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760
題名: 香港對上海的直接投資:經濟發展及經濟競合之分析
作者: 陳怡君
Chen,Yi-Chun
貢獻者: 魏艾
陳怡君
Chen,Yi-Chun
關鍵詞: 經濟發展
經濟競合
外商直接投資
投資
投資政策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19-Sep-2009
摘要: 近十年來,外商直接投資成為促使全球經濟加速整合的主要媒介。各個國家、地區或生產部門因為擁有不同的自然條件、資源環境及生產傳統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勞動生產力水平及其他生產要素條件,資本也就受到各地生產條件相異的影響而出現流動,以尋求市場利基與生產要素的最適組合,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n 1981年上海開始引進外資以來,港滬即出現了相當程度的經濟連結,並建立起聯繫機制。但是,一方面內外在不斷變動的經濟及政治環境對此一聯繫關係一直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新建立的經濟連結也對彼此原有的經濟及社會結構產生許多正面或負面的、直接或間接的、長期或短暫的影響及挑戰,進而促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兩地建構出特定的協作模式。\n 本論文係就港資在上海的投資結構、經濟聯繫、經濟發展影響及經濟競合等方面進行分析評估,並在資料上與台灣作一綜合探討,以提出對台灣的意涵與影響作為政府或廠商訂定政策之參考,並從宏觀的角度檢視上海(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等地所建構的動態經濟關聯體系。\n 由研究成果可知,自1981年至2000年間,港資投入上海的資金結構在「量」與「質」上呈現四個階段的變化,而每一階段的轉換皆與引資政策鬆綁、政治環境之穩定度、經濟走向及全球經濟景氣等因素密切相關。上海在各個階段的引資策略作用下,製造業中的優勢產業已經開始進行轉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力。香港也由於工業大量外移至中國大陸進行生產活動,而積極轉向發展第三產業,並未出現「脫離工業化」(即所謂的「產業空洞化」)後的系統性經濟衰退現象。\n 此外,上海與香港經濟關係的發展,在市場機制的驅使及政府積極規劃下,已經逐步朝向「整合」的方向前進。在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中,香港與上海的經濟合作及競爭是同時存在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產業則分別展現出不同的競合模式。\n 另一方面,香港不論是在投資、貿易,甚或是政治方面,也扮演了台灣與上海(中國大陸)之間的中介角色。香港、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彼此的競爭與合作之下,亦逐漸發展出各自的策略佈局,在國際經濟建制的規範下,未來更是可能發展出經濟整合的契機。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于同申、蘇蓉生等譯,Todaro, Michael P.著,《第三世界的經濟成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各年度)。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上海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各年度)。
中國國家統計局編,《深圳信息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各年度)。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2001年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台北: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2001年)。
宋子文,《外商直接投資的外溢效果:中國大陸工業部門之實證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伍忠賢,《國際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李文瑞,《海外市場進入模式對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台北:2000海峽兩岸財經與商學研討會,2000年),頁501-518。
吳文清譯,Shapiro著,《國際財務管理》(台北:台灣西書出版社,1994年)。
吳奇,王松寶等譯,Chenery, H.等著,《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1989年)。
林照雄,《台灣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空洞化之實證分析》(台北:台北銀行經研究室,1999年)。
林森木主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透析》(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年)。
林震岩,《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台北:電子電機工會委託研究之中小企業研究論文,2000年)。
周綺霞、梁慶民、杜約翰,「中港工業合作之成敗:微觀經濟分析」,載於鄧樹雄、胡敦靄編,《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香港:香港浸會學院,1990年)。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部,《港商對中國內地投資環境的看法》(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2000年)。
香港貿易發展局,《雙城優勢:上海、香港》(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2001年)。
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加入世貿及其對香港的影響》(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2001年)。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恩萊特,《香港優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文鴻,「珠江三角洲與香港的貿易關係-來料加工裝配」,載於鄧樹雄、湖敦靄編,《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香港:香港浸會學院,1990年)。
陳寶明、胡志華,珠江三角洲與香港金融市場合作發展之潛力及前景,載於鄧樹雄、湖敦靄編,《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香港:香港浸會學院,1990年)。
常勛等譯,西蒙•庫茲涅茨(Kuznets Simon)著,《各國的經濟增長:總產值和生產結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159-161。
曾喜炤,《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煥琪,《合資夥伴選擇準則-以中日企業合作赴大陸開拓市場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曾澍基,「粵港經濟連合的結構及發展問題」,載於張難生、許寧英編,《粵港經貿關係新發展-「邁向二十一世紀粵港關係」第四次研討會論文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彭建源,《台灣、香港、新加坡三地-政府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之比較》(花蓮:東華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張淑真,《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影響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俊隆,《外資與台灣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貿易所碩士論文,1977年)。
黃枝連,「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的歷史背景」,載於劉融主編,《中華經濟協作系統論》(香港:三聯書局,1993年),頁5-40。
萬曾煒、翁全龍、孫東華,「滬港臺資金合作現狀和前景」,載於季崇威編,《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經濟合作前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頁486。
馮國釧,《貿易與投資: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劉雅秋,《國際財務管理》(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經濟部工業局,《台灣製造業發展升級策略長期研究計劃-兩岸產品競合及依賴監視指標之研究》(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01年)
經濟部統計處,《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台北:經濟部統計處,2001年2月)。
趙曉笛,《中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情形》(北京:研究報告,1996年)。
鄧辛未,《透視珠江投資—珠江模式的分析》(台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樊勇明,《中國的工業化與外國直接投資》(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年)。
鄭東榮譯,Hicks, J. R.著,《資本與成長》(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鄭佩玉,《香港對外經濟關係發展與展望》(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薛琦,「外人投資與技術移轉」,載於薛琦主編,《台灣對外貿易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韓漢君,「對外經濟關係發展態勢與展望」,載於尹繼佐編,《2000年: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頁319-320。
饒餘慶,《亞洲金融危機與香港》(香港:三聯書局,2000年)。
二、中文期刊或報紙:
2001年上海經濟發展藍皮書總報告編寫組,「2000年上海經濟運行分析與2001年預測」,《上海經濟研究》(上海),2001年第1期,頁5-13。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中心,「國內若干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上海經濟研究》(上海),2001年第1期,頁14-24。
上海市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上海高新技術企業分析」,《上海經濟》(上海),1999年第六期,頁18-19。
《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6月13日,第13版。
《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7月2日,第10版。
王海峰,「銀行,你為何不肯借我錢?-關於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問題」,《上海經濟》(上海),2002年1-2月,頁14。
沈玉芳、張超,「論長江三角洲未來產業整合戰略」,《上海經濟》(上海),2001年9-10月,頁21-23。
晏正君,「上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變化與影響」,《世界經濟研究》(上海),2001年第一期,頁59。
袁志剛、范劍勇,「上海市就業的產業分布特徵及其影響因素」,《上海經濟研究》(上海),2001年第1期,頁47-53。
袁新敏、谷人旭、吳青芳,「上海與長三角地區城鎮協調發展問題」,《上海經濟》(上海),2002年3-4月,頁4-6。
許運凱,「對浦東持續增長的思考」,《上海經濟》(上海), 2000年第1期,頁30-32。
陳杏根,「上海第三產業發展升級的分析」,《上海經濟研究》(上海),2001年第4期,頁44-49。
鄒孟文、劉錦添,「外人直接投資對台灣製造業波及效果之實證」,《經濟論文叢刊》(台北),第25卷第2期,1997年。
董文,「世界金融協議有利香港鞏固金融中心地位」,《經濟導報》(香港),2341期。
張帆、鄭京平,「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結構和效率的影響」,《經濟研究》(北京),1999年第1期,頁45-52。
劉郁治、朱近、宣國良,「外資中小企業疾呼“融資難”」,《上海經濟》(上海),2000年1-2月,頁12。
蔡來興,「邁向新世紀的滬港合作」,《滬港經濟年報》(上海),2000年,頁83。
三、外文文獻:
Blomstrom, M., 1990,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Manufacturing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UNCTC.
Bluestone, B., 1984,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Unemployment in America”, New Perspectives on Unemployment, ed. By Barbara, A. P. Jones, N.T.: Transaction Books, pp. 27-42.
Buckley, Peter J. and Casson, Mark, 1976,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Caves, Richard E, 1974,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mperfect Markets, Princeto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_____ and Reuber, Grant L., 1971, Capital Transfers and Economic Policy: Canada, 1951-1962,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John-ren, 200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Chenery, H.B. and Strout, A.M., 1966,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1. LVI:678-773.
Chowhury, J., 1992,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and Wholly Owned Foreign Subsidiar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2:115-133.
Drache, A., 1989,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Canad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abor, York: York University.
Dunning, John H, 1989,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 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_____, 1993,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pp.1-16.
Frank, I., 1980, Foreign Enterpri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ung, Michael Ka-yiu, Zeng, Jinli, and Zhu, Lijing, 1999, “Foreign Capital, Urba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4):651-664.
Fei, John C.H. and Ranis, Gustav, 1964,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 Theory and Policy, Homewood, Ill: R. D. Irwin,.
Griffin, Keith B. and Enos, John L., 1970, Planning Development, Reading, London,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Grossman, Gene M. and Helpman, Elhanan, 1992,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rub, Phillip D. and Lin, Jian Hai, 199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New York: Quorum Books.
Hymer, Stephen, 1976,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ill, C.W.L., P. Hwang, and W.C. Kim, 1990, “An E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117-128.
Kindleberger, C.P., 1958,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Mc Graw-Hill Book Co..
Kojima, Kiyoshi, 1973, “A Mi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4:1-21.
_____, 1978,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London: Croom Helm.
Lan, Ping, 1996, 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gland: Avebury.
Lardy, N.R., 1995, “The Rol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December, pp.1065-82.
Li, K.W. and Leung, W.S.C., 1994,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Economic Aggregates in China”, Appl. Econ., 26, pp.1189-96.
Liu, X., Song, H. and Romilly, P., 1997,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ppl. Econ., 29(12):1679-87.
Lucas, Robert E., Jr.,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1-42.
Matsumoto, G., 1993, “An Inquiry into D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UK: the transition to a serviced-oriented economy”, Warwick Economic Research Workshop, January.
Mcnab, R.M. and Moore, R.E., 1998, “Trade Policy, Export Expansion,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Journa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7(2):237-56.
OECD, 1987,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Paris: OECD.
Oman, C., 1989, New Forms of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Industries: mining, petrochemicals, automobiles, textile, food, Paris: OECD.
Ozawa, Terutomo, 1979, Multinationalism, Japa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utward dependen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n, Y., S. Li and D.K. Tse(1999), “The Impact of Order and Model of Market Entry on Profitability and Market Sha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0(1):81-103.
Reuber, G.L. et al., 1973, Private 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oman, D.D., 1986, “Science Policy, Technology Transfer, Economic Impacts, and Socia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West-West Context”, McIntyer, John R. et al.(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New York: Quorum Books.
Romer, Paul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1002-37.
_____, 1990,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5):71-102.
Rowthorn, R.E. and Wells, J.R.,1987,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eign Tra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uer, M.D., 1973,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United Kingdom, London: HMSO.
Sun, Haishun and Parikh, Ashok, 2001, “Export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Regional Studies, 35:3:187-196.
Thirlwall, A.P., 1982, “D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UK”, Lloyds Bank Review, 134:22-37.
Todaro, Michael P., 2000, Economic Development(Seventh Edition),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UNCTC, 1985,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in World Development Third Survey.
_____, 1987,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effects and policy issu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1998,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 Policies, Related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Papers, No.19.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190-207.
Wu, Xiaodong, 200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1:361-384.
Xue, J., 1995, “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Hitotsubashi J. Econ., 36:189-206.
Yaghmaian, B. and Ghorashi, R., 1995, “Export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Am. Econ., 39(2), pp.37-46.
Zhao, Yaohui, 200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 the case of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2:40-57.
四、 相關網站:
工商時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經濟時報,http://www.cet.com.cn
中國窗網站,http://www.7cworld.com/big5/content/2001-12/08/content_429681.htm
中時電子報網站,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網站,http://www.cdi.com.cn/special_content.asp?id=68
香港貿易發展局網站,http://www.tdctrade.com/econforum/tdc/chinese/010803c.htm
香港規劃署網站,http://www.info.gov.hk/hk2030/hk2030content/home_ch/2030_c.htm
香港政府統計處網站, 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201/24/reportc.htm
香港行政特區政府網站,http://www.info.gov.hk/hk2000/b5/04/c04-01_content.htm
綜合開發研究院網站,http://www.cdi.com.cn/special_content.asp?id=39
專家看珠江三角洲網站,http://business.netvigator.com/chinatrade/zhu/propin/market01.html
投資中國網站,http://www.chinabiz.org.tw/maz/InvChina/200106-088/200106-056.htm
經濟論壇網站,http://www.tdctrade.com/econforum/boc/chinese/010701c.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g8260001
9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6000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0101.pdf72.0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2.pdf96.54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3.pdf98.37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4.pdf96.4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5.pdf277.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6.pdf289.26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7.pdf1 M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8.pdf916.98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09.pdf581.21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10.pdf309.63 kBAdobe PDF2View/Open
26000111.pdf228.67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