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43
題名: 中國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
作者: 簡月娟
貢獻者: 羅宗濤<br>陳欽忠
<br>
簡月娟
關鍵詞: 書法美學
藝術美學
書法
美學
文藝美學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自西方「美學」由美學家引入中國之後,逐漸與書法藝術結合,形成「書法美學」。\n自書法美學的橫向而言,因中國古典美學體系遠不如西方美學的結構嚴謹,促使中國美學開始尋找自己的言說方式以及定位。在二十世紀以降的全球化語境之下,運用西方美學理論,即「他者(other)」的新方法與新觀念,以建立國際性的論述話語乃勢在必行。\n然而,書法為中國特有的藝術,西方並無與之相對應的藝術門類,因此,王國維從西方美學省視書法時,將書法列為「低等的美術」。稍後有蔡元培、梁啟超等美學家,從美育的角度提振書法,這些美學家們的不同見解,則為書法美學提供形成學科的可能。八○年代之後,書法美學熱興起、書法美學專著陸續出現,至今出版二十餘部,書法美學已逐漸形成一門專業學科,且至今仍在建構當中,或由中國文化之精神出發,或以西方美學為詮釋之視角,其內容論述差異甚大。本文即探討至今為止書法美學建構之成果,分析書法與美學結合之後的得與失,並作為日後建立此學科之參考。\n本文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進路、研究方法。第二章古代中國書法審美觀之流變,結合各時代審美精神與文化環境、哲學思潮等環節之關係,以作為建構現代理論之基礎。第三章近代「中國書法美學」之初構,探討初期的美學家們對於書法藝術的關注角度及其貢獻,從嶄新的美學視角為書法藝術提供學科化的契機。第四章現代書法美學專著之研究,集中於探討大陸書法美學熱潮之後所出版的書法美學專著,其論述內容雖不盡相同,然而對於書法本質、審美、作品、書家等面向的討論,已逐漸深化書法美學的學科性。第五章「書法」結合「美學」的突破與質疑,以前四章為基礎,歸結目前所見書法美學之正面貢獻與負面誤讀,其中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特質,顯然不盡適用於台灣,於是,相對於大陸書法美學熱潮所呈現的成果,台灣的研究成果相對顯得薄弱,如何建構出一套屬於台灣的書法美學體系更是當務之急,因此在結論中,對於「中國書法美學」提出未來之展望。
參考文獻: 一、 書法美學專書
1. 史紫忱:《書法美學》(板橋:藝文印書館,1979年9月第二版)。
2. 劉綱紀:《書法美學簡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二版)。
3. 侯鏡昶:《書法美學卷》(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
4. 蔣彝:《中國書法》(即《八法南針》中譯本)(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
5.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年)。
6. 侯鏡昶:《中國美學史資料彙編.書法美學卷》(南京:江蘇省美學學會出版社,1988年2月)。
7. 陳云君:《中國書法美學綱要》(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8. 陳廷佑:《書法之美》(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1989年)。
9. 宋民:《中國古代書法美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1989年7月第一版)。
10. 陳廷佑:《中國書法美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11. 蕭元:《書法美學史(修訂本)》(武漢: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12. 張清河:《有意味的線條--書法美》(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13.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12月)。
14. 周俊杰:《書法美探奧--論書法欣賞》(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15. 天白:《書法線條美的發現》(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2年11月)。
16. 陳方既:《書法.美.時代》(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
17. 陳方既、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北京: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18.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上)(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19. 劉綱紀:《書法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20. 金開誠、王岳川:《書法藝術美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5年7月第一版)。
21. 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1月第二版)。
22. 陳振濂:《書法美學通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23. 陳廷佑:《書法美學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5月第一版)。
24. 楊修品:《書法美學》(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25. 宋喚起:《書法藝術審美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26. 陳廷佑:《書法之美的本原與創新》(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7.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4月)。
28. 鄭曉華:《翰逸神飛: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29. 尹旭:《中國書法美學簡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二、 美學專書
1. 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台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2.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
3. 朱光潛:《談美書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8月)。
4.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初版)。
6.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1卷)(第二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7.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下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年10月31日初版)。
8. 文藝美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初版)。
9. 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10. (英)鮑桑葵:《美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11.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
12.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先秦兩漢美學思想》(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6年8月初版)。
13.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台一版)。
14. 林同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15. 葉秀山:《美的哲學》,(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年)。
16. 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台北市:谷風出版社,1988年6月)。
17.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吉林:長春出版社,1990年12月)。
18. (日)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19. (美)蘇珊.朗格原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20. 姜一涵:《中國美學》(台北:空中大學,1992年12月2版)。
21. 劉墨:《中國藝術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22.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23.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24. 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25. 勞承萬:《朱光潛美學論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26. 文傑華主編:《朱光潛與當代中國美學》(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27. 葉朗:《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28. 周賓:《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29. 朱存明:《情感與啟蒙: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精神》(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年9月)。
30. 彭鋒:《美學的意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31. 李澤厚:《美的歷程:插圖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32. 胡經之:《文藝美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33. 朱光潛:《談美》(台北市:尼羅河書坊,2001年)。
34. 邢建昌、姜文振:《文藝美學的現代性建構》(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35. 孔智光:《中西古典美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36. 劉叔成等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37. 鄒其昌:《中國美學與藝術學探微》(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12月第1版),頁249。
38. 劉方:《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意義》(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5月)。
三、 書法理論專書
1.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新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2. 沈尹默著、馬國權編:《論書叢稿》(台北市:華正書局,1989年7月初版)。
3.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市:黃山書社,1990年7月第一版)。
4. 王強、劉樹勇:《中國書法導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
5. 陳振濂:《書法學(上)(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台北市:建宏出版社,1994年)。
6. 陳代星:《中國書法批評史略》(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8月)。
7. 周俊杰:《周俊杰書學要義》(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9年)。
8. 姜壽田等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4月)。
9. 沈偉:《中國當代書法思潮--從現代書法到書法主義》(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1月)。
四、 書法通論
1.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上)》(香港:旺文出版社,未列出版年)。
2. 齊沖天:《書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3.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4.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北京:河南美術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5. 丁夢周:《中國書法與線條藝術》(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6. 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7.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台北市:東大發行,1995年3月)。
8.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北京: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9. 孫洵:《民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0.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1.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2.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3.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4. 歐陽中石等:《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15.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16.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五、 書法叢書
1. 楊家駱主編:《藝術叢書.近人書學論著(上)(下)》(台北市:世界書局,1984年10月4版)。
2. 楊家駱主編:《藝術叢書.唐人書學論著:宣和書譜》(台北市:世界書局,1988年5月6版)。
3. 楊家駱主編:《藝術叢書.宋元人書學論著》(台北市:世界書局,1992年4月)。
4. 華正書局主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
5. 華正書局主編:《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市:華正書局,1990年12月)。
6. 潘運告主編:《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7. 蕭元編著:《初唐書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
8. 潘運告主編:《明代書論》(台北市:世界書局,2002年11月)。
9.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0.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1.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考識辨異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2.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鑑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3.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4.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5. 《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6.
六、 其它論著:
1. 《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二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65年)
2.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台北市:平平出版社,1968年5月)。
3.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五).作文教學法.書法指導》,(台北市:中華書局,未標出版年)。
4.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初稿(五).靜庵文集續編》(台北市:大通書局,1976年)。
5.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年1月重十五版)。
6. (德)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上卷):審美判斷力的批判》(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7. 朱光潛:《朱光潛修養三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談修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88年11月)。
8. (美)艾布拉姆斯:《鏡與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9.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10.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5月)。
11.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五)》(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6月)。
12.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市:學生書局,1992年)。
13. 葉維廉:《比較文學叢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8月)。
14. 余秋雨:《文化苦旅》(台北市:爾雅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15. 蔡元培:《蔡元培文集(教育上)》(台北市:錦繡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16. 錢念孫:《朱光潛與中西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17.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1)(2)(3)(4)》(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18.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
19. (美)華勒斯坦等:《開放社會科學》(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20. 楊平:《多維視野中的美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1. 李慈健等:《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七、 期刊論文:
1. 李瑞騰:〈書法美學的思想體系:初論史紫忱教授的「書法美學」〉,《藝壇》第109期(1977年4月)。
2. 文尚光:〈撩開書法美的神秘面紗--讀劉綱紀《書法美學簡論》〉,《書法研究》第九輯(1982年9月)。
3. 尹旭:〈論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與其他〉,《書法研究》第九輯(1982年11月)。
4. 李慎言:〈梁啟超論書二題〉,《書法研究》第九輯(1982年9月)。
5. 陳訓明:〈書法是用毛筆寫漢字的表現性藝術--兼與姜澄清同志商榷〉,《書法研究》第十一輯(1983年3月)。
6. 陳方既:〈書法是抽象的造型藝術〉,《書法研究》第十一輯(1983年3月)。
7. 王邦虎、詹緒左:〈略談書法美的二重性--以漢字為客體、以形式美見長的造形藝術〉《書法研究》第十一輯(1983年3月)。
8. 姜澄清:〈論書法藝術美感的起源與發展--兼及書法理論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書法研究》第十一輯(1983年3月)。
9. 康衡:〈關於書法美學問題探討的一點意見〉,《書法研究》第十一輯(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年3月)。
10. 金學智:〈也談書法抽象性的有關問題〉,《書法研究》第十二輯(1983年3月)。
11. 王一川:〈中國書法的心理審美根源〉,《書法研究》第十三輯(1983年9月)。
12. 周俊杰:〈書法藝術性質談--兼評《書法美學簡論》〉,《書法研究》第十三輯(1983年9月第三期)。
13. 梁揚:〈關於近年來書法美學討論的綜述〉《書法研究》總第24輯(1986年第二期)。
14. 盧甫聖、江宏:〈歷史重負與時代抉擇〉,《書法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第一、二期)。
15. 曾嘉寶:〈從「徐悲鴻遺作展」看徐悲鴻的書法與印章(上)〉,《書譜》(1988年第5期總第八十四期)。
16. 陳育德:〈朱光潛在美學大討論中的思想與貢獻〉,《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3月)。
17. 魯愚:〈氤氳卓犖,一何壯觀--略評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及其書藝風格論〉,《藝術百家》(1995年4月)。
18. 陳欽忠:〈北宋詩卷型式的完成及其美學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九期(1996年1月)。
19. 盧甫聖:〈《中國書法美學》述評〉,《藝術百家》(1996年2月)。
20. 王鍾陵:〈評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江海學刊》(1996年5月)。
21. 錢榮貴:〈歷史在這裡復活、新生--評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中的“中國書法美學史概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22. 啟明:〈棄蔽囿一隅,得全象之實〉,《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三期)。
23. 張啟群:〈“現代的”與“古典的”之我見--朱光潛與宗白華的一種比較研究〉,《哲學研究》(1997年第5期)。
24. 朱良志:〈朱光潛研究的新收穫--讀錢念孫的《朱光潛與中西文化》〉《學術界》(1998年第1期,總第六十八期)。
25. 聶振斌:〈朱光潛的美育思想及其時代特徵〉,《求是學刊》(1998年第4期)。
26. 毛萬寶:〈以有限之偶涉,創新興之學科--本世紀二十至六十年代書法美學研究述評〉,《中國書法》(1998年第3期,總第65期)。
27. 王淵清:〈對書法美學討論的反思〉,《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8. 林麗娥:〈春秋戰國文字裝飾性特徵及其盛行因素之探討〉,《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1998年10月1日),頁肆-2。
29. 張新華:〈朱光潛研究的新突破--評《朱光潛美學論綱》〉,《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2月,第27卷第1期)。
30. 王攸欣:〈王國維朱光潛接受西方美學方式比較研究〉,《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31. 莫家良:〈近百年中國書學研究的發展〉,《書法研究》第92輯(1999年第6期)。
32. 黃簡:〈中國古代書法史的分期和體系〉,《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3. 馬欽忠:〈論書法學和書法史學的幾個方法論問題〉,《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鑑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4. 李澤厚:〈略論書法〉,《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5. 毛萬寶:〈論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構成〉,《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6. 盧輔聖:〈歷史重負與時代抉擇〉,《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7. 沈語冰:〈現代書法:從批判的形式到形式的批判〉,《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8. 邱振中:〈書法理論與當代人文科學〉,《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9. 牛宏寶:〈以傳統“藝術心性論”會解西方美學--1949年以前中國學者接受西方美學影響的一個結構性傾向〉,《求是學刊》(2001年5月第3期,總第28卷)。
40. 簡月娟:〈唐代楷書之教化意義論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十三卷第五期(2003年2月),頁140∼157。
八、 研討會論文集
1. 陳維德:〈從晚明的狂怪書風看書藝的發展〉,《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頁肆1∼24。
2. 陳欽忠:〈法書格式的演變與展望〉,《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頁伍1∼28。
3. 白謙慎:〈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大陸書法研究的一些思考〉,《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頁捌1∼20。
4. (美)古德柏:〈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書法〉,《「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0年),頁63∼66。
5. (法)幽蘭:〈中國當代書法之美術詞彙歸類及藝術的世界化〉,《「國際書法文獻展-文字與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台中市:台灣美術館,2000年),頁145∼152。
6. 簡月娟:〈當代台灣書法的後現代傾向〉,《二00一年書法論文選集》(台北市:蕙風堂,2001年),頁214∼231。
7. 陳欽忠:〈尚意書風千載知音-于大成先生論北宋書法〉,《九年一貫書法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紀念于教授大成逝世三週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年12月12日),頁23∼34。
8. 莊千慧:〈從「情」與「法」的觀點看張旭、懷素狂草書風之形成〉,《二00三年書法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市:蕙風堂,2003年12月12日),頁105∼128。
9. 陳怡均:〈試論清初之前碑派於碑學書風中的歷史意義〉,《二00三年書法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市:蕙風堂,2003年12月12日),頁203∼230。
九、 學位論文
1.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2. 蔡耀慶:《唐代書法形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3. 黃郁博:《中國美學的建構-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班,2000年7月)
4. 莊舒雯:《宗白華美學思想研究》(台北: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50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50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150301.pdf48.82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2.pdf50.73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3.pdf76.01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4.pdf187.65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5.pdf958.08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6.pdf498.03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7.pdf615.62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8.pdf440.6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09.pdf133.88 kBAdobe PDF2View/Open
15150310.pdf138.0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