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384
題名: 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年)
作者: 林政緯
Lin ,Zheng Wei
貢獻者: 高永光
林政緯
Lin ,Zheng Wei
關鍵詞: 台中市
政黨
地方派系
選舉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台灣的政治發展歷程中,地方派系長期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因此派系政治成為學者所關注的焦點。在探究影響選舉結果的實証研究中,「政黨」與「派系」兩項變數是經常被提出討論。的確,在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過程下,諸多選舉結果是深受這兩個變數所影響,然而都市化的進展程度是否會干擾「政黨」與「派系」對選情的變化,是值得觀察研究的問題。由於台灣各縣市均有各自的特性,地方政治的研究乃因縣市區域的不同而有異動,無法以同一標準看待全部區域,所以相關研究宜採用以縣市為單位,進行個案研究。\n 本論文是以台灣中部地區都市化最深的台中市為個案研究,企圖探究在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政黨與派系兩項變數對選舉投票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藉此對台中市支持國民黨的張、賴兩派與擁護民進黨的何派作一系統性論述,使地方政治研究更臻完整。另外,從派系的發展歷程中觀察,主要的支持來源在都市人口擴張與政治民主提昇下,已由初級關係為主的社會人際網絡,改成以經濟利益來維持對內團結與對外擴張的都會型派系結構。\n 根據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發現,台中市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影響力,已隨著民主化與都市化的浪潮而逐步下滑;尤其經濟衰退更是致命之擊,派系對選舉影響的比重,已從昔日的多數決定性轉變成為少數關鍵性。\n 經過實証結果的分析,本研究亦發現台中市不論在政黨輪替前後,基層選舉候選人得票率與政黨和派系的關係,呈現正向相關,換言之,候選人具有派系色彩或政黨背景者,得票率越高;另外,根據比較所得,政黨對候選人之得票率的影響程度皆大於派系的影響程度;但是政黨與派系對候選人得票率之影響力,有逐漸式微的趨勢。\n 台灣地方政治的研究,將可援用本個案分析架構,藉由模型假設的套用,累積並修正可應用的事實發現與研究假設,如此更將建構台灣地區之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者互動影響的實証理論。\n【關鍵詞】:台中市、政黨、地方派系、選舉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與專論文章
丁仁方
1999 「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
丁彥致
1994 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研究-一九八一〜一九九二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庭宇
1992 社會經濟發展與投票行為-民國69、72、75年區域增額立委選舉國民黨得票率村里決定因素之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小笠原 欣幸
2000 「二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中的宋楚瑜現象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
天下雜誌編
1992 土地、財團、選舉,台北:天下雜誌社。
王玉民
1994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明輝
1994 「從台灣地方選舉現象談台灣民間社會」,思與言,第32卷第4期。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春季號。
1993a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
1993b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1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
王振寰、沈國屏
1995 「地方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治的轉型: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學報,第36卷第5期。
王振寰、錢永祥
1996 「邁向新的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
王業立
1998a 「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
1998b 派系動員效果之研究-台中縣市為例,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9a 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五南圖書。
1999b 「由三合一選舉結果看國民黨未來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期。
2001 「縣市長選舉結果與地方政黨版圖變遷」,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12期。
文偉達
1998 市議員連任因素之分析-以第五屆嘉義市議員選舉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弘茂
1989 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2 威權政黨國家的轉型-台灣的發展經驗,載張京育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1995 「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Prospects for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Taiwan)」,國策專刊,第121期。
田弘茂、鄭敦仁
1996 「技藝精巧的台灣民主體制」,國策專刊,第142期。
包正豪
1997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新黨競選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與桃園縣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
1995 「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0期。
曲兆祥
1992 翻滾的蘭陽溪-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台北:永業出版社。
江炳倫
1990 「政黨與政黨體系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62期。
1999 「選舉對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以台灣選舉為例」,華岡社科學報,第13期。
江繼五
1984 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台北:大中國出版公司。
朱雲漢
1979 台灣地區政治參與模式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
1994 「選舉競爭、社會分歧與政黨體制的演變-台灣民主政治的鞏固過程」,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4期。
1995 「省市長選舉與台灣政黨競爭型態的走向」,亞洲研究,第14期。
2001 「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轉型」,二十一世紀評論,第65期。
朱雲漢、黃德福
1990 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政治民主與社會福祉,台北:業強。
朱雲漢譯,Arthur Lerman
1982 「台灣的中央領導階層與地方政治人物」,中國現代化歷程,台北:時報文化。
李 風
1988 「從『政海浮錄』分析歷屆縣市長」,夏潮,第4期。
李 達
1989 台灣地方派系,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李酉潭
1997 「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2期。
1999 「邁向先進的民主-二十一世紀台灣民主化的展望」,東海大學政治系「跨世紀的願景」學術研討會,12月。
李酉潭、陳志瑋譯,Georg Sørensen著
2000 民主與民主化(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台北:韋伯出版社。
李旺台
1983 「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五種變化的經緯分析」,聯合月刊,第22期。
1993 台灣反對勢力-一九七六〜一九八六,台北:五千年出版社。
李忠義
1990 主從關係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柏光、林猛譯,Robert A.Dahl著
1999 論民主(On Democracy),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信達
1999 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台灣立法委員選舉之研究(1989〜1995),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展臺
1979 台灣地區農會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
1987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3 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
李登輝
1995 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濠仲
2000 「決戰竹籬笆-甘泉與黃復興誰將勝出」,新新聞周刊,第705期。
2001a 「胡志強調升副秘書長的背後-隱含國民黨內的高層惡鬥」,新新聞周刊,第729期。
2001b 「深夜裡,馬、胡熱線響不停」,新新聞周刊,第764期。
吳乃德
1982 「台灣地方派系的危機-中央和地方政治同盟的基礎」,深耕雜誌,第9期。
吳乃德、陳明通
1992 「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院,「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學術研討會。
吳文程
1991 「中華民國政治精英結構的轉變:技術官僚和政治民主化」,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言討論文集,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1995 「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
1996a 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6b 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吳玉山
2001a 「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的影響」,中國政治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月。
2001b 「多黨制、聯合內閣與中華民國的民主發展」,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65號,12月。
吳芳銘
1996 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
1998 「亦敵亦友-論地方派系與國民黨候選人選擇過程的互動模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7期。
吳烟村、高永光
1998 「各界對本屆超世紀縣市長大選結果的看法座談會之會議紀錄」,人文學報,第4卷第22期。
吳國光
1997 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
吳密察、張炎憲等
1994 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
呂亞力
1979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1995 「從立委選舉看我國政黨政治的未來」,政策月刊,第11期。
何東皓
1995 「政黨競爭與民主政治-一九八六年後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2期。
何思因
1992 「選舉競爭與中華民國民主化」,東亞季刊,第23卷第4期。
余炳輝等編譯
1987 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沈國屏
1993 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木松
1980 「社會政治結構影響的四種角色」,國家論壇,第13卷第12期。
林水波
1983 「影響選民投票的決定分析」,中國論壇,第17卷第11期。
林文玲
1989 「金錢幫火力展示-商人押寶,十拿九穩」,商業週刊,第107期。
林木順
1990 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佳欣
1999 我國主要政黨提名制度之研究-八十七年個案探討,台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
1989a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1986),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b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
1994 「外來政權、反對運動與地方派系的選舉互動」,台北: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台灣政治學會第一屆年會,邁向台灣政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2月17日。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
1999 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
林嘉誠
1985 「選民政黨支持的因素分析」,中國論壇,第258期。
林瓊珠
1998 台灣政黨體系重組過程之研究-一九九一〜一九九六年,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繼文
1997 「政黨重組與選舉制度改革」,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2期。
林寶安
1994 台灣地方金融與地方社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初文卿
2003 「黨員投票與民意調查兩階段初選之互補與互斥效應-以2002年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高雄市議員提名初選為例」,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4期。
易君博
1984 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彙編
1994 地方派系研究資料附錄,台中:東海大學。
河英愛
1989 台灣省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制度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邱家宜
1996 「利益誘人的土地重劃-就代表政商勢力的重劃」,新新聞,第503期。
周陽山
1995 「三黨不過半在那裡?以選舉趨勢線探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2期。
周陽山主持,陳英姿紀錄
1994 「政黨政治與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新聞報導-黨派、省籍與民意」,台灣新聞論壇,第1卷第1期。
金耀基
1991 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胡 佛、陳德禹等
1993 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胡 佛、游盈隆
1984 「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12期。
胡祖慶譯,Lucian Pye著
1989 中國政治的變與常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台北:五南出版。
胡祖慶譯,Ranney, Austin著
1991 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鴻仁、林鶴玲
1981 「在地方選舉史上左右局面的-台灣地方派系大觀」,聯合月刊,第3期。
洪永泰
1996 「台北縣行政首長選舉-各政黨得票穩定性之分析」,選舉制度、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洪永泰、林瓊珠
2001 2001年台灣政治記實,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洪金珠
1985a 「農業消退中的農會選舉」,時報雜誌,第269期。
1985b 「假農民操縱選舉」,時報雜誌,第270期。
 1985c 「農會的政治角色」,時報雜誌,第271期。
洪敏麟
1984 台灣地區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等譯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
施威全
1993 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方派系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地方派系,台北:生智出版社。
紀俊臣、陳陽德
2001a 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縣市長篇,台北:時英出版社。
2001b 臺灣地方自治人物誌-省議員篇,台北:時英出版社。
韋洪武
1996 「論多黨競爭與多數統治」,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期。
姜南揚
1995 台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台北:克寧出版社。
姚惠忠
1998 「政黨提名策略與派系輪政之競局理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3期。
風雲論壇編
1994 透視百里侯之戰,台北:風雲論壇。
苗蕙敏
1991 台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 翊
1997 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一卿
1994 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火炎
1991 「選民對政黨的評估態度與黨派投票抉擇」,政治科學論叢,第3期。
1993 「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6卷第1期。
徐永明
2000 「宋楚瑜現象-菁英分裂、選票動員與政黨重組」,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
高永光
1990 得票率與席次之關係:台灣歷次選舉之分析,成功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1991 「新國家主義研究興起的探討」,國魂,第546期。
1993a 「支持台獨選票之分析-78、80、81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1期。
1993b 「台灣地區政黨競爭之形成及發展」,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2期。
1995 「台灣選舉中之不比例性的分析-八十三年地方自治大選之個案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4卷第1期。
1997a 台灣地區地方派系與政治生態之實證研究,台北:未出版。
1997b 「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生態之實證研究」,磐安山莊委託專題研究計畫結論報告。
1998a 「政黨競爭與政黨聯合-議題取向的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2期。
1998b 「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6卷第2期。
2000a 「從博奕理論分析聯合政府」,新野論壇。
2000b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實證研究:87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8年度專題研究計畫。
2001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
2002 「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5卷第6期。
2003 「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3期。
高永光、姚立明等合撰
1992 二屆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倪炎元
1995 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馬起華
1977 政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翁崇明
1998 「台灣地方派系之初探-以嘉義縣為例」,地理教育,第24期。
時報新聞週刊
1986 「選舉機器全面發動」,時報新聞週刊,第11期。
時報雜誌編輯部編
1985 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夏智瑩、賈莉莉、封德徐
2001 「論述台灣地區大型選舉-以台灣地區首次省市長民選為例」,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8期。
夏鑄九、張景森
1994 「都市危機、地方政府與都市實踐之提綱」,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主辦,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4月23日。
梁又文
2001 「地方權力結構與都市發展之互動關係-一個概念性架構之初探」,人與地,第210期。
陳介玄
1994 「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學術研討會。
1996 貨幣網路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台灣世俗社會之轉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介英
1996 「選舉與地方化社會意義-台灣選舉活動中的社會內涵」,思與言,第34卷第1期。
陳東升
1995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東升、周素卿
1993 「國家結構、政商關係與空間形構」,台大社會學刊,第22期。
陳佳吉
1998 「我國政黨參與選舉之檢證-以二、三屆立委及國代選舉為例」,復興崗學報,第63期。
陳明通
1990 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a 「派系政治與陳儀治臺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主辦,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學術研討會,6月12-13日。
1992b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背景與省議員選舉,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1995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1997 政治體系變遷與選舉行為-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9a 「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第7期。
1999b 「地方派系與雲林縣長補選」,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
2001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
1998 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
陳坤森譯,Arend Lijphart著
1998 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美智
1998 「地方菁英影響力與財政赤字-以台中市為例」,台北:國策研究院與中國時報主辦,「從民主化與金融風暴看財政赤字問題」,11月10日。
陳師孟
1991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北:允晨出版社。
陳陸輝
1994 「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輔選效果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第2期。
陳華昇
1993 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台聯成立有助於台灣政黨政治健全發展?」,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8期。
陳陽德
1970 第七屆台中市議會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1 台灣地方民選領導人物的變動,台北:四季出版事業公司。
1987 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聯豐總經銷。
陳義彥、黃麗秋
1992 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6月。
陳榮成譯,Kerr,George著
1991 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翠蓮
1995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刻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
陳慧貞
1991 「選舉與政黨競爭之研究-民國七十八年公職人員選舉之個案分析」,台北工專學報,第24期。
陳鴻瑜
2000 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北:翰蘆圖書。
陳韻如
2000 地方議會之組織與行政管理-以彰化縣與台中市議會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莎主編、張旭成審閱
1995 政黨政治知多少?,台北:前衛出版社。
莊天憐
2000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台北: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
1999 「1998年立委選舉分析」,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立法院-新國會、新規範、新挑戰研討會,國策研究院主辦,3月8日。
張正修
1993 「從地方法治話談自治立法權理論確立方向」,淡江大學法政學報,第1期。
張永豪
1997 台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澤
2000 都市化、派系得票率及選舉投票率關係之研究-新竹縣(市)的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昆山、黃政雄
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合報社出版:聯經總經銷。
張炳文
1991 台灣鄉村選舉與派系運作對鄉村建設之影響,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碩士論文。
張保民譯,Duverger, M.著
1979 政治之解析,台北:長橋出版社。
張茂桂、陳俊傑
1986 「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自由派理論的再檢討」,中國政治學會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張茂桂、蔡明惠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張致源
1996 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超
1999 選民投票穩定程度之研究-嘉義市第四屆與第五屆市長選舉之分析,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銘
1991 「戰後台灣地區企業與政府的關係-一種家父長的政治經濟權威結構」,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1期。
張紹勳
1996 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冊,台北:松崗。
張景森
1992 「虛構的革命-國民黨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與轉化1905-198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
張琬琳
2001 「胡志強、朱立倫讓新潮流很頭痛」,新新聞周刊,第763期。
張慧英
2000 李登輝執政十二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許志雄
1994 「基層選舉、政黨與地方自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9期。
許宗力等
1992 地方自治之研究,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許唯民
1983 「地方政治人物風雲鑑」,聯合月刊,第15-20期,1982-1983年。
許慶復譯
1977 「地方上的政治菁英分子」,憲政思潮,第37期。
盛杏湲
1998 「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五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
商業週刊
1989 「選舉金權火力展示」,商業週刊,第107期。
常憲章
1958 地方選舉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
程 俊
1994 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關係之研究-屏東縣個案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全生
1984 政黨與政黨政治,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游光明
1994 台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盈隆
1996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一九九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
游盈隆主編
1998 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出版社。
游清鑫
1996 「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
黃光國
1988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炎東
1987 自由民主與政黨政治-透視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方向,台北:聯經。
黃志呈
1997 競選期間選民投票傾向之研究-八十三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
2000 多變量分析,台北:翰蘆圖書,2000年1月。
黃俊傑
1986 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政雄、張崑山等合著
1996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家興
1997 民進黨提名制度與黨內派系,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賢
1996 台灣解嚴後的政黨競爭-以空間理論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
1990a 「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
1990b 「Local Factions, Party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
1991 七十八年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評估(第五冊)-七十八年選舉政黨初選制度的評估(以國民黨為例),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
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公司。
1993 「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台灣地區解嚴後選舉競爭的觀察」,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4期。
1994a 「選舉競爭與國民黨之轉化」,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4期。
1994b 「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
1994c 「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1卷第2期。
1995 「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與研究,第2卷第2期。
黃德福、游清鑫
1996 「演變中的政黨體系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策專刊,第142期。
黃德福、劉華宗
1995 「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台北:中國政治學會與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辦,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10月21-22日。
黃麟翔
1998 政黨與選舉-中國國民黨輔導黨員參加高雄市第二屆市長選舉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碩士論文。
費孝通
1993 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項昌權
1971 台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台北:商務出版社。
楊日青
2000 「政府體制、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與內閣組合的關係」,新野論壇,第3期。
楊孝嶸、吳文程、姚立明等
1993 二屆立委選舉國民黨部分選舉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
楊英杰
1996 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婉瑩
2001 「從第五屆立委選舉結果探討未來選舉制度改革之方向」,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0-087號,12月28日。
楊國樞、文崇一等
1989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冊),台北:東華書局出版。
鄒文海
1973 台灣省地方選舉的研究,台北:環宇出版社。
葛永光
1989 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詹碧霞
1999 買票懺悔錄,台北:商業週刊出版。
雷壹閑
1992a 「農會是悍衛國民黨的鐵衛軍-農會輔選系統是鐵票部隊」,財訊,11月。
1992b 「國民黨熱情擁抱農民-農會系統選舉動員力強」,財訊,11月。
雷競璇譯,Maurice Duverger著
1991 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管 歐
1996 地方自治,台北:三民書局。
趙永茂
1978 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1989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 一個概念架構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
1990 「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
1992 「政治精英與法治不彰之關係-台灣基層民選政治精之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4期。
1993a 「政治精英與法治不彰之關係-台灣基層民選政治精英之分析」,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4輯。
1993b 「台灣地方黑道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
1993c 「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0年代的分析」,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華民國政治轉型的新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印行,12月19日。
1994a 「政黨政治與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新聞報導-黨派、省籍與民意」,台大新聞論壇,第一卷第一期。
1994b 「非都會黑道與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
1996 「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
1998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出版社。
2001a 「二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跨越二000年的政治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政治學會主辦,1月。
2001b 「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
趙印香、胡石青、金奕等
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分佈、結構及其政治功能」,台灣研究,第4期。
趙建民
1994 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廖忠俊
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文化。
2000 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文化。
廖益興
1993a 「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69期。
1993b 「政黨、選舉與地方派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5期。
1994 「從政黨的地方經營看基層選舉」,國家政策雙週刊,第79期。
1996 「政黨在選舉過程的角色及地位」,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29期。
2001 「政黨的選舉競爭與合作」,國策專刊,第18期,。
熊瑞梅、邱瑜瑾等
1993 「台中都市變遷-區位、政府及地方菁英影響力結構」,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蔡 玲、馬若孟
1998 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書局。
蔡明惠
1987 現行台灣地方自治實施下之地方權力結構-河口地方派系個案分析,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地方派系的選舉運作及其角色功能」,澎專學報,第1期。
蔡明惠、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
蔡孟熹
1997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變遷之研究-1991~1996年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旭清
1994 地方派系、選舉與補助款之研究-以嘉義縣為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怡
2002 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明煌
1996 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
1999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清榕
1993 「臺灣農會選舉之研究」(上)(下),臺灣經濟,第195、196期。
1995 「台中市地方派系之特質」,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
劉義周
1995 「台灣的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0期。
潘茹雄
1997 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晟
1994a 台灣民主轉型期政黨競爭形態的社會基礎(1986~1992),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b 「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政治學刊,第3期。
歐陽晟、石振國
1993 「台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第170期。
賴秀真
1994 台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台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遠清
1991 台灣地區解嚴後政治民主化轉型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朱雲漢等
1989 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薛化元
2000 「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一九五0至一九九六年)-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第135期。
韓秀珍
2002 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謝志得
1996 宜蘭縣派系政治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敏捷、吳芳銘、劉兆隆
1995 「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的循環機制」,台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舉辦,選舉與政治腐化學術研討會,6月17-18日。
謝復生
1995 「三黨不過半?省市長選舉後台灣的政黨政治生態」,亞洲研究,第14期。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
1995 「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
薄慶玖
1996 選舉、人權與政府體制,台北:文笙。
2000 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清俊、萬榮水
1999 「選舉與補助款的分配-綁樁?還是平衡地方財政?」,選舉研究,第6卷第2期。
蘇子琴
1992 權與錢-透視台灣政商關係,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
蘇永欽主編
2001 政黨重組-台灣民主政治的再出發?,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饒瑞昌
1988 鄉村社區的權力結構與領導體系變遷-以新埤鄉為例,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 昕等譯,Robert A. Dahl著
1995 民主理論的前言(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香港:牛津大學。
二、官方出版品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華民國選舉史,1987年。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實錄,1992年。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實錄,1995年。
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實錄,1998年。
各類選舉統計資料(1994年起),2000年。
內政部編
台閩地區人口統計,2001年。
台中市政府
台中文獻,1988、1992、1994年。
台中市發展史,1989。
台中市統計要覽專刊(中華民國35年至85年),1998年。
台中市史,1999年。
修訂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2001年。
台中市政府工務局
台中市都市行銷與發展策略-歷史台中,2002年。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文化 經濟 國際城 生活新都會-台中文化城,2002年。
台中市政府主計室
台中市人力資源摘要簡析,2002年。
台中市人口統計分析-中華民國90年,2002年。
台中市政府重要統計指標比較分析,2002年。
台灣省台中市選舉委員會
台中市第十四屆里長選舉選務總報告,1990年。
台中市第十三屆市長選舉選務總報告,1998年。
台灣省台中市議會第十四屆議員選舉選務總報告,1998年。
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台中市選務總報告,2000年。
三、報紙
中央日報
高永光,「執政黨與省市長初選的民主意義」,1994年8月15日。
高永光,「二中全會後中國國民黨體系的轉變」,1994年8月28日。
中國時報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1982年1月11日,2版。
「地方政情在七七症候群的熱度中浮沉」,1988年7月18日,2版。
「派系樁腳、老人茶:地方選舉的幾點省思」,1989年11月30日,6版。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1990年1月6日,4版。
「執政黨應致力重建與地方關係」,1991年11月23日,6版。
「地方派系反彈與國民黨危機」,1993年7月19日,2版。
吳乃德,「地方勢力坐大可能成為政經怪獸」,1994年5月24日,4版。
「地方政治生態-面臨重新洗牌」,1997年2月3日,4版。
「一九九八年三合一選舉巡迴採訪系列-派系篇」,1998年10月6日,9版。
「地方派系攻占中央一場寧靜革命正悄悄上演」,1998年11月23日,15版。
陳明通,「台灣政黨的社會基礎與轉型」,1998年12月8日,15版。
「地方派系已成國民黨養出的異形」,1999年9月14日,3版。
胡祖慶,「政黨重組審慎為之」,2001年4月19日,15版。
郭正亮,「政黨結盟的正道與歧途」,2001年6月18日,2版。
「選舉巡迴專題系列一-六」,2001年8月3-8日,4版。
「中市升格問題 立委槓上張揆」,2001年10月10日,4版
「二王一後爭鋒 胡志強佔上風」,2001年11月9日,3版。
「北藍南綠-大肚溪又成分界線」,2001年12月2日,2版。
中時晚報
「樁腳回流 宋效應走貶」,2001年9月10日,2版。
台灣日報
「中式派系抬轎 執政黨候選人三分天下」,1992年12月1日,3版。
「國民黨派系整合有成 宋基層鬆動」,2000年1月19日,4版。
「國民黨中市長初選見轉圜」,2001年3月27日,4版。
「盧秀燕籲速修法 讓中市升格院轄市」,2001年11月12日,11版。
「中市三足鼎立派系崛起」,2001年11月26日,5版。
「中部政治版圖的大變天」,2001年12月3日,5版。
台灣時報
「派系是選舉進步的絆腳石嗎?」,1981年10月15日,2版。
「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1983年2月28日,2版。
「地方派系在地方選舉中的功過」,1985年10月15日,2版。
台灣新生報
「政黨、派系、地方派系細說從頭」,1992年12月11日,3版。
自立早報
「地方派系重新洗牌」,1992年12月1日,第3版。
王振寰,「國民黨應調整與地方派系的關係」,1994年3月21日,5版。
夏鑄九,「社區共同體與市民城市之計畫」,1994年5月2日,4版。
「國發會後的台灣地方派系選舉」,1997年3月14日,11版。
自立晚報
「理性靜待基隆驗票結果」,1995年12月8日,3版。
派系共治與黨政分治」,2000年10月10日,2版。
自由時報
「國民黨被提名人地方派系及軍系支持者居多」,1991年10月3日,2版。
廖益興,「政黨、選舉與地方派系」,1996年12月6日,6版。
唐在馨,「連戰出馬勸退 張廖貴專棄選」,2001年4月15日,4版。
民眾日報
「農會選舉與地方派系」,1988年9月15日,2版。
「國民黨與地方派系互動型態」,1991年11月26日,4版。
「民進黨與地方派系」,1993年8月3日,5版。
「地方派系是台灣選舉過程中的常青樹」,1993年11月9日,2版。
莊聖主,「國、民、親三黨選票 張溫鷹通吃」,2001年8月18日,5版。
經濟日報
「地方派系鮮明左右選戰」,1992年12月8日,3版。
「金權、地方派系和保守勢力衝擊國民黨」,1993年8月18日,3版。
聯合報
張茂桂,「地方派系的迷思」,1986年3月3日,2版。
高永光,「黨內民主與政黨競爭能力」,1993年8月7日,2版。
「三黨競逐-重建人民對地方政治信心」,1993年10月3日,2版。
「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四種互動關係」,1995年10月27日,39版。
「國民黨有張賴廖效忠」,1995年11月4日,39版。
「中彰投雲嘉七縣市縣市長施政民調」,2000年8月27日,4版。
「六縣有共識,地方有雜音 整合有變數」,2001年6月11日,3版。
「本土派政團衝擊立委席次版圖」,2001年6月22日,15版。
「選舉各憑本事 選後政黨合作」,2001年8月7日,15版。
「政黨利益擺中間 連宋難創造雙贏」,2001年8月20日,2版。
「中市升格案 在野黨批張揆說謊」,2001年10月9日,21版。
「漁利戰在台中縣市上演」,2001年11月23日,5版。
「中縣市 洪昭男八連霸 郭俊銘第一」,2001年12月2日,13版。
「黃義交 車尾變榜首」,2001年12月2日,18版。
「何敏豪 擬籌設台聯市黨部」,2001年12月3日,18版。
「璩美鳳 直指新黨操盤錯誤」,2001年12月3日,18版。
四、網路資料
中時電子報 http://www.news.chinatimes.com.
中央選舉委員會 http://www.cec.gov.tw/
內政統計資訊網站 http://www.moi.gov.tw/W3/stat/
東森新聞報-大家e起來 http://www.ettoday.com/case/politic/election2001/index.htm
聯合新聞網 http://udnnews.com/NEWS/
台中市政府http://www.tccg.gov.tw/home-c.cfm
台中市議會http://www.tccn.gov.tw/
外文部分
Belloni,Frank P.& Beller,Dennis C.
1978 Faction Politics: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England:Oxford Press.
Bosco,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s: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Ethnology, 31.
Chao,Yung-mao
1989 “Local Politics on Taiwan:Continuity and Change,”in Denis F.Simon & Michael Y.M.Kao,ed.Taiwan Beyond the Economic Miracle , New York:M. E. sharpe.
Dahl,Robert A.
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Deutsch,Karl W.
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5(Sep).
Downs,Ant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Harper & Row.
Düverger,Maurice
1966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Translated by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New York:Wiley.
1986 “Duverger’s Law:Forty Years Later”, in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ds.,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 York: Agathon Press.
Fiorina,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Gallagher,Michael & Marsh,Michael eds.
1988 Candidate Selec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he Secret Garden of Politics,London:SAGE
Guterbock,Thomas M.
1980 Machine Politics in Transition: party and Community i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untington,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Immergut,Ellen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26(1).
Jacobs,Bruse J.
1980 Local Politics in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A Field Study of Matsu Township, Taiwan:Canberra.
Lipset,Seymour Martin
1994 “Th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Revisited,”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9(February).
Pye,Lucian W.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e,Douglas W.
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Ranney,A.& Kendall W.
1956 Democracy and American Party System , New York.
Rein Taagepera & Laakso, Marku
1979 “Effective Number of Parties: A Measure with Application to West Europe.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2,No.1(April).
Rein Taagepera & Matthew Soberg Shugart
1989 Seats and Votes: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ker,William H.
1962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 Tale University Press.
Sartori,Giovanni
1976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Guidelines for Concept Analysis,”in Sartori, Giovanni ed. Social Science Concepts:A Systematic Analysis,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Chatham,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Sartori,Giovanni & Scott,James C.
1972 “Patron-Client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6(March).
Schedler,Andreas
1998 “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Journal of Democracy,Vol.9,No.2.
Schumpeter,Joseph A.
1976 Capitalism ,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Wu, Nai-t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Dissertatio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9261008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100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100801.pdf74.5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2.pdf26.8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3.pdf17.6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4.pdf21.43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5.pdf55.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6.pdf180.7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7.pdf122.2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8.pdf164.4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09.pdf53.3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10.pdf31.92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11.pdf62.7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812.pdf131.58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