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78
題名: 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的發展
作者: 高文斌
貢獻者: 傅琪貽
高文斌
關鍵詞: 泰雅族
習慣法
法律發展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法律的世界就是一個包含權威法則、執行機構、與社會效應的複合整體。其中涵蓋許多規律人類行為的社會規範,這些規範形塑一個有秩序的社會,而這種秩序的象徵是強制性的、制度化的。所以要理解法律的發展,就必須分析該民族所處的社會情境及文化思維,因為法律發展賴以存在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源自於社會群體交往行為的特殊和社會集體意識的獨特,這些特殊性經過深厚的歷史沉澱,漸漸內化為民族的傳統。觀察台灣原住民法律發展的普遍現象,都是原有文化規範受到殖民政權介入而改變固有法律體系,被迫經歷一個學習、吸收外來法律文化,以及改造、揚棄既有法律文化的共同歷程。\n\n 面對外來勢力所導致的民族困境,並非只因經濟的邊陲化,更在於不同政權/統治者透過法律的手段,迫使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傳統文化價值瓦解。而泰雅族人的思想觀念、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也在短短五十年間受到近代化/日本化的介入而改變。台灣總督府的統治,使得泰雅族原來的法律生活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更新,但這樣的更新卻與法律秩序產生不協調,讓泰雅族人在適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同時,卻在經濟、政治與社會地位上處於一個邊陲位置。\n\n 泰雅族傳統習慣法規範體系是以gaga為中心,亦即包括道德規範和祭祀禁忌等的gaga就是泰雅族人藉以發揮法律功能的傳統。但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泰雅族部落的獨立生活受到破壞,原有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脅,使得泰雅族人共享的集體知識遭受改變,維繫原有社會運作之規範受到挑戰。泰雅族人對於秩序之維持與部落生活之運作的認知,在國家實定法與部落習慣法之間擺盪,統治者對泰雅族的控制越來越嚴,推行國家政策法令的措施越來越有力,制定法在泰雅族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習慣法在原有部落的作用逐漸減弱。殖民政權夾帶強大的國家武力介入,打破泰雅族人彼此社會關係的平衡,對習慣法規範的效力感到懷疑,從而揚棄原來的法律文化,改以國家實定法作為處理紛爭的依據,形成國家制定法與泰雅族習慣法的雙重調控泰雅族的社會生活。\n\n 從過去瞭解現在,並不是要尋找重複的歷史,也不是尋找絕對或相對的情境相似性,歷史,其實更接近情境的演練。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的發展,基本上就是在日本殖民力量的介入下,迫使泰雅族轉而接受近代主權國家資本主義的法律觀念與文化,對泰雅族而言,從部落習慣法到國家實定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可違逆的歷史進程。此外,本文透過對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發展的思考,使吾人得以在眾多經驗中,找尋一組對應的策略,對泰雅族習慣法發展的討論,將會提供台灣未來原住民族法制/治的可能進路。\n\n關鍵字:泰雅族、習慣法、法律發展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1990)。《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淦克超譯)。台北市:水牛。再版。
奧古斯丁(Augustine)(1971)。《天主之城》(吳宗文譯)。台北市:商務。
阿奎那(Aquinas, T.)(1963)。《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北京市:商務。
奧斯丁(Austin, J.)(2002)。《法理學的範圍》(劉星譯)。北京市:中國法制。
伯爾曼(Berman, H. J.)(1991)。《法律與宗教》(梁治平譯)。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西塞羅 (Cicero, M. T.)(1999)。《論國家論法律》(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市:商務。
科特威爾(Cotterrell, R.)(1991)。《法律社會學導論》(結構編輯群編譯)。台北市:結構群。
佛洛伊德(Freud, S.)(1998)。《圖騰與禁忌》(楊庸一譯)。台北市:志文。再版。
古野清人(Furuno, Kiyoto)(2000)。《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葉婉奇譯)。台北市:原民文化。
黑格爾(Hegel, G. W. F.)(1985)。《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台北市:里仁。
哈特(Hart, H. L. A.)(2000)。《法律的概念》(許家馨、李冠宜譯)。台北市:商周。
霍布斯(Hobbes, T.)(1995)《利維坦》(黎思复、黎廷弼譯)。北京市:商務。
穗積陳重(Hozum, Nobusige)(1998)。《法律進化論》(黃尊三、薩孟武、陶滙曾、易家鉞譯)。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伊能嘉矩(Ino, Kanori)(1985-1991)。《台灣文化志》(江慶林等譯)。台中市:台灣省文獻會。
伊能嘉矩(Ino, Kanori)(1999)。《台灣番政志》(溫吉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二版。
基辛(Keesing, R. M.)(1989)。《文化人類學》(張恭啟、于嘉雲譯)。台北市:巨流。
小泉鐵(Koizumi, Tetsu)(1933)。《台灣土俗誌》(黃文新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
小島由道(Kojima, Yoshimichi)(編)(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李維布爾(Lévy-Bruhl, H.)(1990)。《法律社會學》(廖天美譯)。台北市:結構群。
梅因(Maine, H. S.)(1932)。《古代法》(方孝獄、鍾建閎譯)。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孟德斯鳩(Montesquieu)(1998)。《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台北市:台灣商務。
摩爾根(Morgan, L. H.)(1999)。《古代社會:從蒙昧、野蠻到文明》(楊東莼、馬巨譯)。台北市:台灣商務。
森丑之助(Mori, Ushinosuke)(1917)。《台灣蕃族志第一卷》(黃文新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登特列夫 (Passerin d`Entreves, Alessandro)(1984)。《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李日章譯)。台北市:聯經。
薩維尼(Savigny, F. K. V.)(1999)。《法律衝突與法律規則的地域和時間範圍》(李雙元等譯)。北京市:法律。
佐山融吉(Sayama, Yukichi)(1985a)。《蕃族調查報告書:泰雅族》(余萬居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佐山融吉(Sayama, Yukichi)(1985b)。《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余萬居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Taiwan Sotokufu Keimukitoku)(編)(1997a)。《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陳金田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Taiwan Sotokufu Keimukitoku)(編)(1997b)。《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陳金田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Taiwan Sotokufu Keimukitoku)(編)(1997c)。《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下卷)》(宋建和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Taiwan Sotokufu Keimukitoku)(編)(1998)。《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吳萬煌、古瑞雲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Taiwan Sotokufu Keimukitoku)(編)(1999)。《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吳萬煌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昂格爾(Unger, R. M.)(2000)。《現代社會的法律》(王佳煌譯)。台北市:商周。
移川子之藏(Utsushikawa, Nenozo)、宮本延人(Miyamoto, Nobuto)、馬淵東一(Mabuchi, Toichi)(1935)。《台灣高山族系統所屬之研究》(黃麗雲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沃克(Walker, D. M.)(1988)。《牛津法律大辭典》(北京社會與科技發展研究所組織譯)。北京市:光明日報。
山路勝彥(Yamaji, Katsuhiko)(1987)。《泰雅族的慣習法與贖罪,祭祀以及共同體》(林瑞壁譯)。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影印本。未出版。
贊恩(Zane, J. M.)(1999)。《法律的故事》(劉昕、胡凝譯)。台北市:商周。
丁曰健(1997a)。《治台必告錄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丁曰健(1997b)。《治台必告錄下》。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1985)《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
王金成等(編)(1991)。《中國法律問題詮釋》。長春市:黑龍江人民。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
王泰升(1997a)。《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市:自刊。
王泰升(主持)(1997b)。《台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市:聯經。
王學新(編)(2001)。《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王學輝(1998)。《從禁忌習慣到法起源運動》。北京市:法律。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泰雅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78)。《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陳錦榮譯)。台中市:台灣省文獻會。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6)。《清會典台灣事例》。台北市:台灣銀行。
宋增璋(1980)。《台灣撫墾志上冊》。台中市:台灣省文獻會。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族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族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上冊)》,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五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1964)。《南澳的泰雅族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下冊)》,中央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六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李鴻禧等(2000)。《台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台北市:學林文化。
沈雲龍(編)(1987)。《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卷十九。台北市:文海。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市:自刊。
俞榮根(編)(2000)。《羌族習慣法》。重慶市:重慶。
洪鐮德(2001)。《法律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范宏貴(1990)。《少數民族習慣法》。長春市:吉林教育。
郁永河(1999)。《裨海紀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二版。
師蒂(1992)。《神話與法制: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昆明市:雲南教育。
徐中起、張錫盛、張曉輝(編)(1998)。《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昆明市:雲南大學。
高其才(1995)。《中國習慣法論》。長沙市:湖南。
張本政(編)(1993)。《清實錄台灣史資料專輯》。福州市:福建人民。
張冠梓(2000)。《論法的成長:來自中國南方山地法律民族誌的詮釋》。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
張濟民(編)(1993)。《青海藏區部落習慣法資料集》。西寧市:青海人民。
梁志輝等(編)(1998)。《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七輯: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台灣原住民史料》。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梁治平(1991)。《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
梁治平(1996)。《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梁治平(編)(1998)。《法律的文化解釋》。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版。
陳秀淳(1998)。《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台北市:稻鄉。
陳虹(1974)。《清領前台灣山地行政的研究》。台北市:文津。
黃靜嘉(1960)。《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統治》。台北市:自刊。
黃應貴(編)(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市:聯經。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原住民健康研究室專刊。花蓮縣: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劉寧顏(編)(1982)。《日據初期司法檔案制度》。台中市:台灣省文獻會。
藤井志津枝(1997)。《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理蕃》。台北市: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族史:政策篇(三)》。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二、日文專書
Ino, Kanori(伊能嘉矩)、Awano, Dennojou(粟野傳之丞)(2000)。《台灣蕃人事情》。東京都:草風館。復刻版。
Koizumi, Tetsu(小泉鐵)(1932)。《蕃鄉風物記》。東京都:建設社。
Koizumi, Tetsu(小泉鐵)(1933)。《台灣土俗誌》。東京都:建設社。
Kojima, Yoshimichi(小島由道)(ed.)(191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Masuda, Fukutaro(增田福太郎)(1996)。《高砂族の刑制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複刻版。
Mori, Ushinosuke(森丑之助)(1917)。《台灣蕃族志第一卷》。台北市:南天書局。複刻版。
Mori, Ushinosuke(森丑之助)(1994)。《台灣蕃族圖譜》。台北市:南天書局。
Okamatsu, Santaro(岡松參太郎)(ed.)(1995)《台灣番族慣習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複刻版。
Sayama, Yukichi(佐山融吉)(1917)。《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台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Sayama, Yukichi(佐山融吉)(1918)。《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前篇》。台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Sayama, Yukichi(佐山融吉)(192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後篇》。台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Suzuki, Sakutaro(鈴木作太郎)(1988)。《台灣の蕃族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複刻版。
Taiwan Sotokufu Keimukitoku(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1938)。《理蕃誌稿》。台北市:台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Taiwan Sotokufu Keimukyoku Riban-ka(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6-1939)。《高砂族調查書》。台北市:台灣總督府警務局。
Utsushikawa, Nenozo(移川子之藏)、Miyamoto, Nobuto(宮本延人)、Mabuchi, Toichi(馬淵東一)(1988)。《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東京都:凱風社。
三、英文專書
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Rev. and extended ed., 2nd ed.
Barth, Fredrik(ed.)(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Berman, Harold Joseph(1983)Law and revolution :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ack, Donald J.(1976)The behavior of law.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Black, Donald J.(1993)The social structure of right and wrong. San Diego : Academic Press.
Bodenheimer, Edgar(1962)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hannan, Paul(1957)Justice and Judgement among the Tiv. London.
Bohannan, Paul(1963)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ohannan, Paul(ed.)(1967)Law and warfare :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conflict. Garden City, N.Y. : the Natural History Press.
Bohannan, Paul & Glazer, Mark(ed.)(1988)High points in anthropology. New York : Knopf, 2nd ed.
Cotterrell, Roger(1994)Law and society. Aldershot : Dartmouth。
Cotterrell, Roger(1995a)Law`s community : legal theory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tterrell, Roger(1995b)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aw. Aldershot ; Brookfield USA : Ashgate/Dartmouth.
Diamond, Arthur Sigismund(1935)Primitive law. London,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Diamond, Arthur Sigismund (1971)Primitive law, past and present. London : Methuen.
Durkheim, Emile(1933)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George Simpson, Illinois :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Ehrlich, Eugen(1936)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ociology of law. Translated by Walter L. Moll,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van, William M.(ed.)(1962)Law and sociology:exploratory essay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Evan, William M.(1990)Social structure and law :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
Friedman, Lawrence Meir(1975)The legal system :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riedmann, Wolfgang Gaston(1972)Law in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nd ed
Geertz, Clifford(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 Basic Books.
Gluckman, Max(1955)The judicial process among the Barotse of Northern Rhodesia. Glencoe, Ill., Free Press
Gluckman, Max(1965)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Chicago : Aldine Pub. Co..
Goitein, Hugh(1980)Primitive ordeal and modern law. Littleton, Colo. : F.B. Rothman.
Golding, Martin Philip(1975)Philosophy of law.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Gulliver P. H.(1968)Social control in an African society : a study of the Arusha : agricultural Masai of Northern Tanganyika. African Studies Program, Boston University.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Hamnett, Ian(1977)Social anthropology and law. London, New York, San Francisco : Academic Press.
Harring, Sidney L.(1998)White man’s law:native peop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anadian jurisprudence. Toronto ; Buffalo : Osgoode Society for Canadian Legal History b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Harris, Olivia(1996)Inside and outside the law :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authority and ambiguity.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Hart, Herbert Lionel Adolphus(1994)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Hartland, Edwin Sidney(1924)Primitive law. London, Methuen & Co. ltd.
Hobsbawm, Eric J.(1990)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ebel, Edward Adamson(1954)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 a study in comparative legal dynam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ebel, Edward Adamson(1960)The Cheyennes; Indians of the Great Plains. New York : Holt.
Hoebel, Edward Adamson(1966)Man in the primitive world. New York : McGraw-Hill, 3rd ed.
Hoebel, Edward Adamson(1976)Cultural and soci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 McGraw-Hill.
Hogbin, Herbert Ian(1934)Law and order in Polynesia : a study of primitive legal institutions. London : Christophers
Hunt, Alan(1978)The sociological movement in law.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Hutchins, Edwin(1980)Culture and inference : a Trobriand case stud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lsen, Hans(1945)General theory of law and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ocourek, Albert & Wigmore, John Henry(1979a)Formative influences of legal development. Littleton, Colo. : F. B. Rothman.
Kocourek, Albert & Wigmore, John Henry(1979b)Primitive and ancient legal institutions. Littleton, Colo. : F. B. Rothman.
Kocourek, Albert & Wigmore, John Henry(1979c)Sources of ancient and primitive law. Littleton, Colo. : F. B. Rothman.
Luhmann, Niklas(1985)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Translated by Elizabeth King & Maetin Albow, London ;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ine, Henry Sumner(2002)Ancient law. New Brunswick, U.S.A.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er(1926)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London : Kegan Paul.
Moore, Sally Falk(1978)Law as process :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London ; Boston : Routledge & K. Paul.
Mundy, Martha(2002)Law and anthropology. Aldershot ; Burlington, USA : Ashgate/Dartmouth.
Nader, Laura(2002)The life of the law : anthropological project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ader, Laura(ed.)(1997)Law in culture and societ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ader, Laura & Todd, Harry F.(ed.)(1978)The disputing process : law in ten societie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onet, Philippe & Selznick, Philip(2001)Law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 : towards responsive law. New Brunswick, N.J.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ospisil, Leopold J(1971)Anthropology of law:a comparative theory. New York : Harper & Row.
Pound, Roscoe(1942)Social control through law.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 Simon A.(1979)Order and dispute: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anthropology. Penguin Book, Harmondsworth.
Rosen, Lawrence(1989)The anthropology of justice:law as culture in Islamic societ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uland, Norbert(1994)Legal anthropology. Translated by Planel, Philippe G., London : Athlone Press.
Sack, Peter & Aleck, Jonathan(1992)Law and anthropology. Hants : Dartmouth.
Starr, June & Collier, Jane F.(1989)History and power in the study of law : new directions in legal anthropology.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Unger, Roberto Mangabeira(1976)Law in modern society : toward a criticism of social theory. New York : Free Press.
Weber, Max(1954)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lated by Edward Shils & Max Rheinstein,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Nancy M.(1987)Two laws: managing disputes in a contemporary Aboriginal community. Canberra :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Studies.
四、論文期刊
維爾(Wirth, Albrecht)(1957)。〈台灣之歷史〉(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譯),載《台灣經濟史六集》,頁1-84。台北市:台灣銀行。
王崧興(1986)。〈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台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黃智慧譯),載《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頁565-597。台北市:聯經。
安井勝次(1993)。〈探討生番人民在國法上的地位〉(李榮南譯),載《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七卷,頁1-11。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岡野才太郎(1992)。〈山胞在國法上的地位〉(王傳福譯),載《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六卷下,頁153-159。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鹿野忠雄(1995)。〈台灣原住民的鄉土觀念〉(吳逸民譯),載《台灣史料研究》5:40-45。台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藤井乾助(1992)。〈生蕃在國法上之地位〉(吳文星譯),載《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六卷下,頁193-204。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丘其謙(1964)。〈布農族的法律〉,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8:59-88。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朱蘇力(1996)。〈文化多元與法律多元:人類學研究對法學研究的啟發〉,載《社會文化人類學選集》(周星、王銘銘編),頁573-586。天津:天津人民。
宋龍生(1963)。〈南澳泰雅人的部落組織〉,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165-223。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余光弘(1980)。〈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91-110。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李亦園(1962)。〈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族人超自然信仰研究〉,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4:1-46。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李亦園(1963)。〈南澳泰雅人的傳說神話〉,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97-135。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李亦園(1986)。〈台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載《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頁239-251。台北市:聯經。
折井博子(Orii, Hiroko)(1980)。《泰雅族噶噶的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星(2000)。〈習慣法與少數民族社會〉,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頁14-19。雲南:雲南民族學院。
林佳陵(1996)。《論關於台灣原住民土地之統治政策與法令》。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長振(2002)。〈大陸民族法學的現況與發展∼兼論我國今後可借鑑之道〉,載《原住民教育季刊》28:113-134。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瓊華(1996)。《台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台北市:私立東吳大學經濟所博士論文。
邱國民(1995)。《鄒族傳統的地權結構與轉化過程:以阿里山達邦社的發展為中心》。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旭宜(1995)。《台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曉輝、王啟梁(2001)。〈少數民族民間法在現代社會中的變遷與作用-關於雲南25個少數民族村寨民間法律文化的分析〉,載《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程家瑞、楊楨編),頁95-137。台北市:東吳大學法學院。
梁煒智(2000)。《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土地分配制度的變遷與國家法令》。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竹上(2000)。《看不見的權利:從民族主義、族群文化及殖民歷史反思台灣原住民族財產在國內法制中的發展》。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紹馨等(1950)。〈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台灣省文獻專刊第二號》。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黃應貴(1999)。〈戰後台灣人類學對於台灣南島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徐正光、黃應貴編),頁59-90。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衛惠林(1958)。〈台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1-28。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衛惠林(1958)。〈泰雅族的部落制度〉,載《台灣文獻》9(3):33-42。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顏愛靜(主持)(1999)。《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制度變遷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原民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88259008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8259008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9008201.pdf50.07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2.pdf36.75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3.pdf90.56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4.pdf71.82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5.pdf276.76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6.pdf365.53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7.pdf402.48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8.pdf582.98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09.pdf180.38 kBAdobe PDF2View/Open
59008210.pdf170.11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