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428
題名: 團體因素在動物行為所扮演的角色
The role of group factors in the animal behavior
作者: 孫旻暐
Suen, Mein-Woei
貢獻者: 廖瑞銘
Liao, Ray-Mein
孫旻暐
Suen, Mein-Woei
關鍵詞: 社會助長
不同飼養方式
社會閒散
Different housing
Social loafing
Group reward
日期: 1997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就一般心理學的研究而言,生理心理學(physiology psychology)主要是以動物為受試,著重在以個體為主的行為與神經機制的探討;而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則以人類為受試,偏重以團體互動為主的社會行為研究,兩者誠屬於不同研究取向的學門。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是希望證實動物模式的確可以用來探討某些社會行為現象,並証實動物研究中應考量團體因素的影響效果。本研究以大白鼠為受試,分別採長期單獨飼養、配對飼養及四隻團體飼為養,用以操弄受試不同程度的團體互動經驗,以探討不同飼養方式對個體行為表現及對葯物效果的影響。此外,並藉由操作式制約行為探討社會助長的成響因,以及確立社會閒散現象的存在。研究結果證實不同的飼養方式的確會影響大白鼠的基本生理指標及固定比率操作式制約行為,致使行為表現呈現單獨飼養組大於配對飼養組,且配對飼養組大於團體飼養組的現象。另外,不同飼養方式與安非他命葯物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效果。實驗中透過大白鼠操作式行為的探討,發現只有在團體飼養組才有社會助長現在的存在,驗證了社會助長現象的確與個體的成長背景有關。此外,研究中亦發現社會閒散現象的確存在於某些飼養方式及制約作業之中,證實動物模式中亦有社會閒散的現象。由上述結論建議可以使用動物模式進行某些社會行為的研究,除了探討其社會行為的成因外,亦可瞭解此社會行為是否具有其特定的生理機制;此外,從事有關神經化學、生理或葯理研究的學者,也應將社會因素或團體因素帶入動物行為研究的考量因素之中。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85752010
8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74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