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391
題名: 九一八事變時期日本在國際聯盟的外交
作者: 李宗儒
Lee,Tsung-Ju
貢獻者: 黃自進
Huang,Tzu-Chin
李宗儒
Lee,Tsung-Ju
關鍵詞: 九一八事變
國際聯盟
滿洲國
關東軍
Mukden Incident
League of Nations
Manchukuo
Kawntung Army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九一八事變自始就是一部由關東軍自導自演的軍事行動,與日本政府沒有直接關聯。因而事變初起時關東軍、陸軍中央和外務省間存在許多分歧與矛盾。由於關東軍掌握了主動權,軍部則因理念認同故主張對其行為予以追認,導致政府、外務省都很難約束關東軍的躁進,但為顧及國際觀感不得不製造出一個不擴大的方針,事實上則只能透過內閣決議、佐之以國際戰略的分析,勸阻其從整體戰略利益角度停止軍事行動,許多時候後者還比前者有說服力。\n\n 若槻內閣時期日本經歷了三次國聯行政院調停會期,當時外相為幣原喜重郎,向以「協調外交」主張聞名。九一八事變爆發初期,若槻內閣確曾遵循協調外交精神,做出「不擴大事端」決議,並透過各種命令手段,軟硬兼施約束關東軍躁進。但一來受限於施政效能不彰,再者軍部高層又有意包庇,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亦有利用軍事戰果協助談判的想法,故未能堅持壓制關東軍初衷,反逐漸向其靠攏,於國聯議場為之辯護。\n\n 接任若槻組閣者為政友會的犬養毅,該內閣歷經了兩次國聯調停會期。犬養和中國素有淵源,其組閣確實給包括蔣介石、居正等人解決中日糾紛之期待。但畢竟犬養上台有其特殊背景,加上政友會傳統的對華強硬路線,這些都逼使他不得不收起對華友好的態度,轉趨嚴厲。同時伴隨日軍在東北戰場的百戰百勝,日本輿論也興起一股擁戴擴張熱潮,這股情緒似乎漸漸感染到原先最富國際視野、最能盱衡國際情勢的外交官僚,政友會組閣後該趨勢更趨明顯。於是日本外交代表為掩護滿洲國成立,遂於國聯議場演出了拖延上海談判、力戰小國集團之戲碼。\n\n 接任犬養組閣者為前海軍大將齋藤實,該內閣經歷兩次國聯調停會期。自「五一五事件」後軍方掌握政治大權,政黨內閣步入尾聲,外交政策更傾向為擴張服務。儘管少數情況中仍存在與軍部相左聲音,但這一切在軍部高層有力決定政策走向下變得毫無意義。齋藤實任命內田康哉為新任外相,內田隨即改變了日本長期來對滿洲國所持模糊態度,於當年9月正式承認之,等同給了國聯決議一巴掌,加上松滬事變的經驗與1933年1月日本對熱河進攻,凡此皆堅定列強抵制滿洲國決心。而當雙方都不願稍作讓步時,日本退出國聯似乎已成必然。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壹、檔案、史料彙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一篇緒篇(一),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一篇緒編(二),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一篇緒編(三),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九一八事變》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二),1965年7月。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日軍侵犯上海與進攻華北》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三),1965年11月。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日本製造偽組織與國聯的制裁侵略》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五),1966年6月。
台北新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及關係文件〉,目錄號172-1,案卷號1044。
台北新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中日兩國提交國聯調查團各案說帖〉,目錄號172-1,案卷號1045。
台北新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搜集日本違法行為材料供給國聯調查團〉,目錄號172-1,案卷號1046。
台北新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國聯調查團報告〉,目錄號172-1,案卷號1047。
台北新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東省事變國聯之決議與措置〉,目錄號172-1,案卷號1059。
台北新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東省事變聲請國聯〉,目錄號172-1,案卷號1060。
北京中央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九一八事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
林聲主編,《「九‧一八」事變圖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志奇編,《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第六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陳志奇編,《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第七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復旦大學歷史系日本組編譯,《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史料選編,1931-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劉維開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2年6月。
遼寧人民出版社編,《九一八事變檔案史料精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顧維鈞,《參與國際聯合會調查委員會中國代表處說帖》,台北:文星書店,1962年。
羅家倫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九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66年3月。
羅家倫編,《革命文獻》第四十輯,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67年8月。
貳、文集、日記、年譜、回憶錄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台北:傳記文學社,1967年。
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社,1967年。
張群著,古屋奎二譯,《日華風雲七十年》,東京:產經出版,1980年。
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台北:傳記文學社,1973年。
顧維鈞著,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參、專著、論文
王綱領,〈英、美二國對九一八事變的回應〉,收錄於劉維開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2年6月。
王真,〈九一八事變後蘇聯對中日衝突的不干涉政策〉,《抗日戰爭研究》,秦皇島市:近代史硏究雜誌社,1994年第2期。
中村菊男等著,陳鵬仁譯,《日人筆下的九一八事變》,台北:水牛書店,1991年。
方慶秋,〈「九•一八」前後的中日關係〉,發表於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之「第三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學術研討會」,1995年1月12日至14日。
卞直甫、王駒,〈國際聯盟與九一八事變〉,《中國現代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2年第10期。
史汀生(Henry L.Stimson)著,曹明道譯,《遠東之危機》,南京:正中書局,1936年。
包滄瀾,《日本近百年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2月。
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近代日本外交與中國》,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西村成雄著,曾淑卿譯,《「滿洲」與日中之霸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12月。
江口圭一著,陳鵬仁譯,《中日十五年戰爭小史(九一八事變—日本投降)》,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12月。
李恩涵,〈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與九一八事變〉,收錄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國史館,1991年12月。
李雲漢,〈國民政府戰前對日政策之演變(1931~1937)〉,收錄於《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
李雲漢,〈顧維鈞與九一八事變之中日交涉〉,收錄於劉維開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92年6月。
李哲全,〈滿洲國(1932~1945)的創建與中日關係〉,台北: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冊,台北:綜合月刊社,1973年。
吳相湘,〈日本侵略東北新史料與新認識——九一八事變六十五週年〉,《傳記文學》,臺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1996年9月。
余子道,《抵抗與妥協的兩重奏-「一二八」淞滬抗戰》,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周丹,〈九一八事變前中日謀和之努力〉,收錄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
易顯石等著,《九一八事變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2月。
林振宙,〈顧維鈞與九一八事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2001年。
姜念東主編,《歷史教訓:九一八紀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姜念東等,《偽滿州國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韋羅貝(W. W. Willoughby)著,薛壽衡等譯,《中日糾紛與國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5月。
俞辛焞,《唇槍舌劍:九一八事變時期的中日外交》,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俞辛焞,〈九一八事變後國聯與中日的外交二重性評析〉,《抗日戰爭研究》,秦皇島市:近代史硏究雜誌社,1993年第3期。
俞辛焞,〈九一八事變時期的張學良和蔣介石〉,《抗日戰爭研究》,秦皇島市:近代史硏究雜誌社,1999年第1期。
馬越山,《九一八事變實錄》,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徐光明〈九一八事變前後中國對日政策之分析〉,收錄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年。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昭成,〈日本之大陸積極政策與九一八事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66年。
張敬錄、宋振榮著,《中日特命全權代表舌戰日內瓦》,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8月。
張勁松,〈九一八事變前後關東軍與滿鐵關係述評〉,《日本研究》,沈陽:遼寧大學日本研究所,1999年第3期。
張菁華,〈1931年至1935年間列強對中國東北事變的態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5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台北:世界書局,1995年6月5版。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4月。
湯武,《中國與國際法第二卷》,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8月。
黃自進,〈犬養毅與九一八事變〉,《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6年6月。
黃自進,〈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政治大學歷史學報》,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11月。
黃自進,〈關東軍與九一八事變:政治背景與戰略設計為中心的探討〉,《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2006年12月。
森島守人著,趙連泰譯,《陰謀、暗殺、軍刀:一個外交官的回憶》,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董偉,〈九一八事變與戰前日本政治〉,《學習與探索》,哈爾濱:學習與探索雜誌社,1994年第4期。
臧運祜,《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
廖勝雄,《民國廿年東北事變與國際聯盟調處之經緯》,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
熊沛彪,〈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對華外交及戰略意圖—兼論南京國民政府的對策〉,《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98年第4期。
蔣永敬,〈從「九一八」到「一二八」中國對日政策之爭議〉,收錄於《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上)》,台北:黎明文化,1986年1月。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國史館印行,1995年6月。
劉建武,〈九一八事變與國際聯盟的調處〉,發表於瀋陽「九一八事變六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1991年9月。
關捷主編,《日本侵華政策與機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初版。
肆、公報、期刊、報紙
《大公報》,1931、1932、1933年。
《中央日報》,1931、1932、1933年。
(二)日文部份
壹、檔案、史料彙編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1840-1945》,東京:原書房,1965年。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一冊,東京:日本外務省,1963年3月。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二冊,東京:日本外務省,1963年11月。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三冊,東京:日本外務省,1964年3月。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一冊,東京:日本外務省,1965年12月。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二冊,東京:日本外務省,1966年8月。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三卷,東京:日本外務省,1967年10月。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別卷,東京:日本外務省,1967年3月。
赤松祐之編,《日支紛爭に關する國際連盟調查委員會の報告》,東京:國際聯盟協會,1932年。
小林龍夫,島田俊彥解說,《現代史資料-満州事変》第七卷,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
貳、文集、日記、年譜、回憶錄
三輪公忠,《松岡洋右:その人間と外交》,東京:中央公論社,1997年。
石射豬太郎,《外交官の一生》,東京:中央公論社,1986年。
佐藤尚武,《回顧八十年》,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2年。
林久治郎,《満州事変と奉天総領事:林久治郎遺稿》,東京:原書房,1978年。
芳澤謙吉,《外交六十年》,東京:自由アジア社,1958年。
重光葵,《昭和の動亂》,東京:中央公論社,1952年。
重光葵,《外交回想録》,東京:每日新聞社,1953年。
森島守人,《陰謀、暗殺、軍刀:一外交官の回想》,東京:岩波書店,1950年。
幣原喜重郎,《外交五十年》,東京:讀賣新聞社,1951年。
參、專著、論文
山口重次,《満州建国》,東京:行政通信社,1975年初版。
中村菊男,《満州事変》,東京:日本教文社,1965年2月初版。
中村勝範編《満州事変の衝擊》,東京:勁草書房,1996年5月。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満州事変前夜》,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第二卷満州事変》,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別卷資料篇》,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編,《満州事変》,東京:有斐閣,1970年。
玉井清,〈政友会の対外強硬論〉,收錄於中村勝範編《満州事変の衝擊》,東京:勁草書房,1996年5月。
北岡伸一,《政党から軍部へ:1924~1941》,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年9月。
臼井勝美,《満州事変:戦争と外交》,東京:中央公論社,1988年。
臼井勝美,《満州国と国際連盟》,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
角田順,《満州問題と国防方針》,東京:原書房,1979年9月。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東京:每日新聞社,1974年。
酒井正文,〈民政党の反応〉,收錄於中村勝範編《満州事変の衝擊》,東京:勁草書房,1996年5月。
海野方郎,《国際連盟と日本》,東京:原書房,1972年。
馬場明,《日本外交史-満州事変》第十八卷,鹿島和平研究所,1973年。
馬場明,《日中関係と外政機構の研究》,東京:原書房,1983年。
島田俊彥,《近代の戦争-満州事変》第四卷,東京:人物往來社,1966年。
淺野和生,〈イギリスの同情と批判〉,收錄於中村勝範編《満州事変の衝擊》,東京:勁草書房,1996年5月。
黃自進,〈満州事変と中国国民党〉,收錄於中村勝範編《満州事変の衝擊》,東京:勁草書房,1996年5月。
鈴木隆史著,《日本帝国主義と満州(1900~1945)》,東京:塙書房,1992年。
新人物往來社戰史室編,《満州国と関東軍》,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4年12月。
榛原茂樹、柏正彥著,《満州事変外交史》,東京:金港堂書籍,1932年。
緒方貞子,《満州事変與政策形成の過程》,東京:原書房,1981年8月。
(三)英文部份
壹、檔案、史料彙編
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 ─內容包括國聯行政院會議記錄、秘書廳收發正式文件等。
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 Special Supplement ─內容包括國聯大會及各股會議記錄、辯論記錄等。
貳、專著、論文
Ian Nish , Japan’s struggle with inter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K. Paul International, 1993.
James B. Crowley, 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1930-1938,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Rappaport, Armin, Henry L. Stimson and Japan, 1931-193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Vocke, Willia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6.
W. W. Willoughby ,The Sino-Japanese controversy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3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3261002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6100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100201.pdf42.09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2.pdf106.9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3.pdf114.5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4.pdf77.9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5.pdf267.6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6.pdf396.8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7.pdf392.86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8.pdf377.0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09.pdf358.25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10.pdf184.3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100211.pdf185.1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