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3
題名: 《金瓶梅》敘事藝術
The Narrative Art of Jin Ping Mei
作者: 鄭媛元
Cheng, Yuan-Yuan
貢獻者: 黃慶聲
Huang, Ching-Sheng
鄭媛元
Cheng, Yuan-Yuan
關鍵詞: 金瓶梅
評點
敘事理論
時空
偷窺
Jin Ping Mei
pingdian
narrative theory
space and time
voyeurism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8-九月-2009
摘要: 文獻學與文化研究是金學研究的大宗,二者關注的共同點是《金瓶梅》「寫了什麼」;本論文則結合評點及敘事學,整合《金瓶梅》的敘事原則,分析特定敘事筆法反覆出現的用意,有系統地探究《金瓶梅》的敘事特徵及藝術成就,亦即藉著分析敘事者「如何講述故事」,建立起藝術筆法與小說內容之間的關係。\n\n 援引敘事理論探討傳統小說,一部份的目的在於更精確地描述小說的特色,而非還原作者的意圖,或尋求完整的詮釋體系。因此,雖然西方敘事理論已發展成一套便於操作的分析方法,但本論文並不完全依循敘事理論解析《金瓶梅》,僅參酌敘事理論能與傳統評點相互呼應之處,論述用語仍以評點為主,取其切合中國文化與詮釋傳統的優點,可避免論述文字歐化之病;也保留評點特意關注,但敘事理論並未探究者。本論文章節架構則大體依照敘事理論建立,不只為了條理分明地說明評點的內涵,也注重敘事理論已經觸及,但評點論述不足的敘事特徵,藉此開拓《金瓶梅》的詮釋面向。\n\n 本論文從結構、時空、視角三個層面,析論《金瓶梅》的敘事技巧,並參酌熱奈特(Gérard Genette)的敘事理論。論文第二章便借用他對故事時間及敘事時間的區分,對敘事「延伸」(narrative scattering)的分析,以及科比利(Paul Cobley)對敘事中「期待」及「回憶」的探討,來闡釋《金瓶梅》組織段落的次序所蘊含的意義,並說明書中如何聯繫不連續的片段。本章亦探討評點中「綴合」的觀念,分析《金瓶梅》如何連接相鄰的片段。第三章援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現實效應」(reality effects)的概念,分析《金瓶梅》中的「細節」及評點者的閱讀樂趣,並重新思考蒲安迪(Andrew H. Plaks)「形象迭用」的意涵。第四章則運用敘事理論中的「視角」(point of view)及「敘事情境」(narrative situatiion),重新詮釋說書人及說書情境對傳統小說的影響,並藉助「凝視」(gaze)及「偷窺」(voyeurism)理論,探討《金瓶梅》中擅以偷窺寫人物「破綻」的特徵。\n\n 透過本論文的分析可知,作者重新組織包羅萬象的現實生活,使敘事時間及故事時間之間產生對比,不但具有相互映照或延宕懸念的效果,也能涵容同一敘事時間內的諸多敘事線索。各種串接不同片段的敘事筆法,則使人物及事件間產生緊密的聯繫,形成各個事件之間互為因果,錯綜影響的關係。「說書」的情境能聯繫虛構的小說世界與真實的人生,構成小說人物種種所為被公諸於世的語境,滿足聽眾/讀者一窺究竟的好奇心與偷窺欲;以小說人物的偷窺作為敘事視角時,則能突顯敘事視角隱含的意識型態,也使讀者及評點者都成為偷窺者,獲得不同的閱讀樂趣。上述特徵與《金瓶梅》隨處可見的「擬真」描寫,以及「白描」、「沒要緊處」餘韻無窮的筆墨,共同構成《金瓶梅》逼真的時空環境與特殊的講述角度,使讀者藉著虛擬的經驗,在極短的閱讀時間之內,見證西門家的興亡盛衰,感同身受地理解「盛極而衰」及「一切皆空」的哲理。
參考文獻: 一、 原著
笑笑生著,《明萬曆本金瓶梅詞話》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3。
張竹坡,《第一奇書》康熙乙亥年張竹坡評在茲堂本《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1980。
蘭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點校,《張竹坡批評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1991。
__________,齊煙、汝梅點校,《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
二、 《金瓶梅》研究專著
Carlitz, Katherine. The Rhetoric of Chin p’ing mei.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Ding, Nai-fei. Obscene Things: The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于承武,《金瓶梅平議》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一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__________,《金瓶梅研究》第二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__________,《金瓶梅研究》第四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方明光,《紅樓夢金瓶梅比較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孔繁華,《金瓶梅的女性世界》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1。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
王利器主編,《國際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金瓶梅藝術世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藝術》四川:巴蜀書社,1987。
李時人,《金瓶梅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沈天佑,《紅樓夢金瓶梅縱橫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周鈞韜,《金瓶梅素材來源》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孟超,《金瓶梅人物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孟暉,《潘金蓮的髮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孟慶田,《紅樓夢和金瓶梅中的建築》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
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1。
徐朔方編,沈亨壽等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張亞敏,《金瓶梅的藝術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曹煒,《金瓶梅文學語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曹煒、寧宗一,《金瓶梅的藝術世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梅節,《金瓶梅詞話校讀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章一鳴,《金瓶梅詞話和明代口語辭彙語法研究》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曹之翕編著,《金瓶梅詩諺考釋》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3。
許仰民,《金瓶梅詞話語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許建平,《金學考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陳東有,《金瓶梅文化研究》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陳詔,《金瓶梅小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傅憎享,《金瓶梅隱語揭秘》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編,《金瓶梅研究》江蘇: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程自信,《金瓶梅人物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1。
黃霖,《金瓶梅考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__________,《黃霖說金瓶梅》北京:中華書局,2005。
黃霖、王國安編著,《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
葉桂桐,《論金瓶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褚半農,《金瓶梅中的上海方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劉輝、杜維沫編,《金瓶梅研究集》山東:齊魯書社,1988。
潘承玉,《金瓶梅新證》合肥,黃山書社,1999。
蔡國梁,《金瓶梅社會風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鄭劍平,《金瓶梅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鄭慶山,《金瓶梅論稿》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霍現俊,《金瓶梅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__________,《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__________,《金瓶梅原貌探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三、 敘事學研究專著
Abbott, H. Porter.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Bal, Mieke.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Barthes, Roland. S/Z.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74.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Cobley, Paul. Narrative. London: Routledge, 2001.
Currie, Mark. 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8.
Genette, Gé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Herman, David ed., Narratologies. Columbus: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rtin, Wallace. 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Prince, Gerald. 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 Berlin; New York; Amsterdam: Mouton Publishers, 1982.
四、 其他參考資料
Denzin, Norman K. The Cinematic Society: The Voyeur’s Gaze.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5.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996.
Easthope, Anthony ed., Contemporary Film Theory.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3.
Epstein, Maram. Competing Discourses: Orthodoxy, Authenticity, and Engendered Mean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Furst, Lilian R. ed., Realism.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2.
Gu, Ming Dong. Chinese Theories of Fiction: A Non-Western Narrative Syste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Huang, Martin W. 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Ming Novel.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Kelly, Dorothy. Telling Glances: Voyeurism in the French Novel. New Brunswick, N. 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laks, Andrew H. ed., Chines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__________.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Ssu ta ch’i-shu.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__________.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 Commentary: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Rolston, David L. ed., How to Read the Chinese Novel.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Tuan, Yi-Fu. Space and Pla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
毛亨傳,鄭元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等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巴赫金(M. 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廂記》台北:里仁書局,1995。
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吳忱,《水滸後傳》紹裕堂刊本影本,《古本小說集成》第二百七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吳展成,《燕山外史》台北:文景出版社,1973。
吳敬梓著,《儒林外史》臥閒草堂原刊本影本,《古本小說集成》第二十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沈華柱,《對話的妙悟——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振甫,《周振甫著作別集:小說例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俞兆平,《寫實與浪漫—科學主義視野中的「五四」文學思潮》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施耐庵、羅貫中原著,李泉、張永鑫校注,《彩畫本水滸全傳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
洪子誠,《1956:百花時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__________,《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范勝田主編,《小說例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高彥頤(Dorothy Ko)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章培恆、王靖宇編,《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陳東有主編,《現實與虛構:文學與社會、民俗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陳曦鐘,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五、 期刊及學位論文
Rolston, David L. “’Point of View’ in the Writin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Critics.”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15 (Dec. 1993): 133-42.
Roy, David T. “The Use of Songs as a Means of Self-Expression and Self-Characterization in the Chin P’ing Mei,”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20 (Dec. 1998): 101-26.
Wang, David Teh-wei. “Story Telling Context in Chinese Fiction: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It as a Mode of Narrative Discourse,” Tamkang Review 15, no.1-4 (Nov. 1985) : 133-50.
王平,〈《金瓶梅》敘事的「時間倒錯」及其意義〉,《北方論叢》2002年第四期。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石麟,〈張竹坡批評《金瓶梅》寫作技巧探勝〉,《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一期。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吳敢,〈20世紀《金瓶梅》研究的回顧與思考(上)〉,《棗庄師專學報》2000年第一期(2000年2月)。
吳敢,〈二十世紀《金瓶梅》研究回顧與思考(中)〉,《棗莊師專學報》2000年第六期(2000年12月)。
李長之,〈現實主義和中國現實主義的形成〉,《文藝報》1957年第三期(1957年4月)。
孟進厚,〈談《金瓶梅》的敘事技巧〉,《棗庄師專學報》1998年第二期。
孟進厚,陳昌恆,〈論毛澤東對《金瓶梅詞話》的評價〉,《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六期(1997年11月)。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孫遜,〈論《金瓶梅》的現實主義成就及其嚴重缺陷〉,《學術月刊》1980年第11期(1980年11月)。
張軍,沈怡,〈《金瓶梅》與《紅樓夢》的時空敘事藝術比較〉,《重慶大學學報》2002年第三期。
陳平原,〈中國小說中的文人敘事—明清章回小說研究(上)〉,《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五期。
郭玉雯,〈《紅樓夢》與《金瓶梅》的藝術筆法〉,《文史哲學報》第五十期(1999年6月)。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台大中文學報》十五期(2001年12月)。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五期(2001年12月)。
劉禾,〈敘述人與小說傳統—論中西小說之異同〉,《幼獅學誌》二十卷第四期(1989年10月)。
蔡瓊,〈毛澤東論《金瓶梅》及其對研究的意義〉,《毛澤東思想論壇》1994年第二期。
羅德榮,〈張竹坡寫實理論的美學貢獻〉,《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六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004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0041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04101.pdf109.67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2.pdf108.66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3.pdf73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4.pdf313.67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5.pdf725.17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6.pdf593.93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7.pdf630.8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8.pdf158.56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09.pdf105.92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10.pdf121.65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11.pdf310.19 kBAdobe PDF2View/Open
51004112.pdf155.9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