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45
題名: 美印戰略夥伴與中共區域強權之互動
作者: 張皖民
貢獻者: 朱新民
張皖民
關鍵詞: 美印戰略夥伴
和平崛起
美中關係
中印關係
新圍堵
US-Ind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Peaceful Rise
Sino-US relations
Sino-Indian relations
Geopolitics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8-Sep-2009
摘要: 印度為近代新興崛起的國家,在政治、經濟、資訊、科技與軍事上均有顯著的進步,其綜合國力的提升已不容忽視。尤其在經濟上的發展速度,更令世界各國所矚目,而現今世界公認的「金磚四國」中,印度則列居名單之內,其涵意代表著在未來國際權力地位追逐的過程當中,具有更深厚的競爭潛力。就地緣戰略的觀點而言,印度位於麻六甲海峽至波斯灣之間的交通樞紐,為非洲與中東地區能源及貿易物資輸往西太平洋的必經路線,而能源線的暢通與否,均牽動著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命脈。\n\n冷戰結束後,兩極對抗的國際格局不再,印度新一代戰略菁英份子認為,印度應採取「以武力取代外交功能」的戰略觀。由於印、巴衝突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及中共的核武構成的威脅,使得印度方面必須藉由核武發展與整建軍力,來化解印度所面臨的威脅,卻也引了發核武競賽問題。1947年印度獨立後美國並未重視,僅視印度是一個阻止共產主義擴散的國家。當印度躋身進入核武國家行列之後,便開始發崛印度在南亞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正因為印度國力逐漸提升,使得美、印兩國建立「邁向21世紀戰略夥伴」關係,來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所帶來的挑戰。\n\n1979年12月24日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卡特政府體認到印度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視印度為防堵蘇聯共產勢力擴散的國家,於1980年再度恢復美、印核能合作計畫,提供有關核反應爐所需原料,藉此拉攏印度成為美國反共產主義的盟友。冷戰結束後,柯林頓政府提出了「交往與擴大的國家安全戰略」,強調「安全、經濟、民主」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因而開始拓展與印度的合作範圍,加強經貿與軍事合作,以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目標。\n\n小布希總統上台,將中共定位為「戰略競爭者」的角色,視中國「和平崛起」對美國的威脅。「911」恐佈攻擊事件,美國雖與中共在反恐任務上共同合作,但仍不失其對中國的戒心,因此與印度共同結合成為「邁向21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以防止中國「和平崛起」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n\n中國「和平崛起」強調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維護世界和平,堅持開放與平等互利原則,與各國發展經貿,強調現在與未來不稱霸。美印戰略合作,將使得中共在海洋戰略發展受限,同時更影響了中、印兩國的經貿發展。中國為了防止美、印戰略關係所形成的衝擊,必須展現其大國外交作風,穩固與印度經貿上的合作,深化與歐盟實質關係,運用「上海合作組織」來強化其在區域大國的地位,以防範美國對其所實施的新圍堵策略。
India, one of emerging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has had great progress in politics, econom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India’s current social status and economic strength has drawn everyone’s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BRICs,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erms of its geo-strategic prospects, India, locating between Strait of Malacca and Persia Gulf, is an essential commercial access.\n\nAfter the Cold War, the new-generation elites think India should take the strategy of replacing democratic function with power. Because of the fear resulting from the India-Pakistan conflicts and the threat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 Communist, India must rebuild its military forces by developing nuclear power so that some threat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will be released. The problem about nuclear competition is getting worse. As a result, America and India start to set up “the relationships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ward 21st century” to face the challenge coming from “Peaceful Rise” in China.\n\nAfter Soviet invaded Afghanistan in December 24, 1979, the Cater Administration,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dia’s strategic status, regarded India as a defense stopping the communist from spreading and regained the nuclear cooperation plan between America and India to make India a member of the alliance of anti-china communist. After the Cold War,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ddressed the strategy of “enlargement and engagement”, emphasizing that safety, economics and democracy are three main parts in diplomatic policy in U.S.A. America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India in commerce and military to meet their own national interest.\n\nGeorge, W. Bush considered China a “strategic competitor” and regarded “Peaceful Rise” as a threat to America. After 911 terror attack. America made effort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ward 21st century” with India and prevent China’s “Peaceful Rise” from challenging America’s powerful status.\n\nAmerica and India’s cooperation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cean strategy and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refore, China tries hard to make us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o reinforce its status and guard against America’s “Geopolitic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于化民、胡哲峰。《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方永剛、唐複全。《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永志。《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2006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王生榮。《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任超。《六國外交政策》。台北:三文印書館,民國65年。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92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緝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
朱新民。《胡溫主政下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兼論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5年。
宋文明。《當代美國外交政策》。台北:大西洋圖書,民國59年。
李玉、陸庭恩。《中國與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
周煦。《強權競爭下的阿富汗》。台北:漢苑,民國79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馬加力。《關注印度─崛起中的大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亞中。《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年。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1947-200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鈕先鍾。《武器銷售與全球戰略》。台北:百科文化,民國72年。
鈕先鍾。《國家戰略論叢》。台北:幼獅文化,民國73年。
楊明杰。《海上通道安全與國際合作》。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董良慶。《戰略地理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趙建民。《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台北:晶典文化出版社,2005年。
趙曉卓。《南亞雄獅》。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自生。《白宮的主人》。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2年。
劉遐齡。《美國內政外交與國際局勢》。台北:中華日報,民國58年。
朱陽明。《亞太安全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二、翻譯中文書
羅久蓉、莫昭平譯,《季辛吉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民國68年。
Andrew J. Pierre,《武器銷售的全球政治》(The Global Politics of Arms Sales),鈕先鍾譯。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4年。
Zahmay M. Khalilzad,《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The United States
and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C. Peter Ripley, 丁屏譯,《尼克森》。台北:鹿橋出版社,民國85年。
Cabell Phillips, 李宜培譯,《杜魯門總統任內錄》。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0年。
Hans Binnendijk, 《美國1998戰略評估》(Strategic Assessment 1998),余忠勇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1999年。
Terry L. Heyns, 《美國戰略論文集》,顧世純譯。台北:黎明文化,民國75年。
Richard J. Ellings and Aaron L. Friedberg, 《2001-0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 Power and Purpose),余忠勇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Philip D. Zelikow, 《美國的軍事戰略─致美國總統的備忘錄》(American Military Strategy Memos to a President),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
克里斯多夫‧麥納利、查理斯‧摩利森(Christopher A. Mcnally, Charless E. Morrison)編,《2001亞太安全觀》(Asia Pacific Security Outlook 2001),楊紫涵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卡里札德(Zalmay Khalizad)等著,《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黃俊彥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著,《印度:成型中的強權》(India: Emerging Power),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
三、期刋論文
陳德民。〈和平崛起:中國探索新的世界強國模式〉。《中國評論》,2004年12月號。
戴德錚。〈和平崛起的內涵和平崛起的實現〉。《學習月刋》,2004年第6期。2004年。
文富德。〈西方經濟衰退中的印度經濟〉。《南亞研究季刋》,2002年2月。
方慧、邱立成。〈中印利用外資的比較研究〉。《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第3期。
巨克毅、陳曉杭。〈中亞新安全觀下美俄中戰略三角關係解析〉。《全球政治評論》,第11期。2005年7月。
伊然。〈江澤民的『新安全觀』透視〉。《鏡報月刋》,第262期。1999年5月。
江啓臣。〈印度崛起的背後〉。《台灣經濟研究月刋》,第28卷第12期,民國94年12月。
吳東林。〈印度武裝力量與大國之路〉。《台灣國際研究季刋》,第2卷第4期。2006年。
吳頎彬。〈中共對印度積極開展睦鄰外交〉。《中共研究》,第39卷第9期。2005年9月。
周煦。〈印巴之爭的原因、經過及大國的介入〉。《歷史月刋》,2002年8月號。
孟薇、錢省三。〈印度軟件產業研究〉。《科研管理》,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2007年1月。
姚中原。〈歐盟擬解除中共武器禁運之探討─析論解禁對臺海安全的衝擊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民國94年4月。
柯玉枝。〈二○○二年印巴衝突中美國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6期。民國92年。
胡敏遠。〈從結構現實主義論印度國家安全策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民國93年。
倪世雄。〈從世界格局看中美關係〉。《中國外交》,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
高雄柏。〈台灣觀點:印度的軍事力量與戰略〉。《國際展望》,2002年第8期。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月。
陳文賢。〈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核武競爭〉。《問題與研究》,38卷12期。民國88年。
陳文樹。〈中印兩強於緬甸之能源競合〉。《瓦斯季刋》,第78期。民國96年1月。
陳立中。〈千里迢長的中哈輸油管〉。《瓦斯季刋》,第79期。96年4月。
陳仲志、張勝凱。〈美國戰略目標調整下的布希印度之行〉。《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95年6月。
陳牧民。〈印度國家安全戰略分析〉。《台灣國際研究季刋》,第2卷第4期。2006年。
陳建民。〈美國小布希時期的中國政策與台灣安全〉。《中共研究》,第40卷第12期。2006年12月。
普拉桑‧森吉普塔。〈印巴導彈試驗愈演愈烈〉。《亞洲防務》,(印度:1999-2000)。
蒙克特‧S‧阿盧瓦利亞。〈漸進主義的功效如何?1991年以來印度經濟改革的回顧〉。
劉友誼,〈論中共「和平崛起」對區域強權之影響〉。《中共研究》,第39卷第7期。2005年7月。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年。
薛蘊茹,〈試論影響印度軟件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因素〉。《南亞研究季刋》,2005年第3期。
譚中,〈胡錦濤訪問南亞加固中印巴三角〉。《海峽評論》,第193期。2007年1月。
林育文。〈印度和美國的雙邊互動關係及中國的角色─以權力轉移的觀點分析(1998-2006)〉。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張克中,〈透視G8和美俄角力〉。《中共研究》,第40卷7期。2006年7月。
應天行,〈中共參與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之效益〉。《中共研究》,第40卷第8期。2006年8月。
汪開宏,〈中、日石油戰略之角力─俄羅斯欲興建泰納線油管政策分析〉。《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民國95年6月。
馮玉軍,〈國際石油戰略格局與中俄能源合作前景〉,《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4年5月。
鄧小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四、機關出版品、報刋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編著,《一九七六年世界各國戰略透視》,黃志潔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67年。
中國軍事科學院編著。《世界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編,《1993-1994世界各國戰略透視》(Strategic Survey 1993-1994),謝永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
U. S Naval War College編,《戰略與兵力規劃-上冊》(Strategy and Force Planning),林敏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民國87年。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編著,《1985-86年世界各國戰略透視》(Strategic Survey 1985-86),王正己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77年。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編,《布希政府的戰略挑戰》(Strategic Challenges for the Bush Administration),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人民日報》。〈構築新世紀的新型國家關係〉,1997年12月8日。
《人民日報》。〈薄熙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有損國際貿易健康發展〉,2005年5月6日。
《中國時報》。〈美打制中牌 印有所為有所不為〉,95年4月10日。
《中國時報》。〈美推動成立國土安全部〉,民國91年6月8日。
《新華網》。〈吳邦國會見馬爾地夫總統加堯姆講話〉,2006年12月9日。
《聯合報》。民國86年8月1日,版10。
《自由時報》。2005年7月29日。
《中共新華社》,2004年8月29日。
五、網路專文
「後美國時代 全球崛起」,《聯合新聞網》,2008年5月13日。〈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35&f_SUB_ID=3520&f_ART_ID=125549〉
「戰略經濟對話後的美中經貿關係」,《BBC中文網》,2007年6月11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740000/newsid_6740700/6740707.stm〉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2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39.htm〉
「中印首次戰略對話 外交部稱有助解邊境問題」,《新華網》,2005年1月2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d/2005-01/25/content_2503074.htm〉
「瞄準東亞熱點地區 美隱形戰機要部署關島」,《環球時報》,2003年12月12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2245889.html〉
「上合峰會結束,中俄警告美遠離中亞」,《BBC中文網》,2007年8月16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950000/newsid_6950500/6950584.stm〉
「大國能源外交解析」,《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2005年12月13日。〈http://big5.ec.com.cn/gate/big5/zcq.ec.com.cn/qubnews/2005_12_13/102451/1122050.jsp.〉
「印度:中國建立南海核潛基地終將進軍印度洋」,《中時電子報》,2008年5月3日。〈http://sports.Chinatimes.com/2007Cti-Rtn/2007 Cti-Rtn-Content/0,4526,110109
+112008050300652,00.html〉
「印度與美國下週展開太空會談」,《大紀元新聞網》,2004年6月20日。〈http://news.epochtimes.com/b5/4/6/20/n574083.htm〉
「美印核能合作協議文本」,《BBC中文網》,2007年8月3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930000/newsid_6930400/6930419.stm〉
「美國:五國聯合軍演不為孤立中國」,《BBC中文網》,2007年8月23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960000/newsid_6961400/6961496.stm〉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回首:全球化時代的區域合作」,《華夏經緯網》,2003年11月5日。〈http://www.huaxia.com〉
「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網》,2004年 3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
「萊斯抵達日本談朝鮮核試危機」,《BBC中文網》,2006年10月18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060000/newsid_6061100/6061110.stm〉
「重視中國遠洋海軍 印度海軍理論轉守為攻」,《新華網》,2005年4月19日。〈http://news3.xinhuanet.com/report/2005-04/19/content_2848330.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gc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0503/20050300021338.html〉
中共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ig/yzs/gjlb/1328/default.htm〉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06年1月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1/05/content_4012616.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國際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2003年6月23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in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328/1329/t2371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胡錦濤出席中印經貿投資合作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2006年11月23日。〈http://www.mfa.gov.cn/chn/ziliao/wzzt/hjtcf200611/t28128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5年1-12月印度對外貿易統計」,《國別貿易報告》,2005年第4期。〈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trade/qikanlist.asp? qikanid=180&title
=2005oq1-12月印度對外貿易統計〉
俄羅斯新聞網。
〈http://big5.rusnews.cn/guojiyaowen/guoji_caijing/20060804/41510017.html〉
溫家寶,「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發言」,《人民網》,2004年3月14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1983/〉
「中國石油安全直面戰爭考驗」。《中國網》,2002年10月1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yuwai/217751.htm〉
貮、西文部份
一、專書
Huang Yasheng and Khanna Tarun, ”Can India Overtake China?” Foreign Policy, Issue 137, July/August 2003.
Ccohen, Stephen Philip. India: Emerging Powe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Haass, Richard N. et al., A New U. S Policy Toward India and Pakistan (New York, N. Y.: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7).
Tyler, Patrick. “War in 1990’s ? Doubt on Hill,” New York Times, 18 February 1992.
Subrahmanyam, K. “India’s security Perspective,” Chari, P.R.ed., India towards Millennium (New Dilhi : Manohar, 1998).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1).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W. W. Norton &Company, January 2003).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W. W. Norton &Company, January 2003),.
Kissinger, Henry A. Diplomacy (New York: Schuster, 1994).
Morgenthau, Hans.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United States”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46:961, 1988.
Mackinder, Halford. Democracy Ideals and Reality,(New York: Norton, 1962).
Swamy, Dalip 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tion : from self-reliance to globalization.(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4).
Cohen, Stephen Philip, 2001. India: emerging power.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ation Press.
Kupchan, Charles A. The End of American: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2).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4.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New York: Palgrave Foundations, 2002).
Noorani, A.G. “an India –U. S. Detente: Detente: Potentialialties and Limits,” global affairs, VII:(fall 1993).
Keohane, Robert.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Tyler, Prtrick. “Pentagon Imagines New Enemies to Fight in Post Cold War Era,” New York Times, 17 February 1992.
Bowing, Philip. “Pakistan politic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on’t Help,” IHT, June 1,1999.
二、機關出版品及報導
U. 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1.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
“Preemptive Strikes Part of U. S. Strategic Doctrine, ”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1, 2002.
Patrick Tyler, “Pentagon Imagines New Enemies to Fight in Post Cold War Era,” New York Times, 17 February 1992.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Strong Global Partners”, U.S. White House, July 18, 2005,〈http://www.state.gov/p/sca/rls/fs/2005/49762.htm.〉
“U.S.-India Joint Statement”, U.S.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March 2, 2006.〈http://www.state.gov/p/sca/rls/pr/2006/62418.htm.〉
“Overview of America’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U.S. Whitehouse, March, 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2006/sectioni.html〉
George W. Bush, “Statement by the President,”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December 11, 2002).
George W. Bush,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Primakov for ‘strategic triangle, ” The Hindu, December 22, 1998.
“India, China are our ideological allies, says Russia,” The Hindu, July 15, 2000.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rch 4, 1994.
“ Bush Deems China ‘An Ally’, ” CNN.Com, Oct. 27, 2002.
三、網路文章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 humb/1/1c/tGdp_Percapita_ppp_world_map_2005_copy_one_colour.png/800px〉。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Annual Message to the Congress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Harry S. Truman, January 8, 1951.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4017〉
The White House, “Joint Statement between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 July 18, 2005.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5/07/20050718-6.html〉
The White House, “U.S.- India Joint Statement on Trade,” March 2, 2006.〈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6/03/20060302-6.html〉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Proliferation: Threat and Response, January 2001,〈http://www.defenselink.mil〉.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August 2005),available online at 〈http://devata.worldbank.org/external/CPProfile.asp?SelectedCountry=IND&CCODE=IND&CNAME=India&PTYPE=CP.〉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6-2007, September 26, 2006, p.xvii.
〈http://www.weforum.org/pdf/Global_ Competitiveness_ Repots/Reports/gcr_2006/
gcr2006_rankings.pdf〉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 National Energy Policy, May 2001,〈 http://www.whitehouse.gov/energy/National-Energy-Policy.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5922018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22018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1801.pdf42.49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2.pdf85.29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3.pdf16.86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4.pdf74.19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5.pdf59.94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6.pdf236.79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7.pdf471.25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8.pdf431.48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09.pdf413.17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10.pdf409.26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11.pdf148.31 kBAdobe PDF2View/Open
201812.pdf192.49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