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62
題名: 臺灣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現象與省思兼檢視長期照顧政策
A study of foreign nursing labor in Taiwan and a critical review on long-term care policy
作者: 蔡幸嶧
Tsai, Hsing Yi
貢獻者: 劉梅君
蔡幸嶧
Tsai, Hsing Yi
關鍵詞: 長期照顧
外籍家庭看護工
long-term care
Foreign Nursing Labor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長期照顧」係指對具有長期身體功能失常或有重大疾病者,提供一段持續性的協助。臺灣社會的整體人口結構已逐漸朝向高齡化,根據推估,臺灣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208萬人,約占總人口的9.2%,但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即將邁入老年,因此只要再過25年,我國老年人口所占的比率將超過20%。再以身心障礙者為例,2005年底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達93萬8千人,其中屬於重度與極重度障礙者占29萬人。相對於老人對長期照顧需求的逐漸增加,目前更有大量的身心障礙者需要長期照顧服務的介入協助。臺灣社會對於長期照顧服務的迫切需求不言可喻,因此國家若忽視這類的需求,所造成的不單是個人或個別家庭的困境,更將是整體的社會問題,因此國家身負無可回避的責任。\n\n 臺灣社會的長期照顧服務一直高度依賴外籍家庭看護工,為減緩此一情況,國家試圖以投入大量資源扶持機構式照顧服務,與逐步充實社區式與居家式照顧服務等方式改善,但是外籍家庭看護工在台人數卻是不減反增,顯見國家長期照顧政策並未獲得失能者家庭的認同。臺灣外籍家庭看護工現象,其實是一種相當複雜的社會建構過程,是「父權」的家庭文化、「私化」的國家政策與「家庭負擔能力」的鉗制,三者交互影響而建構出失能者由家庭照顧為主的處境。如此過程是值得深入去了解的。\n\n 本文以文獻回顧與整合研究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研究後認為,臺灣現存的整體照顧資源,會與現有文化觀念交互影響,進而強化家庭對「家人照顧」與「照顧行為女性化」的偏好。當女性照顧者面臨愈來愈強的照顧負荷與危害時,終將在國家政策、經濟能力、傳統文化與父權主義的交互影響下選擇具替代性的照顧服務,即便對失能者及其家庭而言並非最佳選擇。很明顯的,臺灣選擇以「外籍家庭看護工」做為傳統長期照顧方式的主要替代照顧方案,即便國家大幅改革長期照顧政策(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情況依舊未獲得改善。因此,臺灣如要建構一套完整的長期照顧政策,就必須先理解失能者家庭在選擇照顧服務時,是同時面對「經濟能力」和「文化輿論」等照顧困境。因此,一般的女性照顧者應從「無償照顧者」的社會弱勢角色,轉變為長期照顧政策的思維中心與主導者之一;而外籍家庭看護工的角色與價值更應該被重新定位與肯定,更應尋求將其融入臺灣整體照顧政策的可能性。
Long-term care service in Taiwan depends on foreign nursing labor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provided more resources for institutional care services, and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and home care services. but foreign nursing labor in Taiwan still increased slowly. It means disabled person’s family can’t relate to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 in Taiwan. In fact, foreign nursing labor in Taiwan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was affected by Patriarchy, private policy and home capacity. Finally, disabled person still in their home. This situation need to research.\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ocum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ource of car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 have influenced to each other and emphasized. When female caregivers face heavy pressure of family care, they would choose other caring Long-term care service in Taiwan has been dependant on foreign nursing labor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provided more resources for institutional care services,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and home care services as well. but foreign nursing labor in Taiwan still increased slowly. It means the disabled person’s family can’t relate to The Long-term care service in Taiwan. In fact, foreign nursing labor in Taiwan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is affected by patriarchy, private policy and home capacity. Finally, disabled person is still in their home. This situation need to \nresearch.\n\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ocum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ource of caring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 have influenced each other. When female caregivers face heavy pressure of family care, they would choose other caring service, and even it’s not the best one. Obviously, Taiwan chose foreign nursing labor as an alternative route,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ve launched a new program of long-term caring (Caring Service welfare &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gram). If Taiwan plans to establish a sound caring policy, it must understand the patriarchy, private policy and home capacity. The female caretaker should change from the one who used to be unpaid family caretaker to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long-term care policy. In addi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role and value of foreign nursing labor, and Long-term care service in Taiwan should take foreign nursing labor as its \nregular as well as essential component.\n\nKey Words:long-term care, Foreign Nursing Labor
參考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2000)。戶口及住宅普查,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2)。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家庭生活,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3)。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5)。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時間運用,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內政部(2002)。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行政院內政部。
行政院內政部(2003)。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行政院內政部。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1)。對外籍女傭看法及國內女傭僱用現況與供需
意願統計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婦女勞動統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a)。中華民國94年勞動統計年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b)。中華民國95年臺灣地區婦女勞動統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內政部(2002)。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內政部。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a)。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b)。照護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推動與展望,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內政部(2005)。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第二期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第二期計畫:94年度執行檢討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1998)。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畫,行政院衛生署。
上野千鶴子(1990)著,劉靜貞、洪金珠(1997)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
王天佑、黃啟明(2004)。性別角色、家務分工與薪資不平等,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9:83-116。
王正(2002)。社區對長期照護服務模式使用需求與付費意願之初探,「挑戰與躍升—打造新世紀長期照護體系」研討會,臺灣大學。
王潔媛(2003)。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適應過程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增勇(1997)。殘補式或普及式福利﹖--臺北市居家照顧政策的抉擇,社區發展季刋,80:213-232。
王增勇、陳郁芬(2005),居家服務是幫助還是規訓家庭照顧者,「女性照顧:國家、社區、家庭」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王麗容(2001)。婦女政策的女性主義邏輯與政策建構,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台北:桂冠。
古允文(1999)。<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by Gosta Esping-Andersen,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211-219。
方孝鼎(2000)。臺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白惠婷(2000)。長期照護中主要照護者對照護需求與滿意度之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明琴(1996)。臺灣菲傭與雇主的互動關係,臺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陳景寧,(1997)。女性家屬照護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女性、國家、照護工作,台北:女性學學會。
呂寶靜(1999a)。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誰的需求?誰的決定,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81-229。
呂寶靜(1999b)。我國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省思:從英國社區照護政策的發展出發,臺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
李光廷(2003)。日本實施介護保險與長期照護市場民營化的效果檢驗,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145-197。
李光廷、甘崇瑋、邱麒璋(2005)。以多樣化就業型態發展居家照顧市場的可近性及人力調查研究,「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志妤(2003)。日本長期照護保險法制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易昆(1994)。他們為什麼不行動—外籍勞工行動策略差別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碧姿(1997)。機構外籍監護工管理現況及老人服務主觀感受之初探—以台北市私立立案養護機構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慶春、陳玉華(1998)。奉養父母方式與未來奉養態度之關連,人口學刋,19:1-32。
沈若儀(2004)。居家服務使用與家庭照護者負荷之關係探討,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炳隆(2002)。對當前台灣失業問題之因應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青璇(2003)。失能老人家庭僱用外籍家庭監護工的決定過程—配偶照護者的角色及參與情形之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娜(1994)。居家中風依賴老人之家庭照護品質,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93-151。
林靜湄(2001)。老人居住安排決定過程之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娜、陳素春、黃雅鈴(2004)。照護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護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刋,106:5-17。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
7:133-156。
徐學陶、成之約、辛炳隆、劉黃麗娟(2000)。外籍幫傭及外籍監護工對國內就業之影響,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
吳比娜(2002)。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真(2001)。家庭照護者之支持性服務需求,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挺鋒(1996)。「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瓊、張明正(1997)。臺灣老人健康照護之現況分析,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暨衛生政策研究中心與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吳淑瓊、林惠生(1999)。臺灣功能障礙老人家庭照護者的全國概況剖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1:44-53。
吳淑瓊、陳正芬(2000)。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92:19-31。
吳淑瓊(2002a)。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挑戰與躍升—打造新世紀長期照護體系」研討會,臺灣大學。
吳淑瓊(2002b)。實驗社區身心功能障礙者的照護責擔:實驗介入前,「挑戰與躍升—打造新世紀長期照護體系」研討會,臺灣大學。
吳淑瓊、莊坤洋、陳亮汝(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實驗社區介入前的照護需求與自付費用,臺灣衛誌,23-3:209-220。
胡幼慧(1990)。中美婦女在老人照護角色上之比較,美國婦女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胡幼慧(1994)。三代同堂的困境—兼論老人福利政策之建構,1994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研討會實錄(下冊),救國團社會研究所。
胡幼慧(1995)。長期照護問題之檢視,社區發展季刊,69:125-131。
胡幼慧、王孝仙、郭淑珍(1995)。家人照護失能老人的困境:一項質化及量化整合的研究,公共衛生,22-2:99-112。
胡幼慧(1996)。臺灣老年人口的依賴結構初探:以老年婦女為例,人口學刊,17:83-112。
胡幼慧、郭淑珍、王孝仙(1996)。老人長期病患照護者對取代方案之考量:潛在需求與困境之分析,中華衛誌,15-4:275-288。
胡幼慧(1997)。解讀臺灣長期照護體系的神話:「家」與「國」的性別剖析與另類思考,女性、國家、照護工作,台北:女性學學會。
郭玲惠(2000)。外籍家事勞工法律規範之國際比較,勞資關係月刊,19-6:326-344。
郭淑珍(1994)。居家看護工的人力狀況、困境與需求,陽明醫學院公共後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敏清(2001)。日本照護保險法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毓珊(2002)。老人家庭照護者僱用外籍家庭監護工對照護關係影響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芬、呂寶靜(2002)。社區照護資源網絡之發展—以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實驗社區計畫為例,「挑戰與躍升—打造新世紀長照護體系」研討會,內政部、衛生署。
陳正料(1998)。臺灣外勞問題的政治經濟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韓(1999)。臺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亮汝(2002)。社區居家身心功能障礙者居家支持服務使用分析,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菊(2001)。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臺灣外勞政策,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潔(2001)。老人與他(她)的外籍監護工,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妙盡(1996)。影響老年人居住安排因素之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淑娟(1997)。居家中風依賴病患主要照護者之負荷、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臺灣的例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刋,23:1-34。
張媚(2002)。社區失智者照護需求之探討,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挑戰與躍升—打造新世紀長期照護體系」研討會,臺灣大學。
黃煌雄、趙昌平、呂溪木(2002)。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總體檢調查報告,監查院。
單驥(1996)。外籍勞工、技術、非技術人員與資本之間替代關係之探討,人口、就業與福利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所。
葉光輝(1997a)。親子互動的困境與衝突及其因應方式--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65-114。
葉光輝(1997b)。老年父母居住安排的心理學研究: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刋,83:121-168。
詹秀玲、陳芬苓(2005)。失能老人及身心障礙者補助使用居家服務計畫中照顧服務員與案主互動關係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
蔡孟良(2001)。外籍監護工之開放政策與問題初探,就業與訓練,19-3:8-13。
蔡宜佑(2000)。全球化歷程中國家角色之研究─以我國外勞政策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青龍(2004)。外籍勞工政策中的勞工考量,外籍監護工政策初探,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趙守博(199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辦理開放引進外籍監護工及外籍幫傭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趙俊明(2004)。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育維,王春雅(1998)。政策規劃與需求的落差—失智老人的家屬分析,社區發展季刊,83:92-114。
劉玉蘭、謝佳宜(2004)。外籍家庭看護工引進及國內照護服務體系之建立,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芳助(1999)。誰來照護這群「隱形的病人」—被遺忘的女性家庭照護者,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護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女性、國家、照護工作,台北:女性學學會。
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8:59-89。
劉黃麗娟(2001a)。外籍家事勞工之聘僱、管理、法律規範與保護機制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9-3:3-7。
劉黃麗娟(2001b)。外籍幫傭及外籍監護工對國內就業之影響,就業與訓練,19-3:14-19。
劉雅文(2005)。探討失能老人家庭選擇長期照護福利服務之決策過程—
老人自主權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羅記琼、尤素娟、吳淑芬(2004)。外籍監護工政策初探,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鄭玉瑞(2001)。外勞(含監護工)政策的重新評估,中國勞工,1018:16-19。
鄭忍嬌(2004)。臺灣已婚中年人對老年居住及生活費安排的期望,「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台師大家庭生活教研發中心與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鄭讚源(2005)。社會經濟、社會事業與照顧服務:我國照顧服務產業的理想與現實,「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
曾淑芬、莊坤洋、陳正芬、葉乃禎、吳淑瓊(2004)。給付標準的設定會引導民眾對社區式照顧服務的利用嗎?—以居家服務為例,臺灣衛誌,23-3:221-234。
曾薔霓(2003)。以家庭為中心的就地照護政策成本:長期照護費用動態推估之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薔霓(2005)。「照護津貼」運作邏輯與原則之思考,「女性照護:國家、社區、家庭」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家庭照護者關懷總會。
曾慶玲(2001)。家庭主婦處境之初探分析—以醫師太太為例,生活科學學報,7:209-232。
曾孆瑾(2003)。「愛」或「礙」的勞務—從照顧角色變遷思考女性照顧者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01:213-223。
薛承泰(2000)。外籍家事勞工聘僱與管理現況之問題,勞資關係月刊,19-5:262-280。
謝美娥(2001)。成年子女與照顧失能老年父母之影響-一個量化的探討並以台北市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57-112。
謝春滿(1996)。老人日常生活功能與家庭主要照護者之健康、經濟、態度及其所獲社會支持,對照護方式決策的影響,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嘉博(2004)。家庭照顧者就業的影響因子-以嘉義市長期照護實驗介入
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乃卉、徐亞瑛(2003)。住院失能老人之家庭照護者出院需求的探討,護理研究,8:410-422。
蘇逸玲(2005)。長期照護立法政策與管理定位之探討,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月琴(1995)。社區中風病人主要照護者的需要,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科正(2004)。在台外來勞工人數的推估,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龔尤倩(2002)。外勞政策的利益結構與翻轉的行政實驗初探—以台北市的外勞行政、文化實踐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刋,48:235-281。
Abbot, P. & Wallace, C.(1990). Feminist Sociology, Newbury Park, CA:Sage.
BlanK, JJ., Longman, AJ. & Atwood, JR.(1989). Perceived home care needs of cancer patient and their caregivers, Cancer Nursing, 12(2):78-84.
Bridget, A.(2000). Doing the dirty work?: The global politics of domestic labour, NY: Zed Books.
Esping, A.(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UK: Cambridge Polity Press.
Esping, A.(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ibson, MJ.(1992).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olicy. In: Dending H, Hashimoto A, Coppard LC Eds,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8-116.
Gibson, D.(1998). Aged Care: Old Policies, New Problem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undy, E.(1995). Demographic Influences on the Future of Family Care, The Future of Family Care for Older People. London: HMSO.
Harris, MC.(1989). Integrating Research. 高美英譯(1999)。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台北:弘智文化。
Joshua, W.(2003). The role of informal support in long-term care, key policy issues in long-term car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Kane, AR., Kane, RL. & Ladd, RC.(1998). The Heart of Long-Term Car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rner, TX. (1998). Profession Caring: Homecare Workers as Fictive Kin,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2-1:69-82.
Loretta, B.(2001). Gender socializa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elder caregiver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5-3:217-235.
Miller, B. & McFall, S.(1991). The effect of caregiver’s burden on change in frail older persons use of formal helpers, Journal of Health & Social Behavior, 32(2):165-179.
Monk, A. & Cox, C. (1991). Home care for the elder: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Auburn House.
Monk, A. & Cox, C.(1995).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home care service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Auburn House.
O’Conner, DL.(1995). Supporting Spousal Caregivers: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Services Use,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May:296-305.
OECD(1996). Caring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Policies in Evolution. Social Policy Studies NO 19, Paris: OECD.
Pamela, A. & Claire, W.(199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1995)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Penning, MJ.(1995). Cognitive impairment, caregiver burde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home health services,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 7(2):233-253.
Stalker, P.(1994)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1)譯。異鄉過客—國際勞工遷徒活動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Shanas, E.(1979). 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 in Old Age, Gerontologist, 19:169-174.
Tennstedt, S., Crawford, S. & Mckinlay, J.(1993). Is Family Care on the Decline?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ubstitution of Formal long-term Care Services for Informal Care, The Milbank Quarterly, 71(4):601-624.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Long-Term Care(1999). With Respect to Old Age: Long-Term Care-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UK:Stationery Office.
Twigg, J. & Atkin, K.(1994). Carers Perceiv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formal Care.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2262006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2006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2006101.pdf48.18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2.pdf65.25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3.pdf99.04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4.pdf80.09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5.pdf120.05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6.pdf91.09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7.pdf222.02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8.pdf430.53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09.pdf228.52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10.pdf184.77 kBAdobe PDF2View/Open
62006111.pdf217.2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