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279
題名: 國家與社會福利--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個案研究(1986-1995)
State and Soucial Welfare --Taiwan Health Care Insurance Policy Case Study(1986-1995)
作者: 張家麟
Johnny Chang
貢獻者: 高永光
張家麟
Johnny Chang
關鍵詞: 國家
新國家主義
社會福利
健康保險政策
個案研究
自主性
能力
政治精英理念
state
neo-statism
social welfare
health care insurance policy
case study
autonomy
capacity
policital elite ideology
日期: 2000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1.希望透過國家與社會福利的關係研究並理解三民主義在台灣的理論與實踐;2.透過國家與社會福利關係的研究,理解國家與社會福利的理論與實踐;3.嘗試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個案研究來檢証新國家主義的理論。\r\n本研究假設為:\r\n1.國家自主性愈強,愈能展現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偏好。\r\n2.國家能力愈強,愈能貫徹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偏好。\r\n3.領導菁英的社會福利的理念,影響國家自主性偏好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r\n4.過去社會保險政策的傳統,影響國家選擇社會保險類型的健保政策。\r\n5.國家民主化的發展,造成國家自主性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影響力減弱。\r\n6.學者與官僚結合,國家規劃健保政策的能力增強。\r\n7.國家權力結構愈集中,國家機關間對健保政策的協調能力增強。\r\n8.社會團體無法整合,社會偏好愈不容易在健保政策中實踐。\r\n9.國家與社會的交互作用,影響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r\n 本研究結論:1.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深受國家自主性及國家能力的影響,而國家自主性又受國家領導政治菁英的社會福利政治理念及過去國家社會保險政策的傳統所影響;而國家民主化的發展卻造成國家自主性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形成的影響力減弱。2.官僚與學者的結合、國家權力集中促使國家規劃及協調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能力增強。3.社會團體無法整合,社會偏好愈不能在全民健保政策中貫徹;國家與社會團體的交互作用影響之下,國家偏好強過社會偏好,對全民健保政策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r\n 本研究發現與貢獻:1.新國家主義理論解釋臺灣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頗具解釋力,除了用國家自主性及國家能力兩個理論概念詮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外,並在國家自主性當成中介變數,發展影響國家自主性的自變數,如:政治菁英理念、政策傳承與創新及民主化。2.國家能力當成中介變數時,發展影響國家能力形成的自變數,如:官僚與學者結合及政黨優勢。由上述兩點,本研究豐富新國家主義的理論內涵。3.新國家主義對臺灣公共政策的形成,已經在土地改革政策、經濟發展政策、考試政策、宗教管理政策、外匯管制政策及本研究獲得檢証,所以新國家主義與公共政策形成的關聯研究,已頗具解釋力。4.新國家主義在比較歷史社會學已頗有進展,至於在台灣研究的領域中,除了本研究以社會福利發展為主題獲得檢証外,理應在尋求臺灣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各面向獲得更進一步的證實。5.運用深度訪談11個主要關鍵人物(key person)蒐集一手資料,為臺灣社會福利研究相關論文中首篇,開創以深度訪談法建構國家與社會福利的關聯理論。\r\n\r\n目錄\r\n目錄 I\r\n表次 III\r\n圖次 V\r\n附表 VI\r\n附圖 VIII\r\n第一章 緒論 1\r\n第一節 研究動機 1\r\n第二節 研究問題 4\r\n第三節 研究假設 7\r\n第四節 研究方法 8\r\n第五節 研究目的 12\r\n本章參考書目 13\r\n第二章 理論回顧與研究途徑 17\r\n第一節 傳統政治研究對「國家」的重視 17\r\n第二節 行為主義政治研究對「國家」的拋棄 27\r\n第三節 「新國家主義」重拾「國家」研究 32\r\n第四節 社會福利理論回顧 45\r\n第五節 國家研究新趨勢與社會福利的研究 51\r\n本章參考書目 57\r\n第三章 全民健保政策中國家自主性形成之因素 71\r\n第一節 行政領導菁英的理念 71\r\n第二節 政策傳承與創新 86\r\n第三節 民主化 99\r\n本章參考書目 107\r\n第四章 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國家自主性 114\r\n第一節 國家行動成員及其角色 114\r\n第二節 行政系統在全民健保政策的偏好 119\r\n第三節 立法院在健保政策的偏好及與行政院的互動 135\r\n第四節 考試院在全民健保政策的偏好與行政院互動 156\r\n本章參考書目 162\r\n第五章 國家推動全民健保政策中影響國家能力形成之因素 167\r\n第一節 官僚與學者的結合和國家能力 167\r\n第二節 國家權力結構與國家能力 177\r\n本章參考書目 185\r\n第六章 國家推動全民健保政策能力之分析 187\r\n第一節 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整合能力 188\r\n第二節 國家機關內部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協調能力 194\r\n本章參考書目 210\r\n第七章 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國家—社會」關係之分析 213\r\n第一節 社會在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偏好的展現 213\r\n第二節 「國家—社會」在全民健保政策的互動 232\r\n第三節 國家對社會在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偏好的扭轉與讓步 239\r\n第四節 社會團體「破碎化」與國家能力的貫徹之分析 257\r\n本章參考書目 263\r\n第八章 結論 267\r\n第一節 研究發現 267\r\n第二節 研究限制 281\r\n第三節 政策建議 282\r\n本章參考書目 286\r\n本書參考書目 288\r\n附錄圖表 314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專書
Allen & Braham,許文柏譯
1999,《現代性的政治與經濟形式》,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Aristotle,淦克超譯
1968,《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Baradat, P. Leon, 陳坤森譯
2000,《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Browne, Ken,王振輝、張家麟譯
2000,《社會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Donald Light, Jr. & Keller, Suzanne,林義男譯
1990,《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紀東
1981,《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三民書局。
林國明
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林萬億
1994,〈國家與社會政策:台灣與瑞典的比較〉,收錄在《福利國家—歷史比較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嘉誠、朱浤源
1990,《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端
1995,《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邱創煥
1977,《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制度概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金耀基
1988,《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柯木興
1976,《社會保險之定義及範圍》,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迦納
1966,《政治科學與政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Dunleavy, P. & Brendan O’Leary,羅慎平譯
韋伯
1978,《經濟與社會》,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
韋政通
1968,《傳統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
1984,《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 東大出版社。
1986,《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出版社。
唐文慧、王宏仁
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文
1989a,〈民生主義第二講〉,《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4,《國家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1989b,〈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方法〉,《國父全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席汝楫
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正光、蕭新煌
1993,〈瞭解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徐復觀
1956,《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甲集)》,台中:中央書局。
時和興
1996,《關係、限度、制度: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桂崇基
Dye, Thomas R.,羅清俊、陳志瑋譯
1965,《政治學》,台北:正中書局。
浦薛鳳
1967,《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正中書局。
浦薛鳳
1974,《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荊知仁
1989,《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馬克斯•韋伯
1978,《經濟與社會》,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
馬奇維利,何欣譯
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偉伯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1979,《君王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高永光
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密立班,黃子都譯
1984,《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崔書琴
1950,《三民主義新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世雄
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世賢
Eulau Heinz, March, James G.,易君博、呂亞力、郎裕憲、呂春沂合編
1982,《政策分析的導師》,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張君勱
1997,《中華民國憲法十講》,台北:出版社不詳。
張金鑑
1966,《政治學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張苙雲
1983,《我國殘障福利法與社會救助法執行之規劃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專案研究。
張博雅
1997,《專業奇蹟 VS. 民眾迷思—全民健康保險規劃紀實》,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德勝
1978,《政治學:英文補充讀物》,台北:三民書局。
1993,《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許介鱗
1989,《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郭秋永
1988,《政治學方法論研究專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太羲
1990,《中醫藥納入全民健康保險之可行方案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陳志華
1995,《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
陳鳳馨
Friendlander,劉銘譯
1999,《遇見百分百的連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傅立葉
1994,〈台灣社會福利體系的階層化效果初探〉,引自伊慶春主編《台灣社會的民眾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3)。
1995,〈台灣與美國全民健保政策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鄭麗嬌 主編,《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1995,《台灣與美國全民健保政策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國家科學發展研究會。
1996,〈台灣與美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鄭麗嬌主編《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勞登
1992,《科學的進步與問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彭懷恩
1992,《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出版社。
1959,《社會福利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出版。
華力進
1970,《行為主義評介》,台北:經世書局。1977,《政治學》,台北:華視文化公司。
黃少游
1962,《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德福
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逯扶東
1979,《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塞班
1991,《西方政治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Heywood, Andrew,林文斌、劉兆隆譯
楊孝濚
1993,《福利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楊泰順
1981,〈國民黨與在野勢力的互動關係〉,楊泰順 編,《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基金會。
葉啟政
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董翔飛
1988,《中國憲法》,台北:作者自行刊印。
詹火生
1990,《全民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發展相關性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97,《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983,《民生主義的社會安全理論與實施》,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5,〈政府在社會政策中的角色與功能—中美兩國之比較〉,鄭麗嬌主編,《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詹同章
1972,《政治學新義》,台北:憲兵學校。
鄒文海
1972,《西洋政治思想史稿》,台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1974,《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漢娜.鄂蘭(Arendt, Hannah),林鑲華譯
1995,《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劉脩如
1975,《社會福利行政》,台北:國立編譯館。
Heywood, Andrew,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
1977,《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國立編譯館。
蔣勻田
1963,《政治學新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文輝
1997,《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蕭全政
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蕭美玲
1989,《配合全民健康保險規劃研究—實施醫藥分業及藥事人力供需規劃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蕭新煌
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992,《台灣的未來不是夢》,台北:不二出版社。
戴維.米勒
1987,《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出版社不詳。
薛心鎔
1997,《變局中的躍進—俞國華的政院五年》,台北:正中書局。
薩孟武
1958,《政治學》,台北:自行刊印。
龐建國
1992,《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Hoover, Kenneth R.,張家麟譯
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猪口 孝,劉黎兒譯
1992,《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論文期刊
工商雜誌編輯部
1994,〈全民健保工商界有話說〉,《工商雜誌》:第42卷7期。
工商雜誌編輯部
1994,〈全民健保工商界有話說〉,台北:《工商雜誌》,42卷第7期。
王佳煌
1997,〈東亞發展型國家—模範或特例?〉,《東亞季刊》,第28卷第4期。
2000,《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朱美貞
1996,立法委員選舉社會福利政見之比較研究,社會建設:96期,頁49∼75。
余曉雯
1993.4.4-4.10,〈十年社運兩茫茫,花果枝葉各興衰,一九八0到九0年台灣社會運動的方向與興衰〉,《新新聞》。
林本炫
1994,〈全民健保法審議過程觀察〉,《國家政策雙週刊》,台北:第92期,頁10∼11。
林國明
1997,〈國家與醫療專業權力:台灣醫療保險體系費用支付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1997.12),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
林萬億
1994,〈社會福利政策的整體規劃〉,《社區發展季刊》:第67期,頁33∼40。
Huntington, S. P.,劉軍寧譯
邱創煥
1982,〈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福利檢討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8號,頁4∼5。
侯松茂
1988,〈民生主義的社會福利思想〉,《台東師院學報創刊號》:頁199∼231。
姜雪影
1995.3,〈你辦事,我不放心〉,《天下雜誌》:166期,頁33∼37、63。
柯三吉
1995,〈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政治發展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70期,頁46∼56。
范珍輝
1980,〈三民主義的社會福利思想〉,《中華學報》,7卷1期,頁37∼56。
1994,《第3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孫健忠
1992.6,〈中山先生社會福利思想探析〉,《法商學報》,第26期,頁205∼224。
馬起華
1994 〈政治發展與社會福利〉,《革命思想雜誌》 第76卷第6期。
高永光、郭中玲
1999,〈跨世紀政治學發展趨勢之探討〉,《跨世紀的政治願景》研討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辦。
高永光
1997,〈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第六卷第二期,頁11∼22。
張家麟
1996,〈國家與社會福利—台灣經驗的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第四卷第三期,頁199∼233。
Issak, Alan C.,朱堅章主譯,黃紀、陳忠慶譯
1999,〈國家對宗教的操控與鬆綁—論台灣宗教自由〉,《人文、社會跨世紀研討會論文集》,淡水:真理大學。
許嘉棟、朱敬一、張清溪、胡勝正
1994,〈別讓全民健保引發財務危機〉,《律師通訊8月號》:第179期,頁38-41。
陳敏和
1998,《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形成與轉型過程中所扮演角色之探討—國家中心理論的觀點》,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立葉
1993,〈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五期,頁39-64。
勞資關係月刊編輯部
1994,〈全民健保與勞工保險勞雇座談實錄〉,《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三卷第三期,頁6-41。
葉長明
1991,《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1994.3,〈全民健保規劃與公保業務調整之探討〉《人事月刊》, 18卷第三期。
葛永光
2000,〈國家自主性與國家發展發展〉,台北:《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廖俊松
1996,〈「發展型國家機關」模型:日本、台灣、南韓的經濟發展經驗〉,《空大行政學報》,台北:第六期,頁273∼288。
1997,〈市場機能、國家能力與經濟成長:第三世界國家1973-1989年的經濟發展經驗〉,《空大行政學報》,台北:第七期,頁67∼86。
1998,〈民主與發展的「第三波」觀點:國家能力的建構與調適〉,《大華學報》,新竹:第十四期,頁25∼36。
1998,〈經濟發展、國家能力與政治民主:理論與實證經驗初探〉,《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七卷第二期,頁155∼172。
3.學位論文
白友桂
Lindblom, Charles E. & Woodhouse, Edward J.,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
1997,《社會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國家角色行為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儒
1989,《台灣勞工福利發展之福利理論分析—兼論勞工福利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功能》,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吟
1992,《福利國家發展之比較研究—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芬
1993,《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菁英模型之解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蔚南
1990,《我國社會福利支出適應規模與成長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高素真
1998,《政策制訂的過程》,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1997,《從新國家主義探討我國文官考選制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清
1998,《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台海兩岸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敏和
1998,《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形成與轉型過程中所扮演角色之探討—國家中心理論的觀點》,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敏
1997,《台灣地區國家與勞工關係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怡
1993,《論中山學說中的「國家」理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智元
McClelland, J. S.,彭淮棟譯
1998,《國家與外匯管制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奕旬
2000,《八O年代以來政治勞中“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2.公報
立法院公報,1986,75卷29期。
立法院公報,1986,75卷77期。
立法院公報,1986,75卷80期。
立法院公報,1987,76卷19期。
立法院公報,1987,76卷24期。
立法院公報,1987,76卷25期。
2000,《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商業週刊。
立法院公報,1987,76卷26期。
立法院公報,1987,76卷77期。
立法院公報,1987,76卷79期。
立法院公報,1988,77卷24期。
立法院公報,1988,77卷5期。
立法院公報,1988,77卷90期。
立法院公報,1988,77卷91期。
立法院公報,1989,78卷18期。
立法院公報,1989,78卷75期。
立法院公報,1989,78卷80期。
Oppenheimer, F.,薩孟武譯
立法院公報,1990,79卷16期。
立法院公報,1990,79卷24期。
立法院公報,1990,79卷47期。
立法院公報,1990,79卷77期。
立法院公報,1990,79卷81期。
立法院公報,1990,79卷82期。
立法院公報,1991,80卷17期。
立法院公報,1991,80卷26期。
立法院公報,1991,80卷27期。
立法院公報,1991,80卷44期。
1977,《國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立法院公報,1991,80卷78期。
立法院公報,1991,80卷79期。
立法院公報,1992,77卷5期。
立法院公報,1992,81卷16期。
立法院公報,1992,81卷39期。
立法院公報,1992,81卷61期。
立法院公報,1992,81卷62期。
立法院公報,1992,81卷63期。
立法院公報,1992,81卷65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14期。
Patton, Michael Quinn,吳芝儀、李奉儒譯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18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19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21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33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34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59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60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73期。
立法院公報,1993,82卷7期。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10期。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18期。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30期。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42期。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47期。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55期。
立法院公報,1994,83卷59期。
立法院公報,1995,84卷15期。
、、、、、、、、、、、、、、、、
5.報紙
工商時報,1994.5.20、1994.6.9、1994.7.9、1994.7.24。
中央健康保險局編著
中央日報1989.3.7、1992.6.19。.
中央日報,徐立德,1995.6.22-27
中央日報,藍忠孚,1988.1.22、1993.3.12。
中國時報,1994.2.8、1994.7.3、1994.7.15、1994.7.19、1994.7.26、1994.7.30、1995.2.20。
中國時報,王曉菁,1994.7.26。
中國時報,沈富雄,1993.4.22、1994.7.19。
中國時報,黃清龍,1994.7.19,1994.7.19。
中國時報,許嘉棟、朱敬一、張清溪、胡勝正1994.12.27。
台灣時報,1994.5.18、1994.7.3。
民生報,張耀懋,1994.5.6。
1999,《全民健康保險統計》,台北:中央健康保險局。
民生報,1988.9.9、1988.11.9、1990.8.31、1992.1.7、1992.9.21、1992.11.27、1992.12.01、1992.12.22、1993.1.15、1993.10.21、1994.2.1、1994.2.5、1994.5.3、1994.5.6、1994.5.13、1994.5.15、1994.5.16、1994.5.21、1994.5.22、1994.5.25、1994.7.13、1994.8.17、1994.9.4、1994.9.7、1994.9.13、1994.9.28、1994.9.29、1994.10.1、1994.10.22、1994.11.23、1994.12.29、1995.2.14、1995.2.20、1995.2.23。
民生報,楊志良,1993.5.16、1988.7.25。
民生報,李淑娟,1994.11.15。
自由時報,1992.10.26、1993.12.3、1994.6.9、1994.6. 21、1994.6.27、1994.7.3、1994.7.15、1994.9.9、1994.11.2、1995.2.21。
自立早報,林振國,1994.07.17.,1994.9.9。
自立早報,謝炎堯,1993.3.26。
自立晚報,徐有守,1994.12.18。
新生報,1986.3.1、1989.11.22、1987.11.27、1992.6.11。
經濟日報,1989.7.6、1993.3.29、1993.8.11、1994.2.2、1994.5.13、1994.5.21、1994.5.23、1994.6.4、1994.6.15、1994.7.22、1994.8.13、1995.2.14。
臺灣時報,1994.7.3。
王力行
聯合晚報,侯家駒,1994.7.18。
聯合報,楊珮玲,1995.2.15。
聯合報,徐國淦,1994.10.7。
聯合報,薛曉光,1993.6.6。
聯合報,李文娟,1994.5.22。
聯合報,郭錦萍,1995.5.23。
聯合報,何振忠、郭錦萍、李信宏1994.7.17。
聯合報,1979.8.4、1989.2.28、1989.3.4、1989.8.4、1990.2.16、1990.2.24、1990.10.2、1992.6.9、1992.7.14、1993.3.25、1993.3.28、1993.4.25、1993.6.6、1993.7.10、1993.7.19、1993.8.6、1993.8.31、1993.10.8、1993.12.9、1994.1.5、1994.2.13、1994.2.19、1994.5.3、1994.5.13、1994.5.14、1994.5.16、1994.5.20、1994.5.21、1994.5.22、1994.5.20、1994.5.31、1994.6.24、1994.6.29、1994.7.9、1994.7.17、1994.7.18、1994.7.20、1994.7.22、1994.8.1、1994.8.25、1994.8.29、1994.9.19、1994.10.7、1994.10.22、1994.11.02、1994.11.23、1994.12.2、1995.1.28、1995.2.15、1995.2.23、1995.2.24、1995.2.28。
<br>外文書目
1.Books
1993,《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主張》,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Althusser, Louis
1969 For Marx. London: Penguin.
Baradat, P. Leon
1997 Political Ideolog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Bentley, A.
1967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rtramsen, R. B., Thomsen, J. P. F. & Torfing, J.
1991 State Economy and Society. London : Unwin Hyman.
Cardoso, Fernando H. and Enzo Faletto
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王天佑
Cerny, Gabriel G.
1990 The Changing Architecture of Politics: Structure, Agen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Stat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hicote, Ronald H.
1981 The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Search for a Paradigm. Westview Press, Inc., Boulder, Colorado.
Collier, David
1991 “The Comparative Method: Two Decades of Change,” in Dankwart A. Rustow & Kenneth Paul Erickso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al Dynamic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Dahl, Robert A.
1961 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omhoff, G.W.
1967 Who Rules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4,《民生主義社會政策的理論與實際》,桃園:宏泰出版社。
Easton, Davi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Engles, Frederick
1968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Esping-Andersen, Gosta.
1990 The Three World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 B., Rueschemeyer, D. & Skocpol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rguson, Yale H. & Richard W. Mansbach
1989 The State, Conceptual Chaos, and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University of Denver.
王宏仁、唐文慧
Frank, André G.
1978 Dependent Accumulation and Underdevelopment.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Friedman, Milton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insburg, Norman
1992 Divisions of Welfa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n Liber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ld, David
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UK: Basil Blackwell.
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Hill, Michael
1997 The Policy in the Modern State. London: Harverster Wheasheaf.
Hoover, Kenneth R.
1992 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siao, H. M.
1992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Look,” In D. F. Simon & M. Y. Kau (eds.), Taiwan: Beyond the Economic Miracle,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Janowitz, Morris.
1976 Social Control of the Welfare Stat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hn, H
1979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9 and Beyond. London: Croom Helm.
王佳煌
Krasner, Stephen D.
1978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Raw Materials Investments and U. S.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uhn, Thomas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ski, H.
1948 The Grammar of Politics. London: Allen and Unwin.
Lasswell, H. D.
1936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McGraw-Hill.
Lindblom, C. E. & Braybrook, David
1970 A Strategy of Decision: Policy Evalu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國家發展》,台北:台灣書店。
Lindblom, C. E.
1977 Politics and Markets. New York: Basic Books.
Locke, John
1962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ited by P. Laslett, Originally Published 1689.
Marx, K. and Engles
1955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Migdal, Joel S., Kohli, Atul & Shue Vivinne(eds.)
1994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Migdal, Joel S.
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事業。
Miliband, R.
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
Mishra, Ramesh.
1984 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Social Thought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Nordlinger, Eric A.
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Taking the State Seriously,”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Little, Brown Seri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O’Connor, James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St. Martin’s Press.
Offe, Claus.
1984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Hutchinson.
王振寰
Pampel, Fred C. And John B. Williamson.
1989 Age, Class, Politics, and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2.
Polanyi, Karl.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Press.
Poulantzas, Nicos
1974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Translated by Timothy O’Hangen. London: New Left Books.
Ranney, Austin
1971 Governing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Rueschemeyer, D., Evelyne Huber Stephens & John D. Stephens
1992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Rueschemeyer, Dietrich & Evans, Peter B.
1985 “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Underly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mitter, Phillippe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Frederick Pike and Thomas Strich, Notre Dame (eds.) In the New Corporatism.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Skocpol, Theda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 B. Evans, D. Rueschemeyer & T.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Martin J.
1993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Tsai, Wen-hui& Chang Ly-yun
王紹光、胡鞍鋼
1985 “Politics, 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Welfare Legislation in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ociology.
Wallerstein, Immanuel
1974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atkins, Frederick
196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Macmillan.
Weaver, R.K. and Rockman, B.A.
1993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s,” in Weaver, R. K. and Rockman, B. A. (eds.) Do Institutions Matter?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eber, Max
1990 “The State and Its Context,” in Roy C. Macridis & Bernard E. Brow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California: The Wadsworth Inc. Press.
Weir, Margaret and Theda Skocpol.
1993,《中國國家能力報告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5 “State Structur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Keynesian’ Reponses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in Swed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ye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r, Margaret、Ann Shola Orloff & Theda Skocpol
1988 The Politic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cocks, A.
1967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Williams, Fiona
1989 Social Polic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Polity Press.
Wilsford, D.
1991 Doctors and State: The Politics of Health Care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近藤文二
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
昭和38 《社會保險》,日本:岩波書店。
2.Articles
Almond, G. A.
1956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 Journal of Politics, (August): pp.391-409.
1960 “Introduction: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Almond and James S. Coleman (eds.) The Politics Developing Areas, pp.3-64.1988 “The Return to the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2, no. 3.pp.853-871.
Aron, R.
1950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Ruling Cla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I. pp.1-16 and 126-43 [4.1].
Carrier, John and Ian Kendall.
1973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Change: Explanations of the 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3. pp. 209-224.
Day & Klein
1999,《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1989 “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 Britain NHS in the 1980s’” The Milbank Quarterly, Vol.67, No.1, pp1-34.
Domhoff, G. William
1992 “The Death of State Autonomy Theory: A Review of Skocpol’s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 Critical Sociology, 19(2). pp.103-116.
Hall, Reter
1983 “Policy Innov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Nexus in France and Britai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66. pp. 43-59.
Korpi, Walter
1989 “Power, Politics, and State Aut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tizenship: Social Right During Sickness in Eighteen OECD Countries Since 193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3.pp309-328.
Krasner, Stephen D.
1984 “Review Article: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2) (January). pp.223-246.
Lentner, Howard H.
王順民、郭登臨、蔡宏昭合著
1984 “The Concept of State: A Response to Stephen Kranser,” Comparative Politics. April.
Mann, Michael
1984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 and Result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5.pp.185-213.
Migdal, Joel S.
1985 “States, Weak States: Power And Accommodation,” in Weiner,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pp.391-434.
Miller, Leonard S. And Marleen Clark.
1977 “The Welfare Eff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Know then thyself,”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IV: 3ƀ. pp. 382-400.
Mishra, Ramesh.
1973 “Welfare and Industrial Man: A Study of Welfare in Western Industrial Societies in Relation to a Hypothesis of Convergence,” Sociological Review, 21:4. pp.525-560.
Nettle, J. P.
1999,《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亞太圖書。
1986 “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 World Politics, 20. pp.559-592.
O’Connor, Julia S.
1988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Change in Welfare Effort in OECD Countries 1960-1980,”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16.pp.277-299.
Offe, Claus
1976 “Laws of motion of reformist state policies,” mimeo.
Shalev, Michael.
1983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and Beyond: Two Generation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Welfare State,”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6. pp. 315-351.
Skocpol, Theda & A. S. Orloff
1984 “Why Not Equal Protection ? Explaining the Politics of Publics Social Spending in Britain, 1990-1991, and the United States, 1880-1920,” American Review, 49. pp.726-750.
Skocpol, Theda & Edwin Amenta
台灣勞工陣線
1985 ”Did Capitalists Shape Social Secu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0 .pp 572-575.
1986 ”Stares and Social Polici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2. pp.131-557.
Skocpol, Theda & Kenneth Finegold
1982 “State Capacity And Economic Intervention in the Early New Dea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7.
1990 ”Explaining New Deal Labor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2) pp. 1297-1304.
1999,《台灣勞工的主張》,台北:勞動者雜誌社。
尼科斯•波朗查斯,葉林等譯
1982,《政治權利與社會階級》,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
1976,《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
白秀雄
1989,《社會福利行政》,台北:三民書局。
立法院秘書處
1994,《全民健康保險法案》第一百六十九輯(下),台北:立法院秘書處。
朱堅章
1993,《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自行出版。
江東亮
1999,《醫療保健政策—台灣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計畫專案小組
1990,《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規劃技術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吳庚
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國光
1994,〈變革中的國家能力〉,《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吳凱勳
1989,《健康保險概論》,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呂亞力
1983,《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玉春
1998,〈健康保險支付制度〉,楊志良主編《健康保險》,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72-117。
李建榮
1998,《連戰風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李培元
1997,《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社。
李登輝
1996,〈勞工是最早受到保險照顧的群體〉,許蓉華編,《細讀李登輝》,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
李劍農
1965,《政治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鴻禧
1995,《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出版公司。
帕森思,梁向陽譯
1988,《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中國:光明日報出版社。
帕瑪
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拉斯威爾,楊昌裕譯
1992,《政治學:誰得到什麼?何時和如何得到?》,中國:商務印書館。
易君博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4261503
8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067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