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77
題名: 司馬相如賦篇之音韻風格研究
The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Sima Xiangru`s Rhaposodies
作者: 丁憶如
Ding, Yi-Ru
貢獻者: 竺家寧
丁憶如
Ding, Yi-Ru
關鍵詞: 司馬相如
語言風格
音韻風格
西漢賦
Sima Xiangru
Linguistic Style
West-Han Rapsody
Han fu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9-Sep-2009
摘要: 西漢賦篇幅閎大,詞藻名物也十分博雜;加以上古音與現代語音迥然不同,遂使讀者難以領受作品爲「朗誦」而設計的音韻之美。因此,本文舉司馬相如賦為例,採取「語言風格學(Stylistics)」的概念,歸納、統計常用的聲母、韻部和聲調,期以具體證據說明西漢賦「極聲貌以窮文」 的音韻特徵,並藉由賦篇音值的構擬,呈現其朗誦時音韻和諧、對比的表現。\n\n西漢賦多為「言語侍從之臣」娛侍君上的作品,相較之下,抒情色彩則較淡薄。在當時最顯明的特色,實為「出乎口」而「快乎耳」。賦篇形式多排偶,可分析其音韻搭配的關係,故本文檢索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求得各字之聲韻調類,再以李方桂、丁邦新的上古聲母和西漢韻部擬音為標注依據,分別在四章中整理且歸納其聲母、韻部及聲調,乃至「重疊形式(reduplicated form)」 的音韻特徵。\n\n本文第一章交代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並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就「聲母相諧的排偶句」、「頂真的聲母複沓」兩項,整理相如賦相關的例子數及其比例,接著在第三章根據韻腳的通押關係,歸納「韻部相諧的虛字排比句」「韻部相諧的排偶句」「陽入聲韻搭配的排偶句」的例子;第四章則整理聲調複沓或對比的排偶句,突顯相如賦既相諧又對比的音韻搭配。第五章比較相如賦雙聲、疊韻、疊字三種的音韻特徵,此外亦於各章小結製表比較七篇賦的異同。最後,在結論和〈附錄一〉以具體擬音,呈現其朗誦實況,並指出本文價值、研究限制和可繼續發展的相關議題。
West-Han Rhapsodies are difficult to read owing to their complicated expressions as well as magnificent structure. Moreover, the archaic pronunciation differs greatly from the modern one, which impedes the readers from comprehending and feeling the phonological beauty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recitation. This article aims at explaining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ma Xiangru’s rhapsodies, which were intentionally written in an exaggerative language. The concept of “Linguistic Stylistics” is adopted to categorize their vowel clusters, consonant clusters and tones. Furthermore, by means of a phonetic simulation, the rhapsodies’ phonological harmony and comparison in recitation is presented.\n\nWest-Han Rhapsodies are works by “Chinese jesters” to amuse the emperors. There fore, they are magnificent in form and exaggerating in rhetoric, which dwarfs the lyrical texture. In fact, rhapsodies at that time were written in the way that is colloquially euphonious to the ear. Parallelism is a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rhapsodies, which helps analyze the phonological harmony.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舉要(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工具書
1.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3.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4.陳彭年等編:《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5.陳新雄、竺家寧等人編:《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6.黃自來編:《理論與應用語言學英漢辭典》(台北:文鶴出版社,1992年)。
7.溫知新、楊福綿:《中國語言學名詞滙編(一九二五-一九七五)》(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8.龍宇純:《韻鏡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9.羅竹風編:《漢語大詞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10.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8)
二、傳統文獻
1.王弼:《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3.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項淵出版社,2001年)。
4.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江有誥:《音學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6.汪榮寶:《法言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7.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
8.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9.孫梅:《四六叢話》(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10.《曹子建集》 (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11.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2.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75年)。
13.楊伯駿:《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14.張懷瓘:《書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21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15.葛洪:《抱朴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16.葛弘:《西京雜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1035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17.費振剛、胡雙寶、宋明華《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18.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全漢賦校注》(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劉勰:《文心雕龍》(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20.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三、近人論著
1.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第六十五,1975年)。
2.王 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3.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4.王力:《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出版社,2003年)。
5.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6.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7.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8.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9.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1962年)。
10.洪順隆:《中國文學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11.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新華書店,1984年)。
12.孫晶:《漢代辭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3.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15.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16.康正果:《風騷與艷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17.高名凱:《語言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年)。
18.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3月)。
19.郭瓏:《《文選・賦》聯綿詞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20.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
21.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22.葉桂桐:《中國詩律學》(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23.黃宣範:《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社,2003年)。
24.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25.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26.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27.萬光治:《漢賦通論》(北京:中國社科院、華齡出版社,2006年)。
28.鄭 騫:《龍淵述學》(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29.蔡輝龍:《兩漢名家畋獵賦研究》(台北:天工出版社,2001年)。
30.黎運漢:《黎運漢修辭・語體・風格論文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31.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32.謝无量:《中國六大文豪》 (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
33.謝雲飛:《文學與音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34.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35.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36.羅常培、周祖謨:《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四、引用論文
(一) 期刊論文:
1.丁邦新:〈平仄新考〉,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1,1975年,頁1-15。
2.丁邦新:〈論語、孟子、及詩經中並列語成分之間的聲調關係〉,收入《中研院史語所研究集刊》第47本,1975年11月,頁17-51。
3.李方桂:〈上古音研究〉,收入《清華學報》新九卷一、二期合刊,1971年,頁1-61。
4.李存智:〈漢語舌尖鼻音的流變—兼論相關的音韻現象〉,收入《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七期(2001年5月),頁165-200。
5.李時銘:〈論重編「全漢賦」——以費編「全漢賦」在文獻整理上的問題為借鑑〉,收入《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1年11月,頁22-45。
6.吳儀鳳:〈論騷體賦、散體賦之分類概念〉,收入《東華人文學報》第五期,2003年7月,頁209-234。
7.吳旻旻:〈「框架、節奏、神化」:析論漢代散體賦之美感與意義〉,收入《臺大中文學報》二十五期,2006年12月,頁51-94。
8.許東海:〈李白詠物、詠地詩歌的漢賦風貌〉,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二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1999年12月,頁75-110。
9.連金發:〈構詞學問題探索〉,收入《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12月,頁61-78。
10.傅錫壬:〈從市場行銷的觀點看漢賦的興盛與模仿〉,收入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6月,頁15-26。
11.鄭毓瑜:〈連類、諷誦與嗜欲體驗的傳譯——從〈七發〉的療疾效能談起〉,收入《清華學報》新三十六卷第二期,2006年12月,頁399-425。
12.簡宗梧:〈司馬相如賦篇用韻考〉,收入《中華學苑》第 10期,1972年, 頁1- 40。
13.簡宗梧:〈王褒辭賦用韻考〉,收入《中華學苑》第17期,1976年,頁203-226。
14.簡宗梧:〈賦體的典律作品及其因子〉,收入《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期,2003年5月,頁1-28。
15.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收入《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期,2005年12月,頁17-30。
16.簡宗梧:〈賦的可變基因與突變—檢視文學體類演變的新嘗試〉,收入《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期,2006年6月,頁1-26。
(二) 論文集論文:
1.王啟濤:〈司馬相如賦與四川方言〉,收入熊良智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頁263-272。
2.平山久雄:〈漢語聲調起源窺探〉,收入《平山久雄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頁288-301。
3.李三榮:〈庾信小園賦第一段的音韻技巧〉,收入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主編《聲韻論叢》第三輯(台北:學生,1991年) ,頁25-37。
4.李三榮:〈秋聲賦的音韻成就〉,收入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聲韻論叢》第一輯(台北:學生,1994年),頁367-391。
5.谷口洋:〈揚雄「口吃」與模擬前人—試論文學書面化與其影響〉,見蘇瑞隆, 龔航主編:《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2003年),頁44-58。
6.周法高〈聯緜字通說〉,收入《中國語文論叢・上編・語文學》(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7.吳儀鳳:〈論「瑋字」一詞在漢賦中的意涵〉一文,收入《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頁109-122。
8.沈鍾偉:〈李方桂上古音韻表〉,收入丁邦新、余藹芹編:《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5年),頁57-93。
9.高光復:〈論漢賦和魏晉南北朝辭賦〉一文,見蘇瑞隆, 龔航主編:《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2003年),頁182-199。
10.許世瑛:〈談談登樓賦的平仄規律及朗誦節奏〉,《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三集(台北:弘道文化,1974年),頁932-962。
11.許世瑛:〈談談思舊賦的平仄規律及朗誦節奏〉《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三集(台北:弘道文化,1974年),頁963-984。
12.許世瑛:〈登樓賦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許世瑛先生論文集》第一集(台北: 弘道文化,1974年),頁917-931。
13.殷正林:〈《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魏晉時期的新詞和新義〉,收入王云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87-124。
14.梅廣:〈語言科學與經典詮釋〉,收入葉國良編:《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頁53-84。
15.陳淵泉:〈文學品味背後的語言結構原則——從詩的格式窺探語言〉,收入香港城市大學20週年文史論文集《依舊悠然見南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59-95。
16.陳曉雯:〈〈長門賦〉與〈自悼賦〉之比較研究〉,收入《思辯集》第七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4年3月,頁137-158。
17.陳新雄:〈上古聲調析論〉《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頁23-29。
18.葉慶炳:〈長門賦的寫作技巧〉,收入張健、簡錦松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文學批評、散文與賦類)(台北:幼獅出版社,1980年),頁403-410。
19.張琨:〈漢語語法研究〉,收入《中國語言學論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頁297-314。
20.鄭再發:〈漢語的句調與文學的節奏〉,收入《聲韻論叢》第九集(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頁147-158。
21.駱曉平:〈魏晉六朝漢語詞滙雙音化傾向三題〉,收入王云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52-65。
22.龔煌城:〈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收入丁邦新、余藹芹編:《漢語史研究: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語言所,2005年),頁57-93
(三) 學位論文:
1.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民國85年碩論,張夢機指導)。
2.方柏琪:《六朝詩歌聲律理論研究--以《文心雕龍.聲律篇》為討論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民國93年碩論,張蓓蓓指導),頁82。
3.林久惠:《台灣佛教音樂:早晚課主要經典的音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民國72年碩論,呂炳川指導)。
4.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85年博論,簡宗梧指導)。
5.陳穩如:《韓愈古體詩之音韻風格》(市立台北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所,民國93年碩論,竺家寧師指導)。
6.陳玉玲:《漢賦聯緜詞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4年碩論,簡宗梧師指導)。
7.湯慧麗:《王昌齡五言古詩的音韻風格》(台北: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民國94年碩論,竺家寧師指導)。
8.鄭鎮椌:《上古漢語聲調之研究》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3年博論,謝雲飛指導)。
9.黎采綝《黃庭堅七言律詩音韻風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民國95年碩論,竺家寧師指導)。
10.簡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64年博論,高明、盧元駿指導)。
五、外國專書
1. John Fiske著,張錦華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James Lull著,陳芸芸譯:《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3.M.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Boston: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2005)
4.Paul Ricoeur,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 Edited,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John B.Thompson
六、外國期刊論文
1.A.C.Graham ,“The Prosody of the Sao Poems in the Ch’u Tz’u”, AM, NS 10.2(1963),pp.119-61.
2.David R.Knechtges,“Ssu-ma Hsiang-juh’s ‘Tall Gate Palace Rhapsody’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1:1(June,1982), pp.47-6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4151013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301.pdf41.11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2.pdf103.46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3.pdf95.62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4.pdf473.54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5.pdf615.64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6.pdf856.2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7.pdf572.87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8.pdf590.8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09.pdf343.69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10.pdf124.48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11.pdf140.51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12.pdf106 kBAdobe PDF2View/Open
101313.pdf222.74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