003,”什麼是世界城市”,收錄於尹繼佐主編,世界城市與創新城市—西方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王永康,2003,”接軌大上海建設寧波IC產業基地”,寧波黨校學報,第4期,頁53-54。
王根蓓,1999,”上海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障礙與對策”,財經研究,第12期,頁50-55。
王佳煌,2001,”從全球城市概念論上海的再起與轉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頁91-126。
王桂新、沈建法,2002,”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69-77。
王金元,2003,”新時期蘇南模式發展出路”,鄉鎮企業研究,第4期,頁58-59。
王紹光,2003,”為了國家的統一: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政治邏輯”,收錄於胡鞍鋼等主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253-275。
王紹光,2002,”有效的政府與民主’,戰略與管理,第55期,頁89-101。
王信賢,1996,”上海經濟發展與其腹地各省份發展差異初探”,東亞季刊,第27卷,第4期,頁38-60。
王嘉州,2001,”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文獻之分析”,東亞季刊,第32卷第4期,頁47-64。
王戰,2003,”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與展望”,收錄於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編委會,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上海:文匯出版社,頁57-78。
王瓊,200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道路選擇的若干觀點述評”,上海經濟研究,第9期,頁62-66。
王振寰,2002,東亞「世界城市」的不同路徑:漢城和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9月,頁85-140。
王振寰,黃書緯,2001,”從社會主義城市到世界城市”,台灣社會學刊,第26期,頁55-104。
王雪敏、鄒海,2003,”簡論上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要性”,求實,第11期,頁146-147。
王軍瑋、馬亞華,2002,”上海外貿出口市場結構淺析”,上海綜合經濟,第4期,頁13-16。
王國興,2000,”全球500強在上海”,上海經濟研究,第2期,頁50-56。
方星海,2002,”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寫在中國加入WTO之際”,國際經濟評論,1-2月,頁56-59。
尹希果、任毅、王韌,2003,”東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結構的比較分析”,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25期,頁17-20。
尹艷華,2003,現代城市政府與城市管理,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仇保興,1999,小企業集群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白文華,2002,”上海成為新一代國際航運中心的經濟分析”,上海綜合經濟,第1期,頁4-7。
白文華,2002,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競爭力比較分析,收錄於尹繼佐主編,國際城市競爭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69-192。
白慶華、陳群民、諸大建、宗傳宏,2002,”上海城市競爭力薄弱環節研究”,城市規劃匯刊,總第141期,第5期,頁38-41。
石磊,2003,”上海經濟增長的源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復旦大學,第1期,頁11-15,30。
石東,2002,”上海:婆婆變老闆”,財經,11月20日。
石楠、姚鑫,2003,”中國城市管治研究回顧和展望”,收錄於顧朝林等主編,城市管治—概念、理論、方法、實證,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頁10-25。
左學金、周海旺,2003,”人口規模與人口集聚:新一輪發展中的城市規劃問題”,收錄於建設世界城市—對上海新一輪發展的思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55-70。
左學金、雷新軍,2003,”關於上海新一輪發展中的產業政策”,上海經濟研究,第10期,頁44-48。
任波,2003,戶籍變法,收錄於轉型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62-81。
朱立芬,2002,”如何引導跨國公司入駐上海”,上海經濟,第2期,頁42-44。
朱寶樹,2003,上海移民政策研究,收錄於桂世勛主編,上海與香港—社會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寶樹,2002,”上海郊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人口再分配和社會重構”,人口研究,第26卷,第6期,頁47-54。
朱寶樹,2001,”上海人口:從控制中發展到發展中控制”,社會,第7期,頁19-21。
杜奎峰,2003,”開放條件下中資保險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存對策”,上海保險,第3期,頁11-13。
何丹,2003,”城市政體模型及其對中國城市發展研究的啟示”,城市規劃,總第27卷,第11期,頁13-18。
冷則剛,2003,”中國與「全球城市」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4月。
汪宇民、劉君德、戴均良,2000,”上海大都市區行政區化體制研究”,人文地理,第15卷,第6期,12月,頁5-8。
沈立人、戴圓晨,1990,”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經濟研究,第三期,頁62-67。
沈金箴、周一星,2003,世界城市的涵意及其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啟示,城市問題,總第113期,第3期,頁113-117。
沈建法,2003,跨境城市區域中的城市管理:以香港為例,收錄於顧朝林等主編,城市管治—概念、理論、方法、實證,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頁209-219。
沈建法,2000,”城市政治經濟學與城市管治”,城市規劃,第11期,頁8-12。
沈愛華,2005,金融中心的上海韜略,商務週刊,www.finance.sina.com.cn。
余丹林、魏也華,2003,”國際城市、國際城市區域以及國際化城市研究”,國外城市規劃,第十八卷,第一期,頁47-50。
季虹,2002,”上海人口老齡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上海綜合經濟,第6期,頁13-14。
李玲、歐陽彗、陳耀森、林文生,2001,”大城市流動人口特徵及管理:以廣州為例兼與北京、上海比較”,人口研究,第25卷,第2期,3月,頁46-52。
李君如,1998,”改革開放後上海地方政府在空間發展中的角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邦君,2000,”上海外貿出口發展的新態勢及其原因初探”,國際商務研究,第4期,頁4-8。
李邦君,1999,”上海國有外貿企業與”三資”企業出口貿易比較研究及其啟示和結論”,國際商務研究,第1期,頁1-7。
李達,2003,”上海市保險行業的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上海保險,第6期,頁32-34。
李曉鍾,2002,”溫州模式”及其啟示,商業研究,第5期,頁106-107。
呂敦益、唐元虎,2002,”上海發展國際航運中心的比較研究及對策”,上海綜合經濟,4月,頁19-20。
呂曉艷、仲健心,2003,”對上海房地產”泡沫”的思考”,上海經濟研究,第8期,頁54-58。
長三角報告編撰委員會,2004,”上海推出173計畫—蘇浙反響為何強烈”,收錄於長三角200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91-102。
周一星、胡智勇,2002,”從航空運輸看中國城市體系的空間網絡結構”,地理研究,第21卷,第3期,5月,頁226-285。
周一星、張莉、武悅,2001,”城市中心性與我國城市中心性的等級體系”,地域研究與開發,第20卷,第4期,12月,頁1-5。
周太彤,2003,”上海經濟體制改革與區縣發展”, 收錄於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編委會,上海發展與執政能力,上海:文匯出版社,頁36-57。
周志龍,2001,”中國大陸的舊城改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0期,頁
1-17。
周志龍,2001,”全球化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畫,第28卷,第4期,頁387-389。
周德文,2003,”詮釋”新溫州模式”及其發展趨勢”,當代經濟,第2期,頁24-25。
周祖根,2002,”上海的規劃人口應該是多少”,上海統計,第12期,頁32-33。
周曉平、趙敏、劉慧,2003,”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的功能地位”,管理科學文摘,8月,頁62-63。
金觀濤,劉青峰,1992,”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放棄新民主主義—五十年代出中國社會結構的鉅變”,二十一世紀,10月。
吳啟焰、張京祥、朱喜剛,2005,”世界城市的未來及面臨的區域政策問題”,城市問題,第2期,頁67-72。
吳雪明,2003,世界城市的空間形態和人口分布—倫敦、巴黎、紐約、東京的比較及對上海模擬,世界經濟研究,第7期,頁22-27。
吳瑞君,2003,”人口老齡化的正面效應及其引導機制—上海市個案研究”,人口與計畫生育,第5期,頁30-32。
吳瑞君、朱寶樹、王大奔,2003,”開放型區域經濟適度人口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人口研究,第27卷,第5期,9月,頁19-24。
吳縛龍,1994,”城市空間結構的控制與規劃管理”,城市問題,第3期,頁12-15。
房林,2002,”近年來上海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概況分析”,現代管理科學,第4期,頁43-47。
林聳、馬宗國,2004,”新”蘇南模式”研究”,商業時代,第11期,頁58-59。
芮黎明,2002,”鄉鎮企業的”鳳凰涅盤”?--以”江陰現象”為例”,調研世界,第12期,頁42-44。
胡浩,2003,”上海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地區問題研究”,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8月,頁45-57。
施墻生,2003,”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緣何青睞上海電器”,上海企業,第1期,頁33-35。
俞志海、黃如寶、張帆,2002,”上海市政府的現行籌資方式分析與建議”,基建優化,第23卷,第1期,2月,頁21-23。
施誼,2003,”影響上海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因素分析與對策”,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12月,頁260-263。
范劍勇、桂琦寒、崔英,2003,”上海市就業結構的產業特徵分析”,上海經濟研究,第2期,頁26-32。
姚先國、謝曉波,2004,”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中的地方政府競爭行為分析”,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第三期,頁5-10。
姚世謀、年福華、陳振光,2003,”上海與香港大都市定位發展的比較研究”,城市規劃匯刊,第2期,總144期,頁28-31。
施伯香,2004,”重新認識南通港”,中國水運,第2期,頁15-17。
洪啟東,1998,”轉化中的後社會主義城市區域:改革開放後上海區域的空間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銀興、陳寶敏,2001,”蘇南模式”的新發展—兼與”溫州模式”比較,宏觀經濟研究,第7期,頁29-34, 52。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3,”上海、南京、杭州外商投資環境的比較研究”,江蘇社會科學,頁190-195。
張京祥,2000,”管治及城市與區域管治:一種新制度性規劃理念”,城市規劃,第24卷,第6期,頁36-39。
張田生,2004,從”蘇南模式”到”江陰之路”,江南論壇,第3期,頁26-27。
張紅梅,2004,”2003年上海市金融運行情況分析”,上海金融,第2期,頁7-8。
張庭偉,2001,”1990年代中國城市空間變化及其動力機制”,城市規劃,第7期,頁7-14。
張國華,2003,”促進上海產業簇群發展推動新型產業體系建設”,上海綜合經濟,第6期,頁16-19。
張祥建、黃建富,2004,”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的產業機理分析”,收錄景體華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頁141-158。
張祥建,2004,”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的產業機理分析”,收錄於景體華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3-200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76-187。
夏永祥,2003,”關於長江三角洲建構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思考”,收錄於景體華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3-200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41-158。
夏輝、李景霞、吳志清、甘俊美,2005,上海房地產宏觀調控及其效果分析,上海經濟研究,第5期,頁75-81。
夏鑄九,2001,”全球化過程中台灣社會的挑戰︰跨界的生產網絡VS跨界的政治”,都市與計畫,第28卷,第4期,頁413-420。
夏鑄九,2003,”面對全球化過程中台北市的都市現實”,城市發展研究,第10卷第1期,頁21-31。
郝壽義,2002,”增強國際競爭力與城市治理”,開放導報,第9期,頁5-8。
郝壽義、成起宏,1999,”上海等城市的競爭力與城市建設關係的研究”,南開學報,第1期,頁41-49。
袁瑞娟、寧越敏,1999,”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城市研究”,城市規劃匯刊,第5期,頁64-67,53。
徐明前,2001,”關於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的思考”,城市規劃,12月,頁21-24。
徐明棋,2000,”上海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必要條件研究”,收錄於左學金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上海、中國與世界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2-144。
徐劍華,1996,”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深水港目標的戰略定位探討”,中國軟科學,1996年11月,頁63-72。
徐康寧,2002,文明與繁榮—中外城市經濟發展環境比較研究,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
徐循初、阮哲明,2003,長江三角洲地區綜合運輸發展歷史與對策研究,城市規劃匯刊,第5期,總第147期,頁16-21。
秦武平,2002,上海距世界級城市有多遠?,浦東開發,11月,頁4-7。
桂世勛,2002,”關注大城市低生育率水平下的出生人口波動”,人口研究,第26卷,第5期,9月,頁29-33。
孫常敏,1999,”上海人口集聚與城市空間的重構”,社會科學,第8期,頁49-53。
高向東、張善余,2002,”上海人口郊區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2卷,第1期,頁76-80。
高向東、江取珍,2002,”對上海城市人口分布變動與郊區化的探討”,城市人口,第26卷,第1期,頁66-69,89。
高汝熹、羅守貴,2003,”一子之動、全盤皆活—大小洋山港建設對於上海的戰略意義”,上海綜合經濟,第3期,頁69-71。
高汝熹,2004,”洋山深水港建設對上海的三大意含”,收錄於高汝熹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2-121。
高宣揚著,2004,布迪厄的社會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高曾偉,2001,”區域旅遊與鎮江旅遊業的發展”,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39-40。
高曾偉,2003,”鎮江市在沿江開發中的區域優勢與策略”,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24-28。
唐子來、欒峰,2000,”1990年代的上海城市開發與城市結構重組”,城市規劃匯刊,4月,頁32-46。
唐立國,2002,”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產業結構的比較分析”,上海經濟研究,第9期,頁50-56。
唐燕,2005,”經濟轉型期城市規劃決策及管理中的尋租分析”,求是,第1期,頁25-29。
耿鴻福、王守軍、陳霆,2003,”抓緊有利機遇,搞好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上海企業,頁4-7。
耿曙,2001,”「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2期,頁1-20。
浦興祖,1998,”特大城市城區管理體制的改革走向—兼談”兩級政府、三級管理”之提法”,政治學研究,第3期,頁52-57。
奚從清,2003,”論溫州發展的幾個本質性問題”,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頁99-102。
靖學青,2002,”西方國家大都市區組織管理組織管理模式—兼論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協調管理機構的創建”,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頁第12期,頁22-25。
郭鴻懋、蹤家峰、江曼琦,2002,”論現代城市治理的模式”,理論與現代化,第6期,頁19-22.27。
陶伯齡,2001,”吸引跨國公司來華促進上海外貿發展”,國際市場,第7期,頁46-47。
陶松齡、甄富春,2002,”長江三角洲城鎮空間演化與上海大都市增長”,城市規劃,第26卷第2期,頁43-48。
陳小紅,2006,”產業/空間佈局轉型之經濟社會發展意涵:「浙江現象」之探索”,發表於中國市場轉型與社會發展:變遷、挑戰與比較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4月29-30日。
陳小紅,1992,”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開發與其總體經濟發展和空間均衡策略間相關理念之初探”,收錄於楊汝萬主編,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71-105。
陳向明,1999,”中國城市化研究—理論上的「西學中用」與實證中的「特殊模式」”,收錄於涂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香港:牛津出版社,頁170-192。
陳向明,2004,”全球化中的城市定位和競爭策略:給上海的啟示”,收錄於周振華、陳向明、黃建富主編,世界城市—國際經驗與上海發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191-204。
陳維、胡琦,2005,”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上海發展”,收錄於萬斌主編,2005,2005年:中國長三角區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92-120。
陳修穎,2003,”上海市產業結構重構與轉移”,收錄於顧朝林等著,產業結構重構與轉移—長江三角洲地區及主要城市比較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頁279-336。
陳兆忠,2002,”新世紀申城工業的”東南西北”—上海四大產業基地巡禮”,上海財稅,頁28-31,45。
陳書榮,2000,”我國城市化現狀、問題及發展前景”,城市問題,總第93期,第1期,頁3-5。
陳家華、彭希哲,2003,”擴大上海人口規模應考慮的若干問題”,上海綜合經濟,第7期,頁59-60。
陳建軍,2004,”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同構及產業定位”,中國工業經濟,第2期,總191期,頁19-26。
陳建軍,2005,”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企業內地域分工”,商業經濟與管理,第4期,頁18-22,28。
曼威柯司特,2003,”二十一世紀的都市社會學”,”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14期,頁1-20。
莎斯琦雅莎珊,2003,”訪談莎斯琦雅莎珊”, 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14期,頁41-49。
連平、廖新軍,1999,”上海離岸金融業的政策推動與風險管理”,上海投資,第4期,頁17-19。
梁志勇,2003,”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諸侯經濟問題及解決對策”,特區經濟,第1期,頁38-40。
陸小斌,2002,”上海經濟圈幔帶區域的自主發展戰略”,社會科學,第8期,頁12。
陸立均、朱海就,2004,”長三角”四個中心”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研究,經濟地理,第6期,頁753-757。
陸海祜,2001,”上海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建設與發展”,浦東開發,11月,頁22。
陸陽,2003,”透視蘇南模式”,經營與管理,第4期,頁9-14。
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3期,頁61-85。
黃梅波,2002,”跨國公司移師上海探因”,國際經濟合作,第9期,頁50-54。
黃群彗,2003,”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現代化問題初步研究”,上海經濟研究,第12期,頁37-42。
黃建富,2003,”世界城市的形成與城市群的支撐----兼談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戰略”,世界經濟研究,第7期,頁17-21。
黃運成、文曉波、楊再斌,2003,”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條件與主要差距”,上海經濟研究,第9期,頁48-55。
費孝通,1984,”小城鎮、大問題”,瞭望,第2期,頁1-3。
鈕則謙,2003,”全球城市建構背後的政府因素—以上海市為例”,人文學報,第28期,頁85-112。
彭震偉、路建普,2002,”上海城市人口佈局優化研究”,城市規劃匯刊,總第138期,第2期,頁21-26。
曾剛,2001,”上海市工業佈局調整初探”,地理研究,第20卷第3期,7月,頁330-337。
華友根,劉傳珅,2000,地方立法若干問題芻議—兼談上海地方立法,學術季刊,頁97-105。
華偉,2003,”單位制向社區制的回歸—中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50年變遷”,戰略與管理,第1期,頁86-99。
舒川根,2003,”人口的文化素質與湖州經濟的發展”,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頁19-23。
楊友仁、王鴻楷、郭健倫,2004,”快速工業化下的中國大陸區域治理:以蘇州地區土地產權體制轉化為例”,收錄於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頁111-144。
楊升華,2003,”發展個私經濟,創新蘇南模式”,江南論壇,第1期,頁33-35。
楊孝爃,1988,”內容分析”,收錄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出版社,頁808-831。
楊培雷,2003,”全球性城市形成機制、結構與功能特徵探析-----兼談上海世界性城市建設中的幾個問題”,外國經濟與管理,第25卷第2期,頁18-23。
楊萬鐘、殷為華,1999,”上海產業發展與樞紐工程建設”,地域研究與開發,第3期,頁17-20。
楊咸月、韓漢君,2002,”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戰略”,收錄於尹繼佐主編,城市國際競爭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58-84。
楊再斌、黃運城,2003,”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模式選擇與約束條件分析”,國際金融研究,第11期,頁70-76。
楊瑞龍,1998,”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兼論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行為”,經濟研究,第1期,頁3-10。
楊瑞龍、楊其靜,2000,”階梯式的漸進制度變遷模型”,經濟研究,第3期,頁24-31。
潘清、葉國標,2002,”跨國公司”外溢”上海”,經濟月刊,第5期,頁32-34。
葉依廣、周蕾,2003,”南京融入上海都市圈的疑慮及其剖析”,南京社會科學,頁84-87。
寧越敏,1996,”世界城市的崛起和上海的發展”,城市問題,第4期,頁16-21。
寧越敏,1998,”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地理學報,第53卷,第5期,頁470-477。
寧越敏,2004,外商直接投資對上海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經濟地理,第24卷,第3期,頁313-317。
趙剛,”反全球化,怎麼反?”,2001,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月,第44期,頁49-147。
趙建民,1997,”中央與地方關係”,收錄於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頁71-97。
趙民、唐子來、侯麗,2000,”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理論分析與對策建議”,城市規劃匯刊,第1期,頁23-29,5。
趙曉斌、王坦,2002,”中國加入TWO對國內金融中心區域重組的影響”,國外城市規劃,第5期,頁31-37。
褚勁風,1996,”試論全球城市的基本特徵”,人文地理,第11卷第2期,6月,頁32-36。
熊世偉、葛越峰,2000,”跨國公司在上海的區為行為及其空間影響”,地理科學,第20卷第3期,6月,頁229-235。
甄明霞,2001,上海離國際大都市還有多遠,特區經濟,第5期,頁48-50。
蔡建民、薛鳳旋,2002,界定世界城市的形成—以上海為例,國外城市規劃,第5期,頁16-24。
蔡嘉裕,1998,”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1期,頁25-43。
劉君德,1993,”初評浦東開發區與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收錄於楊汝萬主編,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展望二十一世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君德、舒慶,1996,”中國區域經濟的新視角—行政區經濟”,改革與戰略,第五期,頁1-4。
劉軍,2004,”跨國公司對中國直接投資區位選擇戰略的比較研究”,科技與管理,第3期,頁9-11。
劉建委,2004,”上海房地產頁發展的層遞性與未來趨勢”,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增刊,頁98-100。
潘清、葉國標,2002,”跨國公司”外溢”上海”,經濟月刊,第5期,頁32-34。
潘英麗,2003,”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滬港的目標定位與分工”,世界經濟,第8期,頁15-21。
諸大建,2003,”進一步發揮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帶動作用的思考”,城市規劃匯刊,第6期,總第148期,頁12-15。
簡博秀、周志龍,2002,”全球化、全球城市和中國都市發展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頁141-195。
簡博秀,2005,全球化、國家治理與中國城市區域的發展,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守紅、李健,2003,”關於世界城市與把上海建設成世界城市的思考”,外國經濟與管理,第25卷第3期,3月,頁2-6,18。
戴淑庚,1996,”上海市城市空間置換與人口再分布的對策研究”,現代城市研究,第4期,頁30-34。
鍾加勇,”綜合改革不是優惠,浦東模式走到盡頭”, http://web.cenet.org.cn/upfile/79600.doc。
鍾樹,2002,”上海十年:一個美麗新世界---上海城市建設十年交響曲”,上海財稅,7月,頁4-12。
韓文科等,2003,”寧波應成為長江三角洲的能源基地”,中國能源,第10期,頁27-33。
戴鞍鋼,1996,”近代上海與長江流域市場網絡的架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65-69。
聶智琪,2003,”制度變遷中的政府行為分析—蘇南模式的啟示”,開放時代,第2期,頁39-50。
羅冰,2005,”上海出現新危機—貪大求洋滬港攀比幻想破滅”,香港:前哨雜誌,八月。
顧亞竹、袁章新,1995,”加快上海樞紐港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中國航海,總36期,第1期,頁57-62。
顧建發,2005,”如何看待當前上海房價以及需要採取的對策”,上海經濟研究,第3期,頁61-65。
嚴以綏,2002,”對諸侯經濟與融合經濟的理性分析(上)”,新疆農懇經濟,第1期,頁19-22。
龔樹民、伍理,1995,”上海人口和社會發展戰略”,社會科學,第4期,頁55-58。
中文報紙
左學金,2005,以軟實力打造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文匯報,12月11日,第6版。
沈文敏,2004,溫州鞋西班牙遭焚事件引發溫州模式變革,人民日報,10月19日,第5版。
吳凱,2002,”上海:每天兩億元城市建設資金哪裡來”,經濟日報,1月17日,第13版。
胡立教,2005,上海2020年建成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文匯報,12月11日,第2版。
張奕,2003,”構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三小時交通圈”,解放日報,3月23日,第5版。
鍾加勇,2005,浦東改革不是優惠,浦東模式走到盡頭,http://web.cenet.org.cn/upfile/79600.doc。
連雋偉,2004,”蘇州宣稱五年內不興建機場”,工商時報,5月1日,第5版。
楊咸月,2000,上海金融中心十年發展回顧,香港大公報,3月1日,第7版。
英文書籍
Babbie Earl,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NY: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astells Manuel , 1989, The Information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Cambridge : B. Blackwell.
Castells Manuel,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mbridge: Blackwell Ltd.
Caves Richard ,1996,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hen, R. B.,1981,”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urban hierarchy” , In M. Dear & A Scott (eds).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apitalist Society. London: Methuen.
Douglas Ian & Shu-Li Huang, 2002, Urbanization, East Asia and Habitat II, Taipei: 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Dunning John ,1988,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London: Unwin Hyman
Giddens Anthony, 1998,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U.K.: polity press.
Hall Peter,1966, The World City,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
Jia Hao & Lin Zhimin, 1994,”Changing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Reform and State Capacity”, Colorado:West Press.
Orum M. Anthony & Xiangming Chen,2003,The World of Cities: Places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Ronald Robertson, 1992, 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Sassen Saskia, 1991,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Sassen Saskia, 1991,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Y: New Press.
Sassen Saskia, 2001,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Taylor P. J., 2004, World City Network—A Global Urban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Vernon Raymond , 1971,Sovereignty at Bay, New York: Basic Books.
Yatsko, Palema, 2001, New Shanghai: the rocky rebirth of China’s legendary cit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Yeung, Y. M., 1996, “Introduction”, in Y. M. Yeung & Y. M. Sung, Shanghai, HK: Chinese University.
Zygmunt Bauman ,1998,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London : polity.
英文期刊
Beaverstock J. V., R.G. Smith, P.J. Taylor, D.R.F. Walker and H. Lorimer, 2000,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ome Measurement Methodologies”, Applied Geography, Vol.20 , No.1, pp.43-63.
Chen Hsiao-hung Nancy , 2002,”Harbor City Under Globalization: Kaohsiun and Shanghai in Comparison” , in Ian Douglas and Shu-Li Huang ed. Urbanization, East Asia and Habitat II, Taipei: 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pp.95-120.
Dicken, P., 1994, “Global-local tensions: firms and states in the global space-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Vol.70, pp.101-128.
Dorothy J. Solinger,1999,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 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uglass Mike, 2000, “Mega-urban Regions and World City Formation: Globalisation,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Urban Policy Issues in Pacific Asia”, Urban Studies,Vol.37,No.12,pp.2315-2335.
Friedmann John, 2001,”World Cities Revisited: A Comment”, Urban Studies, Vol.38,No.13,pp.2535-2536.
Friedmann J. 1995,”Where We Stand: 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
Geddes Patrick, 1915,”Cities in Evolution,” Williams and Northgate, London, p.46-59.
Hamnett Chris, 1994,” Social Polarisation in Global Cities”, Urban Studies, Vol31, No.3 , pp. 401-424.
Hill Richard Child & June Woo Kim, 2000, “ Global Cities and Developmental States: New York, Tokyo and Seoul ”, Urban Studies, Vol.37, No.12, pp. 2167-2195.
I.Eng., 1997,”The rise of manufacturing towns: externally driv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21,pp.554-568.
Lin Zhimin, 1994,”Reform and Shanghai: Changing Central-Local Fiscal Relations”, in Jia Hao & Lin Zhimin, Changing Central- Local Relations in China—Reform and State Capacit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pp.239-261.
Ma Jun, 1997,”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Transfer: A Comparison of Nine Countrie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and Policy Divis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 the World Bank, pp.1-2.
Machimura, Takashi,1998, “Symbolic Use of Globalization in Urban Politics in Toky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22 No.2, pp.183-195.
Marcotullio P. J., 2001,”Asian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25, No.4, pp.577-598.
Oi Jean ,1992, “Fiscal reform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No.3, pp.99-126.
Oi, J. C.,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44, pp. 1132-1149.
Olds Krids, 1977,”Globalizing Shanghai: the “Global Intelligence Corps” and the building of Pudong”, Cities, Vol.14, No.2, pp.109-123.
Qian, Y.Y. & B.R. Weingast, 1997,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Vol.11, No.4, pp.83-92.
Rimmer Peter J., 1999, “The Asia-Pacific Rim’s transpor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control since the mid-1980s”, GeoJournal, Vol.48, No.48.pp.43-65.
Robinson Jennifer, 2002, “Global and World Cities: A View from off the ma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Vol.263, No.3 , 531-554.
Sachs, Jeffrey & Lipton, David, 1990, “Poland’s economic reform”, Foreign Affairs, Vol. 69, No.3, pp.47-66.
Sassen, Saskia, 1994, “The urban complex in a world economy”,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39,PP.43-62
Shahid Yusuf & Wiping Wu, 2002,” Pathways to a world city: Shanghai rising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Urban Studies, Vol. 39, No.7, pp.1213-1240.
Sheng Han Sun , 2000, Shanghai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in urban transformation, Urban Studies,Vol.37,No.11,pp.2091-2112.
Shin Kyoung-Ho & Michael Timberlake, 2000,“World Cities in Asia: Cliques, Centrality and Connectedness”, Urban studies, Vol.37.No.12, pp.2257-2285.
Smith David A. & Michael Timberlake, 1995, “Conceptualising and 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System’s City System”, Urban Studies, Vol.32. No. 2, pp.287-302.
Taylor R. J.& D.R.F. Walker , 2001,”World Cities: A Fir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ir Service Complexes”, Urban Studies,Vol.38, No.1,pp.45-62.
Taylor P. J., 1997,” Hierarchical tendencies amongst world cities: A global research proposal”, Cites, Vol.14, No.6, pp. 323-332.
Taylor P. J.,1996, “Embedded stat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opening up to new spac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28, pp.1917-1928.
Vucinic, V.,1993,”Ideology and pragmatism in China’s urban land reform during 1980s”, in G. Guldin & A. Southall,(eds) Urban Anthropology in China, Leiden: E.J. Brill.,pp.216-242.
Wu Fulong, 2004,”Intraurban residential relocation in Shanghai: modes and stratific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36, pp.7-25.
Wu Fulong , 2002,”China’s Changing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Transition Towards a Mor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Urban Studies, Vol.39,No.7,pp.1071-1093.
Wu Fulong, 2002,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Shanghai’s real estate markets”,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A, Vol.34, pp. 1591-1615.
Yeung ,Yue-man 2000, Globalization and Networked Societies—Urban-Regional Change in PacificA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Yusuf Shahid & Wu Weping, 2002, “Pathways to a world city: Shanghai rising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Urban studies,Vol.39,No.7,pp.1213-1240.
Zhang Le-Yin, 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Urban Studies, Vol.40, No.8, pp. 1549-1572.
Zhang Tingwei, 2002, “Urban development and a socialist pro-growth coalition in Shanghai”, Urban Affairs Review, Vol.37,No.4, March, pp.475-499.
Zhu Jieming ,1994, “Changing land policy and its impact on local grow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China , in the 1980’s”, Urban Studies, Vol.31, No.10,pp. 1611-1623.
Zhu J. M., 2000, “The changing mode of housing provision in transitional China”, Urban Affairs Review, Vol.35, pp.502-520.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6261503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26150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150301.pdf63.1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2.pdf71.12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3.pdf75.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4.pdf101.95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5.pdf962.9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6.pdf709.6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7.pdf852.6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8.pdf521.4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09.pdf535.55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10.pdf393.8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11.pdf226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12.pdf273.65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50313.pdf489.1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