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ah.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486
題名: 國家與金融改革-----金管會自主性與能力之探討
State and Financial Reform
作者: 潘彥勳
貢獻者: 高永光
潘彥勳
關鍵詞: 國家自主性
國家能力
金融改革
金管會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9-Sep-2009
摘要: 當台灣開始邁向民主化期間,社會上普遍認為政府的管制是不正確的,整個社會瀰漫著自由化的思維,在金融體系方面也逐步解除金融壓抑轉向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由於突然之間缺乏有效的監理,整個台灣金融體制開始發生一連串的金融問題,如彰化四信、國票案、地下金融、非法吸金等事件。再加上隨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造成了「本土型金融風暴」。這些事件造成了台灣國內一堆企業受到傷害而倒地不起,而這些倒地的企業,很多都是透過特殊的「政商關係」從銀行中獲得了高額貸款,然後再將這些錢拿去操作財務槓桿。但在發生如上述的金融事件後,這些企業或私人財務操作失靈導致破產,而這樣的操作失敗連帶的也就衝擊到銀行,致使銀行產生了一大筆的呆帳,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產生了很大問題。\n而金管會正是為了改革金融體系弊端所成立的國家機關,金管會被賦予「獨立機關」的職能,但是卻在實際政治運作中喪失了其獨立自主性及能力。本文藉由探討金管會成立以來的諸多政策制訂與執行的面向,透過Breton的七種政府模式以及Najam的策略互動觀點來分析金管會的自主性與能力為何呈現一種低落的狀態。
參考文獻: Fukuyama, F.,閻紀宇譯(2005)。強國論。台北:時報文化。
Hobson, J. M.,周紹彥譯(2003)。國家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
Mann, M.,李少軍,劉北成譯(1995)。社會權力的來源。台北:桂冠。
North, Douglass C.,陳郁,羅華平譯(1997)。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書店。
North, Douglass C.,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
Weber, Max,林榮遠譯(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 商務出版社。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 ::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
工商時報(1995)。「金融弊端猶如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可能粉碎整個金融市場」,8月8日,三版。
工商時報(2004a)。「金檢人手不足,金管會擬徵聘年輕會計師」,8月24日,二版。
工商時報(2004b)。「游揆指示落實二次金改」,10月04日,六版。
工商時報(2005a)。「現金卡前幾大銀行發卡量」,12月06日,三版。
工商時報(2005b)。「金管會:限制利差若通過會造成金融混亂」,12月08日,三版。
工商時報(2006)。「買兆豐金惹禍 金管會三罰中信金」,06月28日,一版。
中時晚報(2004)。「卡奴 背債15萬每10人就有1人是「負翁」,年繳息7、8百億」,05月09日,五版。
中國時報(2004)。「謹慎理財,信用無價」,4月29日,二版。
中國時報(2005)。「金管會第三次推翻委員會決議 金控負責人限兼職 龔照勝鬆口 財團反彈 由原先公布只能兼任一家子公司董座 改採個案認定」,02月22日,四版。
中國時報(2006a)。「有錢買兆豐金股票 卻不肯增加開發金持股 中信金控舉動 財部不以為然」,2月11日,二版。
中國時報(2006b)「插旗兆豐金 金管會祭出6大懲處 中信銀老董辜仲諒下台」,07月21日,一版。
天下雜誌(2005)。「最大一次財富重分配:誰來監理金控怪獸」,331期(9月15日),頁116-128。
天下雜誌(2005)。「專訪金管會發言人林忠正:看門狗也得有可看管的指標」331期,頁138-140。
天下雜誌(2006)。「中信金控,金管會還沒上完的課」,354期,台北:天下,頁
今週刊(2001)。國庫通財團-堅決反對鄭深池空降交銀,第241期。頁28-29。
王文宇(2005)。金融控股公司法,收錄於王文宇、林仁光、林繼恆(主編),金融法,頁251-268。。台北:元照。
王建民(2004)。民進黨政商關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王信賢(2006)。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台北:韋伯。
王紹光,胡鞍鋼(1994)。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頁69-112。
王振寰(2003)。全球化與後進國家:兼論東亞的發展路徑與轉型。台灣社會學刊,31,頁1-45。
王雅婷(2006)。從英國監理制度論我國金融監理一元化法制。國立台北大學法學所碩士論文。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
立法院公報(2005a)。財政委員會會議,第94卷,第51期。台北:立法院。頁79-96。
立法院公報(2005b)。財政委員會會議,第94卷,第76期。台北:立法院。頁513-542。
立法院公報(2006)。財政委員會會議,第95卷,第8期。台北:立法院。頁1-19
自由時報(2006)。「中信金將再加碼16萬張兆豐金」,3月06日,四版。
朱雲漢(2000)。九0年代民主轉型期經濟政策制訂的效率與公平性。收錄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頁1-26。台北:桂冠。
江苑新(2005)。以新制度主義探討我國與日本中央銀行角色、地位之異同。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榮(1994)。家與金融資本。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
李紀珠(2003)。〈台灣金融監督體系之改革與建制-我國金融監理機構一元化〉。《台灣銀行季刊》。第54卷,第4期。
李紀珠(2007)。陸開放金融市場,台灣銀行業的困境與優勢,http://www.npf.org.tw/particle-1454-3.html。
李孟翰(2003)。轉變中的發展型國家—以台灣金融政策與產業發展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李桐豪(1995)。由功能性管制觀點探討我國金融監理制度的改革方向。存款保險資訊季刊。第9卷第2期。
周育仁(1993)。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灣經驗及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
林文斌(2007)。日本、韓國、台灣金融體制改革之比較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寶安(2002)。台灣1990年代的金融擠兌、合併與金融秩序。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論文,台中東海大學,12月14-15日。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高永光(2000)。跨世紀政治學發展趨勢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
財政部(1991)。全國金融會議紀錄組報告。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32輯。
財政部(1998)。財政部委託中央銀行檢查金融機構業務辦法。
財政部儲委會金融研究小組(2001)。金融集團監理比較研究,財政部金融局儲委會金融研究小組。
財訓焦點(2005)。台灣新金融家。台北:財訊。
財訓月刊(2006)。辜濂松家族發達揭密,八月。台北:財訊,頁82-98。
許永明(2001)。金融監理制度與革新。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2輯,第3期,頁175-186。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收錄於何思因、吳玉山主編,政治學報特輯—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頁171-200。台北:中國政治學會。
郭承天、陳尚懋&黃宗昊(1999)。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收錄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頁75-111。台北:桂冠。
郭佩珊(2005)。論我國金融監理之統合-有效發展監理一元化之建議。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
徐梁心漪(1998)。配合強制投保強化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功能之硏究,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台北。
梁欽洲(2004)。我國與韓國金融監理一元化之比較與建議,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0卷,第9期,頁36-58。
陳介玄(2005)。制度變遷與產業發展:從工業到金融體制之轉型。台中:文笙。
陳明仁(2005)。獨立機關制度之推動與檢討,研考雙月刊。台北:行政院研考會,頁43-56。
陳衍仲(2004)。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部會設立標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啟清(2006)。從國家中心論的觀點論國家能力的研究。國家與社會。創刊號,頁31-80。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
游美月(2005)。我國金融監理一元化制度之研究。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台北:商鼎。
張逵(1985)。「臺北十信」事件的教訓與省思。信用合作,第四期,頁6-8。台北。
張晉芬(2001)。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祺祿(2007)。管制行政:理論與經驗分析。台北:商鼎
張鐵志(1999)。資本主義發展與民主化—台灣新政商聯盟與國民黨政權維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台北:巨流。
陳尚懋(2004)。台灣、泰國與馬來西亞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制度透明化與問責。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
陳嫈郁(2003)。全球化與民主化中的發展型國家轉型-- 一個理論架構與方法。國立暨南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南投。
陳盈達(2002)。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下金融監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企管組碩士論文。
彭金隆 (2004)。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監理與經營策略。台北:智勝
彭興韵(2006)。金融發展的路徑依賴與金融自由化。上海:三聯
黃宗昊(2004)。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頁36-68。
黃昱程(2006)。現代金融市場 : 新觀念.新思維.國際視野。台北:華泰。
黃達業(2002)。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之設計與可行方案之比較。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1期,頁39-52。
黃達業(2003)。金融監理委員會與財主機關組織調整。貨幣市場,第7卷,第2期,頁1-23。
楊媛玉(1995)。三商銀民營化與新銀行開放設立政策演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瓊瓔(2004)。我國金融監督管理組織改革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經濟日報(1997)。「新商業銀行組成股東」,6月27日,四版。
經濟日報(2002)。「金控縱橫創新局系列報導10:金控戰火延燒法令制衡待補強」,11月09日,七版。
經濟日報(2005)。「財部金管會,各彈各的調」,10月04日,二版。
經濟日報(2006a)。「兆豐金改選 政院出招獲雙贏 蘇揆態度強硬 迫鄭深池妥協」,06月24日,二版。
經濟日報(2006b)。「中信金條款?金控轉投資瞞天過海恐被駁回」,7月4日,三版。
廖坤榮(2004a)。台灣與南韓金融監理制度改革。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頁59-85。
廖坤榮(2004b)。台灣金融管制政策的困境:代理人途徑個案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2卷,第2期,頁51-86。
蔡增家(2000)。垂直-整合與脆弱-衝突:論九0年代日本金融政治的轉變。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頁31-49。台北。
蔡增家(2004)。日本轉型 : 九〇年之後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台北:五南。
蔡增家(2005)。南韓轉型 : 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 (1993-2003)。台北:巨流。
劉訓序(1994)。我國金融監理體制與金融檢查制度,存款保險季刊,第七卷,第四期,頁21-26。
劉進慶(1988)。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時期的經濟。台北:故鄉。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劉佩怡(2002)。台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壽祥(1995)。彰化四信與國票案件的省思。經濟前瞻,頁96-99。
盧守仁(2004)。我國金融監理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生(2000)。金融監理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法為參考。經社法制論叢,第25期,頁27-62。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唐山。
譚崇台(2004)。發展經濟學。台北:五南。
蘇彩足(1999)。民主化對於政府預算決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收錄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頁51-74。台北:桂冠,頁51-74。
英文文獻
Abrams, R.K. and M.W. Taylor.(2000). Issue in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 IMF Working Paper.
Alley, Blind. (2001). New Instu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 A Note of Caution, Politics, 21 (2). pp.137-145.
Amsden, Alice H.(1989). Asia`s next giant :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eton, Albert. (1996).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g, Tun-Cheng & Haggard, Stephan & Kang, David.(1998). Institutions and Growth in Korea and Taiwan: The Bureaucracy.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6), 87-111.
Christopher Anderson.(1998).Survey:Taiwan In praise of Paranoia.The Economist(8093):s3-s4.
Downs, Athony.(1967). Inside Bureaucracy. Bos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 Theda Skocpol(ed.),(1985), On the Road toward a More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347-366.
Evans, Peter B.(1995)Embedded autonomy :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1986). Governing the economy :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nd Rosemary C.R. 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Political Studies,44(4),936-957.
Howlett, Michael and Ramesh M.(2003). Studying public policy :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ssop, Bob.(1990). State theory : 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Johnson, Chalmers(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Chalmers.(1995).Japan: Who Gover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Krasner, Stephen.(1978).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 raw materials investments and U.S.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nn, Michael.(1993).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James.G. and Olsen, Johan.P.(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Marsh David & Stoker Gerry.(2002).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McCubbins, M. D. and T. Schwartz.(1984). Congressional Oversight Overlooked: Police Patrols Versus Fire Alarm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165-277.
Migdal, Joel S.(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ajam, Adil.(2000).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and Co-optation.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0(4), pp.375-396.
Niskanen, William.A.(1971).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 Atheeton.
Nordlinger, Eric A.(1981).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ecil.(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nis, Zyia.(1991).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mparative Politics
Ostrom, Vincent.(1985).Multi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in the Governance of Unitary and Federal Political System.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Federal and Unitaty Systems,K. Kanf and T. A. Toonen, eds.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Pressman, Jeffrey. L.& Wildavsky, Aaron. B.(1975).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Press.
Regan, Michael D.(1987). Regulation: The Politics of Policy. Boston: Little Brown.
Richard K Abrams and Michael Taylor W.(2000). Issues in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 IMF Working Paper, pp.5-8.
Riggs, F.W.(1997). Bureaucracy and Viable Constitutionalism. In A.I.Baaklini & H.Desfooes(Eds.),Design for Democratic Stability: Studies in Viable Co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M.E.Shaprpe.
Skcpol, Theda(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igliez, Joseph E.(1993).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d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an, Qingshan.(2000).Democratization and Bureaucratic Restructuring in Taiwa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5(2), 48-64.
The Econmist(2000). Is the Asian Miracle over?(342). pp.25-29.
The Economist (2000). Finance and economics: Too many debts to settle.(357). pp. 97-98.
Wade, Robert(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ss, Linda & Hobson John(1995). 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eiss, Linda.,1998.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eiss, Linda (2000).Developmental States in Transition :Adapting,Dismantling, Innovating, Not Normalizing. The Pacific Review, 13(1), pp.21-55.
Wilson, J.Q.(1989). Bureaucracy: 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y Do It. New York: Basic Books.
Woo-cuming, Meredith(1999).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2261011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10112
資料類型: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1011201.pdf49.52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2.pdf110.48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3.pdf72.61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4.pdf70.03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5.pdf278.62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6.pdf268.71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7.pdf1.03 M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8.pdf619.34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09.pdf371.08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10.pdf156.88 kBAdobe PDF2View/Open
61011211.pdf210.81 kBAdobe PDF2View/Open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