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519
題名: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為例
作者: 陳惠芳
貢獻者: 陳清河
陳惠芳
關鍵詞: 國際傳播
組織整合
資源整合
台灣之音
中央通訊社
中央廣播電台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 摘 要 》\r\n\r\n當今傳播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廣播、印刷媒介、通訊社等互相結合,擴充效果的情況愈加明顯與頻繁。全球化的風潮促使世界各國的依存度與競爭態勢升高,這股資訊浪潮對傳播工具的改革與傳播媒體的再造,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r\n\r\n環顧全球眾多國際傳播媒體,如美國的VOA,德國的德國之聲,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機構,都結合廣播、電視與網路全球服務,擴大其傳播與影響範圍,也造就他們在國際傳播領域上的重要地位。更有透過全球傳播機構的結盟主張,使自家的廣電節目得以透過衛星或其他國家的當地有線、無線業者做轉播(rebroadcast)服務,以便達到更清楚有效、影響範圍更廣的傳播目的。\r\n\r\n不過,檢視台灣的國際傳播機構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發現,雖然他們也都致力開發新的電子媒介服務內容,但仍舊處於單打獨鬥局面,較之時下國際多媒體合併經營的方式大有不同。尤其陳水扁總統亦曾發表「為協助中國推動民主化,應整合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等公共媒體資源,成為台灣向國際及中國大陸推廣民主經驗的『台灣之音』,一如美國之音所扮演的國際宣傳角色」的說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就是希望以國際上知名傳播機構的經驗並與台灣國際傳媒的現實狀況比較分析,藉以探討適合台灣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提供未來參考與建議。\r\n\r\n本論文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第三章研究方法;第四章國內外國際傳播機構現況分析;第五章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綜合分析;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為了能深入瞭解國內外國際傳播產業的經營型態與現況,並評估台灣國際傳播機構追隨國際趨勢進行整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採取四種研究方法,分別為文獻回顧、個案比較、深入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研究。\r\n\r\n在文獻回顧部分,第一節「國際傳播的形貌」係針對國際傳播的發展、型態、目的與呈現方式作綜合整理;第二節「全球化下的媒體經營規模與趨勢」係探討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傳播產業所產生的改變與結構調整;第三節「非營利傳播機構的經營與管理」係針對非營利性質的傳播機構經營做探討;第四節相關理論則是選擇與傳播相關之宣傳理論、依附理論以及本研究題目相關之企業購併與組織變革理論探討。\r\n\r\n而個案比較與深入訪談的對象,國際部分包括知名的國際傳播機構美國之音、德國之聲、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台灣方面則是有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與新聞局。除對以上機構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並透過以上機構之工作人員實際訪談,對他們的機構組織、服務型態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其次再以台灣之情況與之對照,分析台灣傳媒機構與其之差異性,探討可以改變的空間與未來之規劃。至於參與觀察對象設定為中央廣播電台,除因研究者本身參與國際傳播工作外,亦因今日許多國際重要傳媒,最初皆是先由廣播發展,再漸次擴展至電視、網路領域。故鎖定中央廣播電台為實際觀察對象,主要以觀察電台內部之運作、成員認知、組織認同與營運策略方向。\r\n\r\n第四章係針對國際上純粹從事國際廣播與國際電視業務的美國之音、德國之聲以及包括兼具國內外廣播與電視服務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NHK以及台灣的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予以個別介紹。除針對個別媒體詳述外,並分別從制度面與運作面比較對照上述媒體的國際廣播與電視服務內容,得知國外媒體不僅忠於使命,更有許多獨到經營特色,除在體質、使命與結構上與台灣不盡相同外,資源運用也有一大段差距,但是他山之石的成功營運經驗,亦可做為台灣國際傳播機構現階段與未來營運規劃的參考。該部份分別在第三和第四節中詳述。\r\n\r\n第五章係整理在深入訪談中,接受訪問之台灣主要國際傳播機構與主管單位在機構整合議題上的看法,並從不同角度與層面探討如何擴大台灣國際傳播工作的效能。最後在第六章將研究所得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r\n\r\n本研究共獲致下列結論,首先在國際傳播機構的經營現況上:\r\n\r\nl 科技匯流時代來臨,傳媒界線愈加模糊,單打獨鬥的經營型態無法與合縱連橫模式競爭。\r\nl 建立人力與節目資源分享平台,節省人力與經費支出,將有限的人力、經費、設備做最有效的分配與利用。\r\nl 政府扮演全力支持的角色,但少有政治干預與政黨的操作,以維持個別機構的獨立性與確保報導內容的公正客觀。\r\nl 加強行銷,時下國際傳播機構極力擴充合作與行銷對象,包括與海內外同業結盟以及進行跨業聯盟。\r\nl 重視與加強對國際社會的回饋與公共服務。\r\nl 確切掌握人才、資金、行銷、服務、技術研發、政府法令與管理等若干問題,培養永續經營能力。\r\n\r\n至於在台灣整合現有機構成立綜合性國際傳播媒體所獲致的結論為:\r\n\r\nl 新聞局對台灣之音的現階段規劃傾向資源整合平台的建立,而非機構整合。\r\nl 欠缺相關法源支持機構整合。且相關立法還必須兼顧到土地、機器、資金、財產與人員的合併等問題。\r\nl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問題,牽涉到各單位本位主義,以及組織中的專業人士,對既有權力與既有資源分配產生威脅的抗拒,因此現階段各機構與新聞局仍以維持各機構現狀運作,從事資源整合為目標。\r\n\r\n另外本研究亦提出若干建議,首先在未來台灣的綜合傳播機構「台灣之音」方面:\r\n\r\nl 機構定位宜清楚明確。\r\nl 強化品牌,建立階段性努力目標。可自我期許成為國際社會裡華人傳播圈的BBC、VOA、DW與NHK,同時亦成為國際中接收台灣資訊、華人訊息的不二管道。亦即建立起「台灣之音」的品牌代表性。\r\nl 節目與實質服務內容的加強。為讓台灣在世界發聲、提高台灣能見度,應加強外語節目的播送,尤其應加重英語節目的製播,方能達到國際宣傳,讓台灣在國際曝光的目的。\r\nl 重視未來發展,應重視技術研發與專業管理、媒體人才的培養,以厚植永續經營的基礎。\r\nl 經營成效應公開,取之於國家,用之於國家,應對社會公佈資金運用與經營成效的年報資料以昭公信。\r\nl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經營團隊,有專業的媒體人負責規劃管理,去除不必要的人事酬庸與政治任命,更要拋卻私人情誼之人事任用,建立媒體與人事的績效評核制度,達到組織再造的功能。\r\nl 加強溝通減低組織變革抗拒力,而組織文化的融合與新精神再造則有賴組織變革後新管理領導階層的能力加以溝通疏導。\r\n\r\n另外也針對政府提出若干建議與看法:\r\n\r\nl 短期內以各國際傳播機構的資源整合為目標,但其功能要確切落實,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否則這項資源整合平台很可能只是成為延遲進行機構整合的託辭罷了。\r\n\r\nl 資源整合非長久之計,長期而言,宜謀求設置常態性之綜合國際傳播機構。以追求節省人力、擴大規模、擴大機會與提昇資金配置效益,並減少疊床架屋、單打獨鬥之資源浪費,才能提昇傳播機構之影響力與知名度。\r\n\r\nl 宜積極進行同質公營電台整合,但過程應予透明。但其過程勢必遭遇各種抗拒與各方角力,因此整合過程亦應予透明公開,以昭社會公信。\r\n\r\nl 法令的修訂速度宜加快。有關傳播機構整合、國內與國際播出方向、公營媒體的頻道調整分配、媒體經營模式等,甚至政府組織再造後與媒體產業相關業務,事權該如何統籌或分配,皆有賴法源依據方可進行。\r\n\r\nl 政府應全力支援台灣國際傳播工作進行。其次,結合跨部會合作,積極促成台灣影音媒體在海外的播出機會。第三,建立與國際傳播機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機制,秉持關心但不干預,支持但不左右的立場,協助台灣國際傳播機構建立永續經營的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出版社。
司徒達賢(2002)。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司徒達賢、李仁芳、吳思華(1997)。企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伍忠賢(2000)。企業購併—理論與實務,跨世紀全球投資觀點。台北:新陸書局。
李少南(1994)。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天鐸、劉現成(1999)。亞太媒介圖誌。台北:亞太。
李希光,孫靜惟主編(2002)全球新傳播。廣州:南方日報。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電視對國內與國際政治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
李瞻(1992)國際傳播。第三版,台北:三民。
Marc Raboy(1996): Public Broadcast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U.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McQuail(2000 4th ed.):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Nicholas Hardyman(2003): World Radio TV Handbook, London: WRTH Publications Limited.
NHK Annual Report 2002(2002)。NHK Public Relations Dept。Tokyo: Nippon Hoso Kyokai。
Nod Miller, Rod Allen(1991): And Now fo r The BBC, U.K.:Hohn Libbey & Company Ltd.
Raymond L. Carroll, Donald M. Davis(1993):Electronic Media Programming—Strategies and Decision Making, U.S.: McGraw-Hill, Inc.
Robert L. Hilliard, Michael C. Keith(1996): Global Broadcasting System, U.S.: Focal Press.
Stephen Barnard(2000): Studying Radio, New York: Arnold。
Susan Tyler. Eastman, Douglas A. Ferguson , Robert A. Klein(1999):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for Broadcasting and Cable, U.S.: Focal Press.
Sydney W. Head(1985): World Broadcasting Systems, U.S.: Wadsworth, Inc.
汪文斌、胡正榮(2001)。世界電視前沿II。北京:華藝出版社。
Tracy Laquey(1994): The Internet Compan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四、 網站資料
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www.mac.gov.tw,台北。
中央通訊社全球全球資訊網路資料www.can.com.tw,台北。
中央廣播電台全球全球資訊網路資料www.cbs.org.tw,台北。
公共電視網路資料,www.pts.org.tw,台北。
宏觀電視全球全球資訊網路資料,www.ocac.gov.tw/macroview,台北。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www.law.moj.gov.tw,台北。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www.npf.org.tw
新聞局全球資訊網www.gio.gov.tw,台北。
汪文斌、胡正榮(2001)。世界電視前沿III。北京:華藝出版社。
日本放送協會全球資訊網英文網站www.nhk.or.jp日本。
美國之音全球資訊網英文網站www.voanew.com,美國。
美國之音官方英文網站www.voa.gov,美國。
英國廣播公司全球資訊網英文網站www.bbc.co.uk,英國。
德國之聲全球資訊網英文網站www.dw-world.de,德國。
ET today東森新聞網站www.ettoday.com,台北。
汪琪,鍾蔚文(1998)。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台北:東華。
吳景勝(1998)。國際行銷。台北:前程企業。
吳建民(1993)。價值創造,價值評估與購併策略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中興大學。
林敬章(2000)。購併企業資組織變革員工態度差異之研究—以有線電視業為例。碩士論文。台北:中興大學。
林堅,楊安義編著(2000)傳媒造勢。北京:北京郵電大學。
洪瓊娟(1979)。中國廣播公司對東南亞地區廣播宣傳策略的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
胡正榮(1997)。傳播學總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秦俐俐(2001)。公共電視企業文化、管理運作與組織溝通之關連性研究,廣播與電視期刊第十七期,台北。
馬國光(1992)。英、德、法三國廣播事業考察報告。文:德國之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徐耀魁(2000)。世界傳媒概覽。重慶:重慶出版社。
韋光正(1988)。西德傳播業現況。台北:聯經出版。
陳百齡,陳世敏(2001),媒體網站的理想與實現:1995-1998,廣播與電視期刊第十六期,台北。
陳政三(1988)。英國廣播電視(政策、制度、節目)。台北:三民。
陳清河(1999)。衛星電視新論─科技、法規與媒介應用之探討。台北:廣電基金。
陳建銘(2000)。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變革中企業文化與員工態度關係之研究—以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莊克仁(1998)。電台管理學—ICRT電台策略性管理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黃西玲(1997)。從台灣看美國媒體併購經驗─近五年併購個案及相關法令之分析與探討。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基金會。
黃西玲(2002)。文:集團化的傳播者。傳播與社會,頁49-55。台北:世新大學新聞系編著。
黃亦介(2002年9月)。文:台灣之音該發聲了。台灣時報總和週刊Taiwan News。台北:台灣時報。
黃清浩(2000)。多次購併企業綜效之探討。碩士論文。台北: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透視電台節目規劃管理。台北:道聲出版社。
陸小華(2002)。整合傳媒。北京:中信出版社。
揭陽(2002年9月)。文:整合資源擴大台灣對中國影響力。台灣時報總和週刊Taiwan News。台北:台灣時報。
楊可文(2002年9月)。文:民主台灣之音的經營策略。台灣時報總和週刊Taiwan News。台北:台灣時報。
楊志弘編,黃新生、楊志弘、關尚仁等著(1996)新媒體經營策略合輯。楊志弘,資訊傳播的全球化挑戰。台北:三思堂文化事業。
彭芸(1999)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論壇。
彭芸、關尚仁(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彭懷恩(1999)。傳播與社會Q&A。台北:風雲論壇。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國熙(2000)。資源特質、合作策略與組織間統治機制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
張國良,黃芝曉主編。(2002)。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張慧元(1998)。大眾傳播理論解讀。台北:五南出版社。
趙寧、邵正宏、李芳甄、賴雅芹、陳宜君(2002)。媒體中心─創新與經營。台北:五南。
趙寧、張美娟、劉容妏、陳昱廷、葛婷婷、鄭奕凱、黃鈴翔(2002)。媒體管理與市場調查Q&A。台北:風雲論壇。
董育群(1998)。國際廣播雜誌創刊號。台北:中央廣播電台。
蔣金龍(1984)。通訊社。台北:允晨出版社。
劉新(2003)。何謂行政法人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繼南,周積華,段鵬等著(2002,3月),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係的新視角。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盧新德(2002,6月),信息傳播全球話語中國企業經營國際化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圖書。
謝佩霓(2002)。企業合併綜效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
關尚仁(1992)。英、德、法三國廣播事業考察報告。文:英國廣播公司廣播網現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二、 翻譯書目
余佩珊(1994)。非營利組織的經營之道。Peter F. Drucker,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台北:遠流。
李天任、藍莘(1998)。大眾媒體研究。Roger D. Wimmer, Joseph R. Dominick,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台北:亞太。
李秀珠(1997)媒體管理—案例研究法。Stephen lacy, Ardyth B.Sohn, Jan LeBlanc Wicks, Media Management –A Casebook Approach, 台北:五南。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掏、陳淑玲(2001)。全球化大轉變。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Jonathan Perraton,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ture, 台北:韋伯文化。
尚榮安(2001)。個案研究。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台北:弘智。
東正德譯(1991)。傳播媒體的變貌:新媒體、新衝擊、新動向(日文)。台北:遠流出版。
呂美女、吳國禎(1999)。組織的盛衰〈從歷史看企業再生〉。Taichi Sakaiya, The Rise and Fall of Organizations, 台北:臉譜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台北:桂冠。
林文益(2001)。政治傳播學。Brian McNair,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台北:風雲論壇。
明安香(2000)。媒介型態變化:認識新媒體。Roger Fidler : Media Morphosis: Understanding New Media。北京:華夏出版社。
宣傳分析(1959)。Kansas State College and Keith Hun Tress, The Analysis of Propaganda, 政工幹部學校譯印。
高美英(1999)。研究文獻資回顧與整合。Harris M. Cooper, Integrat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台北:弘智文化事業。
陶文祥(1997)。人力資源管理。David Goss, Principl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台北:五南。
徐偉傑(2000)全球化。Malcolm Waters, 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
陳芸芸,劉慧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McQuail,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2000 4th ed.)。台北:韋伯文化。
陳彥希、林嘉玫、張庭譽(2003)。宣傳與說服。Carth S. Jowett and Victoria O’Donnell,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台北:韋伯文化。
陳建安(1999)。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Howar Frederiok, Global Communication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程之行(1993)。傳播理論。S.W. Littlejohn,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台北:遠流。
張茂芸譯(2000)。非營利組織。Regina E.Herzling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台北:天下遠見。
楊祖珺(1998)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Tim O’Sullivan, John Hartley, Danny Saunders, Martin Montgomery, John Fiske,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台北:遠流。
謝奇任、唐維敏、甘尚平(1997)。大匯流—整合媒介、資訊與傳播。Thomas F. Baldwin , D. Stevens McVoy , Charles Steinfield, CONVERGENCE: Integrating Media ,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台北:亞太。
羅世宏(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Tankard, J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Uses; 台北:時英出版社。
龐文真(1996)。國際傳播。Robert S. Fortn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History, Conflict, and Control of the Global Metropolis; 台北:五南出版社。
蘇采禾、李巧云(1996)大媒體潮。Kevin Manley, Megamedia Shakeout, 台北:時報出版社。
魏玓、劉昌德(2001)。有權無責:英國的報紙與廣電媒體。James Curran, Jean Seaton,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in Britain。台北:國立編譯館。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1997)。Robert L. Hilliard, Ph D.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台北:廣電基金會。
國際電視合作(1997)。Carla Brooks Jhonston,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Co-production。台北:廣電基金。
廣播電台直接促銷(1996)。Michael C. Keith,Selling Radio Direct。台北:廣電基金會。
廣播電台促銷實務(1997)。Ted E.F. Robrts,Practical Radio Promotions。台北:廣電基金。
三、 英文書目
BBC Annual Report(2001-2002)。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roadcasting Technology(2002): HK Public Relations Dept, Tokyo: Nippon Hoso Kyokai.
Chris Barker(1997): Global Television –An Introduction,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David L. Paletz(1999): The Media in American Politics—Contents and Consequences ; US: Longman.
Daya Kishan Thussu(2000):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ntinuity and Change, London: Arnold.
De Fleur, M.L.,and Sandra Ball-Rokeach(1976),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David McKay.
ED Shane(1999)Selling Electronic Media, U.S.: Focal Press.
Eric G. Norberg(1996): Radio Programming Tactics and Strategy, U.S.:Focal Press.
Head, Sterling , Schofield, Spann, McGregor(1998):Broadcasting in America, U.S.: Houghton Mifflin。
Jhon Witherspoon and Roselle Kovitz(1987): The History of Public Broadcasting, Washington: Current.
Jim Willis, Diane B. Willis(1993):New Directions in Media Management, U.S.:Allyn and Bacon。
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rose(1997):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Society, U.S.: Wadsworth.
Joseph Turow(1992): Media Systems in Society Understanding Industries, Strategies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0453017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453017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115 BHTML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